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焊接绝热气瓶VS杜瓦瓶(罐)——液氩气瓶的接地气问题

浏览0 回复42 电梯直达
wangjstw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dreamheaven(dreamheaven) 发表:
——我承认说的有的吓人,但是不吓人一点,那个兄弟去试一下出危险了就有点难看。
如果临界温度以上有气液平衡态…………,
其实我换一个说法你可以想一想,一个无缝气瓶,好点的1000块钱吧;绝热气瓶应该是4位数以上。
如果无缝气瓶可以装液体,气体公司为什么不采用无缝气瓶装。采用两种气瓶没有任何意义,成本高,管理麻烦,绝热气瓶还不好搬运。


突然想到了一个证据——液氮冷冻治疗——首先把我自己也逗笑了。
早期的液氮冷冻,就是拿保温水杯倒一杯液氮,用棉签棒蘸上往脸上的痦子、脚上的瘊子(医学上叫传染性软疣)上摁,接受治疗的人会马上呲牙咧嘴,他们的描述是,比烟道烫痛多了。至于杯子里的液氮,并没有像香妃一样变成蝴蝶飞走,只是会不停地冒出白气。现在的冷冻变成下图所示的装置了,貌似高大上了许多,其实根本没有棉签棒好。因为液氮氧化速度较快、低温氮气压力大、喷出的速度较快,冷冻面往往比较大,患者的痛苦大多了。我在几十年前的临床实习中用过液氮冷冻,所以记忆犹新。

现在我想说的是,将这样的液氮放入普通无缝气瓶,它真的会无限气化、直到最后“嘭!”一声完事吗?我觉得未必,我还是坚持认为液氮在常温环境中会形成一种气液平衡相的。
dreamheave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wangjstw(wangjstw) 发表:
突然想到了一个证据——液氮冷冻治疗——首先把我自己也逗笑了。
早期的液氮冷冻,就是拿保温水杯倒一杯液氮,用棉签棒蘸上往脸上的痦子、脚上的瘊子(医学上叫传染性软疣)上摁,接受治疗的人会马上呲牙咧嘴,他们的描述是,比烟道烫痛多了。至于杯子里的液氮,并没有像香妃一样变成蝴蝶飞走,只是会不停地冒出白气。现在的冷冻变成下图所示的装置了,貌似高大上了许多,其实根本没有棉签棒好。因为液氮氧化速度较快、低温氮气压力大、喷出的速度较快,冷冻面往往比较大,患者的痛苦大多了。我在几十年前的临床实习中用过液氮冷冻,所以记忆犹新。

现在我想说的是,将这样的液氮放入普通无缝气瓶,它真的会无限气化、直到最后“嘭!”一声完事吗?我觉得未必,我还是坚持认为液氮在常温环境中会形成一种气液平衡相的。
----保温层,保温层,保温层。暖水瓶有保温层的。
暖水瓶敞口的话,先气化的气体由于温度比较低,会留在液面附近。形成一个“低温气体”保护层。
相当于上面“气体保温层”,其余面保温层。瓶里面的液体还是保持低温而不是常温。
至于冒白气(气化),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甚至可以往头顶倒液氮不伤人,但是注意短时间内。
你现在在用液体没有,如果在用。你往普通敞口不锈钢杯子里倒一些液体试一下。
你加的液体少一点,气化后压力不超气瓶许可压力。气瓶壁没有冷脆,气瓶一点都不会“嘭”,正常能用的。
或者你后端使用量很大,超出气化量。气瓶也不会“嘭”。
不会很快,气瓶壁很快结冰,这个真的很快。然后冰会减少导热量,直到全部气化。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8/2/27 12:50:25 Last edit by dreamheaven
wangjstw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dreamheaven(dreamheaven) 发表:
——保温层,保温层,保温层。暖水瓶有保温层的。
暖水瓶敞口的话,先气化的气体由于温度比较低,会留在液面附近。形成一个“低温气体”保护层。
相当于上面“气体保温层”,其余面保温层。瓶里面的液体还是保持低温而不是常温。
至于冒白气(气化),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甚至可以往头顶倒液氮不伤人,但是注意短时间内。
你现在在用液体没有,如果在用。你往普通敞口不锈钢杯子里倒一些液体试一下。
你加的液体少一点,气化后压力不超气瓶许可压力。气瓶壁没有冷脆,气瓶一点都不会“嘭”,正常能用的。
或者你后端使用量很大,超出气化量。气瓶也不会“嘭”。
不会很快,气瓶壁很快结冰,这个真的很快。然后冰会减少导热量,直到全部气化。


太深了,太深了,彻底没力量说下去了。
刚刚查到了超临界水的形态,那时水的理化特性都会发生变化。会不会存在超临界氩、超临界氮、超临界氧等等不得而知,总之物质形态的问题是技术问题,是技术问题就会有最终答案的。
至于结冰什么的,是表示强大温差下的热交换比较强烈而已,水0℃就结冰了,那离液氮的临界温度还老远老远呢。假若让液氮瓶一直呆在常温环境,随着热交换的进行和液氮温度的提升,假如不爆裂的话,冰会慢慢化去的。因为我们没有条件做实验,只能坐等理论物理圈子的老师出现了。
wangjstw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wangjstw(wangjstw) 发表:
三、名称接地气与术语标准化

产品也好,标准也罢,名称(标题)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产品(其实标准也是产品)的功用是最基本的要求,早期的暖水瓶、热水瓶、保温瓶、暖瓶等莫不如此;简捷、易于上口也是命名的基本要求,杜瓦显然是满足了后一要求。再说绝热焊接气瓶,绝热跟保温是等义词,只是程度更高一些;保温瓶中的水温总是在缓慢下降,甚至都有结冰的可能,而绝热气瓶中液化气体的温度永远不会超过临界值,这就决定了绝热瓶的非凡而均可替代的价值;至于“焊接”,显然是隐含了金属(钢质)材质,映衬了气瓶的强度,映衬了气瓶对抗液化气体压力强度的特征……所以绝热焊接气瓶是个科学而高效的称谓。
因为杜瓦除了简捷,内涵显然是不足的,除非你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否则很难看出“杜瓦”的意义(当然是人名或地名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在产品极大丰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以发明人姓名命名产品的方法的缺陷日益凸显。
至此,可以作以下小结:在相互熟悉的小圈子中用杜瓦历史称谓,类似于熟悉的网友间的昵称,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在技术交流中,强烈建议版友们尽量采用“绝热焊接气瓶”这一标准化称谓;如果追求简捷,叫绝热瓶也比杜瓦(瓶)强许多。采用标准化名称,让称谓接地气,既是一种好的习惯,也是广大技术人员的责任。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8/3/6 17:53:11 Last edit by wangjstw
h0420601000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砂锅粥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dreamheaven(dreamheaven) 发表:
----保温层,保温层,保温层。暖水瓶有保温层的。
暖水瓶敞口的话,先气化的气体由于温度比较低,会留在液面附近。形成一个“低温气体”保护层。
相当于上面“气体保温层”,其余面保温层。瓶里面的液体还是保持低温而不是常温。
至于冒白气(气化),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甚至可以往头顶倒液氮不伤人,但是注意短时间内。
你现在在用液体没有,如果在用。你往普通敞口不锈钢杯子里倒一些液体试一下。
你加的液体少一点,气化后压力不超气瓶许可压力。气瓶壁没有冷脆,气瓶一点都不会“嘭”,正常能用的。
或者你后端使用量很大,超出气化量。气瓶也不会“嘭”。
不会很快,气瓶壁很快结冰,这个真的很快。然后冰会减少导热量,直到全部气化。


怎么停止交流了呢?
按照临界温度的说法,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为31.1℃,那么二氧化碳灭火器在夏天岂不是很危险?
dreamheave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砂锅粥(czcht) 发表:
怎么停止交流了呢?
按照临界温度的说法,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为31.1℃,那么二氧化碳灭火器在夏天岂不是很危险?



信息来源GB4351,正常使用的话,应该没有危险。
而且实际上瓶内温度不会高于31.1℃,液体完全气化之前温度是低于临界温度的,气化导致增压高于临界压力后会产生液化。(临界压力73.825bar,气瓶许可压力比这个高)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wangjstw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砂锅粥(czcht) 发表:
怎么停止交流了呢?
按照临界温度的说法,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为31.1℃,那么二氧化碳灭火器在夏天岂不是很危险?
临界点有两个重要参数,温度和压力。只有当温度和压力双双超过临界值时,物质才会进入极为活跃的超临界态。
夏天的气温超过31.1℃时,灭火器内的压力理论上也会越过7.4MPa的临界值,所以灭火器内的二氧化碳理论上会进入超临界态。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相关参数,真没仔细研究过。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8/3/10 18:48:21 Last edit by wangjstw
砂锅粥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综合38,39楼,可不可以这么理解:二氧化碳灭火器就算处于超过31.1℃的温度时,即使里面液态二氧化碳全部汽化,气罐所能承受的压力仍然大于汽化的二氧化碳压力,所以没有爆炸的危险?
上海依阳实业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叫什么、怎么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真材实料。比如,国内能把不锈钢保温杯做好,不用大伙到日本去买,就非常不错了,这也算是一种典型的杜瓦瓶吧。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