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带你了解16种常见的真菌毒素

浏览0 回复0 电梯直达
wsz29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带你了解16种常见的真菌毒素



前言: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对食品中真菌毒素关注越来越多,相关的检测方法和设备也是与日更新,大家对常见真菌毒素了解也是越来越深入,但对于一些接触较少或刚接触的真菌毒素检测工作的人来说,真菌毒素类别和关系还是有些模糊,本文从液相色谱质谱多组分检测的16种真菌毒素入手,简单的梳理归纳这些种毒素性质和常用信息,以其对从事真菌毒素检验的同行带来些许帮助,不当之处,欢迎指正探讨。

真菌

瑞典生物学家林奈(1707~1778),等将生物界分成植物和动物两界,这种最早的两界系统,该系统把细菌类、藻类和真菌类归入植物界,把原生动物类归入动物界。一直沿用到 20 世纪 50 年代,后来陆续发展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以及目前流行六界系统,真菌逐步有了自己的界,与植物界、动物界、等区别。

真菌,是一种具真核的、产孢的、无叶绿体的真核生物。通常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约有 1万属12万余种,估计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有一多半未被发现。

2 真菌毒素

真菌毒素由真菌产生的具有生物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由多种真菌产生,几乎所有的农作物都可能被污染,已知的真菌毒素多达400多种,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耐持久、耐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处理,普遍具有致癌、 致畸和致突变等作用。

一般而言,真菌毒素由4种霉菌属所产生:曲霉菌属(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青霉菌属(主要分泌橘霉素等)、麦角菌属(主要分泌麦角毒素)、镰孢菌属(主要分泌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串珠镰孢菌毒素).



真菌毒素的形成与真菌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大部分真菌在20~28℃都能生长,在30~100℃,真菌生长显著减弱,在0℃几乎不能生长。温度25~33℃、相对湿度85%~95%的环境最适合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也最容易形成真菌毒素。

3多组分测定常见的16种真菌毒素



3.1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

一组由某些镰刀菌种产生的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相似的有毒代谢物。分为A型与B型两组。目前已知天然污染谷物和饲料的A型主要有T-2毒素、HT-2毒素、二醋酸藨草镰刀菌烯醇,B型有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镰刀菌烯醇X。性质稳定,在烹调过程中不易破坏。其毒作用为较强的细胞毒性、免疫抑制作用及致畸作用,部分有弱的致癌作用。

3.1.1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A族



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A族主要有上图中5种,多组分检测涉及T-2和HT-2两种,T-2毒素是由多种真菌,主要是三线镰刀菌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trichothecenes,TS)之一。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常见的污染田间作物和库存谷物的主要毒素,对人、畜危害较大。T-2毒素为白色针状结晶,在室温条件下相当稳定,放置6~7年或加热至100~120℃1小时毒性不减。T-2毒素带有酯基,用碱处理后水解成相应的醇。HT-2是由T-2毒素在体内转变成的毒性更强的代谢产物

3.1.2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B族



B族主要有上图5种,其中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 DON),化学名为3α, 7α, 15一三羟基草镰孢菌-9-烯-8-酮,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粉红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镰刀菌产生,由于它可以引起猪的呕吐而得名,欧盟分类标准为三级致癌物。可溶于水和极性溶剂,如含水甲醇、含水乙醇或乙酸乙酯等,



B 型化合物在 C - 8 位置上有羰基,DON、雪 腐 镰 刀 菌 烯 醇 ( NIV) 等 属 于 这 一组,依据 DON 乙酰化的位置不同,将 DON 的化学型 又 分 为 3 - 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 3 - ADON)和 15 - 乙酰脱氧雪腐镰 刀 菌 烯 醇 (15 -ADON)




NIV往往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同时存在于赤霉病粮食中。其急性毒性较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强,也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抑制免疫系统,造成血清总蛋白下降,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等,并具有胚胎毒性作用。


3.2玉米赤霉烯酮


3.3  伏马菌素

3.4黄曲霉毒素


3.5 赭曲霉素


3.6杂色曲霉素


4  各种农作物中易污染的真菌毒素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液质联用(LC-MS)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