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资料]有机质谱历史及解析

浏览0 回复99 电梯直达
Easy-Boy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该帖子已被iluvm设置为精华;
第四章:质谱法

第一节: 概述
1.1 发展历史
1.    1886年,E. Goldstein在低压放电实验中观察到正电荷粒子.
2.     1898年,W. Wen发现正电荷粒子束在磁场中发生偏转.
3.    现代质谱学之父: J. J. Thomson(获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
4.    1922年, F.W.Aston[英]因发明了质谱仪等成就获诺贝尔化学奖. 1942年, 第一台商品质谱仪.
5.    50年代起,有机质谱研究(有机物离子裂解机理, 运用质谱推断有机分子结构)
6.    各种离子源质谱, 联机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应用(CI, FD, FAB, ESI-MS等)
1.2 特点:
1.    灵敏度高(几微克甚至更少的样品, 检出极限可达10-14克)
2.    是唯一可以确定分子式的方法.
3.    分析速度快(几秒)
4.    可同色谱联用.

第二节: 基本原理
2.1基本原理
质谱是唯一可以确定分子式的方法。而分子式对推测结构是至关重要的。质谱法的灵敏度远远超过其它方法,测试样品的用量在不断降低,而且其分析速度快,还可同具有分离功能的色谱联用。
具有一定压力的气态有机分子,在离子源中通过一定能量(70ev)的电子轰击或离子分子反应等离子化方式,使样品分子失去一个电子产生正离子, 继而还可裂解为一系列的碎片离子,然后根据这些离子的质荷比(m/ze)的不同,用磁场或磁场与电场等电磁方法将这些正离子进行分离和鉴定。由此可见质谱最简单形式的三项基本功能是:
(1)气化挥发度范围很广的化合物;
(2)使气态分子变为离子(除了在气化过程中不产生中性分子而直接产生离子的化合物);
(3)根据质荷比(m/ze)将它们分开,并进行检测、记录。由于多电荷离子产生的比例比单电荷离子要小得多,通常取z等于1,e为常数(1个电子的电荷),因而就表征了离子的质量。
这样,质谱就成为了产生并称量离子的装置。 由于各化合物所形成的离子的质量以及各种离子的相对强度都是各化合物所特有的,故可从质谱图形中确定分子量及其结构。 
(一)    电离方式:
一般,MS测定采用电子轰击法(electron impact ionization,简称EI),故称EIMS。它是应用最普遍、发展最成熟的电离方法。测定EI-MS时,需要先将样品加热气化,而后才能电离。故容易发生热分解的化合物,如醇、糖苷、部分羧酸等,往往测不到分子离子峰,看到的只是其碎片峰。而一些大分子物质,如糖的聚合物、肽类等,也因难于气化而无法测定。故近来多将一些对热不稳定的样品,如糖类、醇类等,进行乙酰化或三甲基硅烷化(TMS化),形成对热稳定性好的挥发性衍生物后再进行测定。近二十余年来,在电离方式的研发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针对生物大分子等大极性、难气化、不稳定的化合物,开发了多种使样品不必加热气化而直接电离或者防止化合物热分解的新电离方法(软电离方法),如:
1. 化学电离(Chemical ionization,简称CI)
2.    场致电离(field ionization, 简称FI)和场解析电离(field desorption ionization,简称FD)
3.    快速原子轰击电离(fast atom bombardment, 简称FAB)
4.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简称MALDA)
5.    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简称ESI)
6.    大气压化学电离(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简称APCI)等。
目的是一方面使质谱能显示出那些不稳定、高极性、难气化、难电离的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另一方面通过检测多电荷离子,使质量分析器检测的质量提高几十倍甚至更高。要注意的是,软电离方法一般显示明显的准分子离子峰,如 [M+H]+或[M-H]+ 峰、有时会出现[M+Na]+、[M+K]+峰等,而碎片离子峰往往很少,甚至没有。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Easy-Boy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由于各化合物所形成的离子的质量以及各种离子的相对强度都是各化合物所特有的,故可从质谱图形中确定分子量及其结构.
  理论公式:  (1).  zV = mv2/2
(2).  mv2/R = Hzv → v = HzR/m
(3).  m/z = H2R2/2V
2.2 测定方法
三种仪器:
1.    单聚焦质谱仪:
2.    双聚焦质谱仪
3.    四极质谱仪
质谱仪的主体为: 进样系统,离子源, 质量分析器和离子检测器.
2.3质谱图
1.    质谱图的表示方法
(1)    图示法
(2)    数据法
2.    质谱图中离子峰的种类
(1)    分子离子峰
(2)    碎片离子峰
(3)    同位素峰
(4)    亚稳离子峰
(5)    多电荷离子峰

第三节. 分子量和分子式的确定
3.1 分子量的确定
从理论上讲,除同位素峰外,分子离子峰(Molecular Ion, M+.)呈现在谱图中的最高质量位置。但当分子离子不稳定时,可能导致分子离子峰不在谱图中出现,或生成大于或小于分子离子质量的(M+H)+、(M-H)+ 或(M+Na)+峰等。
M + e → M+. + 2e
对于纯化合物而言,判断分子离子峰时应注意:
1. 峰的强度
分子离子峰的强度依赖于分子离子的稳定性。当分子具有大的共轭体系时,其稳定性高;其次是有双键的化合物的分子离子稳定性较高;环状结构因断裂一个键后仍未改变质量,其分子离子峰也强;支链越多,分子离子越不稳定; 杂原子携带正电荷的能力按周期表自上而下的位置依次增强, 因而硫醇和硫醚的分子离子比醇和醚稳定.
通常有机化合物在质谱中表现的稳定性有以下次序:
芳香环 >脂环> 硫醚、硫酮> 共轭烯 > 直链碳氢化合物 > 羰基化合物 > 醚 > 胺 >支链烃 > 晴 > 伯醇 > 仲醇 >叔醇 > 缩醛.
2. 氮规则 (Nitrogen Rule)
对于只含有C、H、O、N的有机化合物,若其分子中不含氮原子或含有偶数个氮原子,则其分子量为偶数;若其分子中含有奇数个氮原子,则其分子量为奇数。
凡是奇电子离子(包括碎片离子)都符合氮规则,而偶电子离子则刚刚相反。
3. 中性碎片(小分子及自由基)的丢失是否合理
如一般由M+.减去4 ~ 14个质量单位或减去21~ 25个质量单位是不可能的。
4. 可采用软电离方法验证
a.降低电子束能量。
b.降低样品加热温度。
c.扩散法。
d.(M+H)+峰的判别。
e.软电离方法:场电离(FI)、场解吸(FD)、化学电离(CI)、解吸化学电离(DCI)、快原子轰击(FAB)、电喷雾电离(ESI)等
软电离方法一般显示明显的准分子离子峰,如 [M+H]+或[M-H]+ 峰、有时会出现[M+Na]+、[M+K]+峰等,而碎片离子峰往往很少,甚至没有。
Easy-Boy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3.2.分子式测定
1.    同位素丰度法[贝农(Beynon)表]
分子式测定可采用同位素丰度法[贝农(Beynon)表],但此法对分子量大或结构复杂、不稳定的化合物是不适用的。现在一般都采用高分辨质谱法测定,可直接显示可能分子式及可能率。若测出的分子量数据与按推测的分子式计算出的分子量数据相差很小(与仪器精密度有关, 一般小于0.003), 则可认为推测可信的。
表:有机化合物常见元素同位素及其丰度
12C(100%),  13C(1.08%);                  1H(100%), 2H(0.016%);
16O(100%), 17O(0.04%), 18O(0.20%);          14N(100%), 15N(0.37%);
32S(100%), 33S(0.80%), 34S(4.60%);            35Cl(100%), 37Cl(32.5%);
79Br(100%), 81Br(98.0%).

例1. 某化合物的质谱图上显示[M+.] m/z 150(100%)、[M+1] + m/z 151(10.2%)、[M+2] + m/z 152(0.88%)。试推断其分子式。   

例2.某化合物的质谱图上显示[M+.] m/z 151(100%)、[M+1] + m/z 152(9.5%)、[M+2] + m/z 153(32.1%)。试推断其分子式。   

例3.  某化合物的质谱图上显示[M+.] m/z 206(25.90%)、[M+1] + m/z 207(3.24%)、[M+2] + m/z 208(2.48%)。试推断其分子式。   
(1答案:C9H10O2);(2答案:C8H6NCl);(3答案:C10H22S2)
1.    高分辨质谱法:
(1)    质谱仪的电脑软件直接显示可能分子式及可能率.
(2)    若测出的分子量数据与按推测的分子式计算出的分子量数据相差很小(与仪器精密度有关, 一般小于0.003), 则推测可信.

第四节 电子轰击电离过程

1.    电离:ABC + e- → ABC+ +2e-                    ABC + e- → ABCn+ +(n+1)e-
2。碎裂:
ABC+ + e- → A+ + BC (AB+ + C或A + BC+ )  简单断裂
ABC+ + e- → AC+ + B                        重排
3。分子-离子反应
ABC+ + ABC → ABCABC+      缔合
ABC+ + ABC → ABCA+ + BC  原子或基团剥夺
4。共振俘获:
ABC + e- → ABC-
5.离解共振俘获:
ABC + e- → AB- + C
6.生成离子偶:
        ABC+ + e- → AB+ + C-  + e-
  目前,大多数质谱仪的分析数据取自正离子。

Easy-Boy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3.2.分子式测定
1.    同位素丰度法[贝农(Beynon)表]
分子式测定可采用同位素丰度法[贝农(Beynon)表],但此法对分子量大或结构复杂、不稳定的化合物是不适用的。现在一般都采用高分辨质谱法测定,可直接显示可能分子式及可能率。若测出的分子量数据与按推测的分子式计算出的分子量数据相差很小(与仪器精密度有关, 一般小于0.003), 则可认为推测可信的。
表:有机化合物常见元素同位素及其丰度
12C(100%),  13C(1.08%);                  1H(100%), 2H(0.016%);
16O(100%), 17O(0.04%), 18O(0.20%);          14N(100%), 15N(0.37%);
32S(100%), 33S(0.80%), 34S(4.60%);            35Cl(100%), 37Cl(32.5%);
79Br(100%), 81Br(98.0%).

例1. 某化合物的质谱图上显示[M+.] m/z 150(100%)、[M+1] + m/z 151(10.2%)、[M+2] + m/z 152(0.88%)。试推断其分子式。   

例2.某化合物的质谱图上显示[M+.] m/z 151(100%)、[M+1] + m/z 152(9.5%)、[M+2] + m/z 153(32.1%)。试推断其分子式。   

例3.  某化合物的质谱图上显示[M+.] m/z 206(25.90%)、[M+1] + m/z 207(3.24%)、[M+2] + m/z 208(2.48%)。试推断其分子式。   
(1答案:C9H10O2);(2答案:C8H6NCl);(3答案:C10H22S2)
1.    高分辨质谱法:
(1)    质谱仪的电脑软件直接显示可能分子式及可能率.
(2)    若测出的分子量数据与按推测的分子式计算出的分子量数据相差很小(与仪器精密度有关, 一般小于0.003), 则推测可信.

第四节 电子轰击电离过程

1.    电离:ABC + e- → ABC+ +2e-                    ABC + e- → ABCn+ +(n+1)e-
2。碎裂:
ABC+ + e- → A+ + BC (AB+ + C或A + BC+ )  简单断裂
ABC+ + e- → AC+ + B                        重排
3。分子-离子反应
ABC+ + ABC → ABCABC+      缔合
ABC+ + ABC → ABCA+ + BC  原子或基团剥夺
4。共振俘获:
ABC + e- → ABC-
5.离解共振俘获:
ABC + e- → AB- + C
6.生成离子偶:
        ABC+ + e- → AB+ + C-  + e-
  目前,大多数质谱仪的分析数据取自正离子。

Easy-Boy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五节 离子碎裂机理

5.1 电荷-自由基定域假说(Charge Localization)
1940年,Cummings
1967年,Mclafferty and  Djerassi
   
5.2 有机质谱裂解的机理:
由质谱数据推导有机物分子结构的过程,可以说是由碎片离子拼凑原有机分子的过程,为了使拼凑工作顺利,推导出的分子结构正确,当然应了解质谱裂解机理。
在质谱中,分子气相裂解反应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自由基中心引发的裂解和电荷中心引发的裂解。
1. 游离基中心引发的裂解
这类断裂反应也称为α裂解,是最重要的一种裂解机制。
(2) 电荷中心引发的裂解
电荷中心引发的裂解又称诱导裂解。用i表示。一般讲,i裂解的重要性小于α裂解,但两者是相互竞争的反应。
Easy-Boy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3) 游离基中心引发的重排
  在质谱中往往出现一些特定重排反应,产生的离子丰度高。这些重排特征离子对推导分子结构很有启示作用。最常见的这类重排是麦克拉夫悌重排(Mclafferty rearrangement)。它是由游离基中心引发,涉及到γ-H转移重排,所以又叫γ-H重排。它有两种类型:
a. γ-H重排到不饱和基团上,伴随发生α裂解,电荷保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b. γ-H重排到不饱和基团上,伴随发生β裂解(i裂解),电荷发生转移。
同一个分子离子既可发生(1)型裂解,也可发生(2)型裂解。究竟哪种类型占优势,由分子中取代基决定。只有γ-H转移而不是α-H或β-H转移,这是因为 γ-H刚好合适能量低的六元环过渡态。

(5) 其他裂解反应
前面概括地叙述了质谱中常见的四种类型裂解反应,除此以外,尚有一些裂解反应是值得注意的,如:
a. 逆狄尔斯-阿尔德裂解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是由一个共轭双烯和一个单烯分子合并成一个六员环单烯。而在质谱中由一个六员环单烯可裂解成为一个共轭双烯和一个单烯碎片离子,所以这种裂解被称为逆狄尔斯-阿尔德裂解(retro-Diels-Alder fragmentation).


b. σ键裂解
σ键在电离时失去一个电子,则断裂往往在这个位置发生。在烷烃中,高取代的原子由于支链烃基的超共轭致稳效应,使该碳原子更易电离而开裂,这种裂解用σ表示。


c. 置换裂解(rd)
分子内部两个原子或基团(常常是带游离基中心的)能够互相作用,形成一个新键,同时其中一个基团(或两者)的另一键断裂,如1-卤化(氯或溴化)烷中最强峰就是由该裂解反应形成,该反应称为γ位置换裂解,以rd表示。





Easy-Boy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Easy-Boy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例1.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4H8O,其MC图如下,试推断其结构



(答案:1 CH3COCH2CH3
Easy-Boy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qinglin171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wuyiqin517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能通过EI源MS来解析物质结构吗?我做热裂解方面的,通过GC/MS能鉴定产物结够?不用四大谱图?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