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分散剂对氧化硅粉体胶体特性的影响
根据胶体稳定性的DLVO理论,胶体质点之间存在范德华吸引作用,而质点在相互接近时又因双电层的重叠而产生排斥作用,胶体的稳定性取决于质点之间吸引与排斥作用的相对大小。
悬浮体的分散性和流动性与其Zeta电位值有很大关系,一般地,Zeta电位绝对值越大,越有利于悬浮体分散。在浆料的制备过程中,为获得高分散性稳定性好的浆料,通常选用一些高分子电解质来改善其悬浮性能。图4给出了纳米SiO2粉体加入分散剂后的Zeta电位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引入分散剂以后,粒子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增加,这是由于加入分散剂后,带有负电荷的分散剂阴离子基团吸附在氧化硅粒子表面,使粒子表面的负电荷性更高。同时还可以看出,在pH=10附近粒子仍具有最大的Zeta电位绝对值,即在pH=10附近粒子表面的电荷密度最高,粒子间产生最大的静电斥力,于是浆料具有最佳的分散性。因此,制备高固体含量的氧化硅浆料的最佳pH值应在10左右。
图4 分散剂加入后氧化硅表面Zeta电位变化曲线
从图5中给出的SiO2浆体在分散剂存在下的粒径分布随pH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SiO2在酸性条件下呈现部分团聚状态,在pH值=2的等电点附近颗粒最大,而在碱性条件下颗粒基本呈单分散状态。这与Zeta电位的变化是一致的,等电点附近由于颗粒间的双电层斥力较小,颗粒间的范德华力使颗粒相互粘连而聚合,高的Zeta电位则使浆料中的颗粒因斥力而分开。
图5 加入分散剂后SiO2浆体中的颗粒分布
2.3 分散剂对氧化硅浆料性能的影响
2.3.1 分散剂对氧化硅浆料悬浮稳定性的影响
在质量分数为5%的纳米SiO2体系中加入不同种类的分散剂,其体系的颗粒沉降情况见表1。所用分散剂分别为电解质分散剂A、聚电解质分散剂PA和非电解质分散剂PEG,在pH为10的条件下分散制得水悬浮浆液,十天后测沉降体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聚电解质分散剂PA的效果明显好于电解质分散剂A和非电解质分散剂PEG。这说明分散效果与分散剂的分子结构有密切关系。电解质分散剂A、聚电解质分散剂PA在分子链上带有很多可离解的基团,离解后带有大量电荷,周围会吸附大量带有相反电荷的小离子,颗粒有效半径变大,增加了颗粒间的斥力,同时离解出来的小离子使分散介质的离子强度发生改变,从而改变了双电层的厚度,增强了双电层的稳定性。电解质聚合物类分散剂由于同时具有空间稳定和静电稳定机制使体系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而相比之下非电解质分散剂PEG只具有空间稳定作用,效果不明显。
2.3.2 分散剂对氧化硅浆料流变特性的影响
悬浮液的流变性决定于浆液的固含量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纳米级氧化硅粉体在水介质中具有较高的比表面能,因而容易产生团聚或絮凝,影响浆料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分散剂的加入不仅能改善SiO2粉体的表面特性,而且对SiO2悬浮体的流变行为也有较大影响,通过加入分散剂的方法可以获得低粘度、高稳定性均匀性好的浆料。图5为经过高搅分散后固含量为25%的氧化硅浆料的粘度与分散剂CP-8300加入量的关系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加分散剂时浆料的粘度最大,随着分散剂用量的增加,粒子表面电荷密度升高,离子间斥力也相应增加,浆料的粘度开始下降,流动性好转,体系的分散性得到改善。进一步增加分散剂用量,浆料粘度变化不大,这是由于粒子表面电荷达到饱和所致。但分散剂用量过大,过剩的分散剂分子相互桥连形成网络结构,限制粒子间的运动,使流变性变差。对固相质量分数为20%的浆料,与加入量0.5%、1%、2.5%、7.5%、10%的分散剂加入量相比,分散剂加入量为5%时能使悬浮体粘度最低。
图6 高搅分散后氧化硅浆料的粘度与分散剂加入量的关系
经砂磨后,氧化硅浆料的粘度降低,氧化硅浆料的粘度随分散剂加入量的变化体现出与高搅后相似的规律。进一步验证了制备流动性好的氧化硅浆料需要的最佳条件。
图7 砂磨后氧化硅浆料的粘度与分散剂加入量的关系
3.结论
(1)纳米SiO2粉体的等电点位于pH=2附近,在pH=10附近粒子的Zeta电位具有最大绝对值。
(2)Zeta电位和粒度分布是表征粉体在悬浮液中分散稳定性的有效手段。
(3)通过加入分散剂,浆料粘度明显降低,粒子间团聚现象明显改善。可制得高固含量低粘度稳定性好的纳米氧化硅浆料。
参考文献
[1] 顾志明,姬广斌,李凤生. 超细无机粉体的水中分散研究综述.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5, 23(5),470-473
[2] Varley D. M., Brower H. H.,J dispersion of pigment: what is the ultimate? Oil Col. Chem. Assoc. , 1979, 62: 401-409
[3] 汪瑾,许煜芬. 超细粉体在
液相中分散稳定性研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1,123-126
[4] 郑达敏,傅吉全. 纳米ZnO在水体系中的分散研究.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2(1),6-9
[5] 胡圣飞,郦华兴,陈志刚等. 纳米粒子的分散与表征技术,化工新型材料,2002, 30(11),41-43
[6] 张立德,牟季美.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7] 沈钟,王果庭. 胶体与表面化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4~87
没研究过,搜索出这篇文章,支持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