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旅程中的种种悬疑
康巴什新区所在的这块土地,早在2000年就已经成为“青春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复同意,所以从那一年开始这里许多农牧民都见到了政府派来的调研人员。
最初负责征地的原本是伊金霍洛旗,但就在2002年秋天,这块地方所在的哈巴格希乡被划入东胜区,征地也随即由东胜区负责。征地面积也由最初的24平方公里扩大为28平方公里,后来又变为32平方公里。
奇怪的是,在2003年的征地中,“青春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又变更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康巴什新区”,换名不换地方。相关批复文件中,仍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始终没有出现国土资源部的身影。村民中有人从自治区政府工作人员中得到消息:青春山项目更名的原因是——未曾获得上级批准。
在记者对康巴什新区管委会主任杨卫东的采访中,经历了征地全过程的他,也承认目前只有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批文。对于各级政府土地审批权限以及这样一次征32平方公里是否需要国务院批准,杨表示并不了解。
在征地过程中,村民始终没有获准参加听证会。后来他们看到了两份以村委名义,写给鄂尔多斯市国土资源局东胜康巴什新区分局的《放弃听证说明》,上面写了“村民反映良好,我村不需再组织听证会议”。但涉及征地四个社的社长和村民均反映并未见到任何听证告知书,不知所谓的放弃听证会是谁的决定,又和那个村民进行了商议。
在经历了听证会事件之后,村民们惊异地发现:在之前的告示中,也只有补偿标准,却并没有各级政府的批文或批准字号——公示并不规范!
接着,拆迁也出了问题,由于政府在移民村只给每户村民建了50平米的“凉房”(坐南面北,多用于储藏的南房),许多村民无法解决拆后住房问题,所以有不少人并不愿意拆迁。
但此时政府又出了一条“拆迁奖励办法”:一方面,谁先搬到移民村,可以先挑选房子位置,并将获得16000元拆迁安置费之外的1500元“奖励”;另一方面,对于不拆迁的人实行强拆,甚至暴力拆迁。在软硬兼施的背景下,多数人迁入移民新村。
整个拆迁过程中,没有人出示拆迁许可证,而此前的征地中,村民至今没有签任何土地转让协议。手拿土地承包协议和土地使用证的村民们对此愤怒地说:“推土机、装载机就是拆迁证,250元就是转让协议。”
康巴什新区管委会主任杨卫东则声称已与社长签订土地转让协议,但问到协议一式几份,是否每个村民人手一份时,杨卫东则说:“应该是都签了,但我也不记得了。”
整个过程的不规范在最后也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尾:移民新村里绝大多数人至今没有房产证,分到的两亩地也没有土地使用权证。
对于村民的诸多不满意,康巴什新区管委会主任杨卫东声称这主要出自两个原因:一是村民想追求利益最大化;二是和其他地方被征地农民相互攀比。
“我们没有和别人攀比,我们是和自己过去的生活水平攀比,国家政策也明确规定要保证失地农民收入。要说利益最大化,我们现在哪一项要求不是要他们(指当地政府及征地官员)兑现之前承诺的?”村民认为当地政府完全没有细算过250元/亩的补偿带给村民的是怎样的后果:“他们只看到这块地现在的卖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