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专家探究云南大干旱成因 水利设施薄弱自食苦果

浏览0 回复9 电梯直达
名字长了容易引起注意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祸首

  百年一遇的干旱,给一直以自然资源丰富自诩的云南一记响亮的耳光。或许不久的将来,雨水将回归这片干涩的土地,但是不管怎么样也冲淡不了这次干旱在云南人心中留下的烙印。

  从科学的角度上讲,我们可以把这次百年大旱归纳为一次“概率事件”:一场在历史中随机出现的极端天气事件。不过当我们一步步靠近这次干旱的谜底时,发现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了科学以外,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究和反思。

  概率问题

  “因为云南属于季风气候,一旦季风无法到达,就极有可能造成干旱。”云南省气候中心副主任王学锋对干旱原因给予了这样的解释。

  “从概率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同样可以解释这次干旱。”王学锋说,其实所谓的百年大旱,就是一个概率问题,像彩票中奖率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那么一年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这么想的话,事情就变得简单许多。”

  幕后“元凶”

  如果百年大旱真是一个简单的概率问题,那是不是表明这样的情况根本无法避免?对于这个问题,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气候专家许建初给出了耐人寻味的答案:“云南百年大旱是存在必然性的偶然事件。”

  关于云南旱灾的成因,学术界给出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许建初支持这个观点。

  极端天气

  “可以说,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大,是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王学锋说,不仅仅是旱灾,各种应接不暇的极端天气也蜂拥而至。就比如“北方下大雪、南方闹大旱”这样的极端反常天气就在我国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许建初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到,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导致的严重灾害出现了增加的趋势。

  水源

  最近一项研究重新定义了“玛雅之死”,研究大胆地提出:曾经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迅速衰落的真正原因是干旱。在这里引用“玛雅之死”并非是危言耸听,云南当前经历的百年大旱和玛雅旱灾早已没有什么可比性。但如果硬要说“玛雅之死”和云南大旱之间有什么联系的话,这也许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好警示。

  一股“神秘力量”

  水塘村一位73岁姓蔺的老太太说,从去年10月份开始,她就感觉到了天气的异常,看着村里唯一一个水塘的水位日趋减少,她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她说,当年由于水塘意外干枯,村里的长老还请来了算命先生施法祈福。“算命先生在观察了干枯的水塘后说,水是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吸走的,而且这股神秘的力量将来还会吸走村里最后一个水塘的水。”

  算命先生的“预言”灵验了,不过他所说的神秘力量大可不必在意。那么,水塘里消失的水到底去了哪里?在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副院长骆银辉看来,不管是水塘里消失的水还是江湖里消失的水,“大部分都是白白流走的”。

  云南一直存在一个矛盾的现象:作为水资源大省,其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第三。但由于特殊的地形环境和气候条件,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和三分之一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5%。加上目前云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9%,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云南成为水资源贫乏省。

  来自“火焰山”的风

  尽管云南特殊的地貌容易让水流失,但对于云南的几条干流来说,水源却是非常丰富。那么,这些地方的水又去了哪里?

  许建初在几年前的研究中找到了症结: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这些地区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气候特征——干热河谷。“这是一种由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综合形成的产物,这种气候特征的出现,说明了地理环境条件对地方气候和水热平衡状况的剧烈影响。”

  “不仅如此,一旦形成了干热河谷气候,常常会伴随着另外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我们称之为焚风。”许建初把焚风比作来自“火焰山”的风,因为一旦有焚风过境,气候将变得炎热而干燥,就好像是干蒸桑拿一样,增温会让作物和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亦可造成干旱和森林火灾。

  水库没了“老本”

  从云南省水利厅提供的数据看,目前整个云南省水库的蓄水量仅为11亿立方米,不足往年的一半,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5亿立方米;64条中小河流断流,934座小型水库和山塘干涸。

  “云南的水库主要靠雨季降雨蓄水,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水库就只能够吃老本。”骆银辉说,按照云南往年的气候特点,9~10月是雨季后期,还可能出现阴雨天气补给水库和河流。然而去年9月之后滴雨未降,加上秋天气温偏高,蒸发很大,基本上没有水库能逃过干枯的厄运。

  反思

  云南干旱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已经没有时间让我们抱怨。但在我们努力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努力抓好接下来的生活生产,努力赶在下一次灾害降临之前把损失降到最小。同时,也需要冷静下来反思:我们是否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了这次干旱的帮凶?

  未被重视的地下水源

  云南在地下水一直存在利用不足的问题。面对干旱,云南决定“临时抱佛脚”,由省国土资源厅紧急派出了“找水突击队”开采地下水。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连举透露,目前已对干旱严重缺水地区进行了实地选点核查,初步确定了钻井施工点。“就在几天前,突击队刚刚在峨山打出一口深水井,暂时解决了当地4000多人的饮水问题。”

  然而对于打井取水的实际效果,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王宇持保留意见。“在山区,钻井的成功率很低,远不到一半。更重要的是,打井若不慎,会令局部地下水下降,造成原有水源点枯竭,进一步加剧山区缺水。”此外,时间也是一个问题。钻井需要的时间从十多天到一个多月不等,估计在4月份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不过,临时抱佛脚总比不抱佛脚好,现在云南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自食苦果的水利设施

  那么,云南的水利设施究竟有多薄弱?省水利厅一名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云南的水利设施是在吃老本。很重要的一方面,云南小型水库几乎没有进行过修缮。结果如何呢?云南目前已经有1/4的乡镇政府驻地饮水困难。这还不是最差的,比小型水库规模还要小的一些地方水塘,不仅缺乏资金修缮,更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导致在干旱袭来之时比小型水库更快枯竭。而对于那些群众自发挖掘的小水窖,在没有水源补充的情况下,更是毫无抵抗旱情的能力。

  未来

  或许一项最新的研究结果能让久违雨水的云南人稍微松一口气。许建初在一份名为《云南气候变化事实》的研究中指出,接下来的30~40年云南的降雨量总体上会增多。研究同时指出,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云南进入一个新的偏暖时期,未来10~20年,云南气温仍维持偏高趋势,未来30~40年内云南气温将以偏高为主。

  “也就是说,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云南再次发生严重干旱的可能性会减小。”对于这个研究结果,许建初却表现得十分冷静。许建初说,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兴奋是因为处在百年大旱的背景下,这多少会有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味道。如果冷静想一下,会发现云南面临的挑战并没有真正减轻。“只要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没有降低,云南的未来都将充满不确定性。一旦未来某一年降水过于充足,云南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而按照目前云南的水利设施条件来讲,依然没有和大自然抗衡的能力。”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wsy1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穿越时空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雾非雾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为什么往年季风能到达,而今年季风就不能到达了呢?
小H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穿越时空(fscmj) 发表:
是人口和牲口数量大量增加的后果.


人口数量不是关键,增长很慢。
3kkk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名字长了容易引起注意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雾非雾(mcds) 发表:
为什么往年季风能到达,而今年季风就不能到达了呢?
这个就是气候的原因了。
名字长了容易引起注意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伪环保造谣惑众才是云南大旱成灾的“人祸”
我国西南发生特大干旱之后,很多人都在追问这次大旱有没有人祸的因素。
我认为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反思。因为如果是自然气候的原因,我们只能受制于目
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但是,如果是人祸的因素,我们完全应该可以主动的排除掉,
以减少不必要的灾害损失。

    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总结,今年西南特大干旱的原因主要有三:降雨
少、来水少和蓄水少。显然这里面蓄水少的结果,就有人祸的因素。本来,我国
的云南省水资源极为丰富,每年约为2200多亿,但却是严重的分布不均。云南
85%的水量出现在夏季的洪水期,这些水资源由于没有足够的蓄水设施,不得不
被当做洪水灾害迅速排走。而到了旱季,平均只有15%的降水,一旦遭遇特殊年
份,就会出现严重旱情。从1950年至2003年的54年间,云南全省出现干旱的年份
有50年,其中包括21个大旱年。

    人类社会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矛盾的根本途径,只能通过建立具有调蓄功能
的大型水库,拦蓄洪水、增加可控制的水资源总量。根据联合国有关资料的统计,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与其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必然是成正比的。目前,发达国
家的水资源调控能力几乎都在人均3000立方米以上,而我国的人均库容只有500
多立方米。也就是说在水资源调控能力上,我们国家仅相当于发达国家最低水平
的六分之一。然而,我国云南的水资源开发程度(水库蓄水能力)则更低,目前
只有6.9%,大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显而易见,目前我国云南这样低的水资源开发程度,是绝对难以解决水资源
的时空分布矛盾的。如果我国云南的水电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能达到世界平均的
水平,那么我国云南的旱季水资源供应能力将能够提高5.5倍。同时我国云南
(包括下游湄公河)地区的洪水风险还将大幅度的降低。如果我们云南的水资源
开发程度能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那么云南的水资源调控能力至少比目前增
加十倍。

    然而,我国云南的水资源开发成度为什么会如此之低呢?客观的说,这其中
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伪环保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欺骗宣传造成的
“人祸”。不少人一定会记得,在骗取了绿色人物称号的中国伪环保组织的“江
河十年行”活动中,曾经有很多所谓的绿色记者,都疯狂炒作中国水资源开发严
重超过国际警戒线。

    最典型的恐怕应该算是参加“江河十年行”的《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章轲
和一位被伪环保收买的退休水利工程师。章轲利用自己控制的报纸版面,公开的
造谣说“水利专家刘树坤告诉我,河流具有资源、生态和环境三大功能。目前国
际上对河流水资源的开发一般控制在40%的程度,以确保河流各项功能的发挥,
造福两岸人民。但目前我国大部分河流的水资源开发程度高达80%以上,四川、
云南等西南地区一些河流的水资源开发程度甚至高达100%”。然而,云南的水资
源开发程度分明只有6.9%,伪环保却执意要编造说成是100%。尽管当时就有专家
拿出数据来辟谣,然而,为了坚持欺骗宣传的效果。伪环保的所谓专家居然狡辩
说他自己就是那么认为的,而伪环保记者也故意装糊涂的坚持强调,既然有专家
坚持那样说,我就要那么报道。

    他们分明知道这是谎言,却非要编造、非要报道。这显然是一个有组织、有
目的、有分工的伪环保欺骗宣传活动。由已经退休的水利工作者,以个人观点不
同的名义专门负责造谣。由居心叵测的绿色记者负责传播。于是,就明目张胆的
编造出了我国水电开发严重超过国际警戒线,已经造成了生态灾难的谣言。

    正是由于我们的社会没能有效的阻止谣言的广泛传播。最终,这种水资源开发过度的谣言,几乎完全绑架了整个社会舆论。他们把蓄丰补枯解决水资源匮乏
最重要的大型水库建设,宣传成为是截断河流、加剧水危机的罪魁祸首;他们用
虚假的数据把我国水资源开发严重不足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编造成是开发过度
的生态灾难。长期的误导宣传让这些错误的观念不仅已经误导了广大公众,甚至
已经影响到我们的一些政府决策部门和领导。最终导致了云南大旱成灾的“人
祸”。

    现在,不仅我国云南怒江水电开发已经被谣言搁置了8年,而且,就连按照
“十一五”规划开发建设的金沙江水电也被一些莫须有的理由叫停。直到今天云
南遭遇到了特大干旱,我们的公众才知道云南水资源开发程度,其实只有可怜的
6.9%,而绝不是100%。直到今天大旱成灾之后,我们才相信:无论中国的水电开
发还是水资源开发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的过度,而都是严重的不足。目前,就连我
们的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也一再强调水资源开发的严重不足(蓄水少),是造
成的这次严重旱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今天,面对严重的干旱,我们正不得不承受水库蓄水能力不足所带来的一系
列的难题。我国原来规划中的虎跳峡龙盘水电站,本来是金沙江上调蓄水资源的
龙头水库。但由于移民人数多,开发难度大再加上极端环保组织的造谣和阻碍,
目前已经搁置多年。然而,该水库的水资源调节作用却是无可替代的。规划的库
容就将近200亿,远远超过云南全省中、小水库的蓄水总量。如果能建成这个龙
头水库再加上滇中调水等工程的配合,完全可以非常从容的应对今年的云南中部
地区的特大干旱。此外,同样被谣言搁置的云南怒江水电,如果能开发,其龙头
水库的蓄水量也可以在大旱之年,为云南多提供上百亿的水资源。如果那样的话,
加上当地必要的中、小配套水利设施,云南西部宝山等地区的旱情,完全可以得
到根本的缓解和消除。

    总之,通过分析本来毫不缺水的云南却让大旱成灾的严酷现实,让我们不难
看到,当前的大旱成灾确实存在着人祸的因素。除了伪环保组织的恶意造谣,还
有我们整个社会都不能及时澄清这些误导宣传的机制问题。直到现在,不仅还有
伪环保人士四处造谣说是种植桉树和水电开发造成了西南大旱。而且,最近《南
方周末》还刊发了一篇“工程性缺水不是西南大旱主因”的文章,为伪环保的造
谣后果转移视线。如果稍不注意,人们又会掉入伪环保欺骗宣传的逻辑陷阱。毫
无疑问,我们当然知道“工程性缺水不是西南大旱主因”,但它却无疑是让大旱
成灾的主因。

    但愿我们的社会能够接受这个教训、亡羊补牢。要知道这种伪环保的人祸一
天不消除、中国的水资源开发一天不加速,我国西南地区就难以摆脱这种大旱成
灾的命运。

熊猫宝宝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zxz0103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