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二届网络原创作品大赛 内容已更新】峰形后拖解决方案和实例(附谱图)

浏览0 回复68 电梯直达
zxhcnf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该帖子已被madprodigy设置为精华;
峰形后拖解决方案和实例

继前一篇《峰形前拖解决方案》,我们对峰形后拖的情况及其解决方案也进行了总结。与《峰形前拖解决方案》相同,在这里我们也同样的撇开所有的污染、塌陷、死体积等其它因素,假设系统是好的,柱子是新的、好的,单纯探讨液相方法与峰形后拖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液相方法来解决峰形前拖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厘清拖尾产生的根本原因,对峰形拖尾的问题提供一些经验上解决方案。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峰形后拖的几种常见形式,三种常见的拖尾如下:


系统是好的,柱子是好的,为什么会产生后拖?我们还是回顾一下,色谱分离的一般过程,正常的峰形应该是样品在色谱柱上均匀前移的情况下得到的,浓度分布在整个通过色谱柱柱床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呈正态分布,如下图所示:


    色谱分离是一个物理过程,样品分子经过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的多次分配、吸附解吸,由于不同分子与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差异而使它们在色谱柱中的移动速度不同,以此实现分离的目的。相同色谱条件下,有些化合物容易产生拖尾,有些则不产生拖尾,这说明拖尾的产生跟样品本身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通常非极性和弱极性的化合物能获得良好的峰形,而带有-COOH、-NH2、-NHR、-NR2等极性基团的化合物则比较容易产生拖尾。


    可以想象一下,样品分子在分析过程所处的环境,一是流动相,二是固定相,流动相可以自由流动的,均一性比较好,因此可以认为样品分子四周都被相同组成的流动相所包围,其对每个样品分子的相互作用力也是均匀的、对称的,不应该是引起浓度分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考虑固定相,固定相中除了C18长链外还有填料键合时残余的硅羟基,由于C18长链是非极性的,其与样品分子的相互作用力也是很微弱的范德华力,而硅羟基则具有一定的极性Si-Oδ-Hδ+,在pH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还会发生电离,形成-Si-O- 形式的离子态。Si-Oδ-Hδ+和-Si-O-对于极性化合物之间的作用力则是一种极性的静电作用力,这种作用力比范德华力要强得多,同时,因为硅胶表面键合了C18长链,由于空间位阻作用,样品分子中能接触到残余硅羟基的机会不会很多,只有少部分的分子才能与残余硅羟基产生作用。这样,大多数的样品分子如非极性分子一样均匀前移,而少量的样品分子由于这种静电作用力的存在而被推迟洗脱出来,导致样品分子的浓度分布发生变化,产生后拖。拖尾严重的程度与样品分子极性大小和残余硅羟基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
    既然残余硅羟基对样品的次级保留效应是导致峰形后拖的主要原因,那我们先了解一下残余硅羟基是怎么回事。我们先借用一下wsy18的一个图来了解一下填料合成的整个过程:


以C18的填料合成为例,C18的氯硅烷与硅胶表面的硅羟基发生反应,C18硅烷基取代硅羟基中的氢原子在硅胶的表面键合上C18长链。完全硅羟化的硅胶表面硅羟基浓度为8µmol/m2,因为C18硅烷基的体积远比一个氢原子大得多,由于空间位阻的作用,通常与C18硅烷基发生反应的仅达2~3.5µmol/m2,也就是说只有不到50%的硅羟基被反应掉,剩下的50%多的硅羟基残留在硅胶表面。由于硅羟基容易对样品分子产生次级保留效应引起拖尾,因此需要将硅羟基反应或屏蔽掉,去掉这个作用位点以消除次级保留效应,通常的办法是用小分子的硅烷跟硅羟基反应,如图解中的三甲基氯硅烷,使硅羟基中的氢变成了三甲基硅烷的一个惰性基团,反应掉了很多硅羟基,同时未能反应的许多硅羟基也被屏蔽掉,有效阻止了样品与硅羟基接触的机会,避免了次级保留效应的产生。但不管怎么样三甲基硅烷还是比氢原子大得多,同样由于空间位阻的作用不能将所有的残余硅羟基反应掉,既然存在就仍然有跟样品分子接触的机会,相同的样品在不同品牌的柱子上产生拖尾的严重性不同,主要的也就是接触硅羟基的机会大小的问题,从填料合成的角度而言就是键合方式是否紧密、封尾是否彻底,紧密的键合和彻底的封尾能显著减少这种机会,因而改善峰形。美国Welch公司Ulimate品牌的XB-C18、AQ-C18和Xtimate C18采取的就是紧密键合和彻底的双峰尾工艺。
为什么残余硅羟基会引起拖尾?我们先了解一下硅羟基的结构:Si-O-H,硅胶基质上硅的四面都是氧原子,如下图:

 
在表面上连接有硅羟基的硅原子来说,其中一个键连接了一个羟基,其它三个键都与一个氧原子相连,由于氧的电负性比硅强,三个氧原子对硅原子产生了吸电子效应,因此对于硅上的羟基而言,这个硅原子对羟基是一个吸电子基团,使得硅羟基具有一定的酸性,其pKa约为4.5~4.7。根据电离规律,流动相的pH-pKa>2即pH>6.7时,99%以上的硅羟基应该是呈离子状态的,即Si-O- ,而pKa-pH>2即pH<2.5时,酸性环境抑制了硅羟基的电离,99%以上的硅羟基应该是呈分子状态的,即Si-OH,但其极性仍然存在,即Si-Oδ-Hδ+。

发现峰形后拖时,本人建议试试一下几种解决方案,以消除峰形后拖的状况、改善峰形。

1. 先检查一下是否是样品过载
样品过载,通常会引起峰形变差,导致前拖、后拖或平头峰,如果出现平头峰、峰高超过2000mAU或峰很高的同时又前拖、后拖得很厉害通常都认为是过载的,但这一点也并不绝对,因为不同化合物的吸收强度不一样,如果一种化合物在某一波长处有强吸收,即使出现了平头峰,样品也不一定过载,这与仪器和软件有关;相反如果吸收弱,则高浓度条件下峰也不见得有多高;所以样品是否过载应该结合浓度、进样体积和峰形一起来判断。通常认为峰高在100mAU左右比较合适,不至于因过载影响峰形。由于样品过载引起的峰形后拖不容易消除,也可能根本无法消除,继续采用以下的峰形改善措施可能不会有什么作用,而且在过载的情况下无法看清正常浓度时样品真实的分离状况和峰形,因此需要优先考虑是否过载,否则继续往下调整峰形的努力将无任何意义。
    如果发现过载,需降低进样量(包括进样体积或浓度),但不管怎么样,减少进样量通常对改善峰形总是有益的,一般而言,进样量越小,峰形越好,例子如头孢尼西钠的测定:
色谱柱:Ultimate® XB-C18,5um,4.6×250mm;
波  长:272nm;
流动相:0.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3.5):乙腈=84:16;                 
温  度:室温17℃;
流  速:1.0ml/min;
进样量:20ul;
 

2. 往流动相中加入酸
    根据这一解释,往流动相中加酸将流动相的pH调至2.5以下有助于改善峰形,这种方式,主要用于改善对带羧基化合物的拖尾,例子如二甲基苯氧乙酸的测定:
色谱柱:Ultimate® XB-C18,5um,4.6×250mm;
波  长:280 nm;
磷酸盐缓冲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磷酸二氢钠7.8g溶于1000ml水中,搅拌均匀,使之
溶解,用磷酸将pH值调至2.50; 
温  度:室温26℃;
流  速:1.0ml/min;
进样量:20ul;


由谱图可以看出,分析二甲基苯氧乙酸时流动相中加酸调节pH至2.49改善了峰形,加入酸的作用是,一方面抑制了硅羟基的离子化,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有机酸的离子化,因而削弱了-COO-与Si-Oδ-Hδ+的相互作用,减小了拖尾。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zxhcnf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由谱图可以看出,分析二甲基苯氧乙酸时流动相中加酸调节pH至2.49改善了峰形,加入酸的作用是,一方面抑制了硅羟基的离子化,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有机酸的离子化,因而削弱了-COO-与Si-Oδ-Hδ+的相互作用,减小了拖尾。
碱性化合物中,容易发生拖尾的化合物中通常包含着-NH2、-NHR、-NR2,即伯、仲、叔三种富电荷的极性基团,它们的碱性强弱顺序为:-NH2 < -NHR < -NR2,其碱性强弱跟与N原子直接相连的基团有关,吸电子基团会削弱这种碱性,供电子基团(如烷基)则使之增强。伯氨中甲胺的碱性最弱,以它为例更具有代表性,甲胺的pKa为10.64,那么在pH< 8.64的时候它是完全呈离子态的,也就是-NH3+,那么pH在2.5~8.64时,特别是pH6.7~8.64时,因为此时带氨基的化合物和硅羟基均以离子状态-NH3+和Si-O-形式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吸引的静电作用导致后拖,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碱性化合物在pH 7.0的条件下容易产生拖尾的原因,而很多色谱柱生产商也因此以阿米替林(含-N(CH3)2,碱性比-NH2强)在pH 7.0的条件下来评价和比较不同色谱柱之间的优劣,该条件下的阿米替林的峰形越好说明封尾越好,封尾工艺成功的阻止了残余硅羟基与样品分子的接触。而在pH<2.5的条件下,也仍然后拖,是因为-NH3+足够强,即使硅羟基以分子状态存在也仍能够与Si-Oδ-Hδ+中氧原子产生吸引作用,导致峰形拖尾。当pH>12.64的时候,甲胺完全以分子状态形式存在,不会引起拖尾。所以分析有些化合物,流动相的pH需要调至强碱性条件下峰形才会变好。

3. 增加缓冲盐或增大缓冲盐的浓度:
流动相中加入缓冲盐,增强了流动相的离子强度,在-NH3+等极性基团和硅羟基Si-O-之间存在着许多离子的干扰,减少了样品分子与硅羟基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有助于削弱极性基团与硅羟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善峰形。这种适合于碱性较弱(如氨基的N原子与强吸电子基相连),或碱性很强,但在刚性结构中,比较难以接近被C18长链和封尾试剂覆盖的硅羟基,例子如高乌甲素的测定:



虽然加入了三乙胺,但加入的量非常少,200ml混合好后的溶液中,只加入了75ul滴用于调节pH的(因为不调节pH,保留时间太短,在4.2min出峰),相对于2%的浓度的量而言75ul是非常少的,几乎起不到屏蔽硅羟基的作用,因此,上图中峰形改善的原因,主要的应归功于缓冲盐的加入。

4.往流动相中加入三乙胺、四丁基硫酸氢铵或辛烷磺酸钠等
  基于上面的解释,既然拖尾的产生是因为-NH2、-NHR、-NR2与硅羟基发生静电作用引起的,那么阻碍它们之间静电作用的途径,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占据硅羟基这个作用位点,另一种是占据-NH2、-NHR、-NR2这个作用位点。
1)流动相中加入三乙胺
        在流动相中加入三乙胺,能显著的改善峰形,消除拖尾。其作用是屏蔽硅羟基,使碱性化合物在分离的过程中减少了和硅羟基相互接触的机会,失去了导致拖尾的作用位点。三乙胺的pKa11.09,在pH<11.0929.09的条件下是以离子状态NH(CH2CH3)3的形式存在的,因此pH2.5~8.64 硅羟基呈SiO离子态的情况下,NH(CH2CH3)3容易与SiO形成相对较强的静电吸引力,流动相中加入了三乙胺后,平衡柱子的过程中已经优先占据了硅羟基的作用位点,而带氨基的样品分子虽然在该pH条件下也呈离子状态-NH3、-NH2R或-NHR2 ,也能与SiO形成相对较强的静电吸引力,但三乙胺有先占住位点的优势,使样品分子与硅羟基的作用大大减弱,缓解了拖尾的产生;同时,流动相中存在的NH(CH2CH3)3 仍然与样品分子中的极性基团与硅羟基的相互作用产生竞争,更进一步的削弱了样品分子与硅羟基的接触机会,改善峰形。例子如:头孢噻肟钠的测定:


    通常加入三乙胺的量约为2%即有显著的效果,如有需要可适当增大用量。加入三乙胺改善峰形的时候,有两点需要注意的:1)三乙胺的碱性很强,加入三乙胺后流动相的pH可能超出色谱柱的使用范围,对色谱柱造成损伤,同时,pH的改变也会导致出峰时间的显著变化,为了避免保留时间变化太大而可能引起的其它问题,因此,建议流动相中加入三乙胺后回调至未加入前的pH值,但通常即使pH回调过也仍会引起保留时间的较大变化;2)三乙胺在210nm处有比较强的吸收,如果液相方法中检测波长在210nm以下测定时需要谨慎使用,以免因加入三乙胺后本底上升,而引起峰高、峰面积下降,检测灵敏度严重降低,有些甚至看不到峰,例子如地红霉素的测定:
赞贴
0
收藏
1
拍砖
0
2010/8/8 19:02:27 Last edit by zxhcnf
柏坡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例子如地红霉素的测定:



第二个图中连进了两针都没有峰出现,这种现象得到了重现性。由此可见,三乙胺用于改善峰形,其使用范围是有一定限制的。

2
)流动相中加入四烷基季铵盐等离子对试剂
        由上可知,加入三乙胺能改善峰形是由于pH<9.09的条件下,三乙胺的状态为NH(CH2CH3)3与硅羟基的离子态SiO形成相对较强的静电吸引力,占据了位点,有效的阻止了氨基与硅羟基的接触造成的次级保留效应。同样,四烷基季铵盐(如四丁基硫酸氢铵、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氢氧化铵等)在水中电离后,也形成了类似NH(CH2CH3)3的结构N(CH2CH2CH2CH3)4 ,这种结构也能有效的与SiO产生较强的静电作用,阻止氨基与硅羟基的接触,改善峰形。而且它还有一个不同于三乙胺的显著特点是,它在低波长范围的吸收比三乙胺弱。例子如罗红霉素的测定:



3)流动相中加入辛烷磺酸钠等离子对试剂
    流动相中加入辛烷磺酸钠等烷基磺酸盐离子对试剂也能很好的改善峰形,其作用机理与三乙胺和四丁基硫酸氢铵颇为不同。三乙胺和四丁基硫酸氢铵是通过与硅羟基的作用来阻止样品分子中的氨基与硅羟基接触,而烷基磺酸盐则是通过与样品分子的作用来阻止样品分子与硅羟基的作用来改善峰形。以庚烷磺酸钠为例,庚烷磺酸钠在水中电离成SO3CH2-CH2-CH2-CH2-CH2-CH2-CH3 而样品分子中的几种结构的氨基则大约在pH<9的条件下形成呈离子状态-NH3、-NH2R或-NHR2,显然,SO3CH2-CH2-CH2-CH2-CH2-CH2-CH3
能与它们形成较强的静电作用,有效的阻止了样品分子与硅羟基的作用,改善峰形,例子如盐酸丙美卡因的测定:
 



因补充数据需要,不得已征用楼层,请柏坡见谅,谢谢!
本楼层原留言“学习了,不错不错。”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0/8/8 19:01:18 Last edit by zxhcnf
zxhcnf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老多_小多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老多_小多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减少进样量通常对改善峰形总是有益,做残留的时候考虑含量问题总是要进大点,那是不是要择优考虑?
zxhcnf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老多(emoc98311) 发表:
减少进样量通常对改善峰形总是有益,做残留的时候考虑含量问题总是要进大点,那是不是要择优考虑?


检测有关物质或残留的时候,杂质是目标峰,主成份的峰形变成了次要考虑的问题了,所以进样量根据分析的目标而定,但是不管怎么样,峰形总归是好一点的好,如果既能满足杂质的分离,主峰也很漂亮那是最好了呵呵。。。
〓猪哥哥〓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testee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老多_小多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zxhcnf(zxhcnf) 发表:
原文由 老多(emoc98311) 发表:
减少进样量通常对改善峰形总是有益,做残留的时候考虑含量问题总是要进大点,那是不是要择优考虑?


检测有关物质或残留的时候,杂质是目标峰,主成份的峰形变成了次要考虑的问题了,所以进样量根据分析的目标而定,但是不管怎么样,峰形总归是好一点的好,如果既能满足杂质的分离,主峰也很漂亮那是最好了呵呵。。。

斑竹是否是应用工程师?
zxhcnf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老多(emoc98311) 发表:
原文由 zxhcnf(zxhcnf) 发表:
原文由 老多(emoc98311) 发表:
减少进样量通常对改善峰形总是有益,做残留的时候考虑含量问题总是要进大点,那是不是要择优考虑?


检测有关物质或残留的时候,杂质是目标峰,主成份的峰形变成了次要考虑的问题了,所以进样量根据分析的目标而定,但是不管怎么样,峰形总归是好一点的好,如果既能满足杂质的分离,主峰也很漂亮那是最好了呵呵。。。

斑竹是否是应用工程师?


是的,就是个做样品的呵呵。。。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