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近年气相色谱进展解读(共24讲)

浏览0 回复26 电梯直达
w20076114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近年气相色谱进展解读-001

    在2009年我写了三篇综述论文:(1)近年国内固相萃取-色谱分析的进展,色谱,2009,27(5):584-591;(2)近年国内外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进展和趋向,分析试验室,2009,28(3):103-122;(3)毛细管气相色谱柱近年的发展,化学试剂,2009,31(3):183-190

      由于篇幅限制,我想利用仪器网进一步在上述文章的基础上,为大家深入解读近年GC的发展。



                                      第一部分 概述



      气相色谱(GC)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各个领域最为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在许多分析实验室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虽然是十分成熟的技术,但是依然不断地向前发展。从最近几期美国分析化学杂志每两年一次的双年度基础分析化学专题文献综述中重点阐述的内容[1-4]看出,GC发展的趋势有以下特点:

1.      GC的固定相和色谱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对象,近年新研究的固定相主要集中在常温离子液体和各种环糊精的衍生物。



2.全二维气相色谱(GCXGC)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是针对GCXGC的调制器和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快速、便携、微型气相色谱方法和仪器的研究,以适应快速、现场、微型专用分析的需要。



为了和过去对比我把气相色谱发展早期的里程列于下表:



气相色谱发展的重要历程



年代

发    明      人


1906

俄国植物学家 茨维特

提出"色谱"概念和液-固色谱方法,首次分离了植物绿叶的成分 

1941

英国物理化学A.J.P.Martin 和 R.L.M.Synge

提出分配色谱法(Partition Chromatography)预言可用气体做流动相               

1946

奥地利化学家 E. Cremer

开发出一种"气相色谱仪", 它具有全部气-固色谱仪的主要部件(载气源,分离色谱柱,热导检测器和作为记录用的检流计)

1946

捷克化学家 J. Janak

也组装了一种气-固色谱仪, 和前者的命运一样受到遇。

1952年

英国物理化学家A.T.James和 A.J.P.Martin

完成了气-液色谱从理论到实践的开创性研究工作,描述了 第一台自制气-液色谱仪。A.J.P.Martin 由于和Synge40年代出色的研究而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54

英国 D.H.Desty和N.H.Ray

把 Martin 等人的科学成就推向实用,并增加了进样系统和热导检测器,成为易于操作和应用的仪器, 促使气相色谱仪迅猛发展

1955

Perkin-Elmer 公司所属的 Burrell Corp.

推出第一台商品气相色谱仪,叫做154型蒸汽分级计(Model 154 Vapor Fractometer), 这一仪器既可以进行气-固色谱也可以完成气-液色谱的分析, 用灵敏的热敏器件做检测器,柱箱的温度也可以控制。

1956

另外五家公司

生产商品气相色谱仪

1956

荷兰化学工程学家 Van Deemter 等

发表了著名的"速率理论"

1957

Golay,Giddings

发展了气相色谱速率理论为气相色谱气相色谱仪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8-1959

McWilliam Lovelock,等 

先后出现了高灵敏度的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氩离子检测器和电子捕获检测器

1958

Burrel 公司Nogare

推出程序升温气相色谱仪,  而线性程序升温装置则由Dal在1958-1959年开发出来

1957-58

美国电汽工程师Golay

开创了毛细管气相色谱的新纪元

1958

比利时 Schelle 电站的 Bovijn 等

把顶空进样和气相色谱结合起来的分析开始于 1958 年在 Amsterdam 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用这一方法分析高压锅炉水中微量( 1-ppb 数据级)的烃类,取一部分平衡下的气相样品到气相色谱仪中,用热导池进行检测

1959

英国的 Desty 和 Whyman

发展和应用 Golay 的毛细管气相色谱并用于石油组分的分离设计了玻璃毛细管拉制机,推动了毛细管气相色谱的发展

1959

Perkin-Elmer公司

展出装有毛细管柱和氢火焰检测器的 Model 154 型气相色谱仪 

1979

Dandeneau,Hewlett-Packard公司 

熔融石英毛细管柱问世

1970年末开始


气相色谱仪走向自动化、计算机化和在线联机化 



文献:

1        傅若农,色谱,2009,27(5):584-591;

2        朱良漪等,分析仪器手册,p.475,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w20076114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一部分 概述(2

      在上一讲中我提到近年GC的发展我参考了美国分析化学杂志(AC)每两年一次的双年度基础分析化学专题文献综述,这里我回顾一下有关AC每两年一次的双年度基础分析化学专题文献综述。

      这一综述有多年的历史,人们从这一综述里可以了解近两年分析化学各个分支的发展概况,追溯所引用的文献。AC1960年第12次基础分析化学专题文献综述,增加了气相色谱GC)栏目,以前只有色谱栏目。我们列举一下这一期有关GC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内容:

1  填充色谱柱,包括:柱效;固定液;固体载体;吸附剂;载气;进样;

2  毛细管色谱柱:没有子栏目,文章也很少,提到使用尼隆毛细管色谱柱(1000英尺)柱效有75万理论塔板数。

3  检测,包括:检测器;放射性标记;检测数据读出;定性、定量测量;标准数据

4  专业性操作,包括:多级分析;程序升温;痕量分析;高温GC;制备色谱;连续分析。

5  其他

    其中高温GC说明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注意开发可适应450500的高温GC仪器了,使用无机盐作固定相。当然在商品仪器能够到500的高温GC仪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

        1960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GC走过50年走向成熟,毛细管柱成为GC色谱柱的主流,柱材主要是熔融石英了,它揉韧、惰性,完全代替了普通玻璃了,而且毛细管柱的性能不断改进,后面我们将近一步阐述。

参考文献:

1.傅若农,色谱,2009275):584-591

2Stephen Dol NogareAnal.Chem.1960, 32(5):19R-25R
w20076114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一部分 概述(3

        我们继续考察AC在上世纪70年代也就是1970年的基础分析化学专题文献综述对GC 近两年的发展,这一期的综述有22页的篇幅,是1960年的三倍之多。

AC1970年有关GC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内容:

1.出版的书和综述文章,在所综述的两年里有很多书和综述文章发表。

2  填充色谱柱,包括:柱理论;固定液;吸附色谱;固体载体;载气;进样。

3  开管柱,包括:文章也很数量大大增加。不用毛细管色谱名称,而使用开管柱的名称了。

4  检测器,包括:热导检测器;离子化;其他检测器。

5  定量分析和仪器接口,包括: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辅助性接口技术。

6  专业性操作,包括:制备色谱;程序升温程序升流;裂解;反应气相色谱

7  其他,包括:金属化合物;物理分析测量。

      1960年的综述里只援引了244篇文献,而在这一期综述里援引了724篇文献,整整是1960年的三倍。有关毛细管色谱柱的论文在1960年的综述只援引了11篇文献,而在1970年的综述里就援引了37篇文章。

      在这一年的综述报告中说明,在美国登记注册的化学家和化学工程师从事分析化学的人员中有16%的人主要进行气相色谱工作。有30家仪器公司供应94个品种的气相色谱仪。而且气相色谱仪是化学工业流程仪器的重要分析器。

参考文献:

1.傅若农,色谱,2009275):584-591

2Richard S., Stuart P., Anal.Chem.1970, 42(5):1R-22R
w20076114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一部分 概述(4

    我们再考察一下AC在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1980年的基础分析化学专题文献综述对GC 近两年的发展情况。

    这一期对有关GC基础性问题近两年的发展(1978-1979年)做了概括性综述与评论,这一期有三位作者,一位是Varian 公司的S.P. Cram, 一位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的L. R. Field,第三位是我国著名色谱学专家俞惟乐教授,余维乐教授在这一期综述里详细介绍了气相色谱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发展。

这一期提供了一组分析化学各个三级学科从业人员的统计数字:

                      气相色谱28%

                      液相色谱19%

                      原子吸收17%

                      紫外-可见光光度法:17%

                      水分析:14%

    对使用分析仪器类型的调查中,有52%人使用气相色谱仪

GC论文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美国能源部把GC作为有机物分离和鉴定的方法;环境管理部门发布测定水中129EPA重要污染物的方法,引用水中PAHs的测定,ppt级二噁因的测定, 液化煤中含氮化合物的测定等。

      可见在上世纪70年带末气相色谱出现了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一段还有两个特点:

1)毛细管色谱蓬勃发展,研究论文迅速增长。1978年出版了Journal of High Resolution Chromatography and Chromatography Communications. 也反映毛细管色谱的快速增长。

2GC检测器的研究减少了,说明这一技术基本成熟。

    在这一综述的第一部分俞惟乐教授对新中国色谱发展的介绍中说,中国的色谱研究开始于1955年左右,在中科院大连石油研究所(现在的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始进行GC的研究工作以后,相继在上海、北京、长春等地的中科院研究所也步入了GC的研究和开发行列,1958年中科院大连石油研究所一分为三(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山西煤化学研究所)。之后俞惟乐教授对新中国色谱发展向全世界做了很详细的介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S.P. Cram,等,Anal. Chem. 1980, 52, 324R-360R
w20076114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一部分 概述(5

    我们继续考察一下AC在新世纪初,也就是2000年的基础分析化学专题文献综述[1]GC 近两年的发展情况。这一期的目录如下:

          综述、书籍、一般问题

          固体吸附剂和载体

          天然吸附剂

          合成吸附剂

          固定液

            合成有机固定相

            手性固定相和天然固定

          色谱理论

            色谱柱和柱工艺

            多维气相色谱

        数据处理和定量分析问题

        峰形分析 

            模式识别和人工只能

            定量分析问题

        高速气相色谱

        检测器

    这一期的作者强调说这两年GC发展突出的项目是二维气相色谱和快速气相色谱的理论和实践及应用问题的研究,另外基利用算机技术从色谱图获得更多信息的方法,也是近年一个热门的课题。从一些综述文章中总结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GC是健康不断成长的分析技术。

    这一期在介绍综述文章时特别推荐了M. H. Abraham C. F. Poole36页长的有关气相色谱固定液的综述文章[2]Abraham 是建立溶剂化参数模型”(solvation  parameter  model),用来表征气相色谱固定相的保留性能。这一模型的基本点是: 气相中的溶质分子溶解到固定相的过程分三个阶段,

    1. 在固定相中形成一定大小的空穴;

    2  空穴周围的溶剂分子重新排列;

      (3. 溶质进入空穴。在第一步形成空穴时要打破溶剂-溶剂分子间的,这是一个吸收能量的过程,溶质的分子越大需要打破的溶剂-溶剂分子间的越多,吸收能量也越多,单从这一阶段考虑,溶质的分子越大保留值越小。第二个过程,虽然与熵及焓项有关,但对Gibbs自由能的贡献不大。第三个过程产生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各种作用力,所有这些作用力都会导至释放能量,有利于溶质的溶解。这篇综述以溶剂化参数模型对现有的固定相进行分类,并用以选择气相色谱固定相,虽然过去了十年,但是现在还是有用的。

文献:

[1] H. H. Hill, Jr.et al.,Anal.Chem.,2000, 72:137R44R

[2] M. H. Abraham et al.,J.Chromatogr.A, 1999, 842:79–114
w20076114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一部分 概述(6

    我们最后考察一下AC在,200420062008年四期GC基础分析化学专题文献综述[1-4]GC 这几年发展情况。


从这四期综述看出GC研究的重点是固定相、多维气相色谱(最近更强调的是全二维气相色谱)、快速GC(包括便携式GC)和检测器。

2008年的综述中人为气相色谱仍然是应用很广的分析技术,很多化合物适合与于使用气相色谱进行分析,着重介绍全二维气相色谱GCxGC)的应用,GCxGC还处于开始研究使用的阶段。这一期还特别介绍了出口低于大气压的GC应用,这一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的特点是在GC出口处为真空状态,这样很适合于和质谱仪连接使用,它适合于分析热不稳定物质,或者可以缩短分析时间,它成功地用于热敏性的十溴二苯醚(BDE-209)的分析,这一方法还用于分析多环芳烃和POPs等。

文献:
w20076114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七讲)
第二部分  气相色谱固定相和气相色谱柱近年的发展



1.概况



      气相色谱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分析技术,是一种高柱效、高峰容量及高灵敏度的分离分析方法,它可以使用多种灵敏的检测器,并可以和多种谱学仪器联用,以弥补其高分离功能、低鉴别能力的问题,因而广泛地用于石油、石化、环境、食品、饮料等复杂体系样品的分析。现代气相色谱大都用壁涂毛细管柱或多孔层毛细管柱来完成,现在有多家毛细管柱公司可以提供柱效高、惰性强、重复性好的多种固定相的毛细管色谱柱。



      如果说Golay 1958年的开创毛细管色谱柱的文章是奠定了毛细管气相色谱基础的话,那么1979年Dandeneau和 Zerenner 提出的弹性石英毛细管色谱柱以及随后在上世纪80年代研究开发了多种优良的毛细管色谱固定相和毛细管壁处理工艺,对毛细管色谱的发展和被许多实验室接受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毛细管色谱的发展核心内容是毛细管色谱柱和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发展。时至今日气相色谱高度成熟的情况下,色谱固定相和色谱柱仍然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两年毛细管色谱柱和固定相的发展做一概述。



      近年毛细管色谱柱和固定相的的发展趋向,可以从最近四期美国分析化学杂志每两年一次的双年度基础分析化学专题文献综述(即每逢双年出版的Gas Chromatography)中 [A2-A5]看出,GC色谱柱发展的趋势有以下特点:



1.  气相色谱柱制柱工艺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技术,研究不活跃。近几年新研究的固定相集中在常温离子液体和各种环糊精的衍生物。



2.  近十年GC毛细管色谱柱的研究和改进集中在色谱柱厂家进行,并立即成为商品色谱柱。

3.  近年GC分析所用的色谱柱大都使用毛细管柱,并趋向于使用商品GC毛细管柱。


文献:傅若农,化学试剂,2006,28(1):11~15


w20076114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近年气相色谱进展解读-008
第二部分  气相色谱固定相和气相色谱柱近年的发展


一.简要的历史回顾


1.早期的气相色谱固定液

    虽然在气-液色谱一开始就使用了像DC-550一类的硅油(工业品),但是聚硅氧类固定液在当时还没有占主导地位,而是各种低分子化合物和一部分高聚物用做气相色谱固定液,如角鲨烷,苯二甲酸酯类,聚乙二醇类,各种聚酯类,各类从石油提炼出来的润滑脂,如阿皮松-L,阿皮松-M。当时使用的一些聚硅氧类固定液也都是其它用途的工业品,如DC-550,DC-710,QF-1,DC-11,SE-30。为了分离一些难分离的物质对如苯的二元取代物异构体,使用了有机皂土和低分子液晶。在气相色谱以填充柱为主的时代,由于填充柱的柱效有限,为了能分离各类混合物,研究发展了上千种固定液,但是固定液量太多了又带来麻烦,所以有许多人致力于固定液的分类和精选最常用的固定液,最有影响的是Rohrschneider和McReynolds的固定液表,以及Hawkes推荐的最常用的6种固定液,表 1 是最常用的6种气相色谱固定液。

序号

名称

商品代号

1


聚二甲基硅氧烷

OV-101,SP2100,

SE-30,SF96

2


聚苯基甲基硅氧烷

OV-17, SP2250

3


聚乙二醇(分子量>4000

PEG 20M

   

4


聚醚

DEGS

5


全氰基聚硅氧烷

Silar10C,SP2340,

6


三氟丙基聚硅氧烷

OV-210,SP2401

文献:傅若农,化学试剂,2006,28(1):11~15


(RFU)
w20076114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近年气相色谱进展解读-009

      在2009年我写了三篇综述论文:(1)近年国内固相萃取-色谱分析的进展,色谱,2009,27(5):584-591;(2)近年国内外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进展和趋向,分析试验室,2009,28(3):103-122;(3)毛细管气相色谱柱近年的发展,化学试剂,2009,31(3):183-190

由于篇幅限制,我想利用仪器网进一步在上述文章的基础上,为大家深入解读近年GC的发展。



              第二部分  气相色谱固定相和气相色谱柱近年的发展

一.简要的历史回顾(2)


2  上世纪 80 年代的气相色谱固定液的发展

      上世纪 80 年代是毛细管气相色谱高速发展的时期, 这是由于弹性石英毛细管柱的问世和毛细管柱工艺的发展和成熟,使用专为气相色谱制做的,它们的杂质少,分子量高, 分子量分布窄,耐热性提高, 如大量使用 OV-系列固定液,SP-系列固定液.如OV-1,OV-3,OV-7,OV-11,OV-17,OV-25,OV-210,OV-225,OV-275 等,这一时期,固定液的主体是聚硅氧烷类和聚醚类化合物,如表 2 的数据。

          表 2    五类典型气相色谱固定液的使用情况

             

类别

固    定    相

使  用  情  况(%)

毛 细 管 柱

填 充 柱

1

聚二甲基硅氧烷

55

50

2

聚乙二醇

27

44

3

5%苯基聚甲基硅氧烷

25

15

50%苯基聚甲基硅氧烷

21

29

4

7%氰基,7%苯基聚甲基硅氧烷

9

6

25%氰基,25%苯基聚甲基硅氧烷

9

13

5

50%三氟丙基聚硅氧烷

4

9

    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的气相色谱固定相主要针对毛细管柱,由于毛细管柱的柱效大大高于填充柱,对填充柱选择固定液要有一、二百种[4],而对毛细管柱选择固定液只要五、六种就可以了。所以对毛细管柱最常用的固定液品种减少到 6 种。其中使用最多的是聚二甲基硅氧烷(如 : SE-30,OV-1,OV-101等),聚二甲基硅氧烷是一类通用型固定液,它主要是色散力起作用的固定液,一般按沸点次序洗脱出来,但是对含有不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就不完全按沸点次序洗脱出来,不过同系物就会按沸点次序洗脱出来。毕竟在聚二甲基硅氧烷中还是有-Si-O-键,具有很弱的极性力和受质子力,周围的甲基不能完全屏蔽掉。所以聚二甲基硅氧烷不仅可用于非极性混合物的分离,也可以用于极性混合物的分离。她它的最普遍的应用如对汽油组成有很高的分离能力。

文献:傅若农,化学试剂,2006,28(1):11~15

(RFU)

w20076114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近年气相色谱进展解读-010
第二部分  气相色谱固定相和气相色谱柱近年的发展


一.简要的历史回顾(3)


2  上世纪 80 年代的气相色谱固定液的发展(2)

      第二类使用最多的是聚乙二醇固定液。这是一种氢键型固定液,它对羟基和羧基化合物有较强的作用力。但是不能用于可以和羟基作用的化合物,如氯化氢、异氰酸酯。这类固定液对烷基苯类化合物有很好的分离能力。有研究说明这一固定液不能用于伯胺和苯胺,如果毛细管柱内有氧气,会和固定液作用形成乙醛和环氧乙烷,乙醛和伯胺作用生成席弗碱。聚乙二醇固定液要避免从外界渗透到载气中空气中氧的接触,这样一来会使聚乙二醇降解。无机强酸和氯化高铁会使聚乙二醇降解。但是无机强碱不会使聚乙二醇降解,反而会屏蔽石英表面的酸性,在分离碱性化合物时使峰形尖锐。

    第三类使用较多的气相色谱固定液是含苯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含5%苯基聚甲基硅氧烷和含50%苯基聚甲基硅氧烷),其中使用含5%苯基聚甲基硅氧烷(SE-54)使用者尤其多。这类固定液是一种可极化非极性固定液[1],随苯基含量的增加可极化率也增加。这类固定液在药物和农药分析中广泛使用。

第四类使用较多的气相色谱固定液是含氰基的聚甲基硅氧烷,如含7%氰基,7%苯基聚甲基硅氧烷和含25%氰基,25%苯基聚甲基硅氧烷,由于在聚硅氧烷链中引入氰基,使之成为中等或强基性固定液。氰基含量从3% 到 100%,随着氰基含量增加它的极性(偶极作用)就增加。在这一类固定液上含芳香基和烯基的化合物保留作用较强,氰基含量越高保留作用越强。所以这类固定液适合于从复杂的烃类混合物中分离不饱和烃和芳烃,也适合于分离不饱和脂肪酸。

第五类使用较多的气相色谱固定液是含三氟丙基的聚甲基硅氧烷,如OV-210,这一类固定液的特点是它的给质子能力很强,对羰基化合物有很强的保留作用,同碳数的酮的保留时间高于同碳数的醇,而后者沸点要高。这类固定液多用于成禁用药物的分析。


    在这一时期的固定液为了适应毛细管气相色谱的要求,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使用专为气相色谱制做的,它们的杂质少,分子量高, 分子量分布窄,耐热性提高, 如大量使用OV-系列固定液,SP-系列固定液。

2. 为了适应石油的分析,如模拟蒸馏, 和一些高沸点混合物如金属卟啉和甘油三酸酯的分离, 发展了耐高温的气相色谱固定液, 如各种端羟基聚硅氧烷固定液, 在聚硅氧烷链中嵌入碳硼烷和亚苯基如下边的结构。据SGE公司的报道该公司有可以耐480℃高温的毛细管色谱柱。

参考文献

傅若农,化学试剂,2006,28(1):11~15

(RFU)

w200761140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近年气相色谱进展解读-011

            第二部分  气相色谱固定相和气相色谱柱近年的发展



一.简要的历史回顾(4)



2  上世纪 80 年代的气相色谱固定液的发展(3)



      为了便于在色谱柱上固定液进行交联 、固定化,在各种聚硅氧烷固定液分子上引入一定量的乙烯基,使一些难交联的固定液比较容易地固定在色谱柱上[1],如:



4.发展了各种选择性固定液用于难分离的异构体,如:液晶; 冠醚; 侧链液晶聚硅氧烷; 侧链冠醚聚硅氧烷; 侧链液晶冠醚聚硅氧烷[1]; 以氨基酸为侧链聚硅氧烷如Chirasil-Val


以及各种各样的带有不同侧链基团的聚硅氧烷。如侧链液晶的聚硅氧烷(I),侧链冠醚的聚硅氧烷(II)。


化合物(II)是一种分离酚类位置异构体极好的固定液。



参考文献



1.  傅若农,化学试剂,2006281):1115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