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六届原创】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浏览0 回复5 电梯直达
5638stephe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维权声明:本文为5638stephen原创作品,本作者与仪器信息网是该作品合法使用者,该作品暂不对外授权转载。其他任何网站、组织、单位或个人等将该作品在本站以外的任何媒体任何形式出现均属侵权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桑柏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zhaohua801110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经沟通系原创作品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有水有渝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摘  要  液-质联用技术将液相色谱( LC) 的高分离效能与质谱(MS) 的强大结构鉴定功能结合起来, 已逐渐成为中药现代研究的强有力手段。本文以研究实例, 从中药化学成分的快速筛选、药材品种鉴定、质量控制方法以及体内代谢几个方面, 对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评述, 并分析了目前阻碍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  液-质联用技术  药材鉴定

楼主这个只是文献分享还是原创作品?如果是前者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如果是后者请署名并标示原创参赛。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1/11/3 19:03:39 Last edit by xky0230699
abcdefghijkl123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摘  要  液-质联用技术将液相色谱( $$lc) 的高分离效能与质谱(MS) 的强大结构鉴定功能结合起来, 已逐渐成为中药现代研究的强有力手段。本文以研究实例, 从中药化学成分的快速筛选、药材品种鉴定、质量控制方法以及体内代谢几个方面, 对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评述, 并分析了目前阻碍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  液-质联用技术  药材鉴定
Application of Combined Technique of $$lc/MS to iden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The combined technique of $$lc/MS is growing into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alytical techniques for th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since it combines the high efficiency of $$lc separation with the confident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of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 By exemplifying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es which have recently been carried out by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in some widely used medicinal herbs, this article makes a brief com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lc/MS to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in the modern research of TCM: the rapid screening of TCM chemical element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pecies of medicinal plants,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the in vivo metabolism of TCM medicinal materials. In addition, it analyzes the main reasons that hold back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ique and puts forward measures for it.
Key Words: combined technique of $$lc/MS, identification of medicinal materials
我国是世界上中草药最丰富和最早利用中草药的国家之一。由于中药使用历史悠久, 各地用药习惯和名称不尽相同, 因此, 在常用的中药材中, 多品种、多来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比较普遍。整理中药复杂品种, 逐步做到一药一名, 保证来源真实, 这就需要各种方法来研究和确定中药品种。中药鉴定的任务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寻找和扩大新药源。传统的中药鉴定有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这四种方法历史悠久,普及面广,能系统的反映不同中药间的差别,被誉为中药鉴定的“四大法宝”[1]。经验性的性状鉴别,如眼观、鼻闻、口尝、手摸、升华、水火试等,对药物的形状、大小、轻重、颜色、表面特征、折断面纹理、气味、粘性、酸碱性等进行正确鉴别和描述。这些方法虽然简便、快速,但对多来源药材、破碎药材、粉末药材以及中成药的鉴定有一定的局限性.理化性质的差异, 既是中药品种鉴定的依据, 又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防止误用混用的客观标准。常用的理化鉴定方法有理化反应, 薄层色谱法和红外、紫外光谱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科学理论和实验技术不断渗透到中药鉴定领域,如现代仪器分析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药的理化鉴定中。
中药质量的科学控制和管理,是实现其现代化、国际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中药的质量控制涉及原材料及成药的识别、鉴定, 有效成分确认及定量分析, 以及组分间的拮抗作用等等研究。由于中药材本身多为天然产物,更常以组方形式实施,体系非常复杂。目前, 中药质控大致有两种思路。其一是以药物有效成分的确认着手,主要涉及各种分离、富集技术及定量方法, 其难度主要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确认, 代表性研究手段是各类色谱和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另一种研究思路则认为,中药辨证施治,用的是药方而非某个化学成分,中药的各种功效是药材饮片或成药方剂内所含物质群的整体作用结果。后者主要涉及各种红外光谱及其指纹分析技术。这两种研究思路各有所长,可以互补。
一、 液-质联用的分类和特点
液-质联用( $$lc/MS) 是指液相色谱与质谱串联的技术。HP$$lc 是目前分离复杂体系最为有效的分析工具, 由于其仪器自动化、普及化程度愈来愈高, 已成为中药分析最常用的仪器之一。但目前中药分析中运用的HP$$lc 仪器绝大多数与UV 或DAD 检测器相联接, 对于单个色谱峰仅能提供保留时间及紫外图谱等信号, 而对未知成分所能提供的结构信息相当有限。MS 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器, 且不同化合物的特征性强, 可用于部分解析未知化合物的结构。中草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化学体系, 其中含有大量的次生代谢产物, 其结构复杂, 性质相似, 有的化合物还不稳定。$$lc/MS 将HP$$lc 的高分离效能与MS 的强大结构测定功能组合起来, 为中药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技术。
目前常用的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有两大分类系统, 一种是从质谱的离子源角度来划分, 包括电喷雾离子源, 大气压化学电离源, 大气压光电离源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源等。另一种是从质谱的质量分析器角度来划分, 包括扇形磁场质谱仪, 四级杆质谱仪,飞行时间质谱仪,傅立叶变换质谱仪,离子阱质谱仪串联和多级质谱仪。ESI,APCI 和 APPI 三种电离源通常与四级杆和离子阱质谱联用,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几种液质联用仪
从离子源角度来看, ESI适用于中高极性的化合物, 特别适用于反相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 是目前液质联用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离子化方式。由于发展了气动辅助喷雾技术, 可用于分析生物大分子如中低质量的蛋白质。ESI 的优点还在于它是一种浓度型检测器, 因此不受样品量的限制, 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微喷雾和纳喷雾技术尤其适合微量样品的离灵敏度分析。APCI 采用电晕放电电离气相分析物, 要求被分析物具有一定的挥发性, 它最适合于中、低极性的中等分子量化合物, 谱图解析相对简单。APPI 是在大气压下利用光化作用将气相的分析物离子化的技术, 适用范围与APCI 相似, 是对了APCI的补充。MALDI 则是将样品加入到一种能够强烈吸收入射光的基质中, 通过能量转移产生样品的分子离子或准分子离子, 其优点在于容易与TOF 联用测定高质量数的分子,灵敏度高, 样品制备较简单, 己被广泛应用于分析蛋白质、肽类、核昔酸、多糖以及合成聚合物等。但目前直接在线与$$lc 联用的应用研究还很少。
从质量分析器角度来看, 四极杆是在交变电场的作用下,使某些符合要求的离子通过四极杆到达检测器离子阱则是首先把离子聚集到阱内, 通过改变电参数把阱内离子逐个释放到达检测器。单极四极杆质谱仅用于一极质谱分析, 可以得出化合物的分子量信息。三极四极杆质谱则可实现二极质谱功能, 给出化合物的碎片离子等结构信息。离子阱质谱具有多极质谱功能, 对于解析化合物的结构更为有利, 但是质量准确度和分辨率不及四极杆质量分析器。对于一极质谱选择离子检测或申联质谱多反应监测侧劝四极杆质量分析器的灵敏度一般比离子阱高一个数量级, 更适用于微量或痕量成分的定量分析。TOF-MS 是应用不同M/Z离子的飞行速度不同, 离子飞行通过相同的路径到达检测器的时间不同而获得质量分离, 常与MALDI 联用, 扫描速度快、分析范围宽,FT-MS 应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将离子频率信号转换为质谱信号, 其优点是分辨率高, 且灵敏度随分辨率提高而提高[2]。
二、中药及植物药化学成分的快速筛选
采用现有的常规方法阐明中药的活性成分, 需对其进行大量的提取分离, 得到一定量的纯化合物( 一般需5mg以上) , 再进行NMR、MS 等光谱测定, 最终确定其化学结构。整个过程需耗时数月乃至更长, 不仅繁琐, 而且目的性差,在确定其结构之前对目标化合物的性质了解甚少, 往往分离出来的成分并不是感兴趣的化合物。
$$lc/MS 分析则是将中药提取物先经过HP$$lc 分离, 流份直接导入质谱仪进行分析, 根据采集的质谱图( 一级乃至多级) , 可解析流份的部分结构( 如化合物类型、特征取代基等) 。这样, 仅需几十分钟的时间即可获得待测样品的大量化学信息, 包括化合物的可能结构( 对于有些裂解规律明确的化合物, 甚至可以确定其确切结构) 以及相对含量。有些微量或痕量成分在传统的分离过程中很可能被忽略, 而MS 具有高度的灵敏性, 可检测到pg 级物质, 因此很容易发现新化合物的存在。显然, 这些优越性是传统的植化分离方法所不具备的。中药麦冬的活性成分除皂苷外, 高异黄酮亦是比较重要的一类。但由于高异黄酮在自然界较为少见, 针对此类成分的研究十分有限。最近, 有课题组对麦冬的高异黄酮类成分进行了$$lc/MS 分析[3]。首先分析了高异黄酮的ESI- MS多级裂解途径, 发现其裂解方式与普通黄酮的RDA 裂解显著不同, 而是以失去B 环侧链及脱羰基为主。根据其特征性的裂解规律,建立了HP$$lc/DAD/ESI- MSn 定性分析方法, 从麦冬药材的提取物中鉴定了18 个高异黄酮类成分,其中7 个为微量的新成分。有课题组建立了采用HP$$lc/DAD/ESI- MS 技术, 快速、灵敏的检测降香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4]。采用负离子ESI- MS 模式, 通过与对照品对照分析, 从降香中同时鉴定了23 个黄酮苷元, 包括7 种不同类型, 分别为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新黄酮类、二氢黄酮类、查尔酮类、二氢异黄酮醇类和紫檀烷类, 这些特异性的裂解规律有助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快速检测和结构鉴定,本实验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全面评价降香药材的质量, 同时也避免了采用耗时的传统的提取分离方法来进行化合物鉴定的必要性。
半边旗( Pteris sem ipinnata L1)为凤尾蕨科植物,始载于《岭南采药录》,收载于《中药大词典》,民间认为有解毒、消肿及治疗蛇伤的功效,国外文献报道其含二萜等化合物,尚未被国家药品标准和地方药材规范收载。曾有研究发现半边旗中具有不饱和α、β-亚甲基环戊酮基团结构的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具有强烈的抗癌作用,继而分离鉴定出二种有很强抗肿瘤活性的贝壳杉烷系二萜类化合物5F和6F。半边旗的提取物及有效成份5F 和6F 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9511938015) 。由于半边旗贝壳杉烷系二萜类化合物中含有5F 对应的16位双键饱和态化合物4F (无抗肿瘤活性、无紫外吸收)这样的组份,采用通常的紫外检测器不能完全反映提取物的整体化学成分。有实验[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质谱(MS)联用方法建立半边旗二萜类化合物色谱图,对广西南宁地区、广东湛江地区和广州地区半边旗中的几个贝壳杉烷系二萜类化学成分作了鉴定, 以对照品为参比,鉴定出贝壳杉烷系二萜类化合物4F、5F 和6F 的色谱峰;根据色谱行为和质谱行为,推测出6F 的16位饱和态化合物以及4F和5F的甙。并探讨了它们的含量分布特点,比较分析得出,广州市郊和湛江地区以及在11~12月采集的半边旗中5F 含量较高。本法简便、快速,可为半边旗中二萜类抗癌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和新药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该项工作为半边旗抗肿瘤药物的质量标准建立,新药资源的开发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亮叶杨桐(Adinandra nitida),系山茶科(Theaceae),杨桐属(Adinandra)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广东、贵州等省区,资源丰富。民间应用该植物的历史悠久,以其叶开发的石崖茶(石芽茶)香气浓郁,风味独特,口味甘甜持久,具有明显的消炎、解毒、止血和降压等功效。近年研究表明,亮叶杨桐叶的主要活性成分为类黄酮化合物。因此建立相应的快速、准确的类黄酮分析鉴定方法对其生物活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传统的薄层色谱法或高压液相法分析检测亮叶杨桐叶提取物中的类黄酮成分,需要标准样品进行定性分析,而目前,国内外尚无提供相关标准品的厂商,自行分离或合成标准品则费时费力,因此给亮叶杨桐叶中类黄酮的定性分析带来诸多不便。高效液相色谱- 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析方法,其可以在化学成分分离的同时,在线提供每个谱峰的紫外图谱和质谱信息,实现对样品的快速定性,其已广泛的应用于药物的检测和定性及其它领域。因此有实验[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电喷雾质谱(ESI-MS)联用技术分离了亮叶杨桐叶的甲醇提取物,并对其中主要的类黄酮化合物进行了快速定性分析,鉴定出三种类黄酮化合物:山茶苷A、山茶苷B、芹菜素。实验表明应用HP$$lc- PDA- ESI/MS 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鉴定植物类黄酮化合物。
人参,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 inseng C. A Mey的干燥根,传统名贵药材,其用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参皂苷是公认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抗衰老、益智、强心等药理学作用。人参与不同中药配伍可治疗各种的疾病。人参与五灵脂配伍为传统中药“十九畏”内容之一,人参与莱菔子亦配伍是中药“相恶”的典型药例。近年来,有些人从药理、临床方面对这两组中药的配伍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存在分歧。有人认为五灵脂或莱菔子和人参配伍可以增强疗效,有人认为五灵脂或莱菔子的加入降低了药效。而从化学方面,目前还没有人对这两组药的配伍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人参、五灵脂和人参、莱菔子的配伍实质 有实验者采用液质联用(HP$$lc-ESI-MS)技术, 对不同比例的人参、五灵脂和人参、莱菔子的水煎液、沉淀和药渣进行研究[7],共鉴定了10种人参皂苷,并对这10种人参皂苷配伍前后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共煎液中,除Ro外,其它皂苷的含量都有所下降。五灵脂或莱菔子的加入对人参皂苷的影响不同,莱菔子影响人参皂苷的溶出,而与五灵脂配伍,部分人参皂苷生成沉淀。
三、中药材品种鉴别
很多中药材历来存在多品种、多来源的问题, 尤其是同属不同种植物均作同一药材使用, 或相近亲缘关系的植物以次充优, 如柴胡、威灵仙、牛膝、甘草、姜黄、木通等均存在此类问题。这些植物的化学成分往往比较接近, 采用传统的T$$lc 或HP$$lc 方法有时难以找到明显的鉴别特征。而$$lc/MS 因能提供大量特征性强的结构信息, 可用于不同品种的鉴别。例如, 中药菟丝子在药典中规定的来源为菟丝子( Cuscuta chinensis Lam.) 的种子, 而实际流通的药材大多来源于其相近植物南方菟丝子( C. australisR. Br.)。以前的研究认为二者的主要化学成分均为黄酮醇,即槲皮素、山柰酚及其苷, 成分基本相似, 因此可以混同使用[8]。为彻底澄清此品种问题, 建立了简便快速的$$lc/MS 分析方法, 分别对两种不同植物来源的菟丝子进行分析。$$lc/MS 分析的结果出乎意料, 菟丝子的酚性成分比目前报道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实验者共鉴定了50 个成分, 分别属于黄酮、木脂素及氯原酸类, 多数成分为首次发现。其中黄酮为主要成分, 且具有显著的分类学特征: C.australis 的主要成分为山柰酚及紫云英苷, 而C.chinensis 的主要成分为金丝桃苷, 其它酚性成分亦存在显著差异[9]。以前的研究结果大多认为两种菟丝子的主成分均为金丝桃苷, 可能是由于金丝桃苷与紫云英苷的性质十分相似, 在T$$lc 及HP$$lc 分析中发生混淆所致。而在$$lc/MS 分析中, 虽然二者的保留时间比较接近, 但提供的MS 信息明显不同。根据以上研究结果, 我们认为应对两种菟丝子的药理活性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 以确定是否可作为同一药材使用。
四、中药质量标准研究
中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是其质量的重要保证.其稳定性的研究是保证中药制剂质量和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的前提.目前对中药制剂稳定性的研究,主要的方法有经典恒温法、初匀速法及留样观察法等。由于中药注射液的稳定性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制备、贮存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具有系统的性质和特点。
目前中药质量控制主要是对一些主要成分或特征性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及含量测定。但大量研究表明, 中药的药效并非是某几个“指标成分”或“主要成分”在起作用, 而是多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中药进行更为“全面”的成分分析是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必然趋势,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即是基于此观点而兴起的一种半定量分析技术。然而, 目前开展的指纹图谱研究大多数采用HP$$lc/UV 分析方法, 很难对其中的大多数指纹峰进行指认, 导致指纹图谱难以与药物的活性直接联系起来, 亦难以用于指导制剂工艺的优化。在应用$$lc/MS 技术之前, 色谱峰的指认必须有对照品, 而大多数中药化学成分的对照品是很难获得的。$$lc/MS 技术则可以提供未知色谱峰丰富的结构信息, 据此推导其可能的化学结构, 从而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有课题组采用HP$$lc/DAD/ESI- MS 技术对丹参注射液进行了化学指纹图谱及代谢指纹图谱的研究[10]: 通过选择性离子检测及提取主要色谱峰的质谱图, 并参考文献报道及对照品对照, 在丹参注射液的化学指纹图谱中指认了12 个成分, 在大鼠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后血浆$$lc/MS 代谢指纹图谱中指认了10 个成分。
从定量角度来看, 在很多HP$$lc/UV 分析捉襟见肘的情况下, 如检测成分紫外吸收弱, 或不能与其它成分达到基线分离, $$lc/MS 均可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 甚至可用于中药复方的定量分析[11]。有课题组建立的蟾酥药材HP$$lc/DAD/APCI- MS/MS 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即是一个很好的实例[12], 可显著提高蟾酥药材及相关制剂的质量控制水平。我们从蟾酥药材中共鉴定了35 个蟾毒内酯类成分, 其中4 个成分为首次发现。通过进一步实验, 分别对17 个蟾毒内酯类化合物进行多极质谱(MSn , n=2- 4) 裂解方式研究, 根据化学结构和裂解规律将蟾毒内酯类化合物分为5 类。此外, 我们还对蟾酥药材中8 个主要蟾毒内酯类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使用本实验方法不仅可以快速、灵敏地分析蟾毒内酯类成分, 还能够对蟾酥药材及相关制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菊科风毛菊属植物天山雪莲花Saussurea involucrate Kar. et Kir. 分布于我国新疆天山和昆仑山一带,生长在雪线上。其干燥地上部分为新疆雪莲药材,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妇科疾病。有实验[13]以Luna C18为分析柱,用乙腈20. 1 %醋酸梯度洗脱,获得分离度较好的新疆雪莲药材HP$$lc分析条件。通过10 批样品的分析和对照,标示出12 个共有峰,相似度分析大于0. 92。最后通过HP$$lc-MS 联用分析鉴定出其中7 个化学成分。该方法可为新疆雪莲药材指纹图谱和质量分析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五、中药代谢研究
中药代谢的研究, 包括药物及其在各种复杂的样品基质( 全血、血浆、尿、胆汁及生物组织) 中代谢物的分离、结构鉴定以及痕量分析测定。利用$$lc/MS技术, 不仅可以避免复杂、繁琐、耗时的分离纯化代谢物样品的工作, 而且能分离鉴定以往难于辨识的痕量药物代谢物, 从而迅速、方便地解决问题。由于MS 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可以利用$$lc/MS/MS 及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 等技术,排除样品中其它成分的干扰, 提高分析的专一性及改善信噪比, 从而实现对原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目前, 有课题组正在开展采用$$lc/MS技术进行中药代谢研究的工作。利用$$lc/UV- DAD/ESI - MS 技术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优点, 也有课题组对大鼠灌胃降香总黄酮的体内代谢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 对大鼠血清、尿液和组织样品进行了快速、准确的定性分析[14-15]。通过将生物样品及其酶水解样品与22 个对照品的tR 、MS 和UV λmax 数据对比, 明确判定生物样品中是否含有这些黄酮类成分的原型和二相代谢产物。实验结果表明: 在大鼠灌胃降香总黄酮后血样、尿样及其相应的酶水解样品中均指认了18 个黄酮类成分, 在给药后45min 的肝、肾、肺、心、脾脏样品中分别指认了16、17、7、10 和7 个黄酮类成分。通过对降香的体内代谢过程的初步研究, 为临床制定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方案提供了基础, 为降香的质量控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有课题组采用HP$$lc- MS/MS 方法, 以多反应监测(MRM) 方式测定了血浆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浓度[16]。图7 为采用HP$$lc- MS- MS 方法同时测定血浆样品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典型MRM 图谱。由于同时对母离子和产物离子进行监测, 使得背景噪音降低, 方法的灵敏度和专属性显著提高, 解决了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正常剂量给药时的检测问题。利用该方法分别研究了灌胃给予大鼠单体芍药苷、不同剂量的芍药内酯苷和白芍有效部位白芍总苷后的药物动力学, 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此外, 我们在对丹参总酚酸及丹参注射液的体内代谢研究中, 将$$lc/MS 技术与其它分析手段相结合, 对大鼠灌胃丹参总酚酸和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后多酚酸类成分的体内代谢途径分别进行了推测[17]。综合实验结果,推测大鼠口服总酚酸后,多酚酸类成分首先代谢转化为丹参素(M1) 及咖啡酸(M2) , 咖啡酸(M2)进一步发生甲基化代谢成阿魏酸(M3) 和异阿魏酸(M4) , 阿魏酸和异阿魏酸进一步甲基化生成甲基化阿魏酸(M5) , 推测大鼠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后,多酚酸类成分代谢转化为丹参素及咖啡酸, 咖啡酸进一步发生甲基化代谢成阿魏酸, 多酚酸类成分代谢转化率较高, 主要以代谢物的形式在0 ~12h 内从尿中排泄。六、结论和展望
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的中药材是一个包含了多种化学成分的群体,中药的临床疗效是整体成分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中药鉴定以鉴定药材的真伪优劣为目的,中药材的多样性要求中药鉴定因药而异。综上所述, 虽然$$lc/MS 技术在中药研究中具有可观的应用潜力, 但其普遍性远不及HP$$lc 或GC/MS。除因仪器普及程度较低以外, 最主要的原因是谱图解析困难, 研究人员往往不能充分利用实验提供的信息解决具体研究中的问题。迄今为止, 各类天然产物的EI- MS 裂解规律虽然已有了大量的积累, 但$$lc/MS一般采用软电离技术, 常用的接口是电喷雾(ESI)、大气压化学源(APCI)等电离源。化合物在这些离子源里发生离子化及裂解的方式与EI - MS 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 $$lc/MS 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 应以阐明各种中药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为基础。唯有如此, 才能将中药的研究深入下去。同时, 质谱图的解析对专业人员的技术要求比较高, 也是阻碍$$lc/MS 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因此, 建立天然产物的$$lc/MS 谱图库是该技术实现普及应用的根本途径。然而, $$lc/MS 使用的ESI、APCI等电离源对不同类型物质的电离条件各不相同, 受$$lc条件影响大, 且裂解信息少, 往往需测定多级裂解的谱图才能得到有鉴别意义的特征。此外, 中药成分的化学结构较挥发油( 多为萜、烃、醇、酯类) 显然复杂得多。这些因素的存在给建立天然产物的$$lc/MS 谱图库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尽管如此, $$lc/MS 技术在环境监测、兴奋剂检测等领域的成功应用已建立了良好的借鉴经验。毋庸置疑, 该技术将为中药的现代研究提供新的平台, 研究人员可从更高的层次和新的角度去审视中药的现代化问题。用现代仪器分析法建立既能反映中药材整体固有特征又能给出稳定的中药质量评价标准的鉴定方法,以解决传统中药学与当代世界药学接轨中面临的质量标准问题,可以相信, $$lc/MS 技术将在未来数年内对中药研究产生迅猛的推动作用,仍将是今后中药鉴定研究的热点。
中药鉴定技术发展所表现出的特点,无疑丰富了人们对中药材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药材品质评价水平,标志着中药鉴定学的不断进步。此外还应强调的是: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并不意味要废弃传统方法。只有在正确合理的使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新方法的基础上,才能使中药鉴定沿着正确的道路,合理、健康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薇,等.近年来中药鉴定技术发展的特点.中药材,2003,26(3):222
[2] 谢英新,王丰,等.HP$$lc-MS联用技术在药学中的应用.黑龙江医药,2007,20(5):495~496
[3] 刘荣霞,果德安,等.液质联用技术( $$lc/MS)在中药现代研究中的应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5): 33~41
[4] Liu RX, Ye M, Guo HZ, et al.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wenty- three Flavonoids in the Extract of Dalbergia odorifera.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2005, 19: 1557~1565.
[5] 邓亦峰,梁念慈,等. 半边旗二萜类化合物的液-质联用图谱鉴定.中药材,2005, 28(4):278~280
[6] 刘本国,战宇,等. 液质联用鉴定亮叶杨桐叶中的类黄酮化合物.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3):118~120

[7] 张旭,王丽娜,等.液质联用测定人参与五灵脂、莱菔子配伍的人参皂苷.分析化学研究简报, 2007,35(4):559~563
[8] 叶敏, 阎玉凝, 乔梁, 等. 中药菟丝子化学成分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02, 27: 115~117.
[9] Ye M, Yan Y, Guo D. Characteriz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the Chinese herbal drug Tu - Si - Zi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2005, 19(11): 1469~1484.
[10]  Zhang JL, Cui M, He Y, et al. Chemical fingerprint and metabolic fingerprint analysis of Danshen injection by HP$$lc- UV and HP$$lcMS methods. J. Pharm. Biomed. Anal.2005, 36: 1029~1035.
[11] Bao Y, Li C, Shen H, Nan F. Determination of saikosaponin derivatives in Radix bupleuri and in pharmaceuticals of the Chinese Multiherb Remedy Xiaochaihu - tang using liquid chromatographic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Anal. Chem. 2004, 76: 4208~4216.
[12]Ye M, Guo D. Analysis of Bufadienolides in the Chinese Drug ChanSu by High -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iode Array Detection/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 -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Rapid Commun. Mass Spectrom. 2005, 19: 1881~1892
[13] 王晓玲,蔡 敏,等. 新疆雪莲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及液-质联用分析.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6 ,18 :624~627
[14] Liu RX, Wang W, Wang Q,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major flavonoids in rat urine by HP$$lc- UV and HP$$lc- MS methods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of Dalbergia odorifera extract. Biomed. Chromatogr. (2005).
[15] 刘荣霞. 中药降香的质量控制和体内代谢研究. 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沈阳, 2005
[16] Wang Q, Yang HY, Liu WN, et al. Determination of paeoniflorin in rat plasma by a liquid chromatography -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 coupled with solid - phase extraction. Biomed. Chromatogr.(2005)
[17] Zhang JL, He Y, Cui M, et al. Metabolic studies on the total phenolic acids from the root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in rats. Biomed. Chromatogr. 2005, 19: 51~59.
5638stephe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是原创,时间有限,写的不是很精细,是要写自己的单位吗?
冷冷的冰雨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feitianhul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