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动态色谱法比表面仪不适合做孔径测试原因分析

浏览0 回复13 电梯直达
贝士德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动态色谱法比表面仪不适合做孔径测试原因分析



    国外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测试孔径全部为静态容量法,没有任何一个型号的仪器采用动态色谱法来测试孔径分布;虽然国内动态色谱法在比表面测试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前两年市面上出现的把动态色谱法应用到孔径分析,此种仪器虽然软件做到了勉强可以做出孔径分析数据,但由于受动态色谱法仪器检测器检测范围和测试原理的限制,其在孔径分析方面有诸多缺陷,当其作为在静态法仪器推出之前的一种国产孔径分析仪器的补充和过度,填补了国产比表面仪在孔径分析方面的缺失,而这个仅仅对商家利益有益,用动态法测得的孔径分布数据时近似或难以被认同的。

相对静态容量法,动态色谱法比表面仪不适合不适合做孔径测试,主要有四个因素:

一、动态色谱法测试液氮消耗比静态容量法快,需要补充,不适合长时间连续自动多点运行;

孔径分析时,通常要分析40个以上的分压点。

动态色谱法测试时,每一个分压点的吸附脱附需要样品管进出液氮杯一次,吸附时样品管进入液氮杯吸热降温,吸附平衡后再离开液氮杯升温脱附,下个分压点时再次浸入液氮,使得每个分压点的测试都使液氮消耗量较大;每个分压点需要约20-30min,所以对孔径测试40-80个分压点测试需要15-40小时,耗时长,且需要多次人为添加液氮,使得测试过程繁琐,不能脱离人工看管而完全自动化,所以动态法仪器不适合做需要大量分压点的精确分析;

静态法仪器,装样管可以很长(液氮杯深度和样品管长度一般在20-30cm),插入深而小口的杜瓦杯内,并将杯口遮盖,测试过程中无需样品管出入液氮杯,保温效果好,热量损失小,每个分压点需要约3-5min,40-80个分压点耗时4-8小时,在整个测试过程中都可以不用添加液氮,可以进行大量分压点的精细分析;

1.没有任何一款动态法仪器测试40个分压点可以低于12个小时;而静态法平均只需要3小时左右;做70个分压点的精细分析,动态法仪器耗时不可能低于24小时,而静态法需要约6小时;

2.动态法通常需要1小时就添加一次液氮,而静态容量法由于配备有液氮面伺服保持系统,整个测试过程中无需添加液氮;

所以这两点是动态法仪器不适合进行孔径分析这种长时间自动运行的第一个原因;

二、由于高纯气体内杂质的影响,使动态色谱法每测试一点需要对样品进行吹扫处理后再继续测试下一个点,而静态容量法不需要。

测试所使用的高纯氮气和高纯氦气纯度一般为99.99%到99.999%,其中0.001%-0.01%的杂质气体(主要为水分等高沸点易吸附气体)在低温吸附时会首先被吸附,从而对吸附氮气量造成影响;由于色谱法比表面测试中气体是连续流过待测样品,所以每个分压点测试的(20-30min)过程中将有大约1000ml的气体流经待测样品,40个分压点的整个测试过程将有40L左右的气体流经每个样品表面;对于单个分压点流经样品表面的1000ml气体中的高沸点杂质将有0.01-0.05ml左右,而对于500mg比表面积为1m2/g的材料,在其表面形成水的单分子层吸附所需要的水的量为:0.069  ml(标况),所以,杂质吸附对下一分压点氮气吸附的影响就不能忽略,而需要重新吹扫处理后再进行下分压一点吸附,否则将得到的是表面被水分子包裹后的材料颗粒对氮气分子的吸附了,此测试结果显然不会可靠;

静态法仪器每个分压点充入样品管的氮气量很少,每个分压点注入的氮气量只有几个毫升,消耗氮气量只有动态法的几百分之一,吸附质气体中的杂质影响程度将降到非常小;

而目前市面上可测孔径的动态色谱法仪器没有一款会在一个分压点结束后对样品进行重新处理;所以动态色谱法仪器若是省略吹扫处理,这将造成结果的不准确;若是不省略,那将需要每测试完一个分压就得将样品重新处理,这将使仪器无法连续自动运行,成为繁琐长时间的人工操作;

所以这点是动态法仪器不适合进行孔径分析这种长时间自动运行的另一个原因;

三、动态色谱法仪器不能测试真正意义的脱附等温线;

动态色谱法仪器的吸附脱附方式决定了动态法仪器是不能测试材料的脱附等温线的,只能测试材料的吸附等温线;而脱附等温线和吸附等温线是不重合的,即有脱附回线;而国际常用的孔径分析理论都建议采用脱附等温线进行孔径分析;所以用动态法仪器采用吸附等温线得到的孔径分析数据时不可靠或难以被认可的,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数据;

四、动态色谱法仪器测试范围窄;

若用吸附等温线来代替脱附等温线进行孔径分析,动态色谱法仪器由于检测器是采用热导池检测器,所以氮气的分压测试范围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其对氮气分压的测试范围只能最大只能达到0.01-0.95,无法达到孔径测试所要求的分压范围0-1,使孔径测试范围只能达到2-100nm,而静态容量法仪器的氮气分压测试范围将达到0-1全范围内,测试孔径的范围将达到0.35-400nm;

    由以上4点可以看出,静态容量法是通过对固定空间的压力变化来检测粉体材料对氮气的吸附量,更适合做孔径及比表面分析;而动态色谱法是通过载气中氮气浓度变化来检测粉体材料对氮气的吸附量,则只适合进行比表面分析。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liuga198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LZ辛苦了
不过细读下,发现LZ说的有些地方不对,甚至有点概念不清。
1,例如第三条,动态仪器一般是不测吸附,只测脱附~~,之后,根据客户的需要,我们改进了部分结构。现在完全可以进行吸脱附测试,这个是有例子的,南开大学化工学院和陕西科技大学在这方面就是用的动态仪器来测试吸脱附数据。
2,我们看测试报告,等温曲线是以吸附为主要参考。一切的结果都在等温吸脱附曲线上。而吸附一般都是从低压区测到高压区,脱附过程微孔区基本不取点。如果按照你说的,静态仪器用脱附来计算。那微孔那块你怎么来分析?所以国际上分析孔径和比表面不适建立在脱附曲线上,而是吸附曲线上的。
3,就是你所说的动态法测试孔。时间长,且测试点没那么多,这些都是不对的。这些问题已经在08年就已经解决了。且已经应用了。之所以时间长,是应为动态仪器一次性测试4个样品,过程是先吸附,再脱附,所以每个点时间花得比较长。现在国内已经有动态的仪器测试点多达100个了。我这里也试验过,在0.05--0.35之间想设置多少个点就设置多少个点,且试验后BET线形非常好。测试结果相当准确。动态法不是每1小时加一次液氮,而是每做完一个压力点加一次,保证液氮面的一致性,这个的却是麻烦。
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我觉得你这个文章出发点是好的,想说下静态仪器在测试孔径方面的优势,但是我感觉很多东西太主观了,根本没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希望搂主用过或者研究过动态的仪器后再发吧。你这文章很容易让很多人误导 ~~~~
bibiaomia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呵呵,欢迎讨论。。。
  很久没有看到关于静态法与动态法比较方面的讨论了。
  感觉楼上动态法孔径分析仪的忠实粉丝,不知道是用户还是商家,只有客户才有发言权,也更能反映实际使用效果。
  楼上总在敲边鼓,在提出质疑后,而没有对动态法虽能测孔径但相对静态法是否很适合测孔径给出明确态度,感觉有点打浆糊,看看楼上能否对以下几点给出明确态度:
  1、对于楼主的第一点分析,动态法能测试孔径,但测试效率低,100个需要30-50小时,而静态法需要6-10小时,对这点是否认可?测试过程中要添加100次液氮,需要人工操作并控制液氮面,对这点是否认可?
  2、对楼主的第二、四个分析的评论,认可还是不认可?
  3、对楼主的第三个分析,动态法的脱附曲线是真正的脱附等温线吗?我认为你是知道什么是脱附等温线的。估计你们的设备对所有孔径分析理论都建议使用吸附等温线的,这样做是不负责任的。微孔是需要用吸附等温线的,这点我们观点一致,但对BJH法这种常用的孔径分析理论,不知道是否也建议客户用吸附等温线来计算?
  不要拿用客户买了动态法测孔径的仪器来证明这个仪器在测孔径方面的易用性,很多客户在买了之后才知道该仪器是否好用及是否准确。要是你给出的是客户用后的感受,那就很有说服力了,呵呵。
  其实动态法孔径分析仪作为在国产静态法仪器上市前的一种过渡,填补了国内孔径测试的一段空缺,但这种方法绝对是不值得推广的。
  估计楼主的“主观”的文章不是容易让客户“误导”,而是容易让楼上不爽。
liuga198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你好
首先,我得说,我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谈不上爽不爽的事~~,这个不要误解。如果我说的有不对的地方你可以指正。其实LZ说的是静态仪器测试孔径的优势,而把动态的说的一无是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我举的2个客户用动态仪器来做吸脱附实验,反映都很好。他们一直都在用。
现在回答你说的问题:
你的第一个问题,我不同意,原因有3
1)动态测试100个点,按照你的算法,需要30到50个小时,但是它是测试4个样,所以平均下来只需要7.5到12.5小时。
2)静态测试需要6--10个小时,但是加上换样,重新设置处理条件等等,需要的时间上比动态的少不了多少。其实我们现在的静态仪器做100点只要4--6小时,不知道你说的6--10小时是否是参考麦克仪器来说的?
3)是添加99次不是100次,呵呵,做技术的对数字比较敏感~~不过,动态不会做那么多点的,一般都是做10-20个点。

你的第2个问题
第二条,这个我没有计算他里面的数据,平常实验也没有去特意留意,所以我不敢评论。

第四条,动态的氮气分压的测试范围是0.05-0.98,对应的孔径范围是2nm--100nm。0.95对应的孔径是40nm~~0.01对应的是1nm左右~~。
按照LZ德说法,静态容量法仪器的氮气分压测试范围将达到0-1全范围内,那么测试孔径的范围不是0.35-400nm;而是0.35--无上限孔径了。0.995对应得才是 400nm。
从以上的数据来说,可以说LZ 所说的都有点夸大其词了。所以我觉得只有做了实验才能说问题。得拿出实验数据来。光靠吹嘘是不行的。
个人意见,呵呵。
liuga198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你的第三个问题
我们动态仪器必然用的脱附来做比表面和孔径分析。而静态仪器吸脱附都做。动态仪器客户用的都很好。他们出口的部分产品都是经过我们的动态比表面仪器检测后,且得到国外厂家的认可的。
静态仪器用吸附来做不负责?您的意思是静态仪器做比表面和孔径都用的是脱附?给客户的数据也是脱附数据?这不对吧~~您是否考虑过脱附滞后问题?
动态测孔也不是你说的过度,其实是动态仪器的拓展。虽然动态测试孔径比起静态来说是先天不足。但也不至于说的一文不值吧。
个人意见~~不对之处还望大师指点
bibiaomia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呵呵,大师不敢当,不要这么谦虚,彼此学习;
讨论时不要转移概念,最好针锋相对一点,这样的交流才能讨论出结果;
说明一下,动态法孔径仪并不是一无是处,世界上没有绝对一无是处的东西,只有合适不合适和优缺点平衡问题;

1、 您公司的动态法仪器测试中等比表面样品(假设100m2/g)100个分压点用是否可以低于48小时,请回答?不要拿平均数来说,根本就不关平均数的事;要是坦诚点,就让大家知道一下您公司动态法仪器测试100个分压点需要多少多少小时:)

2、 运行个两天两夜,添加个99次液氮,要是遇到能接受此种仪器的客户,那是你们运气好;

3、 静态法测试100个分压点要是遇到小吸附量样品的确用不了6-10小时,甚至6小时都用不了,但我们作为商家,对外报数据不能总报最好的,还是中间值比较实在;

4、 “动态法一般只做10-20个点”,10-20个分压点的孔径数据够用吗,呵呵

5、 对于楼主的第二条,气体杂质影响的问题,这点很关键,也是动态法仪器的致命缺陷,对“做技术的”,不复杂,好计算,你可以留意一下,不要不敢面对就搪塞过去,呵呵,不要逃避嘛:)

6、 你对第四条的评论很对,如果实在一点,动态法的孔径分析范围是2-100nm也是很勉强的,2-40nm稍可靠点;40nm孔径对应的0.95的分压已经超越了色谱法热导池检测器的线性上限,热导池检测器是色谱行业常用检测器,理想线性范围到底是多少,这方面专家很多,不用我们讨论,你要是坚持说你们有特别办法,而且还不便透露,我们就不要再讨论这个点了;

7、 后面你说的静态法分压点能测到1就可以无孔径上限是不对滴,我们公司的静态法仪器氮气分压达到1是没问题的,但我们不能就说孔径测试可以无上限,虽然理论上氮气分压为1时对应的孔直径是无穷大,但对于氮气分子孔直径大于400nm的孔和大表面已无有效差别,所以规定出上限;要测大于400nm的孔就不能用氮吸附法了,呵呵,压汞法你可以了解一下;引用你的话:“可以说LZ 所说的都有点夸大其词了”:)

8、 你承认了“动态测试孔径比起静态来说是先天不足”,那动态法仪器到底是静态法仪器的“过渡”还是“拓展”,这个就不那么重要了;

欢迎回复:)
liuga198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先感谢大师赐教~~!
大师速度够快的。呵呵
一,1和2,其实我已经说的很明显了,仪器有那个功能,但是实际测量只取其中的10--20个点。没有人会两天两夜去守着这个仪器做实验的。从实际的角度上去说,执行起来的确麻烦。
二,中间值比较实在?什么是中间值?这个有标准?你说的6--10小时国际上有标准还是个人长期试验的结果?我们仪器基本都是4--6小时。你不觉得6小时也很长么?加上预处理,一天就只能做一个样。
三,20个点够不够用,这个也不是你我说了算,数据测试准确了。人家客户觉得可以接受就好。单方面追求点多,其实意义不大。关键是测试准确!我这里有份麦克测试员测试的报告,他们的等温曲线上脱附只有20个点,测试结果相当好。测试点多了,时间也增加,再好的杜瓦瓶,液氮面也必然降低。可能有人会说:我做了个液氮补偿装置啊,液面下降,我会自动补偿。您是否考虐过液氮补偿上温度场变化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这块您是怎么来校对的?
四,气体杂质,我没做,所以不做评论,这个还要我重复?凭空说不好吧。

五,你说的孔径最大测试到400nm,只能说明你们的仪器还不够精密,最少压力控制这块还不够好,据我了解,麦克仪器和国内北京精微高博貌似孔径上限可以达到500nm。我算了下,P/P0=0.99657对应孔径是562nm,既然你们的仪器可以测试到1,那为什么孔径只可以测试到400nm呢?其实测试大孔氮分压只能是说接近1,你说你可以测到1,只是氮分压力可以到1。但是测试出来的结果是没有意义的,应为氮分压到1的时候,里面的氮气全部变成液氮了。脱附出来的氮气体积已不仅仅是样品的吸附量了。
呵呵,说不上针锋相对,接触这个行业时间太短,不能和各位大师比。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0/5/21 17:38:06 Last edit by liuga1986
bibiaomia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呵呵,你是挺谦虚;我是贝士德公司的,你是精微高博公司的,我们在这也是论友,很高兴认识你。
说话怕你不高兴,交流时不能总回避和含糊关键实际问题,要像个严谨的技术;我把我们讨论总结一下:
一、动态法不能测试脱附曲线,只能测试吸附等温线,由于BJH法等需要用脱附等温线,所以动态法测试孔径是有缺陷的或像你说的“先天不足的”,这点我们看法一致;
二、由于气体杂质的影响(分析如楼主第二条所述),即使测试,测得的也不是准确的结果;这点你现在虽然不清楚,但你后面会了解的;
三、对于动态法缓慢的孔径测试速度,几乎是静态法耗时的3-4倍;100个点你们的仪器测试48小时,静态法只测试6-10小时,6小时是不短,但是比动态测试耗时48小时以上来说相对短;(比较要搞清对象和明确条件)
四、的确国内一些厂家测动态法孔径仪测试只取10-20个点,因为测点多了“的确麻烦”,而一般为了可让客户接受,会建议客户测10个点;贝士德仪器公司的而静态法仪器孔径测试的标准点数是40个点,精细点数是70个以上的点;而麦克、康塔测试孔径的标准点数是40个点左右;你说的你看到的那份麦克的测试报告脱附点是20个,你有没有注意到吸附点是多少个?一般吸附点数应该比脱附点多;也就是总点数应在40个点左右;
五、我们在分析动态法和静态法哪个更适合测孔径分布,你缺牵出你们静态法仪器,还说别人仪器不够精密,这个很容易偏离主题并引起口水战,我对这个就不做评论了;贝士德公司和精微高博公司不是对立的;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0/5/24 16:24:15 Last edit by bibiaomian
liuga198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呵呵,说是讨论吧,我感觉大师您还是没有跳出公司这个圈子。以讨论者身份来就事论事。
我也明确几点:
一,一般的动态仪器不能测试吸附曲线,只能测试脱附等温线,这个和您说的刚好相反,且不同。动态法这个方法是可以做吸脱附曲线的,要做到这点,压力的控制上和检测手段上需要改动。
二,既然你是贝士德的技术员,不知道可否确认LZ说的第二条是属实?好吧,先承认LZ说的情况的确存在,您也是做动态仪器出身的,相信你知道动态仪器是一种对比的方式做出来的结果,先是标准样来测试仪器参数,然后用参数来标定未知样比表面,说白了,是用已知比表面的标准样来做对比得到未知样的比表面。大家都是在一个相同的环境下做的实,那么杂质气体的影响是相同,可以说气体杂质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三,动态仪器做孔不是缓慢(时间上我已经在上面说明了,请看3楼),而是太麻烦,总要添加热氮,更为重要的是一般的动态仪器测试孔,只做脱附实验,不做吸附试验,但是真正反映样品孔径分布的还是要建立在吸附等温曲线上的。所以这是它的缺陷。
四,您也说了你们公司的标准点是40个,且试验结果以脱附为准,我假设吸脱附各20个点,也就是说你实际用到的只有20个点(如LZ所说:孔径分析理论都建议采用脱附等温线进行孔径分析),时间花了6个小时!而动态仪器如果也做20个点,因为不做吸附,所以所有的点都是脱附点,你可以算下,到底是谁快?其实我这么算是不对的,静态等温曲线是以吸附为主的,所有的试验结果都是建立在吸脱附曲线上的。
五,静态的仪器我现在看到的,吸附点是主要的,比如说麦克的:吸附点有时候多达100个点,而脱附却只有20个左右,LZ自己也说了,以脱附来分析孔径分析,那么测试这么多个吸附点是不是多余呢?反正也用不到。这个是不是和吸附点大大多于脱附点相矛盾呢?
六,我一直都是作为一个讨论者的身份去讨论每一个问题,论坛不是宣传产品的地方,我只是论坛中的小小的一员,尽自己的所学和大家讨论学习比表面孔径这方面的知识,毕竟这方面的知识我相信大家都是很欠缺的。大师您硬要觉得我为了突出自家的仪器来打压贵公司的仪器的话,我也无话可说。
讨论归讨论,论坛是大家的,任何人都有发表他的观点权利。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0/5/26 7:28:44 Last edit by liuga1986
hsqlxsz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国际上公认的权威孔径分布测试方法是静态法,动态法不是没有尝试过,国外的康塔、麦克曾经也推出过,不过很快就淘汰了。不是我崇媚洋外,如果说你们3、4年的技术研究就能赶超国外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要么你们是超人,要么老外的那些诺贝尔获得者全是憨豆。
    作为企业,应该首先为用户着想,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而不是用洗脑的方式去灌输给客户错误的信息,误导用户。
    技术人员应从技术方面需求突破,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不能因为不懂、不明白、不研究,而在核心技术方方面委曲求全。企业追求利润,应以技术为先的,就不要把互联网行业的那一套再搬到别的行业了。
liuga198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国内也不是你说的3,4年吧,老前辈胡润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弄了。只是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可以说理论上的东西国内不比国外的差。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