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第二届网络原创大赛作品】高频熔融离心浇铸开发历程

浏览0 回复30 电梯直达
alexright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shaweinan 发表:
原文由 alexright 发表:
    在第一点中,“不能准确称量”应该是指不能准确称取到某一事先希望的数值吧?在第二点中说“Si是最不稳定的元素”,如果容器是用坩埚那显然Si的数据不会好,特别是在没有对坩埚内表面进行任何处理的情况下。

1、是的,因为是使用的纯铁“块”(夸张一点,就是很大的颗粒,约直径3mm,长度4~5mm)。
2、是的。因为想着降低成本,导致了坩埚的污染。而al质的坩埚没有购买。
alexright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shaweinan 发表:
原文由 alexright 发表:
    用的功率越大是不是温度就会越高,如果温度越高那用坩埚作容器自然是Si的影响就越大了。
  既然熔融通用镍可以在坩埚内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那你为什么不去常识一下铬铁呢?如果不是一层膜,而是高温灼烧的结果,那你为什么不先将坩埚在高温下灼烧一下呢?

1、是的,可以尝试一下真空中内附石墨坩埚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试验一下。
2、灼烧的痕迹,实际上还是Zr,只是颜色深了一些。纯镍不会倾蚀锆涂层。
坩埚熔融后会逐渐形成一层铬铁在坩埚内部。继续使用,由坩埚材质的污染,变成了上次试样对下一次的污染,这会小很多。
alexright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shaweinan 发表:
原文由 alexright 发表:
 

  “2条线的Cr值相差大约为0.6”,这个数值的单位是什么?2条线的Cr值分别是多少?“将2条线分别测量,然后平均”“选择最粗的表面和最细的表面,而两者的差值相差可能达到2%”那你的x荧光分析的精密度是多少?

1、百分含量,应该是0.6%,实际上这是Cr化学分析的允许差。
2、这里向说明的是试验过程中,因为制样方法导致的一些偏差;对这些偏差,想找一些解决办法,(有些是不可取的)。
3、重复7次标准偏差小于0.2
alexright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shaweinan 发表:
原文由 alexright 发表:
  
  这样的分析结果明显是存在系统误差,应找明原因。你在注释中说“和标准值有关”莫非说标准值有问题?你接着还说“与工作曲线的低端绘制有关”,难道是分析校正曲线低浓度部分偏离了线性向上弯曲了?你的分析校正曲线拟合的相关系数是多少?

1、是的,定值偏差。采用的是自制内控。
2、是的 。曲线弯曲。
alexright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感谢大家能耐心的看完,并提出相关疑问。
对于这篇网文,应该补充的部分包括:引言——介绍一下这种制样方法;然后再写出结论部分;将整个内容条理化。

所以,整个文章看起来不够完整,同时也比较随意和散漫。有时间一定再修改。

再次感谢。也希望大家能踊跃参加这次活动。重在参与和分享。
shaweina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shaweinan 发表:
  既然是“所注明的陶瓷坩埚,当然也包括了铝质的坩埚,可能也有其它材质的坩埚。”那还要对坩埚的材质进行什么样的说明?“没有采用目前的这种坩埚”中目前的这种坩埚又是什么坩埚?

原文由 alexright 发表:
  这里没有说清楚,因为之前对坩埚的种类没有调查,同时由于其内部有Zr质涂层。在最初的几次熔融中,不会破坏涂层。//目前使用的坩埚是硅铝质。


原文由 alexright 发表:
  第二、熔融时间是固定值。显然,根据客观的条件,包括仪器设备的精度,磁感应的原理,我们可以说环境条件本身就有变化的因素存在,熔融的时间就不能完全固定。应该是一个范围。在一个时间段内允许,这个需要有一定的经验。
  注:这个可能是写文章时的限制。可以允许在小范围的时间内波动;但对分析C、S有较大影响。

原文由 shaweinan 发表:
  很多的实验都有环境变化的问题,因为这种变化是没有什么规律可遵循的,所以很难通过人为的主观意识来控制,同样也就不容易通过时间来进行认为地调整。时间对分析C、S有较大影响这也不难理解,你的试验不是在真空条件下做的吧,因为空气中存在C和S的氧化物气体,所以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原文由 alexright 发表:
  这里我是对时间的叙述,来说明写文章时可能是要有明确的表述,所以用一个点的时间来代替了一段时间;在试验中应该是一段时间的描述更好,同时也不会影响。
  你的意思是空气中存在氧气,所以C、S变化较大。实验中有较大影响,并且可以得到规律性的东西。


  那么熔融的这段时间,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重现性,一般也不大可能是根据人的经验来改变的。
  再有,我的意思并不是因为空气中存在氧气才会引起对C、S的影响,而是因为空气中含有CO、CO2、SO2和SO3才会造成这种影响。
shaweina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alexright 发表:
  在最初,我们是试验了用纯铁丝来进行熔融,现在,在我看来是很大的一个失误,因为这导致了我们走了很多的弯路,做了很多无用功。
 一、不能准确称量。那么大的颗粒,要定量,实在是太困难了。
 二、同样是那么大的颗粒,而熔质是粉末状的,显然很大的一部分试样要从缝隙中掉到底部,根据熔融的原理,这实在不是个好办法;对均匀性影响也很大;同时对时间也不能控制,即使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无法控制。后来不得不考虑压片之后再捣碎,以使两者能“混匀”。(如果要如此复杂的制样,还不如磨样来的快。)
  注:粉末压片的结果对于P还比较稳定,Si是最不稳定的元素,特别是对于不同厂家的样品。
 三、由于对时间不能控制,同时Si的数据不好,想当然的认为是由于坩埚的影响,又想办法试图用石墨坩埚内衬来解决,甚至在比例方面作了太多的复杂的工作,都以失败告终。

原文由 shaweinan 发表:
  在第一点中,“不能准确称量”应该是指不能准确称取到某一事先希望的数值吧?在第二点中说“Si是最不稳定的元素”,如果容器是用坩埚那显然Si的数据不会好,特别是在没有对坩埚内表面进行任何处理的情况下。

原文由 alexright 发表:
 1、是的,因为是使用的纯铁“块”(夸张一点,就是很大的颗粒,约直径3mm,长度4~5mm)。
 2、是的。因为想着降低成本,导致了坩埚的污染。而al质的坩埚没有购买。


  不管你用的是纯铁丝还是纯铁块,因为在称量中挥发和吸潮的过程基本上可以忽略,所以只要用的天平足够精确,那就可以很容易地称到mg数量级,为什么说称不准?
  如果只是为了降低成本而致使分析结果达不到要求,那你做的分析检测还能有多大的意义?如果说Al质的坩埚成本高,那白金的呢?
shaweina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alexright 发表:
  我们不得不重新回到原点。目前唯一能确定的是比例,而比例显然也没有经过试验。与宝钢的比例(8:1)相比,我们采用的足足少了一半,当时的想法也简单,既然4:1能够熔融成型,那么为什么不节约一些纯铁呢?
  接着是出现了一个问题,功率太大。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认为功率越大,时间越短,坩埚中的Si应该影响更小。实际的情况是,功率越高,坩埚的寿命越短,而从结果上反映出来的是,Si的稳定性反而不好。在参考了宝钢报告中的参数后,调小了功率,但是,没有进一步的进行试验,将功率调到最小,看能否将样品熔融。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什么进展,初步确定能够进行实验,但Si的数据始终不是很好。
  然后,又用熔融机熔融通用镍,出现的情况是坩埚能够反复的使用,其现象是,在坩埚的内部形成了一层膜,可以预见是不是这层膜的保护,使坩埚不会继续被侵蚀。(现在熔融通用镍的情况更好)那么,铬铁会不会也有这种情况呢?如果有,那么Si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项工作放下了很长一段时间。
  注:这里并不是一层膜,而是高温灼烧的痕迹。

原文由 shaweinan 发表:
  用的功率越大是不是温度就会越高,如果温度越高那用坩埚作容器自然是Si的影响就越大了。
  既然熔融通用镍可以在坩埚内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那你为什么不去常识一下铬铁呢?如果不是一层膜,而是高温灼烧的结果,那你为什么不先将坩埚在高温下灼烧一下呢?

原文由 alexright 发表:
 1、是的,可以尝试一下真空中内附石墨坩埚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试验一下。
 2、灼烧的痕迹,实际上还是Zr,只是颜色深了一些。纯镍不会倾蚀锆涂层。
坩埚熔融后会逐渐形成一层铬铁在坩埚内部。继续使用,由坩埚材质的污染,变成了上次试样对下一次的污染,这会小很多。


  如果说灼烧的痕迹实际上还是Zr的话,那Zr是哪里来的,是镍中的吗?若带有锆涂层的坩埚熔融通用镍效果很好,那为什么不用它去试试铬铁呢?
shaweina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alexright 发表:
  后面的一些工作就是围绕Cr的准确性来进行的。这个时候主要考虑到的就是光洁度对试样测量的影响。不得已作了2条线,2条线的Cr值相差大约为0.6,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根据光洁度来选择不同的曲线。如果要真正靠眼睛来判断选择哪条曲线,是有很大的偏差的,尤其是在更换了砂轮片之后更加的明显。曾经试图将2条线分别测量,然后平均,这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如果要真正的平均,那也要选择最粗的表面和最细的表面,而两者的差值相差可能达到2%,所以来说,更加的不可实施。现在唯一能做的是,依靠控制样品。不同的范围选择不同含量的控制样品。

原文由 shaweinan 发表:
  “2条线的Cr值相差大约为0.6”,这个数值的单位是什么?2条线的Cr值分别是多少?“将2条线分别测量,然后平均”“选择最粗的表面和最细的表面,而两者的差值相差可能达到2%”那你的x荧光分析的精密度是多少?

原文由 alexright 发表:
 1、百分含量,应该是0.6%,实际上这是Cr化学分析的允许差。
 2、这里向说明的是试验过程中,因为制样方法导致的一些偏差;对这些偏差,想找一些解决办法,(有些是不可取的)。
 3、重复7次标准偏差小于0.2


  化学分析容量法的允许差一般是0.2%。
  你重复7次标准偏差小于0.2,那相对标准偏差呢?
alexright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shaweinan 发表:
原文由 alexright 发表:
  后面的一些工作就是围绕Cr的准确性来进行的。这个时候主要考虑到的就是光洁度对试样测量的影响。不得已作了2条线,2条线的Cr值相差大约为0.6,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根据光洁度来选择不同的曲线。如果要真正靠眼睛来判断选择哪条曲线,是有很大的偏差的,尤其是在更换了砂轮片之后更加的明显。曾经试图将2条线分别测量,然后平均,这也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如果要真正的平均,那也要选择最粗的表面和最细的表面,而两者的差值相差可能达到2%,所以来说,更加的不可实施。现在唯一能做的是,依靠控制样品。不同的范围选择不同含量的控制样品。

原文由 shaweinan 发表:
  “2条线的Cr值相差大约为0.6”,这个数值的单位是什么?2条线的Cr值分别是多少?“将2条线分别测量,然后平均”“选择最粗的表面和最细的表面,而两者的差值相差可能达到2%”那你的x荧光分析的精密度是多少?

原文由 alexright 发表:
 1、百分含量,应该是0.6%,实际上这是Cr化学分析的允许差。
 2、这里向说明的是试验过程中,因为制样方法导致的一些偏差;对这些偏差,想找一些解决办法,(有些是不可取的)。
 3、重复7次标准偏差小于0.2


  化学分析容量法的允许差一般是0.2%。
  你重复7次标准偏差小于0.2,那相对标准偏差呢?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2/60*100%=0.33%。
化学分析容量法的允许差是0.6%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