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十四届原创】老生常谈:做气相色谱怎么打针?

浏览0 回复29 电梯直达
xx_dxd_xx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该帖子已被xx_dxd_xx设置为精华; 奖励积分记录: xx_dxd_xx(10分)
维权声明:本文为xx_dxd_xx原创作品,本作者与仪器信息网是该作品合法使用者,该作品暂不对外授权转载。其他任何网站、组织、单位或个人等将该作品在本站以外的任何媒体任何形式出现均属侵权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老生常谈:做气相色谱怎么打针?

.

摘要:进样是制约气相色谱法定量准确性的关键步骤。要想实现准确进样,必须认识样品从注射器转移进入色谱柱的详细过程,必须理解针头效应、注射歧视、初始带宽、溶剂效应、分流歧视等重要概念。
.
气相色谱法诞生已有70余年,理论日趋成熟、仪器日新月异,方法的灵敏度与数十年前相比已经不知提高了几个数量级,但是在准确度方面一直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坎:重现性3%

查阅国外六十年代的文献和国内七八十年代的标准,就会发现那时候气相色谱法的重现性就已经是RSD=3%左右。而当今最新的仪器和标准,这个指标仍然没有大的进步。这不禁令人疑惑,到底卡在哪?

答案就是:卡在打针上面!


.

气相色谱进样俗称打针,看似简单,却是影响仪器重现性的最重要瓶颈。为什么呢?我们要先搞清楚进样的目的和过程。首先,目的很明确,是要将一定体积的样品转移到色谱柱里面去。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呢?这其中需要经过好几个复杂的过程:1、用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样品;2、将一定体积的样品注入进样口;3、使一定体积的样品转化为蒸汽;4、将样品蒸汽全部或者按比例送入色谱柱。以上这4个步骤都需要定量完成,任意一个步骤产生误差都将导致结果不准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RSD变大。以下对这4个步骤逐一分析。

.


第一步:用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样品

这一步是比较简单的,与移液管操作类似,遵循分析化学的常规原则即可。一般强调两点,一个是润洗,另一个是排气泡,至于观察读数的准确性问题反倒是其次了。微量注射器体积小、金属与玻璃接触部分有较多死角,需要充分润洗才能保证不引人杂质、不改变样品浓度。一般要用溶剂润洗5次以上、待测样润洗5次以上,才能保证吸入的样品浓度与原始样品的浓度完全一致。排除气泡十分重要,否则吸入的体积将显著低于刻度所示的体积。排气泡的操作有不少技巧,比如慢吸快推、垂直轻敲注射器等,总之要保证注射器内部,包括针头内部完全充满样品、没有任何微小气泡。

有人认为注射器内部有小气泡不影响准确度,因为进样前后都有气泡,相当于差减法,气泡产生的误差被抵消了。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因为气相色谱进样口的压强高于常压,进样操作时注射器内部样品受到的压强显著大于吸取样品时的压强,如果存在气泡,其体积将被压缩,因此气泡必然会导致进样体积小于注射器示数。

.

.

第二步:将一定体积的样品注入进样口

这一操作看起来也比较简单,将注射器插入进样口并且推到底,然后拔出来就好了。

第三步:使一定体积的样品转化为蒸汽

这一步看起来不需要我们来操作,样品受热自然会气化。
.
但是要注意,上述两个步骤不是先后进行的,而是同步的。因为将样品注入的操作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而样品气化则是很快的,受热同时就会发生气化。也就是说,从注射器接触进样口的一瞬间开始,气化就开始进行了。因此对这两步操作的误差要综合起来分析。
.
这里首先要知道一个重要的概念:针头效应。

注射器刻度显示的体积并不是其内部容纳的全部液体体积,注射器推到刻度0时,其内部仍然残存少量液体。残存的这部分体积存在于针头内部。

如果是常温下使用,残存的这一部分不会产生误差,因为针头里面总是充满液体的,通过差减法就能把残存的体积抵消掉,实际注入的体积与刻度显示的没有差别。液相色谱的进样就是这种情况,因此很容易做到准确控制体积,重现性可达到1%以下。

气相色谱进样,针头必须插入高温的进样口,内部残存的液体受热后也会气化,因此实际注入的体积比刻度显示的值更大。而气化的多少与受热时间有关,因此操作速度越慢,偏大就越多。这就是气相色谱进样中存在的针头效应。
.

下面进一步对针头效应进行半定量的分析。假设注射器刻度为X0注射器针头里面死体积是Y0

除了X0体积被注入色谱仪进样口以外,针头死体积内液体受热也会挥发一部分出一部分体积Y,实际进样体积X=X0+Y

X0
是确定的,但是Y并不确定。

如果做到瞬间进样,停留时间为0,则Y0完全不会挥发,Y=0

如果停留时间足够长,则Y0完全受热挥发,Y=Y0

但实际操作中停留时间为0和停留时间足够长都是做不到的,即:0YY0

所以实际进样体积X是一个不确定的范围:X0XX0+Y0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让Y保持一个定值,针头效应就是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标样来校正,这就需要保持每次进样的停留时间固定。这对手动进样来说不容易做到,但是机器很容易实现每次时间一致,因此自动进样器是提高进样重现性的重要办法。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

手动进样时Y的随机误差不可避免,那么什么情况下能让Y引入的随机误差变小呢?由于X=X0+Y,加合时传递绝对误差,而分析人员的一般经验表明,数值越小时,其绝对误差通常也越小。也就是说,操作中尽量减小Y值,其引入的误差也随之减小,相应的就需要减少针尖受热的时间。这就是为什么在手动进样时强调速度快,扎针、推活塞、拔针一气呵成,中途不能有丝毫停顿。整个过程越快,针头受热时间越短,对应的随机误差也越小。

.

想要减小Y引入的随机误差,有人想到了另一个途经:如果让针头在进样口里面多停留一段时间,也就是针头受热时间趋近于足够长,那么针头里面的液体趋近于完全挥发,Y趋近于Y0,这时候就能把Y当做是固定值了,其引入的随机误差也就基本上消除了。这一想法有一定道理,很多厂家的安装工程师在安装验收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效果似乎还不错。

但是要注意,这种做法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峰展宽,另一个是注射歧视。

.

初始带宽的概念和影响

在塔板理论中,是假设样品只加载到第0块塔板上,然后开始两相分配。也就是说假设初始带宽为0,或者初始带宽足够窄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这种假设只在理想状态下存在。当初始带宽较宽时,样品不能瞬间加载到第0塔板,而是以较慢的速度逐步进入色谱柱;先进入色谱柱的样品不会等待后面较慢的样品,而是向下一塔板移动;等到后面的样品也进入第0塔板,先进入的样品可能已经移动到第1、第2、甚至更加后续的塔板上面。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色谱峰比理想情况更宽,从数学角度上讲就是:实际峰宽是初始峰宽与塔板分配峰宽的卷积。

.

卷积的概念不太容易理解,因此这里不过多的进行数学分析,只从一般经验上进行近似的解释。假设理想状态的峰宽是3s,这是假设样品瞬间进入色谱柱得到的。如果样品进入色谱柱比较慢,总共用了1s,也就是说最早进入的样品与最晚进入的样品相差1s,那么原来正态分布的理想峰型就被拉宽了1s。如果进样速度更慢,总共花35秒才完成,那么峰变宽就更加明显了。回到前面说的让针头在进样口里面多停留一段时间的做法,这样导致的结果很明显:通过推活塞注射的样品先进入色谱柱,停留阶段逐渐挥发的样品后进入色谱柱,停留时间越长前后差距就越大,峰变宽也就越严重。并且要注意,前面说的变宽的情况是假设样品匀速进入,而对于让针头在进样口里面多停留一段时间的做法,先推活塞时样品进入较快,后面停留阶段样品挥发越来越慢,这种速度减慢是接近指数形式衰减的,也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见到的拖尾现象。也就是说,注射器停留会造成拖尾问题,停留时间越长拖尾越严重。所以这种让针头在进样口里面多停留一段时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里要补充说明一下,注射器停留时间长是导致拖尾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原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会导致拖尾,遇到问题时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

针头在进样口中停留时间长还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注射歧视

前面已经分析过,进样的目的是要将样品定量引入色谱仪。所谓定量,除了前面已经讨论的体积问题外,还有组成问题,也就是说要保证引入样品的浓度与原始样品是一致的。这一问题经常不被重视,但确实广泛存在。前面已经提到过,除了注射器活塞注入的一定体积的样品外,针头内部的样品也会受热挥发一部分。那么是否考虑过,挥发的这一部分,其组成与原始样品一致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低沸点组分显然挥发更多、高沸点组分显然挥发较少。也就是说:针头效应导致实际进样体积大于注射器的读数,并且这种偏大对于不同组分是不一样的,低沸点组分偏大较多,高沸点组分偏大较少,进入色谱仪的样品组成与原始样品组成存在差异。这种导致样品组成失真的现象就叫做注射歧视。

.

由以上分析可知,只有保证针头在进样口里面停留时间足够短,才能减少注射歧视,避免样品组成的失真。所以仍然强调进样操作要快。

另外要注意的是,强调针头在进样口里停留时间短,不仅仅是指推完活塞之后不要停留,推活塞之前的操作也要快。因为从针头接触进样口的瞬间起,内部样品就会开始受热挥发。如果扎针速度较慢、扎针到推活塞的过程停顿较长,样品在推活塞之前就会挥发出来,这种挥发过程也存在低沸点组分挥发快、高沸点组分挥发慢的的问题,同样导致样品组成失真。而且这种停顿也会导致峰变宽的现象,其原理与前面讨论的拖尾问题类似,且表现更加严重,有时候甚至导致一个峰分裂成两个。这种现象叫做二次进样或多次进样,就是样品没有一瞬间完全进入,而是分成两次或者多次进入。

.

正是由于针头效应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气相色谱定量中有一个重要的注意事项:溶剂效应

前面已经分析,由于针头效应的存在,实际进样体积大于注射器刻度示值,偏大多少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停留时间,二是样品挥发速度。而样品中溶剂占绝大多数,其沸点和性质对挥发速度影响很大。所以当溶剂不同时,实际的进样体积是显著不一样的,获得的目标峰强度也会有显著差异。这就是气相色谱定量中不可忽视的溶剂效应。

.

为了减少溶剂效应带来的定量误差,一般做法较为简单,就是保持待测样与标样的溶剂尽可能一致,并且浓度都接近。当样品浓度很小时(比如小于1%),体系中绝大部分都是溶剂,可以不考虑溶质的影响,此时可以认为溶剂效应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遇到待测样与标样浓度不一致时,适当稀释是解决溶剂效应的一个简单方法。

值得说明的是,目前有一种活塞直接插入针头的微量注射器,声称是无残液注射器。理论上说,如果完全做到无残液无死体积,就可以消除针头效应,上面提到的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但实践表明,这种声称的无残液注射器并不能真正做到无残液,只是将残液最大程度减小而已,因此仍然存在针头效应及其导致的相应问题,使用时仍要十分注意。

.

.

第四步:将样品蒸汽全部或者按比例送入色谱柱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的传递,却更为复杂,因为除了物理上的流动和传递,还存在化学上的吸附、分解、反应等问题。吸附、分解、反应等问题必须结合样品的具体性质考虑,这里暂且不讨论,主要从物理过程的角度讨论样品的传递。

样品蒸汽转移进入色谱柱的方式主要有直接进样、分流进样、不分流进样三种。

.

对于填充柱和大口径毛细管柱常采用直接进样,样品蒸汽完全转移进入色谱柱
,一般不存在损失,因此这种进样操作是较为容易实现的。但前提是要保证样品蒸汽不会溢出到进样口衬管以外,因此需要将样品注射到衬管中部,也就是掌握好针头插入的深度,保证注射器完全插入到位之后再推活塞。如果在针尖刚进入的时候就推了活塞,样品就容易溢出到衬管以外,不仅导致实验结果不好,还容易污染管路。另外,防止蒸汽溢出衬管还需要保证气化体积不超过衬管容积的3/4,当溶剂为水、甲醇、DMF等时尤其要注意进样体积必须很小才行。有时候为了防止这些气化体积大的溶剂蒸汽溢出衬管,还需要适当减慢注射速度(约0.5μL/s)。但是这种操作很难掌握,不建议使用。

.

对于分流进样,除了与直接进样一样需要防止样品蒸汽溢出衬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要求,就是让样品蒸汽分流的比例与载气分流的比例一致,否则就无法实现定量。

.


分流歧视导致样品分流比与载气分流比不一致

分流本来是针对样品蒸汽的,但是我们无法控制样品蒸汽,而只能控制载气,因此所谓的分流比是指载气的分流比。只有当样品完全气化,并且其蒸汽与载气完全均匀混合时,样品的分流比才与载气的分流比一致。否则就无法实现定量的分流,定量分析也就无从谈起。但在实际操作中,样品气化速度受其自身性质影响,各组分并不相同,与载气混合的过程也难以保证完全均匀,因此样品的分流比与载气的分流比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称作分流歧视,是影响分流进样重现性和准确度的关键问题。

为了减小分流歧视、保证分流比的重现性和准确性,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进样口结构和衬管形状的设计,以及实验条件的设置,但进样操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里主要讨论进样操作。一方面是要保证注射器针头插入的高度正确,这主要是要选好合适的注射器。目前的进样口和衬管大部分是针对50mm针头设计的,如果错误的选用了70mm针头的注射器,将导致插入过深,样品注入的位置离分流点太近,样品还没来得及与载气混匀就进入分流点,导致分流不定量。另一方面也是要注意迅速注射进样。样品只有在同一瞬间注入衬管,才能有一致的气化和流动行为;如果注入的时间存在先后差异,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的受热状态和流动状态都有差异,必然影响气化的完全程度和混合的均匀程度,最终影响分流的重现性和准确性。

.

对于不分流进样,关键点主要是方法条件的优化,这方面要综合考虑样品的性质,这里暂不讨论,可参阅相关专著。

.

.

总结:以上通过详细分析气相色谱进样整个过程和相关原理,逐一说明了进样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有人也许认为这种分析有点小题大做,本来简单几步的打针操作被说的异常繁琐。也有人会觉得这种知识无关紧要,因为自动进样器早已普及,几乎不用手动打针了。然而须知,仪器是人设计制造的,仪器也必须在人的指挥和监督下运行。因此实验人员不能只做简单的重复操作,要有管理者和指挥官的责任与自觉。这就要求每个实验人员都明白仪器的原理,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从而实现有效的指挥和监督。简单重复的劳动领域,机器正在不断取代人工,如果实验员安于现状、不求甚解,岂不是最终落得连机器都不如?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zyl336789820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原创有奖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RBLEGEND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JOE HUI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zyl336789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太厉害了,从打针引伸出来这么多理论知识,推荐给同事们看。
Streev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RBLEGEND(v3031903) 发表:感觉气相相关的帖子容易火,莫非大家都是 做气相的?
那是,很多人都是搞气相的。
zyl336789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m3336169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可不可以这么操作。让进样针吸取一定量的空气,比如安家的1ul样品+0.2ul的空气。这样针尖的液体都会被推出来了。
xx_dxd_xx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m3336169(m3336169) 发表:可不可以这么操作。让进样针吸取一定量的空气,比如安家的1ul样品+0.2ul的空气。这样针尖的液体都会被推出来了。
是的,有些特殊的操作方法,比如三明治进样法,都是在了解了进样过程和针头效应的前提下进行的改进。三明治进样法,先吸入1uL溶剂,然后吸0.5uL空气,再吸1uL样品,最后吸1uL空气。不过这样做太麻烦,而且效果提升不是很明显,如果操作熟练,做到连贯迅速,没必要用这种方法
罗亚檀香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专业!
老师,想请教一下您,自动进样器进样,吸取样品进样前的最后一次润洗还看到有气泡,这个正常吗?

自动进样器进样,偶尔也会有某些原料出两个峰(应只有一个峰),奇怪。
zyl336789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换个进样针。出两个峰说明有残留,可以多进几个溶剂,基线平稳后再进样。
xx_dxd_xx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罗亚檀香(v2970225) 发表:专业!老师,想请教一下您,自动进样器进样,吸取样品进样前的最后一次润洗还看到有气泡,这个正常吗?自动进样器进样,偶尔也会有某些原料出两个峰(应只有一个峰),奇怪。
自动进样器是靠惯性快速推出气泡,对于一些很小的气泡不容易排出去,因为这种小气泡受浮力作用占主导,总是浮在上面。据我观察,很多厂家的自动进样器都会偶尔出现这种问题。这个问题对于自动进样器无解,只能按手动进样的方式把注射器倒过来排出气泡。不过这种情况下排不出去的气泡一般非常小,估计误差不会很大。峰分裂的问题比较复杂,有时候进样太快导致蒸汽倒灌会有这种现象,比如进甲醇或水溶液。还有可能与色谱条件有关,比如不分流时柱温设置不合适。或者柱子与溶剂兼容不好也会峰分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猜你喜欢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