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沙门氏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爆发的主要病原菌

浏览0 回复17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职业游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4.4 沙门氏菌Ⅰ型基因岛介导的抗生素抗性

沙门氏菌Ⅰ型基因岛(Salmonella gene island , SGIⅠ)是一位于沙门氏菌染色体thdF基因和int2基因之间,长度为43kb的具有潜在基因水平转移功能DNA片段(Boyd et al.2001)。测序结果表明SGIⅠ中一长度为13kb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簇位于SGI 3 ’末端附近,主要是一些Ⅰ类整合子复合体(Integron complex),其包含的基因主要有aadA2sul1floRtetRtetG)等,与S.Typhimurium DT104对临床使用的氨苄西林(Ap)、氯霉素(Cm)、氟苯尼考(Ff)、链霉素(Sm)、壮观霉素(Sp)、磺基酰胺(Su)和四环素(Tc)等抗生素耐药相关(Byod et al. 2002)(图1-2)。


目前,除S.Typhimurium DT104外,SGIⅠ也在其他一些血清型的沙门氏菌中检出,包括非DT104型的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阿贡纳沙门氏菌(S.agona)、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aratyphi B)、阿班尼沙门氏菌(S.albany)、火鸡沙门氏菌(S.meleagridis)和新港沙门氏菌(S.newport)(Levings et al. 2005)。另外,Doublet等(2005)的研究表明,SGIⅠ可以通过接合作用从作为供体菌的肠沙门氏菌向不含有SGIⅠ的肠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转移,并能整合到受体菌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点,传递相应的抗生素抗性。

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多重耐药沙门氏菌株会通过食物链通过动物向人类传递,使现有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价值降低,导致感染性疾病对人类产生威胁。对沙门氏菌耐药性获得的途径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揭示,将有助于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从食物链的源头和食品性动物生产开始,坚持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防止沙门氏菌的耐药性通过食物链传播给消费者。同时,对沙门氏菌耐药机理的深入掌握也有助于不断研究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帮助设计相关干预措施来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有效控制日趋严重的沙门氏菌耐药性问题。

1.5 食源性沙门氏菌基因型研究

对食源性沙门氏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前提之一。目前,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和同源性分析网等来应对食源性疾病爆发规模化、新病原菌不断出现和耐药性日渐增强这一挑战。WHO 2000 年建立了全球沙门氏菌监测(WHO Global Salm-Surv, WHO GSS),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网( FoodNet)和细菌分子分型国家电子网络(PulseNet),欧洲的丹麦等 17个国家共同组建了沙门氏菌和产志贺样毒素大肠杆菌监测网( Enter-Net),为确定病原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爆发追踪溯源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我国也在 2000 年和 2002 年分别建立了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但由于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更好的发展和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爆发的重要基础(冉陆和张静 2005;冉陆等 2007;曹一鸥 2007)。随着食源性疾病爆发日益频繁、多重耐药菌株不断涌现,传统的基于细菌形态、血清型和噬菌体型等分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应对紧急食源性疾病爆发病原菌的确定和流行病学研究需要(马俊英等 2007;石晓路等 2007)。要充分阐明不同食品或食源性病例中沙门氏菌株的药敏性、来源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就需要从分子水平对沙门氏菌进行分型。目前,应用于分子分型的技术主要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ndom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Polymorphism, AFLP)、多位点酶电泳(Multilocus Enzyme Electrophoresis, MLEE)、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Sequence Typing, MLST)等。众多分型技术中(马俊英等 2007Johnson et al. 1995),RAPD 的重复性较差,AFLP 因分型所需时间长、费用高且不易推广,MLEE 很难检出核酸水平存在差异而蛋白水平无变化的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是八十年代出现的分析大分子 DNA 片段的新技术,脂糖凝胶上外加正交的交变脉冲电场,交替改变其方向、时间与电流大小,DNA 片段按分子量的大小得到分离,它可分离长度为 50kb~5000kb DNA 片段。由于 PFGE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开细菌染色体 DNA 进行研究,重复性好,分辨力强,被誉为细菌分子分型技术的“金标准” Sandt et al. 2006)。由于 PFGE 检测的是整个细菌染色体上所有酶切位点的变化,因此,它从整体上反映了不同菌株全部基因的相关性。很多研究(Daviset al. 2003Fontana et al. 2003Berge et al. 2004Hassler et al. 2008 Ponce et al. 2008

Wang et al. 2008)已经证明 PFGE 技术在食源性疾病爆发病原菌溯源、不同来源病原菌同源性分析、食品和与之相关环境中病原菌关系、食品中病原菌的多样性及多重耐药病原菌亲缘关系研究中具有极高分辨力的特点。同时,已有研究(Matushek et al. 1996Gautom et al. 1997 Ribot et al. 2001)对 PFGE 技术应用于致病菌分子分型时的样品处理方法、反应参数、试剂和酶等的改进使得该技术可由原来的 34 天缩短到 2430 h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abcdefghijkl1232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不错的资料
职业游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多种内切酶的结合使用也使 PFGE 技术分辨力得到增强,极大提高了 PFGE 技术的工作效率(计融等 2006Zheng et al. 2007)。PFGE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对细菌染色体 DNA的稀有酶切位点进行酶切,并对酶切片断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能够对整个染色体进行分析、区分能力强、重复性好、结果稳定、易于标准化,在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Molbak et al. 1999Hardwick et al. 2002)。 目前,该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 O157:H7、空肠弯曲菌、志贺氏菌、肠球菌和李氏特斯菌等多种菌属的分型和耐药菌克隆传播机制研究(计融等 2006Hunter et al. 2005Pang et al.2005)。美国 CDC 通过建立致病菌标准化 PFGE 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PulseNet,可在 48h 内完成食源性疾病原因食品的确认。但是,PFGE 技术在图谱比较、识别及不同研究之间互相对比时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长期进化过程中源于同一克隆的不同菌株之间微小的变化使用 PFGE 也很难区分。

MLST方法作为新型分型技术,其核心是选择微生物染色体上既相对保守又允许局部碱基发生点突变的7个左右相距一定距离且基本覆盖整个染色体的管家基因,通过快速测序技术研究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突变来揭示病原菌在致病性或耐药性改变时基因谱的改变。同时,还可追踪较长时间内病原菌的遗传谱来源。其最大特点是可通过序列的变化反应菌株之间的同源关系,具有较高的分辨水平。如:在弯曲菌中,一般方法只能将其分为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PFGE也不能对其很好分型,而对空肠弯曲菌采用MLST方法分型,则获得了有效的区分结果(Duim et al. 2003Sails et al. 2003)。同时,该技术所得数据非常清晰,可进行不同实验室的数据参比,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的数据共享。所以,MLST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了PFGE技术的不足。目前,MLST已成功地用于霍乱弧菌(Kotetishvili et al. 2003)、肺炎链球菌(Feil et al. 2000)、金黄色葡萄球菌(Enright et al. 2000)、李氏特斯菌(Revazishvili et al. 2004)、耶尔森菌(Nicolas et al.2000)、弯曲杆菌(Colles et al. 2003Manning et al. 2003)、大肠杆菌O78Adiri et al. 2003)等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然而,MLST技术主要针对供试菌管家基因的突变点进行研究,管家基因的保守性也导致MLST在某些病原菌分型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计融等(2006)采用PFGEMLST技术对肠炎沙门氏菌分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血清型的肠炎沙门氏菌内,MLST技术并不具有对供试菌株有效区分的能力,但采用PFGE双酶切技术,可以将沙门氏菌分为11个型和若干亚型。综上可知,将PFGEMLST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食源性沙门氏菌的基因型研究可以确保分型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PFGEMLST技术在病原菌分子分型中的应用研究国外已广为报道,然而,这两项技术并未在国内已经开展的沙门氏菌相关研究中普遍使用,除王晓泉(2007)和我国部分疾控中心外,基本无PFGE技术在沙门氏菌分型和多重耐药性方面的应用研究。另外,我国目前尚未引入MLST技术,对沙门氏菌的分型主要仍以血清型和噬菌体型等为主。


长期以来,针对陕西省食源性沙门氏菌药敏性和基因型的研究基本为空白,只有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马国柱等(2003)和张芳等(2008)对陕西食品中的致病菌污染情15况进行了调查。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却并未对分离到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对陕西省食源性沙门氏菌进行药敏性和基因型研究。
职业游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多种内切酶的结合使用也使 PFGE 技术分辨力得到增强,极大提高了 PFGE 技术的工作效率(计融等 2006Zheng et al. 2007)。PFGE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对细菌染色体 DNA的稀有酶切位点进行酶切,并对酶切片断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能够对整个染色体进行分析、区分能力强、重复性好、结果稳定、易于标准化,在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Molbak et al. 1999Hardwick et al. 2002)。 目前,该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 O157:H7、空肠弯曲菌、志贺氏菌、肠球菌和李氏特斯菌等多种菌属的分型和耐药菌克隆传播机制研究(计融等 2006Hunter et al. 2005Pang et al.2005)。美国 CDC 通过建立致病菌标准化 PFGE 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PulseNet,可在 48h 内完成食源性疾病原因食品的确认。但是,PFGE 技术在图谱比较、识别及不同研究之间互相对比时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长期进化过程中源于同一克隆的不同菌株之间微小的变化使用 PFGE 也很难区分。

MLST方法作为新型分型技术,其核心是选择微生物染色体上既相对保守又允许局部碱基发生点突变的7个左右相距一定距离且基本覆盖整个染色体的管家基因,通过快速测序技术研究管家基因的等位基因突变来揭示病原菌在致病性或耐药性改变时基因谱的改变。同时,还可追踪较长时间内病原菌的遗传谱来源。其最大特点是可通过序列的变化反应菌株之间的同源关系,具有较高的分辨水平。如:在弯曲菌中,一般方法只能将其分为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PFGE也不能对其很好分型,而对空肠弯曲菌采用MLST方法分型,则获得了有效的区分结果(Duim et al. 2003Sails et al. 2003)。同时,该技术所得数据非常清晰,可进行不同实验室的数据参比,通过互联网进行快速的数据共享。所以,MLST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了PFGE技术的不足。目前,MLST已成功地用于霍乱弧菌(Kotetishvili et al. 2003)、肺炎链球菌(Feil et al. 2000)、金黄色葡萄球菌(Enright et al. 2000)、李氏特斯菌(Revazishvili et al. 2004)、耶尔森菌(Nicolas et al.2000)、弯曲杆菌(Colles et al. 2003Manning et al. 2003)、大肠杆菌O78Adiri et al. 2003)等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然而,MLST技术主要针对供试菌管家基因的突变点进行研究,管家基因的保守性也导致MLST在某些病原菌分型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计融等(2006)采用PFGEMLST技术对肠炎沙门氏菌分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血清型的肠炎沙门氏菌内,MLST技术并不具有对供试菌株有效区分的能力,但采用PFGE双酶切技术,可以将沙门氏菌分为11个型和若干亚型。综上可知,将PFGEMLST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食源性沙门氏菌的基因型研究可以确保分型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PFGEMLST技术在病原菌分子分型中的应用研究国外已广为报道,然而,这两项技术并未在国内已经开展的沙门氏菌相关研究中普遍使用,除王晓泉(2007)和我国部分疾控中心外,基本无PFGE技术在沙门氏菌分型和多重耐药性方面的应用研究。另外,我国目前尚未引入MLST技术,对沙门氏菌的分型主要仍以血清型和噬菌体型等为主。


长期以来,针对陕西省食源性沙门氏菌药敏性和基因型的研究基本为空白,只有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马国柱等(2003)和张芳等(2008)对陕西食品中的致病菌污染情15况进行了调查。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却并未对分离到的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因此,迫切需要对陕西省食源性沙门氏菌进行药敏性和基因型研究。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abcdefghijkl1232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不错的资料
职业游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6 研究目的和意义

6.1 食源性沙门氏菌特性研究


食品安全不但对人类健康带来危害,也影响经济发展。每年由数 10 亿例食源性疾病而导致的医疗费用增加,以及不安全食品的召回、销毁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巨大。在美国,仅由食源性疾病主要病原体引起的疾病造成的医疗费用和生产力损失高达每年约 3500 亿美元。在澳大利亚,每年约发生 11,500 起食物中毒,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 亿澳元。随着国际食品贸易的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影响将越来越多地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潘云娣 2002;李泰然 2003WHO 2002)。沙门氏菌病为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其病原菌沙门氏菌(Salmonella)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以家畜、家禽、肉制品和蛋为传播载体,可引起食物中毒、胃肠炎、人类的伤寒及副伤寒等肠道疾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是各国公认、全球报道最多、世界最常见引发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首要病原菌,也是我国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巢国祥等 2005;张钧 2006)。在我国,每年约 3 亿人因沙门氏菌感染而患病,达病原菌食源性疾病总数的 70%80%(王军 2007)。目前,不管是人类临床治疗还是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抗生素仍然是对付各种病原菌的首选药物。随着抗生素药物在农业、畜牧业生产和临床治疗中的广泛使用及滥用,其选择性压力使得很多病原菌,包括沙门氏菌均出现了多重耐药现象。由于耐药性可通过食物链、人畜接触或环境散播在人与食品、人与人或人畜之间传递,所以任何一个群体存在多重耐药病原菌安全疾患,其发病趋势将以连续爆发的形式出现且越来越难以治愈。因此,正在快速增加的沙门氏菌耐药性不但给食品安全生产、畜牧业生产和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对全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Witte 1998)。

世界各地关于沙门氏菌及其特性的研究报道已经很多。然而,在陕西省,除马国柱等(2003)对陕西省食源性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张芳等(2008)对 20022006 陕西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进行了简单调查外,近年来并无针对该地区食源性沙门氏菌的研究。本研究以从陕西省部分地区采集的零售肉(猪肉、鸡肉、牛肉和羊肉)和即食凉拌菜中分离的沙门氏菌为研究对象,主要揭示常见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沙门氏菌的基本特性(包括血清型、基因型、药敏性、Ⅰ类整合子的携带状况及部分耐药基因的检出状况等),以便更有效的收集有关食品污染信息和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及药敏特性数据,为食品性动物生产及沙门氏菌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克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或传播提供理论支持。

1.6.2 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机制研究

抗生素抗性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虽然细菌获得抗药性的途径一般各不相同,但是由于使用抗生素所产生的选择性压力是其获得抗药性的共同原因。美国疾16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研究表明:沙门氏菌中抗生素抗性菌株的出现是食品性动物生产中抗生素使用的结果,且被耐药性沙门氏菌感染是由于食用了被具有抗生素抗性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而导致 NARMS Human Enteric Bacteria Isolates 2002 Final Report.http://www.cdc.gov/narms/annual/2002/2002ANNUALREPORTFINAL.pdf. NARMSVeterinary Salmonella Isolates -2003 Report.http://www.ars.usda.gov/Business/docs.htm?docid=6764. Barbosa and Levy 2000)。

深入揭示沙门氏菌的耐药机理是预防多重耐药性产生的前提。目前可用来解释沙门氏菌耐药机理的研究结果主要有 4 种:①抗生素作用靶标基因突变导致抗生素亲和力下降而出现耐药;②可移动基因元件,如质粒、整合子和转座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编码的钝化酶和灭活酶使抗生素失活而产生抗性;③外排泵过度表达,进入沙门氏菌胞内抗生素药物被泵至胞外而产生抗性;④沙门氏菌细胞膜透性改变,抗生素难以进入胞内而耐药(杨保伟等 2008)。4 种机制中,前 2 种对抗生素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后 2 种则具有普遍性。随着沙门氏菌耐药强度的不断增加、多重和交叉耐药现象的不断出现,沙门氏菌突变子、特别是多重耐药超级突变子在包括病人和食品等基质中不断被检出(Matic etal. 1997Denamur et al. 2002),现有耐药机理已经不能对此给予更为合理的解释,从更深层次进一步揭示沙门氏菌耐药性的发展机理已经刻不容缓。

此外,国内目前有关食源性沙门氏菌多重耐药性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抗性表型研究方面,而对其多重耐药性产生和传播机理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刘渠等 2004;白松涛等 2005;潘雪霞等 2006)。有关致病菌多重耐药性机理研究比较深入的领域主要是动物医学及临床医学方面(赵静等 1999;杨汉春等 2001;马红霞等 2002;佟恒敏等 2005;张海旺等 2005;刘芳萍等 2005;马孟根等 2006;魏秀丽和陈杖榴 2006;石磊等 2007;张正庆等 2007),而很少有学者针对食源性致病菌展开药敏特性、特别是耐药机理和耐药性传播机制的研究。要全方位、多角度和深层次的揭示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就必须将与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密切相关的食源性沙门氏菌纳入到整个研究体系之中,因此,对食源性沙门氏菌进行耐药机制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主要拟对食源性沙门氏菌进行耐药、特别是多重耐药特性进行分析,从整合子及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和耐药基因、编码头孢类抗生素钝化酶的常见代表性基因、与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抗性相关基因的突变状况及其特点、食源性沙门氏菌中超级突变子的存在状况及其MMR系统基因突变介导的多重耐药特性、Ⅰ型沙门氏菌基因岛介导的多重耐药、质粒编码的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及其在耐药性传递过程的机制等方面探讨食源性沙门氏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及其传播和转移机制。

总之,研究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血清型、流行性、基因型、药敏特性、耐药机制和多重耐药性传播途径,有助于确保食品公共卫生、消费者的健康和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克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或传播,有利于新抗生药物研究与开发。与此同时,也可为我国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建立和健全食源性疾病的报告与监测系统提供充分的证据,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危险性评估,提高我国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控制能力及对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溯源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abcdefghijkl1232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不错的资料
职业游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职业游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悲哀的发现,CNKI的某些格式不能上传为附件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0/12/6 17:07:51 Last edit by 012304
职业游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