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求助】质控的手段---核查报告

浏览0 回复27 电梯直达
WUYUWUQI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乌云棉花糖(v3317532) 发表:
嗯,这些都是报告审查的注意要素,我纠结的就是这些都是日常在做的呢,和日常的报告签发前的审查是不是一样的?
般是定时审查,比如一个月审查一次,有投诉的时候审查等等
乌云棉花糖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KCN(v2735401) 发表:
我一直都有做这个事情。准则里提出的对于报告的审核作为质量控制的一种方式,是对应的已发出报告以及对应的原始记录。打个比方,在报告签发前,记录和报告经过三级审核,由授权签字人签发,这个过程,是产品生产出厂的过程,是生产程序,不能叫做质控程序。质控程序是,产品已经出厂,但是在后续核实产品质量时,发现有一些瑕疵或致命问题,需要对产品进行召回或对客户进行解释,这个过程,才是质控程序。当然,你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查不出什么问题,这说明平时你们的报告和记录的审核做的非常好。至于说这个质控程序中,应该关注什么内容,很简单,就是平时记录和报告审核的内容,即你做的事情和你写的程序文件是否保持一致。准则里提到的这个质控方式,就是为了防止有些实验室在日常报告和记录审核不严格的情况下,随意出具检测报告。当我们发现出具的报告有问题时,要做预防措施,确保后续出具的报告不再出现类似问题,这是准则对我们实验室的期望。
按照您的说法,就是对已出发的报告进行抽查。但是质控应该是预防风险的一种方式,要是对于已发出的报告审查的话,那就不算预防风险了哦
KC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乌云棉花糖(v3317532) 发表:
按照您的说法,就是对已出发的报告进行抽查。但是质控应该是预防风险的一种方式,要是对于已发出的报告审查的话,那就不算预防风险了哦
对于已发出的报告,确实不算是预防措施,但是发现的问题,及时做改正,就是对后续的工作实施了预防措施。亡羊补牢的做法,补的是羊圈,目的是防止羊再被狼抓去,而且那些已经失去的羊,不是白白失去的,同样是有意义的。
承之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zhhannah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这部分我们实验室在一次审核中,审核老师有提出来,我的理解是报告的日常三级审核是我们依据体系文件要求,日常要做的事情。而作为质控手段的报告审查,就是指的对已发出的报告的抽查。每年应该做一次,然后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识别风险,寻求改进机会。
乌云棉花糖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zhhannah(zhhannah) 发表:
这部分我们实验室在一次审核中,审核老师有提出来,我的理解是报告的日常三级审核是我们依据体系文件要求,日常要做的事情。而作为质控手段的报告审查,就是指的对已发出的报告的抽查。每年应该做一次,然后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识别风险,寻求改进机会。
好的,我们每月会进行一次已发出报告的核查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