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些流动相中的缓冲液以及其他添加剂是怎么确定需要加入的?

浏览0 回复2 电梯直达
bibo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实验中确实发现流动相中加入缓冲盐调节与不加缓冲盐调节,出的峰型和选择性都会有所变化。

但是现在对加什么缓冲剂(磷酸,乙酸,乙酸氨...好多)加多少量没有一些明确的概念或者说方向. 通常情况都是自己在试

不知道各位做液相的兄弟在新化合物方法建立时碰到这种情况都是怎么做得,有没有什么诀窍?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yjciae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通常先参考类似化合物文献,分析化合物性质,根据不同的极性选择不同的酸度:酸性条件,一般用冰醋酸调,稍高一点的pH用磷酸二氢钾,碱性条件一般加三乙胺。不同的缓冲盐有各自的缓冲范围,主要靠多尝试。对于多肽样品一般加0.1%的TFA可解决问题。
xiaotu6591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这个问题涉及范围很大。简单地说首先要对你的分析对象的物理化学性质要有了解,越详细越好。如果找不到那起码应该知道他们的分子结构式等信息,以便根据其结构来大体判断其化学性质(主要指其极性,酸碱性,溶解性,是否易解离等)。实在找不到,那只有从头试了。 有了这些大体的性质后你就可以做出初步的判断:体系(正/反相),柱子(C18,C8,CN等),缓冲溶液,pH范围等。以下针对你说得两点给出我的建议。
可用作缓冲溶液的通常是磷酸钾钠铵盐,pH一般用磷酸来调节,如果你的检测波长高于230nm, 醋酸也可考虑。缓冲液浓度一般在10~30mM, 最高可以到100mM, 但最好别超过50mM。掌握的原则为能不用就不用,非用不可则从10mM先试,如果对分离或峰形改善有利,则可考虑增大浓度,直至满足实验要求为止。三乙胺(TEA),三氟乙酸(TFA)等主要用于改善分离度以及改善峰形用。其用量以0.1%~1%为宜。原则同上。另外,TEA还可以与磷酸等配合做缓冲液同时又起改善分离和峰形之用。对于使用TEA,TFA同样要求你的检测波长高于230nm,否则最好别用。
当然,以上所说的这些都要根据要求和样品的复杂程度结合试验结果作调整。
猜你喜欢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