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国家环境监测事权上收进行时

浏览0 回复2 电梯直达
老兵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加强中央本级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及运行保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作为中央本级环境监测机构,近年来在众多急、难、险、重环境监测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眼下,总站正积极执行“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工作。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事权上收意味着什么?今后的环境监测如何使数据“保真”?带着疑问,《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11月25日来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采访了这里的多位专家。
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大提升
        11月25日上午,《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立水桥附近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站如往常一样一派忙碌景象:环境监测车早早地出门执行任务;检查队伍出发进行“飞行检查”(事先不通知被检查方);总站大楼顶层的颗粒物监测实验室,持续监测着PM2.5、PM10和其他气态污染物的实时浓度;大楼4层的生物实验室、气相质谱实验室、原子光谱室里,工作人员聚精会神地操作着各种让人叫不出名目的仪器、试剂,分析各类监测数据……
环境监测,被称为环保工作的“哨兵”“耳目”。环保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承担着国家的环境监测任务,是全国环境监测的技术中心、网络中心、数据中心、质控中心和培训中心。
      在总站会议室里,综合室主任罗海江首先向《环境与生活》介绍了我国环境监测的总体情况:全国环境监测网络由2800多个监测站和近6万多人的监测队伍组成;监测对象涵盖空气、水、噪声、土壤、近岸海域等多方面;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和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基本建成,土壤环境监测网正在紧锣密鼓推进。
罗主任表示,全国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进步明显。在资金投入上,“十一五”期间,环境监测中央本级支出(指经立法机关批准,按照财政支出分级管理原则,中央财政用于中央部门的支出)为5.27亿元。到“十二五”,相应投入已达到16.15亿元。“地方投入的增速可能比国家投入更快。论装备,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在省级监测站以上都有,部分地市站装备也不错,但中西部地区装备能力依然有待提高。从测得出、测得准的角度看,‘十二五’期间硬件保障能力提升较大。”
总站多个处室的专家还为《环境与生活》解析了监测能力提升的具体表现。
    大气监测数据直传防修改。大气室负责城市空气质量、背景站空气质量、酸雨、温室气体和沙尘影响等的监测。大气室高级工程师郑皓皓告诉《环境与生活》,“十二五”大气监测的重点工作是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经过2012年~2014年全国空气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1436个站点,均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要求的基本项目监测,即全自动实时监测6项污染物(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一氧化碳)。“这是‘十二五’相比‘十一五’的本质飞跃。它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对原本已开展空气监测但只监测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老三项的城市,完善了监测指标;二是让原来少数偏远地区只有手工监测能力的城市,也具备了自动监测能力。”
      郑皓皓强调,现在的监测数据通过统一的数据采集软件,从监测点实时传输到市级、省级监测站和总站,一点三发,无任何停留和转接。不管仪器是什么品牌,数据算法一致,保证各站之间采集的数据具有可比性。“以前不直传,数据在产生和处理中可能因为计算方式不同、人为修改而出现误差,现在任何人都没有修改的机会,在管理上也是大飞跃。”
      眼下总站正在建设国家空气质量背景监测站。他解释,“背景站的位置要能代表该气候区无人为干扰的本底空气质量。它的数据很敏感,污染物浓度是微克级的波动。它往往设在人为活动干扰少的地方,方圆50公里内没有大污染源,如东北大兴安岭、西藏纳木错、新疆阿勒泰、广东南岭、海南五指山、福建武夷山、湖北神农架……”
    郑皓皓介绍,空气监测还有区域站,多设在省市边界,属于城市站和背景站的过渡区域,主要作用是判断和分析污染物的区域特征及区域间传输,现有31个,作用尚有限,新的区域站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区域站数量将达到96个。3类站点布局成一张大网,监测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污染过程等。“城市站和区域站的设备基本一样,而背景站因为污染物浓度量级低,比如PM2.5的浓度常年都在10微克/立方米以下,监测设备的精度比城市站和区域站高10倍左右。”
为您推荐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获取验证码
立即提交
老兵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测水的自动化进程较空气更艰难
    水室是负责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等相关监测任务的,他们要收集、审核和评价数据,还要编写水环境质量报告。水室研究员刘京向《环境与生活》介绍了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与运行现状。
    刘京介绍说,我国的水质监测始于废水排放监测。1988年由108个监测站组成了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监测全国河流353个断面和26个湖库。受当时能力限制,国家网监测断面以城市为中心,对城市来水上中下游分别设置对照、控制、削减3类断面,依照丰、平、枯3个水期,每个水期测两次,一年共6次监测。
20世纪90年代,国家水环境形势严峻,1992年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调整,确认由135个监测站监测313个国控断面。国家组织了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及黄河、长江、珠江、松花江十大流域的监测,原来“一城一地”、以城市为中心的监测,转换为“全流域的整体水质评价”。“以前是说北京的地表水如何,后来就谈海河流域是什么状况了……”
    2002年,国控网再次调整,确定了759个国控断面,由262个监测站承担监测任务,基本是地级城市监测站。“提出了省界、国界、支流汇入口、入海口、河流入湖口、背景断面、起始断面等监测概念。如青海的流域无污染,可作为背景断面。自此开始月监测,公布水质月报、形成年报。监测站测水质的人、室主任、站主管都要签字,之后送到省站,再报送总站。”
    “十二五”之初,国控网的布设进一步扩大,地表水国控断面增为972个。进入“十三五”,配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国控断面增至2767个,其中包含1940个考核断面。新国控断面(点位)包括河流断面2424个,湖库点位343个,共监测1366条河流和139座湖库。
刘京还谈到了我国水质自动监测网。为使环境管理部门实时掌握主要流域水质状况,原国家环保总局1999年开始试点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经过“十五”“十一五”的努力,陆续在重点流域、湖库及国界出入境河流上建成了149个自动监测站。到了“十二五”,我国投入2.6亿元,新建自动监测水站151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主要水体的水质自动监测网。“自动水站在解决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事故纠纷、监督排放达标,以及预警预报重大水质污染事故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据刘京介绍,国家自动水站监测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率、浊度、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7个指标,部分监测湖泊的指标还包括总氮、总磷和叶绿素。有些站点正试点监测生物毒性、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今后还要拓展监测重金属。”一个自动水站每4小时采样分析一次,每年可生产1.5万个数据。截至2015年,每天有100个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的2400个实时监测数据,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实时发布。
刘京强调,相较于空气监测,水监测指标更多,水样采集更困难。“它不像气体采样,有个采样头就能直接实施。有些河道有水草和行船,会造成干扰,还有北方冬季结冰不利于自动监测。目前手工监测工程量较大。”

    让刘京觉得可喜的是,自动监测仪器厂商正做研发,让常规指标的监测仪器和站房小型化,“甚至不需要再盖站房,一个机柜放岸边,占地少、易挪动。仪器模块化,换试剂或维修都方便,维护量和运行费就可能减少。小型岸边站若发展起来,可以将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相结合,既能抓住主要矛盾,又能覆盖所有指标,性价比比较高。”
应急监测装备强  队伍建设需跟上

    综合室罗主任介绍,环境监测系统应急监测的提升明显,近年来一些地方监测站经受住了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考验,表现出了较强的应急监测能力和应对能力。

    总站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室正高级工程师袁懋,为《环境与生活》杂志分析了中央本级和全国性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状态。“环境应急监测要求能在最短时间内判断出污染物、污染物浓度及污染范围,便于及时采取措施。当前,我国环境恶化状况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突发环境事件仍呈现高发态势,环境安全形势严峻。但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环境应急监测能力越来越强。”袁懋说,这些年,国家和地方在环境应急监测硬件能力建设方面花了很大力气,“有些地方的应急监测装备比总站还好。200多万元一台的便携式气质联机,能在现场快速定性定量分析挥发性有机物,很多省都配到地市级环境监测站了。”

      袁懋介绍,按照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事件要求分级响应、属地管理。当发生跨省界、国界等环境事件,由环保部代表国务院出面调度处置时,总站会按环保部要求赴现场指导地方环境监测部门并一道开展应急监测。此外,当地方因人力、设备、物资及技术等原因请求总站支援时,总站会去援助或协调相关监测站去支援。环境应急监测中按紧迫程度是以大气最急,其次是水,再是土壤。“这是因为空气流动性最强,像2003年底重庆开县井喷事故,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气体,要求通过应急监测迅速判断出污染物浓度、污染范围,确定疏散范围。最后根据监测结果疏散了6万多人。那是个特大安全事故造成的污染事件,监测结果一点都不能耽误。”

据袁懋介绍,总站在环境应急监测中的职责定位不能只满足于作为一支监测队伍能够在应急现场开展监测,更重要的角色应该是“现场技术指导”,做地方站做起来有困难或做不了的事。“目前各地环境监测部门的硬件有很大提升,但相对滞后的是人员能力。”他举例,某地发生重金属水污染事件,污染处置时加了碱性絮凝剂,按规范应该采样后现场过滤后再加酸,以免水中絮凝沉淀物加酸后再度溶解。而地方的部分监测人员对此理解不深,总站工作人员便在现场耐心进行技术指导。“我们一起做了大量实验,发现按照他们的不当操作方式,测出的重金属浓度会比规范的方式高,最高时会高50%左右。总站在应急监测中的作用应该是‘出脑子’,帮助确定监测方案,并协助进行质量控制。”

袁懋说,有些地方监测人员因经验和能力不足,致使污染事件“误报”情况偶有发生。“亟需加强培训。今年10月总站办了一次全国环境应急监测培训,但受培训场地等限制,每个省(区、市)只能有3名学员参加培训。全国那么大,还有很多从事环境应急监测的人员得不到培训,所以地方举办应急监测培训班,想请总站的专家去做培训教师时,我们会尽量安排时间进行支持。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通过不断加强日常的积累和储备,提升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准确监测,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据了解,总站正在促进应急监测方法标准化。“应急监测任务虽然紧急,但也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不能乱来。”袁懋指出,目前,环境应急监测领域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为此总站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16年我们编制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方法选用指南》,正式文件即将下发各地监测部门试行;2017年我们还将对现行标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 589-2010)进行修订。这些研究工作,对于规范环境应急监测活动,都具有重大意义。”

    数据不仅要准,更要可比

    采访中,总站的专家们多次提到数据的“可比性”和“真实性”。“数据质量控制就是通过监督、抽查等各种各样的手段,去评判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罗主任说。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室主任付强告诉《环境与生活》,该室负责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技术体系建设等。他介绍,11月7日,环保部印发了《“十三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是强化监督,构建上下一体的“量值溯源传递体系”,即技术方法统一、质量体系统一,在技术上保障监测数据按照规范来生产。“基础扎实了,数据质量就能真实、可比。”

    付主任强调,“可比是非常关键的属性,就像度量衡统一很重要。要设置标准来参照比较。无限、绝对的准确是追求不到的,但可比性是一定要追求的,只有可比了,系统测量才有价值,相应政策才能落实。”

    要得到“真实可比”的监测数据,一靠标准化的采样器具,二靠规范的监测技术方法。付强举例,空气颗粒物是以直径多少微米来区分的,不像气态污染物有固定成分和标准特征。对于颗粒物的自动监测数据,总站自2012年起进行手工监测比对、校准,2015年建立“称重中心”。“手工比对通过前端采样和后端称量,来共同评价自动监测结果,技术关键是采样和称量,它们的操作对温湿度控制要求很严格。”

    防止测试员主观感受干扰

    环境监测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新的质控技术手段不断引入。付主任介绍,比如,臭氧不同于其他气态污染物,其化学性质活泼,没有标准气体。为判断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2015年,总站建成了臭氧一级校准实验室,全国环境监测系统臭氧量值均要溯源至总站。总站也在建设水质自动监测远程质控系统。“纵然站点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总站照样能考核它的数据质量,不用人特地跑过去,提高质量控制的效率。”

    质量体系可有效防止测试员有主观判断影响测量,比如国家网将在机制上要求对样品实行“采测分离”,通过随机编码等技术手段,保证测试员在不知样品来历的情况下开展测试,防止测试结果受预设立场干扰;或是采取平行测量方式——同一样本委托多人或实验室测量,再对比。

刘京补充说,为使水质监测更规范,水室正与分析室联合制作从采样到分析的作业指导书,“在国标的基础上细化,让每个人发挥的空间尽可能小,不让监测人员自行发挥,使系统、实验室之间的误差最小化。”

    样品的运输管理对数据真实性也很重要。“样品经长距离的运输,有关组分和理化性质可能会发生变化,得靠一系列制度和技术来保障监测的顺利实施。”付强说。

    突击、随机检查已常态化

    除了技术规范,还有管理手段,据付主任介绍,总站开展飞行检查(事先不通知)、双随机检查(检查人员和抽查对象都随机),已是常态化工作。“每天全国有大量数据汇到这儿,我们分析后,对数据可疑的点位重点开展检查。”

    付强强调,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要求三个“全覆盖”,一是水气土三大“环境要素”全覆盖;二是“监测项目”全覆盖;三是“监测过程”全覆盖。据了解,为实现三个“全覆盖”,“十三五”期间,总站将在全国建设质控实验室,搭起质量管理的技术框架,“核心思路是保障各级监测站按照统一的技术体系、质控体系开展活动。”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实验室里尽是让人叫不出名目的仪器和试剂 

    为中央考核地方政府提供数据支撑

    环境监测除了服务环境质量评价,还要为中央考核地方政府提供数据支撑。长期以来,环境质量国控点位监测事权名义上归中央,但主要由省、市监测站负责运行,相当于“考核在中央、监测在地方”。

    有些地方行政部门出于考核压力,可能干预监测数据,影响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环保部2016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共发生2658起企业自动监测数据造假案例。眼下,针对环境监测的一个“大动作”便是国控点位监测事权上收中央,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直接管理,通过招标,委托第三方运行维护,实现“国家考核、国家监测”。
老兵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事权上收后 依规委托第三方运维

    国控点监测事权上收工作从2015年开始后,上收后国控点并非由总站直接运行,而是通过招标,委托信誉良好的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运行和维护。

    大气室高级工程师郑皓皓介绍,今年9~11月,总站启动了对1436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全面上收,委托6家第三方机构按照国家统一规范运行,招标时考核了各公司的资质和运维能力。“站点运维权交给第三方公司,监测站原来的管理者就不能再进入数据采集区域,无法再干预数据。不过站房的供电、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保障,还由地方环保部门负责。监测数据不只为国家服务,更多是为地方服务,而且地方环保部门在协调后勤保障上有本地优势。”

    水室研究员刘京介绍,国控点水质监测事权上收后,也由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进行监测数据的质控。“水质监测断面布点时往往不在城市附近,原本由409个地市级承担的监测任务,采样该委托多少家公司做?委托少了根本跑不过来。最新方案是由地方承担监测任务,第三方实验室做数据质控,与地方的监测结果做比较,以求数据保真。另外,实行上下游联合监测,互相监督。还有一个手段——异地监督,比如请上海站监测人员来北京,与北京站的人员一起监测,跟踪全过程,从中发现问题。”

    谈及眼下的事权上收工作,总站办公室主任陈传忠主任谈到,自上而下的事权上收和省以下垂直管理的改革工作,任务艰巨,会有改革和过渡的阵痛,总站正在努力克服困难。从人才队伍建设上看,监测的工作量成倍增长,但人员编制等能力建设还未同步跟进。

    “引入社会力量来提供监测服务是对的,但运维公司是新兴的,能力和经验也需要成长。”陈主任提到,“从法律上,由谁监管第三方监测公司还是模糊的,有的认为由质监部门管理,环保部门想管却无法律依据。这个问题应重点解决。”

    监测数据发布系统正全面改版 
    数据共享系统正在完善

    向社会公开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是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基础。罗海江主任介绍,每年 “六·五”世界环境日前,《中国环境质量报告》定期公布;2009年7月1日总站利用互联网公开了100个水质自动站的实时监测数据,2011年11月25日再次公开了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实时数据,2012年底推出基于iOS、安卓和Ipad(平板电脑)的3个空气质量信息发布APP,在未进行特意宣传的情况下,有几十万用户;还有许多网站、APP对总站发布的监测数据进行了转载发布。“和其他部委、单位相比,环境监测数据的信息发布最全面、最彻底。”

      罗主任透露,总站正在改版移动端发布系统,借助腾讯的渠道优势和“墨迹天气”的开发经验,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改进发布内容。除了发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外,还将逐步发布空气质量预报、水质监测数据等。“在数据公开与共享方面准备把步子迈得更大一点,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让公众更轻易地获取高质量的环境监测数据,是我们的发展愿景。”

    罗主任说,在数据共享方面,未放到网上的、不涉及保密的数据,在提出申请后也会逐步公开与共享。“同时,我们也呼吁更多的部门将手中掌握的数据共享出来,在社会上形成多方参与,打破‘要求别人的数据共享,死捂自家数据’的观念。”

    “十三五”的五大建设重点

      关于“十三五”的监测能力建设方向,罗海江归纳了5个领域。
 
    一是数据质量控制方面,总站目前的能力尚不足以确保监测数据的质量,按环保部的部署,未来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后几年将重点加强中央本级和几个区域质控中心的能力建设。

    二是水质监测自动化,自动监测替代手工监测是目前解决公众质疑监测数据真实性的最好的方法。空气监测经过十多年发展,已全部实现自动监测,水质监测可以进一步自动化,但需要时间。

    三是设备更新。很多仪器已超期服役,未来有大批设备陆续要更新。

    四是总站会继续投入应急监测能力的建设,包括污染事故监测、重污染天气预警等方面,目前手段、办法不多,对污染过程的成因和发展了解不够。

    五是大数据分析。总站作为全国最大的数据生产单位之一,每年生产数以亿计的数据,“把环境监测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地形地貌数据、温度和降水数据等整合应用的大数据分析,应是‘十三五’投入的重点。”
                                                                                                                            来源:环境与生活杂志
猜你喜欢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