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去其他版面
 
主题:RE:液质电离方式的讨论共有 人关注过本贴
yzulcl
本版居民
yzulcl的头像
  回复于:2012/3/5 14:43:58
原文由 noahark(noahark) 发表:
原文由 xue2009(xue2009) 发表:
感觉楼主把ESI的负模式误认为阴离子裂解。ESI和EI打碎片是一个道理,碎片离子如果失去电子就变成正离子,不失去电子就是自由基,ESI把锥孔电压调到70ev跟EI就差不多一致,根本没有阴离子裂解这一说。


老师,您好!可能我没说明白,现在补充说明一下我的理解和疑问:
在做化合物结构分析时,气质的原理是在高电压下轰击掉化合物的一个电子,化合物自身由于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自由基,在一定的重排规律下,形成特定的碎片,通过这些碎片来判断化合物的结构。
液质就不同了,一般我们不会在一级质谱时就施加一个高压使分子裂解,而是低压下尽量保持化合物的初始结构,ESI和APCI源的优势正在于此。在二级质谱时才会采用氩气作为外部作用轰击分子使其形成碎片。
于是我就产生了最初提出的问题:
很明显,气质液质使化合物裂解的原理是不同的,前者是施加高压,裂解是化合物自身转化的一个过程,而后者是施加一个外力,采用氩气轰击。前者是一种电荷转移产生的碎片,后者应该是从键最薄弱的地方断裂。那么对于液质来说,不论阳离子模式还是阴离子模式(M+H和M-H),正电荷或者负电荷为什么都会出现在特定的分子碎片上(未裂解分子的加氢或减氢的位置并不位于该碎片),这些电荷在氩气轰击下是如何转移到特定分子碎片的?

不知道说清楚没有,谢谢!


推荐楼主看看《有机质谱解析》之类的书。

气质用EI(70eV)使目标物电离,得到分子离子M.+(自由基正离子),此分子离子的内能有高有低,内能较低的不会进一步碎裂,分子离子可以到达检测器,内能高的会在源内进一步碎裂产生子离子(或者在通往检测器的半路上发生进一步的碎裂,即亚稳离子)。具有足够内能的分子离子的碎裂行为通常分两种:一是自由基诱导的裂解,一是电荷中心诱导的裂解,这两种裂解行为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同时,如果子离子的内能仍然足够高,还会继续裂解。另外,与特定的结构相对应,还有可能发生分子内重排。另,如果真空度较低(气压较高)还有可能发生分子离子反应,就更复杂了。

液质用ESI实现目标物的离子化,事实上不是一个电离的过程,而是一个“提取离子”的过程(以ESI+模式为例,是将目标物在溶液中就已经形成的正离子M+H或M+Na等,从液相中通过电喷雾以及一系列的脱溶剂等过程转移到气相中,并进一步传输到真空系统中。从ESI直接得到的是准分子离子(大多数时候,人们考察的是M+H),这是一个偶电子离子(气质得到的分子离子M.+是奇电子离子),通常内能不高,可以稳定到达检测器。为了使它碎裂,以便得到更多的结构信息,需要提高准分子离子的内能,做法就是用电场加速它,使它先获得一个较高的动能,然后让它与惰性气体(Ar气,也有用N2气、He气)相撞,动能转化为内能,只要内能高到一定程度,它就可以裂解,这个过程叫做“碰撞诱导解离”CID,发生的场所叫做“碰撞池”CE,也可以发生在所谓的“源内”。由于它是偶电子离子,没有自由基活性中心,通常只有一种碎裂行为:电荷中心诱导的裂解。当然,它也可以发生重排、分子离子反应、子离子的进一步裂解等。

对于同一个化合物而言,EI质谱图与ESI(开或不开CID)质谱图是有明显区别的,最典型的特征就在于:EI产生M.+离子而ESI产生M+H离子,而且产生的子离子的m/z以及相对丰度通常也有明显的区别。
 相同主题的帖子:
液质电离方式的讨论 (noahark,2012/3/3 17:30:34)
   RE:液质电离方式的讨论 (peterhello,2012/3/7 16:40:38)
   RE:液质电离方式的讨论 (peterhello,2012/3/7 16:35:37)
   RE:液质电离方式的讨论 (yzulcl,2012/3/6 21:37:37)
   RE:液质电离方式的讨论 (xue2009,2012/3/5 17:34:41)
   RE:液质电离方式的讨论 (noahark,2012/3/5 16:55:13)
   RE:液质电离方式的讨论 (yzulcl,2012/3/5 14:43:58)
   RE:【讨论】液质电离方式的讨论_液-质联用仪 (kreanu,2012/3/5 12:34:18)
   RE:液质电离方式的讨论 (noahark,2012/3/5 8:40:53)
   RE:液质电离方式的讨论 (xgy2005,2012/3/4 19:38:08)
   RE:【讨论】液质电离方式的讨论_液-质联用仪 (xue2009,2012/3/4 11:52:00)
   RE:【讨论】液质电离方式的讨论_液-质联用仪 (netsking,2012/3/4 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