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分析痕量钚以及另外的应用

浏览0 回复4 电梯直达
shuaxi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分析痕量钚
建立了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分析测定痕量钚的分析技术。应用该技术分析了239Pu丰度为94%的同位素标准样品,当样品量为100pg时,样品中的240Pu/239Pu分析值的不确定度为20%(1s),与传统的钚同位素分析方法相比较,使钚的分析测试能力提高了两个数量级。该分析技术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239Pu丰度标准样品的浓度,采用a绝对测量的方法来测定。结果为:7.227(1±0.015)ng 239Pu/mg溶液;242Pu稀释剂的浓度,用已知浓度和丰度的239Pu来标定,标定结果为:0.1815ng 242Pu /mg溶液;痕量钚的分析测定,用242Pu作稀释剂(10~20ng),加入100,500,1000pg的239Pu丰度为94%的同位素标准样品进行痕量钚的分析,测定标准样品中的240Pu/239Pu比值,并与标称值0.05814进行比较,测定结果见表1。

表 1  痕量钚同位素分析结果

样品
239Pu/pg
RM92*
RM02
RM12
R09
偏差

1
92.4
0.020261(1±0.015)
0.018319(1±0.046)
0.001620(1±0.098)
0.0674(1±0.20)
+16%

2
460.4
0.053100(1±0.0027)
0.020448(1±0.035)
0.001517(1±0.011)
0.0659(1±0.27)
+13%

3
930.8
0.085967(1±0.0040)
0.02168(1±0.0038)
0.001602(1±0.026)
0.0598(1±0.026)
+2.8%


注*:RM92为240Pu与239Pu混合样品中的240Pu/239Pu比值。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R09不确定度的主要贡献是稀释剂中240Pu与242Pu比值测量的不确定度,准确测量它们的比值是降低痕量钚同位素分析的不确定度的关键。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同位素质谱仪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shuaxi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High Precision Boron Isotopic Analyses Using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高精確硼同位素熱離子源質譜分析術
硼和硼同位素是地球化學上重要的示蹤劑,然由於純化及分析技術的困難度較高,使得其應用受限。自然界樣品多含有機物質,即使經前處理仍會有部分殘餘或來自樹脂本身。有機物質的存在除了對負離子源質譜術(N-TIMS)產生同重素(質量數42)干擾,於正離子源質譜術(P-TIMS)分析時也會抑制Cs2BO2+游離,並降低其分析精確度及準確度。研究發現在純化步驟上以微昇華技術將樣品再純化,可有效去除有機干擾,且不影響樣品同位素比值。本實驗初步將微昇華技術應用於製備無硼海水以及偵測珊瑚、孔隙水、有孔蟲、河水等自然樣品之硼同位素比值,並以N-和P-TIMS質譜術分析同一樣品,進一步評估實驗室硼分析技術之精確度與準確度。N-TIMS與P-TIMS技術測試結果均符合世界主要實驗室測值,同時實驗也顯示微昇華技術能提高P-TIMS的游離效果,P-TIMS技術由於分析較大質量數(308,309),因此儀器分化效應較小,且其精確度與準確度均優於N-TIMS技術。另一方面,我們也將N-TIMS所需的樣品量降低至毫微克 (ng) 以下,未來將可適用於低濃度含硼樣品之精確量測。
shuaxi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质谱分析法是化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它通过测定分子质量和相应的离子电荷实现对样品中分子的分析。19世纪末科学家已经奠定了这种方法的基础,1912年科学家第一次利用它获得对分子的分析结果。在质谱分析领域,已经出现了几项诺贝尔奖成果,其中包括氢同位素氘的发现(1934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和碳60的发现(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成果)。不过,最初科学家只能将它用于分析小分子和中型分子,由于生物大分子比水这样的小分子大成千上万倍,因而将这种方法应用于生物大分子难度很大。

  尽管相对而言生物大分子很大,但它们在我们看来是非常小的,比如人体内运送氧气的血红蛋白仅有千亿亿分之一克,怎么测定单个生物大分子的质量呢?科学家在传统的质谱分析法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新方法:首先将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拆成单个的生物大分子,并将其电离,使之悬浮在真空中,然后让它们在电场的作用下运动。不同质量的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不同,质量小的分子速度快些,质量大的分子速度慢些,通过测量不同分子通过指定距离的时间,就可计算出分子的质量。

  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生物大分子比较脆弱,在拆分和电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过程中它们的结构和成分很容易被破坏。为了打掉这只“拦路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与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发明了殊途同归的两种方法。约翰·芬恩对成团的生物大分子施加强电场,田中耕一则用激光轰击成团的生物大分子。这两种方法都成功地使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离,同时也被电离。它们的发明奠定了科学家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如果说第一项成果解决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谁”的问题,那么第二项成果则解决了“看清”生物大分子“是什么样子”的问题。

  第二项成果涉及核磁共振技术。科学家在1945年发现磁场中的原子核会吸收一定频率的电磁波,这就是核磁共振现象。由于不同的原子核吸收不同的电磁波,因而通过测定和分析受测物质对电磁波的吸收情况就可以判定它含有哪种原子,原子之间的距离多大,并据此分析出它的三维结构。这种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到医学诊断领域。

  不过,最初科学家只能将这种方法用于分析小分子的结构,因为生物大分子非常复杂,分析起来难度很大。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可以用测绘房屋的结构来比喻:我们首先选定一座房屋的所有拐角作为测量对象,然后测量所有相邻拐角间的距离和方位,据此就可以推知房屋的结构。维特里希选择生物大分子中的质子(氢原子核)作为测量对象,连续测定所有相邻的两个质子之间的距离和方位,这些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就可形成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图。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对溶液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进而可对活细胞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能获得“活”蛋白质的结构,其意义非常重大。1985年,科学家利用这种方法第一次绘制出蛋白质的结构。目前,科学家已经利用这一方法绘制出15-20%的已知蛋白质的结构。

  最近两年来,人类基因组图谱、水稻基因组草图以及其他一些生物基因组图谱破译成功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这一时代的重点课题是破译基因的功能,破译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破译基因怎样控制合成蛋白质,蛋白质又是怎样发挥生理作用等。在这些课题中,判定生物大分子的身份,“看清”它们的结构非常重要。专家认为,在未来20年内,生物技术将蓬勃发展,很可能成为继信息技术之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由这3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发明的“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将在今后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liu12103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楼主,你翻译的还是你作的呀.如果是你作的,你要小心了,这属于保密的内容
williamrobinso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