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十一届原创】浅谈日常分析中质控手段的选择

浏览0 回复7 电梯直达
rr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维权声明:本文为v3251800原创作品,本作者与仪器信息网是该作品合法使用者,该作品暂不对外授权转载。其他任何网站、组织、单位或个人等将该作品在本站以外的任何媒体任何形式出现均属侵权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在日常分析中,质控手段是咱分析员的“亲兄弟”,要让咱们分析出来的数据有说服力,就得靠咱的“亲兄弟”说话了,但是,如果我们没有选择恰当的质控手段,“亲兄弟”可能就说“假话“了,会让我们产生误判。
平行
平行样是最基本的质控手段了,虽然基础,但作用依然不容小觑。
分享一个我个人的经历:原子吸收测地表水铁,水样清澈,过滤后就上机测试了,过滤了两个平行,测试的时候发现本该平行的却不平行,A浓度约为0.210mg/L,A平行浓度约为0.090mg/L,由于没有复杂的前处理步骤,于是直接拿样品瓶测试,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未检出!反复思量,认为是过滤时,未用纯水充分冲洗滤纸,且滤纸受到了污染(印象中那一叠滤纸没有在塑封膜里),自此以后,我个人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过滤,先以纯水冲洗滤纸三遍。当时我若选择的是质控样品,而不做平行,质控样断然不会像样品一样过滤,质控样若在范围,就不会怀疑这个数据了,也就可能造成误判。
标准曲线校正点
样品量较大的时候,对于仪器分析,有必要每10个样进行一次曲线校正。仪器进行大量样品分析时,容易发生漂移现象,也由于样品的复杂,可能对仪器进样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原吸易堵塞毛细管,造成雾化效率降低,响应值略微偏低,不易察觉。
加标回收率
在第六届原创作品中,《我对加标回收实验的一点理解》一文透彻讲解了加标回收率,感谢这位前辈的文章,帮助了我这样的后生理解加标回收率。
加标回收实验是经典的质控手段,针对污染物繁多,基体复杂的水样,相比于标准样品,加标回收实验更有实际意义。水质标准样品,通常基体简单,在玻璃器皿洁净度、药品试剂纯度、稀释手法没有太大问题的情况下,准确测定标准样品并不是太难。将一定浓度的标液加入到样品中,同步前处理,如此才能反应前处理过程中的损失、污染、干扰等情况。
诚如该前辈文中所说,“加标回收率100%不能说明测定结果没有问题”,但回收率的高低,可以给我们解决实验事故提供参考。
标准样品
标准样品是重要的质量控制手段,尤其是对于土壤、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分析,而加标回收率对于这些领域,就显得乏力了。标液与土壤、食品、药品等难以充分混匀,待测组分部分存在于特殊晶体结构当中,标准溶液中的待测组分存在于晶体结构之外。
加标就好比往一堆石头块(石头里藏有钻石)里放几块钻石,混在一起进行表面破碎,这几块钻石都已经存在了,无法确定石头里的钻石都破碎出来了;标准样品就好比一块已知里面有几颗钻石的石头,与未知的同时进行表面破碎,最后对比已知的那块石头,就可以知道是否完全了。
总结
四种质控手段,平行应是必选的,标准通常也会要求10%平行样品。对于仪器分析,曲线校正点极有必要,一来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仪器的漂移情况,及时解决,二来原始记录中也可以体现在仪器没有发生严重漂移,提高样品分析数据的可信度;对于分光光度实验,曲线校正点则不是必要。加标回收实验和标准样品的选择,在样品与标准样品是同步进行前处理时,建议优先选择标准样品;当样品需要复杂前处理,而标准样品无需前处理时,建议优先选择加标回收实验。
文中如有不恰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斧正。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郭景祎10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支持原创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哈希
哈希公司(HACH)
4008316616-1405
郭景祎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关于你说的平行里边的金属检测,水样如果没加酸也会有做不出来的情况
rr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郭景祎(guojingyi-2010) 发表:关于你说的平行里边的金属检测,水样如果没加酸也会有做不出来的情况
前后加酸都是一样的,只是从样品瓶取的时候没有过滤了。
sgxy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拉菲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rr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sgxy() 发表:null
赞同,期待有老师做一个相关的视频课程,系统的讲解一下。
七月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这些手段,大部分有一定分析检测基础的技术员都会接触过。初学者可能还不懂得如何选择,本文可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如果再细说各手段的数据判断方法就更好,现在很多人是做了质控苦于不知如何断定。
rr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七月(shadow_hlr) 发表:
这些手段,大部分有一定分析检测基础的技术员都会接触过。初学者可能还不懂得如何选择,本文可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如果再细说各手段的数据判断方法就更好,现在很多人是做了质控苦于不知如何断定。
感谢老师提出建议。个人也觉得缺少一些数据的佐证,还是没有养成在工作中收集一些异常情况数据的习惯,更待努力。判断方法个人还没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也期待其它老师能讲解一番。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