主题:【求助】IC的自动连续再生阴离子抑制器的原理图

浏览0 回复9 电梯直达
worldearth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在IC的自动连续再生阴离子抑制器的原理图上,有“阳离子交换膜”它所谓的阳离子交换膜与其他的阳离子需要交换吗?也就是需要再生吗???不清楚,请教。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离子色谱(I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lipan19821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ding 发表:
在IC的自动连续再生阴离子抑制器的原理图上,有“阳离子交换膜”它所谓的阳离子交换膜与其他的阳离子需要交换吗?也就是需要再生吗???不清楚,请教。



没太注意你说的阳离子交换膜  是不是那两层离子渗透膜  只有离子可以通过的    电解水 后生成的阳离子与碳酸跟 或碳酸氢根生成碳酸  从而降低背景电导率      好像没有进行任何离子的交换         

不需要再生  电解的是通过检测器以后的流动相和样品中的水  本身对抑制器没有影响 

不知道楼主是不是这个意思    回答不对大家多指教
worldearth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我就是指的那个只能阳离子通过的“阳离子交换膜”它不需要再生吗???我不是很明白。
jellyhu200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lipan19821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lipan198210 发表:
原文由 ding 发表:
在IC的自动连续再生阴离子抑制器的原理图上,有“阳离子交换膜”它所谓的阳离子交换膜与其他的阳离子需要交换吗?也就是需要再生吗???不清楚,请教。



没太注意你说的阳离子交换膜  是不是那两层离子渗透膜  只有离子可以通过的    电解水 后生成的阳离子与碳酸跟 或碳酸氢根生成碳酸  从而降低背景电导率      好像没有进行任何离子的交换         

不需要再生  电解的是通过检测器以后的流动相和样品中的水  本身对抑制器没有影响





    我今天回去仔细看了看原理    确实有离子交换膜  对于阴离子抑制器采用的是阳离子交换膜  因为再阳极电解产生的氢离子通过阳极一侧阳离子的膜进入中间通道和淋洗液中的弱酸根形成背景电导很低的弱酸 和带测阴离子形成电离的强酸.    由于氢离子的移动给中间淋洗液中的阳离子如钠 提供动力 通过阴极一侧阳离子膜向阴极移动
从而进入废液. 
    作用:  1  降低背景电导降低信燥比      2 由于请离子取代钠离子形成的电离强酸比钠盐电导要高 增加检测灵敏度 从而降低信燥比        3减小甚至消除诸如阳离子钠形成的系统峰对保留很若诸如氟峰的影响.   
worldearth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那第几代抑制器用的是阳离子树脂(或阴离子树脂)就需要不停的再生,用了阳离子交换膜就不需要再生了,它是个什么道理,我没理解透彻。
chief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ding 发表:
那第几代抑制器用的是阳离子树脂(或阴离子树脂)就需要不停的再生,用了阳离子交换膜就不需要再生了,它是个什么道理,我没理解透彻。

使用阳离子树脂(或阴离子树脂)的抑制器技术是最老的,1975年就开始使用;到1985年后绝大多数厂家都已经淘汰该技术.现在也只有万通一家在使用和生产.

用树脂的作用也是吸附交换流动相中的H或OH离子,以达到降低背景干扰电导的作用. 同样适用离子交换膜也达到同样效果.
但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树脂能够提供H或OH离子的容量是有限的,一根树脂上的H或OH离子用完后就需要单独再生;而离子交换膜因H或OH离子是连续通过该膜渗透进入,所以源源不断也就是边实验边再生;而且离子交换膜的交换容量很大,所以适用于梯度分析和高容量的分离柱使用;树脂就不行了.
zl2008xz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afei1067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有几个问题,离子交换膜能耐强酸强碱耐高压么?还有是不是要保持湿润?长久不用膜会不会干裂?阳离子交换膜抑制器使用寿命是多久?
yanyan551003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zl2008xz(zl2008xz) 发表:
离子交换膜就是取代再生液而设计的


此言谬以。

离子交换膜不是取代再生液的,是取代离子交换树脂的。早期的抑制器都是使用离子交换树脂做抑制器。阴离子抑制器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阳离子抑制器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

用阴离子抑制器举例:阴离子流动相通常使用碱,典型的有NaOH。NaOH是强电解质,因此当量电导很高,因此基线的本底电导很高。

在早期的抑制器技术中,是在分离柱后面加了一个填充有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柱子,流动相NaOH进入抑制柱后Na离子会交换到交换树脂上,把交换树脂上的H离子交换下来,和失去Na离子的OH离子生成水。本底电导降低。由于树脂的交换容量有限,使用一段时间后交换树脂上的H离子差不多用完了,树脂就需要再生,用一个再生液来冲洗抑制柱,把H离子再替换回到交换树脂上。这个非再生液通常用硫酸。这个硫酸就通常被叫做再生液它是用来再生抑制柱的。

现在的抑制器已经不是这个概念了,它是用了两层离子交换膜。当NaOH通过抑制器时走的是两层阳离子交换膜之间。由于是阳离子交换膜,它允许阳离子透过。流动相NaOH中的阳离子Na会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跑到膜的外面来;此时如果膜的外面有大量的H离子存在的话,H离子会进入到膜的内侧,与失去Na离子的OH离子生成H2O。这样流动相就从原来的强电解质NaOH变成弱电解质的水了。当量电导降低很多,本底电导降低很多。这就是抑制器的工作原理。那么膜外面的大量的H离子从哪来呢?可以有几种方式:1,通入H2SO4(硫酸)。2,通入水,并将水电解。3,通入电导池出口的废液,将废液中的水电解。

现在的连续再生抑制器中的再生已经不是原来的再生的意义楽它不在声任何东西,只是提供H离子而已。只不过大家叫再生液已经习惯了。没有改过来而已。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