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十四届原创】ICP-MS悬疑剧:稀释气究竟是怎么把Li吹没的?

浏览0 回复6 电梯直达
icpms爱好者专用ID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维权声明:本文为Insm_eb33a07e原创作品,本作者与仪器信息网是该作品合法使用者,该作品暂不对外授权转载。其他任何网站、组织、单位或个人等将该作品在本站以外的任何媒体任何形式出现均属侵权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稀释气技术之前特别写过它的一些特点。但是,还不够深入。比如在高C基体,(比如:紫杉(C47H51NO14),碘克沙醇(C35H44I6N6O15)等分子式里。)Li,Be,B往往会出现加标回收率偏低而其他元素加标回收率正常的情况,在减小稀释气时,加标会慢慢增大。从空间电荷效应的角度,Li等低质量数的元素加标回收率偏低,应该是在ICP电离之后才可能发生,可稀释气在炬管前面引入的,怎么解释成了难题。

现在异常实验结果是已知的,解决办法也找到了。问题在于到底为什么呢?不找到一个合理解释,总归感觉不放心。第一感觉,总有一种低质量数的元素在高C基体中被高流速的稀释气给吹跑的感觉,或者这么描述:在气溶胶里元素的分布是有梯度的,可能与质量数存在某种关系。请教了很多人,查了一些资料,确实找不到相关的物理化学原理出来。更可怕的是如果真的可以解释得通,那经典的气溶胶进样方式的理论基础都动摇了,所以这种“吹跑”的解释大概率是主观臆断。

假如低质量数元素没有被“吹跑”,同时考虑到这些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并不高,因为As这个电离能更高的元素都是正常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这三个低质量数元素在ICP电离也是正常的。这么推断下来只有一种可能:离子传输时的质量歧视造成的,说白了还是空间电荷效应!现在问题就等价于:在高C基体里的Li等低质量数元素在高稀释气条件下,为什么会有强烈的空间电荷效应的问题。

在不加稀释气的情况下:高C基体嘛肯定是C多,特别是以苯环形式存在的C,要消耗很多的能量去破坏化学键,再进一步去电离成C正离子,C原子的离子化效率本来就很低(低于2%),再加上破坏高基体气溶胶化学键消耗了大量的ICP能量,导致离子化效率进一步减小,所以高C基体里绝大部分是没有电离的原子态。当加入较高流量的稀释气以后,情况会发生一些变化:

首先,气溶胶在稀释气的撞击与重力作用,大粒径的气溶胶会重新掉落回雾化室;第二,气溶胶被稀释气充分包围,稀释气作为燃料气在ICP里被瞬间“引燃”。以上两点,会让高基体样品得到更充分得解离。大家想:充分的解离对谁影响更大?容易电离的元素是优先电离的,受到基体影响小,难电离的那些高电离能的元素,典型的元素有:(C(1086.5KJ/mol),N(1402.3),O(1313.9),Cl(1251.2) Ar(1520.6),稀释气的引入,使ICP的能量更高,并且更充分得作用于引入的气溶胶,从而让C,N,O等这些本来在高基体样品里难以电离的元素,有更多能量供给实现电离。

说到这里,可以做个总结了:“高基体”指的是要大量消耗ICP能量的样品基体(紫杉醇仅仅是高碳基体的代表),在高基体样品里,C,O,N,Cl等难电离元素会因为稀释气的引入,而大幅度提高电离效率(O,N响应都是上亿cps级别的),这些离子在会让离子束大幅度膨胀,从而将Li,Be,B给“挤”出来被真空抽走。Li,Be,B是因为过于膨胀的离子束,传输效率大幅度降低导致的加标回收率异常。从这个角度看,比Li7更靠外的Li6肯定受到类似的空间电荷效应,用Li6做内标去校正,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

本文的说法,或许还可以解释另外一个问题:控温雾化室控制到2~3℃,对低质量数响应强度有更多改善的事实。大量的水蒸气被冷凝,导致进入ICP里的水明显减小,O的电离数目减小,减小了空间电荷效应。

最后说一下高基体样品的空间电荷效应造成的后果:对于普通的ICPMS,从ICP往后一直到四级杆分析器,这些过程里,那些无关元素都要跟着,中间还要拐弯,还要碰撞反应,低质量数不受影响才怪了。文末附上安捷伦与PE进样实物图。



为您推荐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获取验证码
立即提交
次元之暗面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