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SN/T 1958-2007 进出口食品中伏马毒素B1残留量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浏览0 回复1 电梯直达
阳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SN/T 1958-2007 进出口食品中伏马毒素B1残留量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2007-08-06发布,2008-03-01实施,现行有效。
SN/T 1958-2007 进出口食品中伏马毒素B1残留量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穿越时空1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鼓励分享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雾非雾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对这种毒素的性能不了解,所以把相关搜到贴上来供不了解的版友参考。

伏马毒素(Fumoni sins)是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forme,F.proliferatum)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繁殖所产生的一类霉菌毒素,多见于粮谷和饲料中。串珠镰刀菌是北温带地区最常见的一种产毒霉菌,该菌易产生于生长期、储存期的农作物及产品中,并在美洲、欧洲、亚洲等温带区域种植的谷物中被广泛发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世界主要粮食品种之一的玉米最容易感染串珠镰刀菌,而由它产生的伏马毒素B1,对多种动物有较严重的毒副作用。

玉米中伏马毒素含量受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收获前和收获期间的温度、湿度、干旱情况和玉米中高水平的伏马毒素与前期干热后期一段高湿天气有关。
玉米中伏马毒素含量也受贮存条件的影响,如收获的玉米在贮存期间水分在18%-23%时,最适宜产伏马毒素的串珠镰刀菌的生产和繁殖,导致玉米中伏马毒素含量的增加。

串珠镰刀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多种伏马毒素,有B1、B2、B3;等,其中60%以上是伏马毒素B1,其毒性也最强。1988年,南非和美国的研究人员首先从霉变的玉米中分离出伏马毒素B1,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在多数粮食加工处理过程均比较稳定,因此,它通过粮食加工、饲料生产等过程对畜牧业乃至人类健康产生较严重的危害。

伏馬鐮孢毒素是一種自然界存在(Natural occurrence)之真菌毒素。具有許多類似物(analogs),包括FB1(Fumonisin B1)、FB2、FB3、FB4、FA1以及FA2,其中以FB1毒性最強,產量也最多。伏馬鐮孢毒素是一種很強的極性化合物,易溶於水、甲醇、氰甲烷,但不溶於非極性化合物,如丙酮。它對於熱相當穩定,加熱至100℃,尚無法破壞,因此若一旦食品、食物被污染,則很難加熱去除。

伏马毒素能引起马大脑白质软化症、猪肺水肿、小鼠肝癌、人类食道癌。

监测表明,伏马毒素可以出现在许多的食物中,如玉米粥、以玉米为原料的早餐食品、啤酒和快餐食品。在牛奶、肉和蛋中没有检测到。取样和分析水合甲醇和乙腈常用于从玉米及其产品中提取毒素。

几种分析方法被报道,包括薄层色谱、液相色谱、质铺分析仪、后水解气象色谱和免疫化学方法。大多数的研究都采用高效液相荧光衍生法,因为在分子中缺少适合的载色基团,伏马毒素必须用试剂衍生,例如茴香醛(对甲氧基苯甲醛)、荧光胺或者OPA(二异辛基磷酸)以便HPLC检测。鉴别(定性或初筛)方法TLC和免疫化学方法(ELISA)是最常用的鉴别方法。有很多的ELISA装备在商业上是可靠的。试纸检测也已经被开发,据称检测下限在以玉米为原料的食物中是0.04-0.06μg/g。

【题 名】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玉米中的伏马毒素B1和B2
【作 者】权英 王硕 韩英素 张燕 王俊平
【机 构】天津市“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天津300222
【刊 名】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5(8): 87-90
【关键词】伏马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 玉米 高效液相色谱法 检测限 荧光分光光度法 平均回收率 液相色谱分离 定量测定 柱前衍生
【文 摘】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分光光度法对玉米中伏马毒素B1和B2进行了定量测定,其线性范围分别为1.04~16.67ng(FB1)和1.67~26.67ng(FB2),检测限分别为0.037和0.028mg/kg。以该方法对加标玉米中的伏马毒素进行回收率测定,加标水平为0.1~2mg/Lg时,FB1和FB2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0.1%和82.0%。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