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X中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徐僖

浏览0 回复4 电梯直达
夜市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徐僖1921年1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在兄弟4人中,排行第四。父亲学徒出身,靠勤劳起家。母亲心地善良。徐僖继承了父亲奋发倔强的个性,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又继承了母亲善良的美德,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充满同情。

1933年徐僖离家到上海,寄居姐姐家。姐夫张祖培曾是“五·卅”惨案时期圣约翰大学反帝斗争的一位学生领袖,满怀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感,给予他很大的影响。1937年徐僖初中毕业后从上海回到南京,就读金陵大学附属中学。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3天随父母逃难到四川,就读于内迁到四川万县的金陵大学附属中学。1938年夏徐僖考人重庆南开中学,1940年夏毕业,考入当时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化工系。南开中学“允公允能”和浙江大学“求是”的校训,教育徐僖无私无我,苦干实干,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使他在青年时代就具有这些鲜明的个性。

  1944年,徐僖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获工学士学位,同时考取本校研究生,在染料专家侯毓汾的指导下研究五棓子染料。1944年12月,日本侵略军攻进贵州,学校被迫停课,徐僖随侯毓汾到内迁四川永川县的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担任化学基础课程助教。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华战争期间,徐僖颠沛流离、辗转东西,阅尽祖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景,使他把自己的未来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抗战胜利后,徐僖回到上海。1947年初,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招考留美学生5名,其中化学专业1名。徐僖一举考中,于1947年9月到美国宾州李海大学化工系攻读硕士学位。他用从国内带去的五棓子在实验室首次试制成功五棓子塑料,1948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为丰富实践经验,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到美国柯达公司精细药品车间实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与黄子卿、黄涉清等人于1949年5月同乘美国“威尔逊号”轮船回国。途经香港时,受到刁难和阻挠,幸得侯德榜和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董事长任鸿隽帮助,最后舍弃所有行李,随身只带一小箱笔记资料及一台小打字机飞赴重庆,投奔父兄。1949年冬重庆解放时,由宋庆龄主办的《中国建设》杂志曾向海内外报导了徐僖回国的消息。
  1949年冬,徐僖受聘为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1951年他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同时受命筹建重庆棓酸塑料厂(后更名为重庆合成化工厂)。该厂1953年投产,徐僖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同年他被评为重庆市甲等劳动模范。1953年徐僖受命在原四川化工学院(1953年并人成都工学院,现名成都科技大学)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专业。
  1957年以后,徐僖在政治上多次遭受冲击,在工作中也遇到重重阻力,但丝毫没有动摇他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决心。他始终倡导和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将全部精力投入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建设和教学工作。1959年徐僖开始招收研究生。1960年,他在下放劳动期间,编著出版了我国高等学校第1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文化大革命”中,徐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饱受折磨,右眼因此成疾,且因得不到妥善治疗而失明,但他仍然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1970年,在他还没有获得重返实验大楼搞科研的权利时,重庆等地的一些军工单位陆续派人来请他前往协助解决重要技术问题。他十分珍视这些联系实际、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机会,不辞辛劳,立即深入工厂、车间、实验室及野外试验现场,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研究试制新产品,搞技术革新。到1976年,这些单位在徐僖主持或指导下,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其中“高分子固体润滑剂”和“金属冷挤压工艺的应用”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徐僖还应邀出席了大会。“枪弹底火壳无铬钝化新工艺”获得1981年国防科委重大成果奖和1983年国家发明奖。1985年国防科工委和国家计委、经委、科委联合授予徐僖“国防军工协作先进个人”称号。这几年间,繁重的工作和各种压力进一步损害了徐僖的健康,他经常带病工作。1980年5月,徐僖因咯血不止,住院治疗,切除了左下肺。2个月后,他不顾医生劝阻,提前重返工作岗位。在科学的春天里,他更加意气风发,积极从事教学工作,以及进一步深入开展高分子成型理论、高分子力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在高分子降解和共聚、高分子氢键复合、高分子共混材料的形态和性能等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徐僖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使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动为生产建设服务,开展了油田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开发以及扎根石油化工企业的工作。1981年,石油部在他负责的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建立了油田高分子材料研究室。80年代,徐僖和他的学生走遍了国内大部分油田,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与油田职工合作,取得了堵水、防垢、降凝、减阻等多项研究成果。1991年,这个研究室获得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原石油部)重奖,徐僖受聘为该公司“八五”攻关项目“三次采油新技术”课题的学术指导人。多年来,徐僖还先后走访了齐鲁、大庆、燕山、扬子、兰州等石油化工公司的生产现场和研究院,与石化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相继于1985年和1987年与徐僖签订合同,分别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建立了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室和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站,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工业。

在40多年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徐僖先后发表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4部,获准专利2项,获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10多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先后受聘兼任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非金属材料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机高分子材料学科评议组召集人;被选为中国化工学会多届理事和第35届副理事长,第3、5、6、7、8届全国人民代表会代表。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夜市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研究开发成功五棓子塑料

  1944年,徐僖在就读浙江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时,曾跟随导师侯毓汾研究五棓子染料。五棓子是漆树科盐肤木的虫瘿,是我国西南川黔山区的土特产,含有的大量五棓子单宁水解后可获得3,4,5-三羟基苯甲酸。徐僖设想将3,4,5-三羟基苯甲酸通过脱羧制取1,2,3-苯三酚,用作制取塑料的原料。当时,我国石油缺乏,石油化工一片空白,市场上的塑料制品皆是“洋货”。徐僖希望从利用五棓子这一丰富的土产资源入手,逐步创建我国的塑料工业。1947年赴美留学时,他将30多公斤五棓子夹在行李中带到美国,利用美国实验室设备继续开展研究。1年后,他以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证实了自己的设想,通过1,2,3-苯三酚与糠醛的缩聚反应制得可与苯酚-甲醛塑料媲美的五棓子塑料,出色地取得了硕士学位。徐僖念念不忘创建我国的塑料工业,为了深人生产实际,掌握有关技术,回国实现他的愿望,他到纽约州诺切斯特城柯达公司精细药品车间工作了一段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西南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塑料制品奇缺,甚至连衣服钮扣和一般家用电器的插头、插座都很难买到。1951年春,徐僖提出申请开发五棓子塑料,不到一个星期即得到西南财经委员会批准。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徐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建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利用国产五棓子和一些农副产品为原料进行五棓子塑料中试研究,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他和干部工人一起劳动,拉板车、抬机器、安装设备,无所不干。1952年初,中试成功,徐僖受命主持建厂工作。1953年5月3日,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西南地区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第一个塑料工厂。过9年的艰苦努力,徐僖终于实现了他的宿愿,在被封锁禁运的时代,为中华民族争了气。

开拓高分子材料科学新领域


  材料科学研究的发展特征,一是与发展高技术的需要密切结合,二是跨学科交叉。徐僖在50年代后期即明确提出要重视力学与高分子化学两个学科交叉领域,研究高分子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的化学过程和现象,为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和改性开拓新的途径。当时国外在这一边缘领域的研究亦处于探索阶段。徐僖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首先受到美国著名专家R.s.Porter和A.Casele 的重视,在他们的专著《Polymer stress Reaction》(Academic Press,1979)中摘录转载了徐僖60年代的全部研究成果。在长期的工作中,徐僖和他的助手采用超声波、振荡磨、高速搅拌等多种手段制得了10余种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论点。研究成果“超声辐照下聚合物的降解和嵌段(接枝)共聚”被公认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一成果对三次采油所需高效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提供了新途径。
  采用共混和复合的方法开发多组分高分子材料,可以弥补单组分材料的缺陷,挖掘材料的潜在性能。在国内徐僖最早从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理论的高度,系统地研究了聚乙烯、聚丙烯、聚氧化乙烯、聚氯乙烯和丙烯酸类树脂等10余种共混体系的有关化学反应,结构形态和流变行为,提供了一系列有实用价值的理论依据。聚烯烃的世界年产量约占塑料总产量的1/3,但由于韧性较差,影响了在工程领域的使用。多年来,聚烯烃增韧成了国际高分子学术界注目的课题。通过加入弹性体可以实现增韧,但材料的强度和热变形温度会大幅度下降。徐僖采用高聚物增韧聚烯烃,能在保持材料强度基本不变和良好加工性能的基础上,使韧性提高5~20倍。这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导电性是高分子材料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徐僖借鉴结晶度对金属材料导电性能影响方面的报导,提出可以通过氢键复合降低结晶性聚电解质的结晶度,提高其导电率。他指导他的学生研究了聚氧化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体系的氢键复合,实现了这一设想,使材料的结晶度大幅度降低,导电率提高1~2个数量级。这项成果对推动快离子导体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徐僖在上述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前沿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受到了有关各界的高度重视。他多次被邀请到国内外有关单位讲学,到重要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1990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共同授予他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研究中心将他列为1992年国际知名人物。
夜市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活跃学术交流 培育科技人才


  1953年春,徐僖接受高教部下达的任务,负责在原四川化工学院筹建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专业。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组织师资队伍的同时,亲自拟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筹集仪器设备。这年夏季,即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徐僖率先主讲了主修课程“高分子化学原理”。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50年代后期他又举办高分子材料进修班,同原苏联塑料专家阿费·尼古拉耶夫等人合作培养了来自兄弟高等学校的骨干教师和研究单位及大、中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数十人,推动了我国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学科的发展。
  1959年,徐僖开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他创办了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1981年,他被评为我国首批博士导师。1987年,他率领的高分子材料学科点被评为重点学科点。1989年经批准在该重点实验室建立高分子材料博士后流动站。徐僖为研究生开设了“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多组分高分子材料的结构表征”,“高分子化学流变学”等课程。他的教学特点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注意观察学科发展的新动向,积极创新。他随时用国内外本学科的新成就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实、更新教学内容。他拟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大多数是当代高分子材料学科中的热点,完成的论文一般都参加了国际学术交流,刊登在国内外有关学科的重要期刊上。徐僖胸怀宽阔,几十年来毫无保留地对学生和中青年教师传授他的科学思想和学术见解,不知疲倦地指导和帮助他们选择课题、争取项目、解决难点,引导他们占领学术制高点。
  徐僖对学生的学术道德要求极其严格。他对学生的作业逐字逐句审阅,对实验数据仔细查核。他常用自己的老师、高分子科学家王葆仁的话教导学生:“要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要求学生要饮水思源,实事求是,绝对不能弄虚做假。他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他说:“生为中国人,永远不能背离祖国,要为她工作,使她早日富强起来。”身教重于言教,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他为人正直,崇奉清廉,痛恨以权谋私。他身兼多职却从不收取兼职工资。他发表文章的稿费,一般都全数交给合作者。有些不便推掉的稿费和评审费,他全部存在所在的工作单位。1991年夏,国内一些地区发生严重水灾,他立即捐助1万元,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1960年徐僖撰写出版了我国高等学校第1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该书成为当时国内各校高分子专业普遍采用的教材,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结束了该专业全部采用国外书籍,没有中文书可阅读的局面。“文化大革命”后,徐僖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担任化工卷高分子化工分支主编和化学卷高分子化学分支副主编。这两卷已相继于1987年和1989年出版。他还主译出版了《聚合物降解过程化学》和《聚合物加工流变学》。1988年他受聘担任美国Hanser出版社《国际聚合物丛书》顾问编委。1984年和1985年,他受石油部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委托,先后创办了《油田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学与工程》两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杂志,且担任主编。
  为活跃学术交流,徐僖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除在国内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到有关单位讲学外,还常应邀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及瑞典、荷兰、法国、印度、韩国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和访问,还邀请许多国外同行专家来华参加学术会议。近几年来,他每年邀请一些著名专家来华讲学。通过互访和学术交流,他与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工业材料研究院、多伦多大学、拉瓦尔大学、美国罗威尔大学、美国杜邦公司、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许多著名学者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生,进行科研合作,交流科技信息。据不完全统计,1982年至1992年间,徐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发表论文40余篇,9次担任这些学术会议的分会主席和会议组织委员。
  1991年10月,徐僖受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委托,在上海举办了亚澳地区国际聚合物加工学术会议,并担任大会主席。亚澳地区及北美、欧洲的40多位专家学者和160多位中国科技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学术上和组织工作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充分发挥了在国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
  徐僖的这些学术活动,与他创建和发展学科、培育科技人才的事业相辅相成。通过将近50年的辛勤耕耘,徐僖主持的学科点累计已培养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7000余名,可谓桃李满天下。为表彰徐僖的突出贡献,1989年,国家教委授予他“高分子材料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奖”。中国化学会授予他“高分子化学育才奖”。
  现在,徐僖已年逾七旬,但依然精力充沛,才思敏捷,步履矫健,为发展祖国的高分子材料科学与教育事业奋力拼搏。
wuyuabz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徐僖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分子材料科学家。江苏南京人。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 1948年获美国里海大学硕士学位。成都科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主任。兼任上海交通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研究方向:
  他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采用超声技术合成了一系列有应用前景的嵌段和接枝共聚物,此项技术可用以制备高效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研究了高分子氢氧键复合物和高分子共混材料的形态性能关系,提出通过氢键复合可以有效降低导电材料的结晶度、提高材料导电率,这一提示对推动快离子导体研究有很大意义。在用离聚物增韧聚烯烃的研究方面也有较多成果。

chy813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