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一本好书之__教你找到求职的捷径:求职赢家的秘诀

浏览0 回复57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1节:面试经验与技能(1)


  第2章

  实战高效的求职

  面试经验与技能

  思路决定销路

  在大四下学期,大家除了写毕业论文,就是通过各种方式联系工作。此时的我已有了"双保险":广州已落实一家单位;国家分配也必然要落实一个单位。所以临毕业之前,我很轻松。

  1991年5月底,当时极少刊登招聘启事的《成都晚报》上突然出现一篇招聘广告。我一看是成都恩威世亨制药有限公司招聘文秘和公关等人才的消息。在我的印象中,这好像是成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招聘启事。我当时觉得文秘与公关宣传的职位很适合我,加之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我就参与了应聘。我这次应聘的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我考虑到招聘方是生产"洁尔阴"等妇女卫生用品的企业,那我就强调自己曾是《中国妇女报》的通讯员,做过一些服务妇女的工作。我企图以"妇女"这个角度去找出双方的契合点和关联性。

  其次,我应聘的公关宣传和文秘职位与我的专业和过去从事"新闻采访"的经历也很对口。

  最后,在求职信中我特别说道:"贵公司打破传统,从市场上公开招聘人才,反映了你们拥有全新的观念和市场意识,而我自己,国家可以给我分配工作,但我仍想自谋前程。说明我也有超前的市场意识,贵公司也许正需要我这种具有开拓、闯荡精神的人才。"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2节:面试经验与技能(2)


  我当时的思路仍立足于在双方之间找到共通之处,我想让对方看到我的职业价值观是适合他们公司企业文化的,与他们的经营理念是相融的。我想表明我的求职与企业是貌合神合的。

  在求职资料寄出后一段时间,对方通知我去见面。但此时我们已到了毕业离校前的最后时刻,我就放弃了。几天后,归心似箭的我就离开了成都……这次求职应聘是我又一次的实战练兵。在求职过程中,我的以上思路值得总结和参考。我认为自己的思路是对的,沿着这种思路不断总结、思考,一定会找到成功的路子。后来我南下广东,直至最后成为"求职大赢家",就是这样不断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教训的。

  小提示

  大学生求职要成功,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我认为求职思路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刚进职场时,由于缺乏求职经验,思路往往不明晰,容易盲目跟风且易变,这是导致求职不畅的一大原因。许多案例说明,思路常常决定了求职的方向、时机、定位、策略、措施等。思路对就容易成功,思路不对肯定不会成功。所以,思路决定销路。

  求职的战略与战术

  在我看来,求职是需要战略和战术的,战略就是思路和策略,战术则多指技巧。战术可以共享,但战略是个性化的东西,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求职战略。战略必须要根据每个人独自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包括你的实力、能力、优劣势等。举个例子说,如果你毕业于北大、清华,甚至是从哈佛、剑桥等名校归来,那么你的战略目标瞄准世界500强企业是可行的。如果你是其他重点大学毕业且各方面条件不错,你尽可以把国内的海尔、联想、TCL、科龙等知名企业作为第一求职目标。

  如今,许多跨国公司和国内名牌企业经常会去知名大学进行校园招聘,这其实是一个良机,由于没有社会上的高手参与竞争,成功的希望很大。所以,立足于校内"决战"是个不错的战略。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3节:面试经验与技能(3)


  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刚开始战略目标就不要定得太高,毕竟教育背景是实力的一部分。门当户对还是人才市场上的一个固有准则。所以在求职之前,首先要定好位。如果定位不准,做得再多,往往也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当思路对了,定位准了,接下来要考虑的是求职方法和策略,方法和策略起"促销"的作用。在没有更好的战略时,强化战术技巧可能会让你受益很多。所谓技巧的运用,往往是在实力不占优势甚至是处于弱势时才想方设法去运用,目的在于以弱胜强。

  小提示

  许多大学生在求职时,既无战略,又无战术。只是四处碰运气,所以会有一次发出上百封求职信的案例出现。很显然,没有对目标作深入了解,没有作完整策划,没有战略的指引和战术技巧的运用,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是不会占优势的。最好的办法是不断充实实力,明确思路和战略,然后再利用有效的技巧和战术全方位参与竞争,这样成功的把握才会更大。

  就业技能不等于求职技能

  求职能力弱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对大学生的态度是:"别总说你这样好,那样好,又是毕业于什么什么学校,专业又是何等的热门,平时还获过什么什么奖,还有多少证书等,有本事就找一个工作给我们看看!"这话真有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味道。但很有道理,毕竟事实胜于雄辩,只有找到工作,才能让人信服呀!

  大学生到底缺什么?许多人自己并不清楚或者说看法不一致。但在面对就业时,我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求职能力--尽快找到一个合适工作的能力。

  对于求职能力这个词,也许有的学生还感到陌生,在大家的求职资料中,每一个人都会罗列出自己具备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求职仍然不顺利,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拥有就业技能并不一定能就业。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4节:面试经验与技能(4)


  许多人都把就业技能和求职技能两个概念混淆了,其实这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就业技能是"干"工作的能力,而求职技能是"找"工作的能力。就业技能关注的是"内容",是专业知识和实际的业务能力;而求职技能关注的是"形式",是找工作的策略、渠道和方法。就业技能是"内功",让自己不轻易受伤,不被击倒;而求职技能是"外力",是一身"拳脚"和手中的"兵器"。就业技能如同黄金矿石,它只有潜在的价值,只有求职技能才可以把这个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求职技能是"炼金术",最终让黄金发光发亮。

  对大学生来说,求职技能是一个转化剂,是一种实现方式。如果把求职者比做企业,就业技能就是研发和制造产品的能力,而求职技能则是营销推广的能力。显然,就业技能是基础,而求职技能是关键。求职技能是开水烧到99℃的最后一度,是足球场上射门的最后一击,也是画完龙最后让龙飞起来的点睛之笔。

  每个大学生都经历了10多年的苦读,其实每个人也都具备了相应的就业技能,然而由于求职技能的缺乏,使许多原本就业技能和就业条件很不错的人却就业艰难。而一些就业实力并不强的人,因为懂得一个道理:实力弱就靠技巧去取胜,结果他们反而能以弱胜强。

  小提示

  很多名校毕业生求职失败的原因表明,他们并不缺乏就业技能,但缺乏求职的实战能力和经验。求职技能包括寻找职位线索、调查市场需求、求职的策划和实施、求职信的写作、应对面试、求职时机的把握、求职对象的选择和判断、介绍自己、说服对方、成功自我推销的能力、策略以及方法等。事实证明,大学生仅有熟练运用计算机、英语过了四六级、门门功课都优秀、专业知识扎实等实际就业技能还远远不够。大家必须先把相关概念搞清楚,然后尽快扭转观念,尽快补上"求职实战技能"这一课。只有这样,才能踏入求职的快车道,走上就业的高速路。

  卓有成效的实战求职法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5节:面试经验与技能(5)


  如今,大学生缺乏求职经验是他们就业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的经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所应聘职位具体要求的工作经验,这一点无数人已有体会;二是指求职应聘的经验。这一点,许多人似乎体会得并不那么深。由于求职经验的欠缺,许多大学生的求职思路和求职方法十分狭窄和单一。大致说来,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只会实力求职法和关系求职法。实力求职法是指在现有水平条件下去找工作,实力就是实际能力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实力。只是实力的大与小、强与弱决定了各自命运有所不同。

  除此之外,许多人就想到了关系。据共青团中央和北京大学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表明,有40%多的大学生倾向于通过关系求职,几乎占了一半。可见关系在大家心中的分量,然而,想通过关系求职并不等于有关系。事实上,许多学生没有关系,有的即便有关系,也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

  每个人的实力都是有限的,而且实力是不能被比较的。本来觉得自己不错,然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到人才市场上却发现高手太多,自己并不占优势,这时如果又没关系可依赖,怎么办呢?许多大学生如今就面临这种状况,当年南下广东之初的我也处于这种困境中。

  有一个方法是:坚持不懈,屡败屡战,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不断地射门,总有一个球会进的。这的确是个办法,许多人也在这样做。但我认为这是一个笨办法,因为大家要付出太多太大的代价和成本。敢于硬碰硬,敢于打攻坚战,的确勇气可嘉,但有勇无谋却不是上上策。求职如同打仗,需要谋略和技巧,我认为智取比强攻好!正因为这样,我创造了反季节求职法、长短线求职法、斩首求职法和乘虚而入求职法等多种"卢氏求职法"。这些求职法能帮助我成功,对大学生们也会大有助益。

  附:

  (1)反季节求职法

  (2)长短线求职法

  (3)斩首求职法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6节:面试经验与技能(6)


  (4)乘虚而入求职法

  (5)双职位求职法

  (1)反季节求职法:该法的要点就是反季节运作。所谓反季节,就是指在求职过程中,在招聘的旺季时按兵不动,而在招聘的淡季时全力出击。比如每年的春节前后,以及三四月份大学生毕业进入就业的高峰期时,这两个时段相对是人才市场的最活跃期,这时候,我常常不去凑热闹。因为此时无数人涌进市场,千军万马同时决战,场面不是激烈而是惨烈。同一个职位,数百、数千甚至上万人在争抢,谁能有多少胜算?可以说旺季求职是成功率相对最低的时候,求职难度比起平时大很多。

  旺季不求职、不应聘,不等于没事做。事实上,这时候我和大家一样也在各人才市场和招聘会上到处转;我是在大量地收集信息,分析行情。我会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企业,主动地与招聘人员接触,多方面了解他们的招聘计划、职位要求、面试程序、招聘规律以及相关的负责人、联系方式等情况。

  经过记录在案,跟踪分析,等到淡季来临时我再主动与他们联系。这时我准备充分,而且很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此时没有太多人和我竞争,说不定就我一人在向企业求职,我的特点和专长就会被放大和凸显出来。一旦条件合适就很容易被接纳,而不像在旺季时,即使我合适,但人家发现有比我更合适的,优中选优,我就完全可能会被选下去了。

  有人可能会说,淡季机会要比旺季少。表面上看是这样,实际上旺季人多,平均下来的机会也就不多了。

  有的人可能还会说,淡季招聘企业可能没空缺。事实上,相当多的企业不是仅凭旺季的几次招聘会就可以完成其人力需求计划的。只不过旺季他们会去招聘会集中招人,淡季则会委托相关机构或登广告招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其实是不分旺季淡季的,而是随时都需要。如果你真的有才能,特别适合这家企业,就算没有空缺,企业也可能录取你去顶掉别人,只要你比那个人更能干、更有本事。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7节:面试经验与技能(7)


  反季节求职法让我收获很大。有时甚至让我因无竞争而获聘。所以求职要审时度势,善于运用策略。当然对于旺季的招聘我不是绝对不应征,有合适的也会出手,这就要说到下一个策略--长短线求职法了。

  (2)长短线求职法:所谓长短线,是按求职对象来划分的。一类是自己非常中意,很想加入的企业,但苦于竞争激烈或自己条件暂时达不到,贸然参战很大程度是白费工夫。这时我就把这类企业划入自己的"长线"阵营。而相应的另一类就是短线,这些企业可能不是自己职业规划之内的,但它们的职位和要求又比较适合自己,可以暂时解决就业问题。为了生存,总得有个工作,这时我也积极去应征,一旦获聘,我也认真地干。

  但与此同时,我对自己的长线企业并未放弃,长期关注它、分析它,并按它的相关要求去塑造自己。一旦有机会,或者自己已不断成熟起来,觉得有了经验和资本后,这时我就会向"长线"企业申请求职。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向康宝求职是最典型的一次案例。我在大学时就向它求过职,南下广东后我也去联系过,但始终没机会。直到1994年,过了四年多时间,我多次申请之后,终于获得一个机会,经考核后被录用了。

  对于新人而言,刚进入职场,不可能一下子找到最适合的工作,肯定会有调整,有的要调整多次。"长短线"求职是两条腿走路,让大家多一些选择和规划。当然,如果你在"短线"企业里发展良好,一切顺利,不断晋升,那当初的"短线"也可变成长期服务的"长线"。如果在短线企业不顺利时,你的"长线"仍还一直在跟进,你还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你就可以出手与"长线"接洽。这时的你就不像那些在职场盲目被动应战的人,今天应聘东家,明天应聘西家,没有固定目标,随波逐流。这些人由于缺乏目标,也缺少为目标积累经验和打牢基础的过程,结果当机会来临时常常错过。找"长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等待机会而做好准备。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8节:面试经验与技能(8)


  (3)斩首求职法:该法套用伊拉克战争中的"斩首"行动而命名。顾名思义,该法的要点就是走上层路线。直接找公司老板或总经理联系求职。在我的求职经历中,我对广东联帮、华宝、康宝、中山名人、宁波德贝里克等企业都用过这一招,那就是直接给公司老总写信自荐。

  一般来说,老总是公司的总负责人,他对公司各部门都会比较关注,自然对这些部门的人力资源及配置也很关注。其实,老板的最重要任务就是选才、用才,老板有时比人力资源部的人还清楚需要什么人、也更急于尽快找到人。如果你直接与老总联系,一旦看对眼,其他方面又适合,机会往往就在眼前。

  斩首求职法针对性最强,求职效率也常常最高。一旦求职资料过关,老总对你有意,你就等着面试了。而在面试过程中,你继续能将老总"斩首",那你就成功了。

  在运用斩首求职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你的确是个不错的人才,在某方面很突出,如果条件平平是很难打动企业老总的。第二,就我的经验来看,该法比较适合用于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效果很好,但对于国企和外企而言,效果不明显。所以在使用时要有所区分。

  (4)乘虚而入求职法:平时许多人求职受挫,往往不是因为自己不适合,而是所求职的单位暂无空缺。事实上找到工作的人不一定比没找到工作的人强。但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在职者表现尚可,而你又无特别才能吸引人,一般来说,他们是不会轻易作出人员变动的,用生不如用熟嘛!

  所以,求职的关键就是寻找机会,机会也就是用人单位的空缺。大多数人只想到去人才市场和招聘会上应聘,不错,企业既然来招聘,自然有空缺。可是有多少人来争夺这个空缺啊!有空缺,但竞争大,所以,不一定有机可乘,有"虚"可入。其实要了解企业的空缺情况,还有其他途径。比如一些企业发生大的变化时,常常伴随着机会。

  1996年,我向广东华宝集团求职时,当时华宝并未向外界公开招人。但我通过看报纸,得知华宝前期经过产权改革后造成元气大伤,这时企业正"虚"。后来企业进行重组,准备二次创业,决心要重振雄风。我从中推断华宝此时一定急需补充新鲜血液,于是我主动联系,果然不出所料,最终我顺利得到了一个机会。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39节:面试经验与技能(9)


  就我的经验来看,运用乘虚而入求职法,要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和逆向思维。举个例子,在某省会城市,世界500强沃尔玛将首次强势登陆,当地媒体肯定纷纷报道。求职者这时就要认真关注,国际巨头来开店自然伴随着要大量招人。很多人这时都把目光盯着沃尔玛,因为机会来了,这叫乘机求职法。

  而我说的乘虚求职法,就是此时要换个思路:沃尔玛一到,以优厚待遇招人,肯定会"挖"走或"吸"走家乐福、百盛等同类大型企业的人马。这时的家乐福和百盛等企业才是"虚"的时候,当其他人汇集在沃尔玛杀得"头破血流"时,而你反转头去向家乐福和百盛申请就职,机会就非常多,获聘的可能性也最大。这就是真正的乘"虚"而入了。

  (5)双职位求职法:此法的要点在于,每当申请或应聘一个具体的职位时,我常主动附带申请稍次一级的职位。比如,对方招聘营销总监,按常规,我会针对这个职位尽力罗列自己所符合的条件以及相关的优势等去吸引和说服对方。但如果是知名企业,考虑到职位的重要性、稀缺性和竞争的激烈性,为了保险起见和争取新的机会,我会在求职信中附带申请助理营销总监或候补营销总监的职位。虽然对方并没表示要招我附带申请的职位,但我还是写上去,结果效果不错!

  双职位求职法的好处在于:首先,企业可以充分感受到我的诚意,说明我很想加入企业,除了正式职位,就算稍低一层的职位我也愿担当。这样会给对方好感。

  其次,在激烈的竞争中,如其他的应聘者条件很好,但招聘方发现我的条件也很不错,在他们难以取舍之时,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解决之道。于是两人一起录用,单位不留遗憾。这种案例已不少见。只要你跟别人各有千秋,企业完全会临时调整计划,增加名额。即便把你作为"候补",你也总算获得了机会。

  最后,双职位求职法还可延伸为"三职位"求职法等。比如应聘工程师时,附带申请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等。总之,附带申请是人为地增加机会的一种技巧。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40节:面试经验与技能(10)


  在实施双职位求职法时要注意一点:职位之间要有关联性和递进性。如果你应聘的是行政总监,附带申请的却是售后服务经理,即便这两项工作你都能胜任,但对方会对你的职业定位和专业性产生怀疑和顾虑,效果会很不好。

  小提示

   在多年的求职实践中,我总结归纳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卢氏求职法"。这些方法我有时单独使用,有时交叉组合使用。这些策略为我成为"求职大赢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列出这些方法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广大学生朋友们,在求职过程中,决定求职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策略和方法非常重要,因为策略和方法不对,一切都可能白费!当遇到强手时我们该怎么办?在激烈的竞争中,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如何以弱胜强?这都要动脑筋、想办法,不能与人硬碰硬。想想"田忌赛马"的故事,想想红军长征中"四渡赤水"的故事,从中我们会得到许多启迪。

   求职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还未被充分认识的科学,它涉及很多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是历经了很多年才悟出这个道理的。大学生朋友不仿想一下:你真的会求职了吗?求职就是交简历、等通知那么简单吗?

   总之,大家要拼命动脑筋,想办法扬长避短、避实就虚,最终确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赢得机会。我认为创新策略、差异化策略比赶超策略更有效,更能打造自己的比较优势。当前,许多大学生求职只会在网上撒"网"或盲目往招聘会上跑,结果效果不但不好,反而连连受挫后造成自信心也受挫。所以大学生求职不仅要动手、动腿、动嘴,更要动脑啊!在求职时应该善于创新,要多些方法、渠道和策略才行。

  简历很重要!但不要把宝只押在简历上

  简历是求职者的名片和说明书,它是招聘方初试的依据。简历的作用在于吸引招聘方了解和认识自己,它的作用是赢得面试的机会。

  从形式上看,简历的格式、外观大同小异,有的根本没有差异。比如许多人才市场使用统一印制的履历表,人人填一样的表。而每到一家公司,填的也是统一的求职登记表。由此可见,简历的风格、格式等外在的东西并不是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特别看重的,大家似乎都能接受标准化的简历。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