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垃圾减量与处理收费的矛盾

浏览0 回复1 电梯直达
通标小菜鸟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从公共角度来讲,是有利于全社会,提高资源利用率,但是从局部来讲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切实利益。

针对非居民端,我们采取了生活垃圾计量收费的制度。目前已经在多个城市得到了尝试实践和推行。这一制度推行的初衷是当你产生的垃圾量越多,会进行惩罚性的收费,因此会倒逼垃圾产生者尽量少的去产生垃圾。而对于收费方和处理方来说,可能这一逻辑有些变化。他们或许更希望垃圾产生者产生更多的垃圾,这样才是我的利益最大化,才有可能收取更多的垃圾处理费。相当一部分的垃圾收运公司和垃圾处理公司,是市场化运作的,必须收运到一吨垃圾或处理一吨垃圾才能拿到相应的环卫保洁费用或处理费。

在商业社会当中,一般我们将付费方称之为甲方或金主收费方,称之为乙方或服务方。

在生活垃圾管理领域,如果你产生的垃圾量足够大,支付的费用足够高,你还是一个妥妥的甲方。曾经听到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巨大的园区,每天产生的垃圾量相当大,其缴纳的环卫保洁费用和垃圾处理费也数额巨大。于是乎,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收运单位给这个园区的环卫保洁费用打了个8折。原来收银处要缴纳100万,为了和园区搞好关系,现在只要交80万就可以了。

公地悲剧指的是在公共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导致公共资源过度使用和枯竭的现象。例如,在公共草地上,每个牧民都想让自己的牛羊吃到更多的草,因此他们会过度放牧,导致草地退化,最终所有牧民都无法再使用这片草地。

公地悲剧是一个典型的经济问题,它揭示了在公共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个人的理性行为可能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果。为了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需要制定合理的公共资源管理制度,例如限制使用、收费等,以确保公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之前得德肯基的故事和今天这个案例故事,也和公地悲剧类似,是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出现了矛盾。



作为居民端,甚至作为一个垃圾分类与处理行业的从业者,我必须羞愧的承认我的垃圾分类工作做的并不是很好。




我想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垃圾处理费交的不够高,也没有计量收费。




这会导致我们在倾倒垃圾时,因嫌麻烦而去选择最方便的处理方式。




一些污染掉的外卖餐盒,一次性包装,我并不会清理和分类后作为可回收物投递。因为整个过程会耗费我的时间成本和精力,但是并不会给我带来实际的好处和收益。

第二,废品收购价格的偏低。




我的一位朋友是环保主义者,他曾经一段时间坚持分类然后将可回收物进行售卖,后来也不再这样坚持。




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性价比。收集的瓶子纸张塑料等占据了家中的很大空间,但是回收的价格很低,卖不了几块钱,还把家中搞得比较乱。




此外一些低值物,连废品回收的都不要,比如玻璃瓶,低值塑料等。

在杭州余杭区的虎哥回收,做到了一切干垃圾都可以上门回收,但是其商业模式当中如果缺少了政府补贴,其模式目前在纯粹市场化环境下恐怕还难以良性循环。
为您推荐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获取验证码
立即提交
ztyzb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版主,居民垃圾分类之路还比较长,看政府如何引导了
猜你喜欢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