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食品添加剂是如何由“乖孩子”沦为“野孩子”

浏览0 回复8 电梯直达
天天想你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检测方法的缺失导致添加剂滥用

这几年,瘦肉精、染色馒头、三聚氰胺奶粉、红心鸭蛋……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祸首总少不了食品添加剂。公众的愤怒指向食品添加剂。由此看来,加还是不加,并不是根本问题;怎么加,怎么加得有益、必要、安全,才是问题的实质。换句话说,食品添加剂这个原本不错的“乖孩子”,一旦被滥用,或混进非法的非食用物质,就会变成惹是生非的“野孩子”。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wubin1026282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迪马奖励积分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天天想你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防止“乖孩子”沦为“野孩子”,必须立下各种规矩,从生产到使用,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第一,标准关。什么是安全的合法的食品添加剂?随着新的所谓添加剂不断出现,标准制定的提速已是当务之急。有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卫生部已制定公布了102项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指定了58项食品添加剂标准,80%以上食品添加剂品种已制定了相应的产品标准。成绩不小,但离公众期望尚有距离。同时,还有检测手段与方法如何与时俱进的问题。在卫生部日前公布的47种可能在食品中“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22种“易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黑名单”中,相当一部分检测方法暂缺,这无疑使得“黑名单”的威慑效应大打折扣。

第二,使用关。“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掩盖食品腐败变质、不得掩盖食品本身或者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不得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而使用”,这是刚刚公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的规定,这应是一条底线原则。除此,食品添加剂使用的重要原则是“做减法”——— 可添加可不添加的不添加,不得不添加的也要尽量少添加,严禁超范围、超数量使用。除了已被证明的长期、超量使用添加剂可能引起慢性中毒甚至致癌之外,现在认为无害的添加剂,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未必是真的安全的。谨慎使用,方为上策。这就是为什么说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的问题。曾有位日本食品界专家讲述自己怎么用便宜的肉碎,加上黏着剂、乳化剂、着色剂、防腐剂等30多种添加剂后,开发出一种人人爱吃的“化学丸子”。可当他目睹自己女儿开心地吃着这种“化学丸子”时,他意识到,他根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吃这些东西。由此可见,在食品行业注入更多道德自律力量,是比公布一两项生产标准更艰苦、更耗时的事。与此同时,建立无缝对接的监管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消费关。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意识不可或缺。比如,购买食品要看包装上的配料表,选择添加剂少的食品。刚公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所有食品添加剂必须在食品标签上明显标注,为公众提供了知情、监督的条件;要有一定的怀疑精神,远离颜色过艳、味道过浓、口感异常的食品,在追求食品的美味与健康之间,多一些理性。
dahua1981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天天想你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是的 现在一感冒 大夫就让扎点滴 就是政府监管的缺失
happy爱米粒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检测方法的缺失导致添加剂滥用?主要应该是政府监管不力
yifan1117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食品添加剂本身没有错,有的就不是食品添加剂,有的是非法添加。
天天想你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木有才(xgy2005) 发表:
检测方法的缺失导致添加剂滥用?主要应该是政府监管不力
是的 现在违法成本很低 造假者不怕 罚个几千块 不起效果 应该对食品安全立法 严加惩处
yifan1117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天天想你(littlejie) 发表:
原文由 木有才(xgy2005) 发表:
检测方法的缺失导致添加剂滥用?主要应该是政府监管不力
是的 现在违法成本很低 造假者不怕 罚个几千块 不起效果 应该对食品安全立法 严加惩处
严惩是一方面,关键现在是多头监管,有点乱。
天天想你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yifan1117(yifan1117) 发表:
原文由 天天想你(littlejie) 发表:
原文由 木有才(xgy2005) 发表:
检测方法的缺失导致添加剂滥用?主要应该是政府监管不力
是的 现在违法成本很低 造假者不怕 罚个几千块 不起效果 应该对食品安全立法 严加惩处
严惩是一方面,关键现在是多头监管,有点乱。
就是缺少监管 有监管的缺乏监管主体 工商税务法院检察院公安局 互相和稀泥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