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哪些人是当代物理学界或中国物理学界的权威人物?

浏览0 回复12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zouhua121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材料学专家 师昌绪


师昌绪 (1920-)
  师昌绪院士,1920年11月生于河北省徐水县。抗战前他就读于保定师范。抗战初期,他又进入流亡中成立的冀绥平津联合中学(后改名为国立第一中学),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活动。1941年高中毕业,他认为中国要强盛,就必须有自己的钢铁工业,从而考入了西北工学院(由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北平大学、东北大学的工学院和焦作工学院组成)矿冶系。1945年毕业后,做为全班第一名,他被推荐到资源委员会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从事炼铜工作。1947年调到鞍山钢铁公司。1948年,利用1946年考取的出国资格,赴美留学。1949年,在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获硕士学位。1952年,又在欧特丹大学获博士学位。新中国的成立,使他倍受鼓舞,那时他曾准备应北洋大学的聘请回国任教。由于抗美援朝,美国不许留美中国学生回国,1952年他不得不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冶金系从事合金钢及其相变的研究。他与人合作的关于《硅对于超高强度钢的影响》的研究,对后来飞机起落架用钢300M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发表的“Fe-Mn-Al合金中恒温马氏体相变”也是经典之作。与此同时,他还和一批留美的爱国科学家同美国当局不屈不挠地斗争了三年。最后他们联名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表达他们迫切要求回国的强烈愿望。这封信由他送往印度驻美大使馆转交国内。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我国政府据此向美国提出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抗议,迫使美国同意他们回国,接着是中美大使级会谈,为中国留美学生自由回国打开了大门。
  师昌绪院士于1955年6月回国后,长期在中科院金属所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所学术委员会第二、三届副主任、第四届主任、第五届顾问等职。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82年,创办并兼任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1984年,调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1986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嗣后被聘为该会特邀顾问。
  师昌绪院士在金属所工作期间,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50年代,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他主持下,开展了钢中夹杂物生成过程的研究,参与建立了钢中夹杂物鉴定方法;为减少沸腾钢钢锭中硫的偏析,在生产条件下,他试验成功了加压凝固和振动凝固的新工艺;他领导科技人员,于大连钢厂在我国首先建立了小型倾斜式连续铸锭机。
  50年代末,金属所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主要力量转向从事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我国当时缺镍无铬,他领导的研究室研究了一系列可以节约和取代镍铬的新材料,1958~1966年,在他指导下,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铁基盘材合金-808,代替了用量很大的镍基合金。“文革”期间,他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可是在70年代,为了808的推广,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他率领科技人员长期驻厂,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制成了几千个涡轮盘。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70年代,又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水平的高强度铁基高温合金-761。 1958年, 还研制出一种不含镍的铬锰氮不锈钢,在尿素工业设备上表现出优异的抗蚀性,1964 年获国家工业新产品二等奖。在他领导下,还研制成功了完全不含镍铬的铁锰铝系奥氏体钢,可用作低温钢、耐热钢和无磁钢,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zouhua121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在我国经济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苏联撕毁合同撤退专家,停止供应高温合金,致使我国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生产遇到很大困难。他奉命率领金属所小分队去抚钢参加变形高温合金攻关组,他不畏劳苦,早出晚归,来往于沈阳、抚顺之间,以致患了肾盂肾炎,他抱病坚持,为GH30、GH33、GH37、 GH44 和GH47等镍基高温合金的试制和高温合金生产立足国内做出了贡献。
  他还重视研究材料在使用中发生的问题。1958年,他研究的高温合金的包套挤压工艺,为我国变形高温合金的加工工艺研究探索了道路。1965年,他研究的喷丸再结晶处理,使410厂数千片GH33叶片免于因晶粒度不均匀而报废;1972年,在他指导下,金属所建立了低周疲劳,周期持久,振动载荷持久,有平均应力的疲劳等项测试技术,为高温合金在接近使用条件下的力学性能的测试开辟了新领域。
  他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并注意把基础研究成果用于新材料的发展。结合铸造合金,他提倡金属的凝固过程的研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79~1985年,朱耀霄等开展关于“微量元素在高温合金凝固过程中的行为”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某些微量元素对高温合金中合金元素的偏析作用, 从而发展出M17F、DZ38G、M38G、M40等四种低偏析镍基铸造高温合金,为我国航空工业和工业燃气轮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他密切注视国际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及时组织力量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在他的倡导下,80年代初,金属所建立了大功率激光器和高速气体雾化急冷金属粉末技术和装置,后者在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4 ~1987年,他又指导金属所开拓了高强深冲汽车薄板钢研究,研制出P1、P2、P3三种薄钢板,可以大量节约钢材和油料,198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多年来,他对科技管理工作地行过认真的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见解,在更高的层次上推动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他为金属所确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方针,并大力更新设备,对金属所发展成为一个学科比较齐全,人才比较集中,技术装备配套,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应用、开发基地起了很大作用。他还提出要把腐蚀所办成开放型研究所,为该所的成长发展指明了道路。早在60年代初期,他就是国家科委冶金专业组、冶金材料专业组及材料学学科组的成员。他多次参与或主持了国家技术科学规划、材料科学规划及新材料规划的制定工作。1988年,他参与制定的科技长远规划,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主持制定的新技术革命新材料规划,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北京工作期间,作为专家组长,他主持了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选拔和评估工作,是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的特邀评估专家。他曾任国家发明奖及自然科学奖的评委,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会副主任。
  他一贯重视人才的培养。在工作中注意发挥科技人员的个人专长和创造能力。几十年来,在他的指导下,晋升为高级职称的上百人。他一回国就参加研究生培养工作,1981年开始担任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在他与合作者共同指导下,已毕业博士生24人,硕士生60余人。他还是清华大学、东北工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及北方交大等七个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
  他热心科技出版事业,创办了《能源材料》、《中国金属科学与技术》 ( 英文版)、《中国科学基金》、《自然科学进展》 (中英文版) 等刊物并任主编。 他是《金属学报》(中、英文版) 的主编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编委会副主任。 他还主编了《中国材料大辞典》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材料科学技术卷》。
  他热心我国学会工作,在中国金属学会成立一开始他就是理事及常务理事、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现为荣誉会员。为了加强中国材料科学工作者之间的联系,他创建了包括27个有关学会的“中国材料联合会”,并任第一任主席;他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国际材料科学界也有较高的知名度.他受邀参加了1987 年日本东京大学100周年大庆召开的“材料与社会”讨论会并作报告;1988 年东京的新材料国际会议,芝加哥的世界材料大会。
  50年代,他曾先后被选为沈阳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从1963年开始,曾当选为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被评为辽宁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和沈阳市先进科学工作者。1985年,中科院沈阳分院授予他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师昌绪院士是《金属学报》、《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自然科学进展》、《材料导报》等学术期刊主编。多次主持国家材料及材料科学规划、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立项与评估等。我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出我国第一代航空发动机用多孔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歼击机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针对我国当时缺镍无铬情况,50-60年代主持研究开发出我国第一代铁基高温合金、铬锰氮不锈钢、耐热钢及铁锰铝奥氏体钢,并推广到工业生产。发表论文300多篇,培养硕士及博士生近100名。曾获国家三大奖1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1998年获得国际材联(International Union of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ies(IUMRS))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Innovations in Real Materials Awards)。2001年7月, TMS(Minerals, Metals, and Materials Society)学会评选出2002年度TMS会员奖(Fellow Award),师昌绪院士是该年度国际上5位获奖人之一。此外,他还是首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并于2004年6月获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