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十一届原创】仪器自稀释与人工稀释之比较测试

浏览0 回复38 电梯直达
冰山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维权声明:本文为yang_qingwen原创作品,本作者与仪器信息网是该作品合法使用者,该作品暂不对外授权转载。其他任何网站、组织、单位或个人等将该作品在本站以外的任何媒体任何形式出现均属侵权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8月三等奖

前言



自从用上了带有自动进样器的机子,感觉自己终于脱离了苦海。想当初,手持移液枪往那小小的石墨管进样孔里面打样品溶液,啥也看不见,就象闭着眼睛一样,一下一下约摸着把那几微升样品溶液打进去!单说每天进几百枪的辛苦,能向谁述说?何况进样时擦碰刮蹭,导致测出来的数据昏天黑地,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现在有了它,一切便有了一个改观。而且,用上了自动进样器以后,我的测试数据也一天天地好了起来,而且连配制标液做标曲也可由它代劳了,于是对自动进样器这一神器感觉有点膜拜了。后来在论坛上看到安老师淡然谈到时说手动进样比自动进样更准确,我当时很不服气。然而,常言道:上的山多终遇虎。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我发现仪器自稀释与人工手动稀释有所差异,这才不再迷信盲从,于是有了下面的实验。
1  方法与过程
1.1  见图1.人工手动配制铅标准溶液系列:10ug/L、20ug/L、30ug/L、40ug/L、50ug/L,上机做校准曲线。标准物质GSB-6(菠菜)微波消解、赶酸定容后,再人工稀释4倍,上机测定。图1中红色方框内GSB-6的测定均值为10.16mg/kg,稍低(GSB-6的标值范围为11.1mg/kg±0.9mg/kg)。

图1

1.2  见图2  仪器自稀释配制铅标准溶液系列:12.5、25.0、37.5、50.0ug/L,做校准曲线。标准物质GSB-6(菠菜)与上述图1中所用为同一样品,即经微波消解后,再赶酸、定容,然后人工稀释4倍后,上机测定。图2中红色方框内GSB-6的测定均值为9.80mg/kg,明显低于图1中GSB-6的测定值。GSB-6(菠菜)的标值范围:11.1mg/kg±0.9mg/kg。


图2

1.3  见图3  仪器自稀释配制铅标准溶液系列,12.5、25.0、37.5、50.0ug/L,做校准曲线。标准物质GSB-6(菠菜)经微波消解、赶酸定容后,再经仪器自稀释4倍后测定。图3中红色方框内GSB-6的测定值为12.31mg/kg,明显超过了标值上限。GSB-6(菠菜)的标值范围:11.1mg/kg±0.9mg/kg。


图3

2  分析与讨论

2.1  通过对比1.1与1.2可以看出,由仪器自稀释配制标液做标曲测出同一个样品GSB-6的铅含量低于人工配制标液做标曲的测定值。这表明这两种配制标液的方式不尽相同,仪器自稀释与人工手动稀释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图1中蓝色方框内为1.2中红色方框内GSB-6的测试数据代入1.1中校准方程进行计算,结果为10.21mg/kg,进入GSB-6的标值范围。

图2中蓝色方框内为1.1中红色方框内GSB-6 的测试数据代入1.2中校准方程进行计算,结果为9.75mg/kg,明显低于GSB-6的标值下限。

2.2  通过对比1.2与1.3可以看出,人工手动稀释GSB-6后的测定值显著低于仪器自稀释GSB-6后的测定值。由此可知仪器自稀释的取液量比人工手动偏大,将导致校准曲线的信号值偏高,而使测定值偏低,这一点从1.1与1.2的对比中得到印证。

3  结论

结论似乎就是一句话:仪器的自稀释不可靠啊!但是这样讲,未免太过武断。没有经过大量重复性的验证试验,没有看到大量重现性的验证结果,就这样简单地否定广大仪器公司殚精竭虑为我们制造出来的自动进样器不仅厂家不答应,广大自动进样器的忠实拥趸们也是不会答应的。实际上,就连本人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但是,这些数据毕竟是真实存在的现实。在这里,我只想提醒我们的同行,对此要留一个心眼。如果有不服的版友采用实验数据驳倒了我的结论,哪怕是把我体无完肤了,我心亦热。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自动进样器!

谨以此文向安老师致意!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原子吸收光谱(AAS)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ldgfive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zyl336789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一口气读完,文章非常紧凑,想问一下,自动进样器的误差差在哪?如何调整?
Kevi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langyabeilei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哪个品牌的AAS?进口or国产?是系统设计性误差还是人工操作的误差?是否进行过各种仪器的手工自动比对?是否进行过不同样品的反复测试?这种稀释的话是稀释塔还是稀释盘?另外这样比较的话,绘制标准曲线就肯定有差别,势必会引起最后的定量结果,但是差距如此之大确实费解?
langyabeilei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rr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我们的原子荧光配了自动进样器,我就只有羡慕的份。
夕阳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首先佩服楼主的勇于实践的精神!
其实,使用仪器自带的稀释功能不是不可以,而是有许多因素制约着测试结果的真实性。那么为何使用自带的稀释功能会产生这么大的误差呢?其中主要关键的问题是:母液——稀释液——进样针三者的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完美。
当母液选定的浓度过高而欲稀释的样品的浓度过低时,自动进样器先后吸取和注入到石墨管里的两种液体的体积比就会相差很大;而进样针的高度已经是固定的了,这时体积过小的母液滴入石墨管的量就会产生误差,这,就是测试结果误差过大的根源。而手动进行预混合到容量瓶时,这种误差就会减少到最小程度。
但是目前有的仪器厂家已经意识到这种将两种液体分步先后注入到石墨管内部进行预混合的手段会产生很大的误差的现象,于是就设计成为首先让自动进样器先后顺序吸入母液和稀释液并在进样器管路内部预混合,最后再将混合好的液体一股脑地注入到石墨管里,如此就可以减少稀释误差了。例如目前日立ZA3000系列原吸就是这样设计的。
最后再补充落实一下,我以前所说“手动进样”不是单纯利用进样器分别进样,而是先采取手工预混合样品,然后或采取仪器自动进样或采取手动进样。因为手动进样技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充分掌握的。
赞贴
1
收藏
0
拍砖
0
2018/8/2 20:02:18 Last edit by anping
冰山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ldgfive(ldgfive)发表:期待版主的大作,我很好奇,两者会有什么差别
大作不敢当,业已完成,敬请参阅!欢迎一起讨论。
冰山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zyl3367898(zyl3367898)发表:一口气读完,文章非常紧凑,想问一下,自动进样器的误差差在哪?如何调整?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要完全克服我觉得是不可能的,除非仪器制作的精度有了提升。也许可通过采取什么方法?请参阅7楼安老师的回复,其中有部分相关内容。
冰山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langyabeilei(langyabeilei) 发表:
哪个品牌的AAS?进口or国产?是系统设计性误差还是人工操作的误差?是否进行过各种仪器的手工自动比对?是否进行过不同样品的反复测试?这种稀释的话是稀释塔还是稀释盘?另外这样比较的话,绘制标准曲线就肯定有差别,势必会引起最后的定量结果,但是差距如此之大确实费解?
尚未最终定论之前先不说是哪个品牌。目前还需要对这个问题做出验证。正如你所问,那一系列的比对试验包括各种仪器的手工与自动比对、不同样品的反复测试等等我还都没有做。只是在做铅比对时顺带做了镉,发现对镉而言这个现象不严重,故未将其列入。长期以来,在食品中铅时,我带了GSB-6(菠菜)作为质控样,经常发现测定结果超过标值的上限,曾遍找原因而不解,非常苦恼。一次偶然手动稀释了样品,顺便上机测试,发现结果居然偏低,这才有了上面的实验。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