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二届网络大赛参赛作品】···重磅出击,再谈“基质效应”··讨论升级,欢迎参与···

浏览0 回复202 电梯直达
冷冷的冰雨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怪侠一点红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楼主关于基质效应的讲述,很强悍啊。在下学习了!!
dickwang200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peng_friend 发表:
写的太好了 赞一个



各位,如有什么问题或者意见,可以互相讨论,这也是我们来这个论坛的主要目的!
小猪飞飞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楼主的大作哦!非常感谢楼主的心得体会,写得很全面,有理论、有实践,我也受益匪浅。比如,“当基质的影响控制在LLOQ的20%以下,这个方法才能被接受”,这个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我之前认为只要回收率稳定,低一点也可以接受,即基质效应大一些也行,只要能满足足够的检出限和稳定的回收率。

“还可以通过改变内源性物质与待测物在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之前我也试过,但没试成功。尤其是液液萃取之后的尿液,如果浓缩倍数过高时,基质效应就非常明显。最近我再试下,跟楼主探讨!

有一问题,“这些内源性的物质由于极性较大,会同待测物离子竞相竞争液滴表面,从而导致待测物的离子化效率降低或增强,引起响应降低或增高,这就产生所谓的基质抑制或基质增强效应”。的确,基质效应经常遇到,我做生物样本时基质抑制较多,做农药样品时,增强效应居多。要是从离子化机制上解释,什么时候基质增强?什么时候基质抑制?

还有APCI源的基质效应较ESI源要小些,这是为什么?
yanyan_wei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本来是生气了不想来看看,可是来到了一看一愣写的那么好啊,值得学习。赞一个
happy水中月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简直就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发在这里说句实在话,有点可惜了
dickwang200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zpf20031212 发表:
楼主的大作哦!非常感谢楼主的心得体会,写得很全面,有理论、有实践,我也受益匪浅。比如,“当基质的影响控制在LLOQ的20%以下,这个方法才能被接受”,这个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我之前认为只要回收率稳定,低一点也可以接受,即基质效应大一些也行,只要能满足足够的检出限和稳定的回收率。

“还可以通过改变内源性物质与待测物在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之前我也试过,但没试成功。尤其是液液萃取之后的尿液,如果浓缩倍数过高时,基质效应就非常明显。最近我再试下,跟楼主探讨!

有一问题,“这些内源性的物质由于极性较大,会同待测物离子竞相竞争液滴表面,从而导致待测物的离子化效率降低或增强,引起响应降低或增高,这就产生所谓的基质抑制或基质增强效应”。的确,基质效应经常遇到,我做生物样本时基质抑制较多,做农药样品时,增强效应居多。要是从离子化机制上解释,什么时候基质增强?什么时候基质抑制?

还有APCI源的基质效应较ESI源要小些,这是为什么?


感谢版主的肯定,其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对于提出的基质效应什么时候增强,什么时候抑制,这个没有具体的理论来支撑,目前来说我们也只是通过具体的试验来论证。

但对于为什么APCI的基质效应要小于ESI的,这个是可以解释的。因为APCi是气相离子化,也就是溶液先汽化成气体分子,然后经过电晕放电针,使分子带电;而ESI是液相离子化,是在经过毛细管时,带电,然后汽化,就在汽化的过程中,电荷从内部往液滴表面移动,从而使离子带电。在这个过程中,内源性物质会跟离子竞争液滴表面,从而产生基质效应。。

欢迎继续讨论。。
dickwang200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lianlxh 发表:
简直就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发在这里说句实在话,有点可惜了


月姐姐认为应该发在哪呢?这就是在前辈的工作基础上,加入了个人的一些实例。
bongyi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楼主,很专业,太有价值了,学到很多,好用心,强烈支持!!
bongyi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一直想请教楼主个问题,像分析那些蛋白结合率较高的物质,如果采用沉蛋白的方法处理样本,会不会有一定比例的待测物质随蛋白一起被沉淀,一般情况下比例会有多少,同一物质这个比例会比较稳定吗?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dickwang20081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感谢参与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