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求助】请教各位朋友两种标准加入法的区别,谢谢您能进来看帖。

浏览0 回复33 电梯直达
more_strange_mis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baadavid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more_strange_miss(v2687671) 发表:
你spike sample 有说是加什么标么


这和加什么标关系不大吧。

第一种 是标准加入法,大家都比较清楚

第二种 是第一种的变形。问题在于为什么?这种变形是如何得到的?
more_strange_mis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我个人认为Addition Calibration字面意思应该不算是标准加入法,
Standard Addition Calibration 才是。
可能我理解有问题吧,抱歉。
more_strange_mis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Addition Calibration:
Blank -> SpikedSample 1 (Spike Conc. 1) -> SpikedSample 1 (Spike Conc. 2) -> UnspikedSample 1 -> UnspikedSample 2 -> UnspikedSample 3 -> and so forth...


疑惑下,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标准加入法,但是,不同的样品,拥有的应该是不同的基质,如果光用样品1加标后配置的曲线,就可以读所有的样品,那是基于什么?是不是认为样品2 样品3和样品1是拥有的同样的基质?这个我认为应该是不合理的吧。
yzulcl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
下面给出两种方法的样品流程:

Standard Addition Calibration:
Blank -> SpikedSample 1 (Spike Conc. 1) -> SpikedSample 1 (Spike Conc. 2) -> UnspikedSample 1 ->
Blank -> SpikedSample 2 (Spike Conc. 1) -> SpikedSample 2 (Spike Conc. 2) -> UnspikedSample 2 ->
Blank -> and so forth...

Addition Calibration:
Blank -> SpikedSample 1 (Spike Conc. 1) -> SpikedSample 1 (Spike Conc. 2) -> UnspikedSample 1 -> UnspikedSample 2 -> UnspikedSample 3 -> and so forth...
--------------------------------------------------------------------

对这两种做法,说说我的理解,大家交流。

方法一:“Standard Addition Calibration”,大家都理解,做起来也很简单。我对此定量方法的理解是:这就是一个外标法+回收率校正。由于每个不同的基质对检测器响应的干扰不一样,所以每个不同基质的样品都要单独做回收率校正。也就是每个样品都要各自加标各自做曲线。

方法二:“Addition Calibration”,其实是方法一的简化版。应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所有样品的基质都一样!隐含的意思就是:所有样品的基质对检测器响应的干扰都一样,所以回收率也都一样,所以只要第一个样品做加标做曲线,然后后面的样品直接上就行,直接利用第一个样品的曲线。

但是很显然:所有样品的基质都一样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很相似。可是不管怎样,只要这样做的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没道理放弃这样简单高效的方法,省时又省力,何乐不为呢。尤其对于大批量的样品检测来说,有时候也许时间的原因,根本不允许用方法一来做。如果不放心,可以挑几个样品按照方法一再做一遍,与方法二的结果比较一下,只要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就行了。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jieqian121110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详细解答
yzyxq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楼上说的是的。
本帖说的“Standard Addition Calibration”和“Addition Calibration”其实意思是一样的。标准加入法有不同的形式。原理相同,做法稍异,称谓不同而已。
baadavid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yzulcl(yzulcl) 发表:

对这两种做法,说说我的理解,大家交流。

方法一:“Standard Addition Calibration”,大家都理解,做起来也很简单。我对此定量方法的理解是:这就是一个外标法+回收率校正。由于每个不同的基质对检测器响应的干扰不一样,所以每个不同基质的样品都要单独做回收率校正。也就是每个样品都要各自加标各自做曲线。

方法二:“Addition Calibration”,其实是方法一的简化版。应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所有样品的基质都一样!隐含的意思就是:所有样品的基质对检测器响应的干扰都一样,所以回收率也都一样,所以只要第一个样品做加标做曲线,然后后面的样品直接上就行,直接利用第一个样品的曲线。

但是很显然:所有样品的基质都一样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很相似。可是不管怎样,只要这样做的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没道理放弃这样简单高效的方法,省时又省力,何乐不为呢。尤其对于大批量的样品检测来说,有时候也许时间的原因,根本不允许用方法一来做。如果不放心,可以挑几个样品按照方法一再做一遍,与方法二的结果比较一下,只要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就行了。


感谢您的回复。

也就是说Addition Calibration 是方法一的简化版本。那么请问,在汉语中应该使用什么名词分这两种方法?是否可以详细讲解一下,尽管基质一样,但被测元素含量有差异的情况下为何可以仅利用第一个样品的曲线?如果能够配以数据更不胜感激。
more_strange_mis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我想问下,有什么快速 便捷的方法 判断样品的基质是否相同或者类似呢?

原文由 yzulcl(yzulcl) 发表:
------------------------------------------------------------------
下面给出两种方法的样品流程:

Standard Addition Calibration:
Blank -> SpikedSample 1 (Spike Conc. 1) -> SpikedSample 1 (Spike Conc. 2) -> UnspikedSample 1 ->

Blank -> SpikedSample 2 (Spike Conc. 1) -> SpikedSample 2 (Spike Conc. 2) -> UnspikedSample 2 ->
Blank -> and so forth...

Addition Calibration:
Blank -> SpikedSample 1 (Spike Conc. 1) -> SpikedSample 1 (Spike Conc. 2) -> UnspikedSample 1 -> UnspikedSample 2 -> UnspikedSample 3 -> and so forth...
--------------------------------------------------------------------

对这两种做法,说说我的理解,大家交流。

方法一:“Standard Addition Calibration”,大家都理解,做起来也很简单。我对此定量方法的理解是:这就是一个外标法+回收率校正。由于每个不同的基质对检测器响应的干扰不一样,所以每个不同基质的样品都要单独做回收率校正。也就是每个样品都要各自加标各自做曲线。

方法二:“Addition Calibration”,其实是方法一的简化版。应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所有样品的基质都一样!隐含的意思就是:所有样品的基质对检测器响应的干扰都一样,所以回收率也都一样,所以只要第一个样品做加标做曲线,然后后面的样品直接上就行,直接利用第一个样品的曲线。

但是很显然:所有样品的基质都一样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很相似。可是不管怎样,只要这样做的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没道理放弃这样简单高效的方法,省时又省力,何乐不为呢。尤其对于大批量的样品检测来说,有时候也许时间的原因,根本不允许用方法一来做。如果不放心,可以挑几个样品按照方法一再做一遍,与方法二的结果比较一下,只要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就行了。
阶前尘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yzulcl(yzulcl) 发表:
------------------------------------------------------------------
下面给出两种方法的样品流程:

Standard Addition Calibration:
Blank -> SpikedSample 1 (Spike Conc. 1) -> SpikedSample 1 (Spike Conc. 2) -> UnspikedSample 1 ->
Blank -> SpikedSample 2 (Spike Conc. 1) -> SpikedSample 2 (Spike Conc. 2) -> UnspikedSample 2 ->
Blank -> and so forth...

Addition Calibration:
Blank -> SpikedSample 1 (Spike Conc. 1) -> SpikedSample 1 (Spike Conc. 2) -> UnspikedSample 1 -> UnspikedSample 2 -> UnspikedSample 3 -> and so forth...
--------------------------------------------------------------------

对这两种做法,说说我的理解,大家交流。

方法一:“Standard Addition Calibration”,大家都理解,做起来也很简单。我对此定量方法的理解是:这就是一个外标法+回收率校正。由于每个不同的基质对检测器响应的干扰不一样,所以每个不同基质的样品都要单独做回收率校正。也就是每个样品都要各自加标各自做曲线。

方法二:“Addition Calibration”,其实是方法一的简化版。应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所有样品的基质都一样!隐含的意思就是:所有样品的基质对检测器响应的干扰都一样,所以回收率也都一样,所以只要第一个样品做加标做曲线,然后后面的样品直接上就行,直接利用第一个样品的曲线。

但是很显然:所有样品的基质都一样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很相似。可是不管怎样,只要这样做的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没道理放弃这样简单高效的方法,省时又省力,何乐不为呢。尤其对于大批量的样品检测来说,有时候也许时间的原因,根本不允许用方法一来做。如果不放心,可以挑几个样品按照方法一再做一遍,与方法二的结果比较一下,只要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就行了。


我比较认同这个理解,因为我以前在原子吸收上的标准加入法用的就是第二种,默认所有的样本基质一样。不过我当时确实做的全是尿样!
光哥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再加一点我自己做的实际过程:
1、blank——spikeblank 1——spikeblank 2——。。。
2、sample——spikesample 1——spikesample 2——。。。sample2——sample3。。。
我认为LZ所描述的那个过程不是太合理,除非是有前提:blank已经是匹配样品基体的溶液。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