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不确定度分析报告究竟应该谁来编制?

浏览0 回复37 电梯直达
路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我9楼的回复,是针对6楼“bbhhy123”版友提出的“是否每次检测都要测不确定度”的疑问的回复,根本不是楼主所说的“不确定度分析报告的编制”,楼主的问题我在8楼已进行了回复。10楼某人狗屁不懂在这里驴头套马嘴。
      6.1到6.6条是对“检测实验室”(注:并非校准实验室)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给出不确定度评定报告的要求。但也请路云不要漏看6.1条下面的两个“注”。
      楼主及6楼版友提出的问题,原本就是针对检测实验室说的,你在这里没事找事搬出校准实验室出来闲扯,什么意思?我还没有你清楚有关校准实验室的要求在第5大条吗。6.1条下面的两个“注”啥意思你拎不拎得清啊?与6.7条要求的关系是什么?你有能耐解释给大家听听。
      第6条只涉及检测报告的可信性,让检测报告的使用者在检测报告给出的“可信性”范围内“合理使用检测结果”。超出给出的“可信性”范围,就可能带来误判风险,甚至引起不可挽回,或无法忍受的伤亡与损失。
      不确定度都没有表征“准确性”的功能,“可信性”从何谈起?不准确的测量结果,就因为不确定度小就可信吗?凭什么?
      测量结果“准确”但不一定“可靠”,“可靠”也不一定“准确”。只有“准确”+“可靠”,才能谓之“可信”。定量表征“准确性”的参量是“误差”(偏移程度的定量表征),定量表征“可靠性”的参量是“不确定度”(离散程度的定量表征)。再说“可信度”是个相对的概念,某测量结果应用于A场合不可信,应用于B场合不一定不可信,因为A、B场合的测量要求不一定相同。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baby0731255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鼓励讨论
Ins_5f35b7cc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en_liujingy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路云原话:我9楼的回复,是针对6楼“bbhhy123”版友提出的“是否每次检测都要测不确定度”的疑问的回复,根本不是楼主所说的“不确定度分析报告的编制”,楼主的问题我在8楼已进行了回复。10楼某人狗屁不懂在这里驴头套马嘴。
  答:本主题帖由楼主发表,楼主的提问是本主题帖的核心议题,请你尊重楼主的意愿,回答楼主的提问,不要在这里满嘴喷臭,“狗屁不懂在这里驴头套马嘴”。即便“针对6楼bbhhy12版友提出的是否每次检测都要测不确定度的疑问的回复”,也没必要长篇复制粘贴,只需回答原则上应该针对每个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的评定,但CNAS-CL01-G003:2021的6.1条的两个“注”提到,“特定方法”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在实验室认可审核时,“已确定并验证”,检测人员只要拿出检测过程“已识别的关键影响因素受控”证明,就“不需要对每个测量结果评定测量不确定度”。而这种情况是检测实验室最常遇到的情况。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baby0731255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鼓励讨论
en_liujingy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路云原话:6.1条下面的两个“注”啥意思你拎不拎得清啊?与6.7条要求的关系是什么?你有能耐解释给大家听听。
  你拎不拎得清,你的回帖已经证明,你的回答错误百出,我不想揭的脓疤。6.7条只是要求检测报告中“报告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且规定了“应报告”的四种情况,言外之意,这四种情况之外可以不报告不确定度。但是,6.7条还是以“注”是形式“鼓励实验室尽可能”报告测量不确定度。这就说明,评定“测量过程的测量不确定度”不属于检测人员的职责,检测报告没必要给出不确定度评定报告。因此,检测人员的职责只需在规定的四种情况给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值,四种情况之外只“鼓励”“尽可能”给,言外之意,可以连不确定度值都不给。
  路云原话: 不确定度都没有表征“准确性”的功能,“可信性”从何谈起?不准确的测量结果,就因为不确定度小就可信吗?凭什么?
  答:请只会骂人,一贯混淆概念的路云,不要在这里再三混淆“准确性”和“可信性”这两个概念。“准确性”和“可信性”有本质的区别。包括测量误差在内的测量结果反映的是“准确性”,用来量化评判被测对象是否合格,但测量不确定度是量化评判测量结果的“可信性”。实际工作中必须把“可信性”摆在第一位,可信性不足的测量结果,哪怕是测量误差为0,也不能用来评判被测对象的符合性。只有可信性满足要求的测量结果,才能用于判定被测对象的符合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分别用钢卷尺和千分尺测量某个轴的外径,得到测量结果分别为50.2mm和50.183mm,人人皆知钢卷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远大于千分尺的测量结果。假设送上级用光学计检测结果为50.195mm,钢卷尺测量结果的误差0.005mm,千分尺测量结果的误差-0.12mm。尽管钢卷尺的测量结果“准确性高”(误差小),但因其“可信性差”,即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太大,不能满足测量要求,就必须抛弃,不能用于被测轴的符合性判定,必须要求检测机构更换检测方法重新检测。尽管千分尺的测量结果测量误差(绝对值)大,准确性低于钢卷尺的测量结果,但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小,可信性满足被测对象的测量要求,使用千分尺测量的结果与图纸规定的允许偏差相比较,判定被测对象(轴的外径)是否合格,就是科学的,合规的。
  测量结果“准确”但不一定“可靠”,“可靠”也不一定“准确”,算是说对了。但这里的“可靠”就是“可信”,不可靠就是不可信。只有“准确”+“可靠”,才能谓之“可信”的说法,是又一种严重概念不清、概念混淆的表现。正确说法应该是只有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足够小,该测量结果才能被“采信”,用于被测参数符合性判定。只有“可信性”判定为满足要求的测量结果,才能与被测参数测量要求相比较,得到测量误差,测量误差足够小(小到满足被测参数允差的范围内),被测参数的合格判定才是正确的,其误判风险才能被接受。无论什么测量过程,什么测量结果,知道其测量不确定度的大小,即了解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可信性”,是摆在测量过程的实施者和测量结果的使用者面前第一位的信息,然后才可谈到测量结果和测量误差,谈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zhengyihao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由负责该项目的技术人员负责编写,技术主管负责审核
路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本主题帖由楼主发表,楼主的提问是本主题帖的核心议题,请你尊重楼主的意愿,回答楼主的提问,不要在这里满嘴喷臭,“狗屁不懂在这里驴头套马嘴”。
      我8楼针对楼主的回复,哪一句不是围绕楼主的问题的回答?你狗眼瞎了看不见吗?
      即便“针对6楼bbhhy12版友提出的是否每次检测都要测不确定度的疑问的回复”,也没必要长篇复制粘贴,只需回答原则上应该针对每个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的评定,但CNAS-CL01-G003:2021的6.1条的两个“注”提到,“特定方法”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在实验室认可审核时,“已确定并验证”,检测人员只要拿出检测过程“已识别的关键影响因素受控”证明,就“不需要对每个测量结果评定测量不确定度”。而这种情况是检测实验室最常遇到的情况。
      你“地毯”和“地板”两层楼长篇大论东扯西绕码那么多字,有几句是针对楼主提出的问题的回答?7楼不照样是东扯西绕答非所问搬出“误差”“有效数字”概念出来闲扯忽悠吗。什么“特定方法”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在实验室认可审核时,“已确定并验证”了?你举个例子给我听听。检测过程中,由被测对象(料)自身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你能控制得了吗?你拿出受控证明出来给大家看看。你不懂装懂、以偏概全,企图将特殊情况忽悠成普遍适用。
      6.7条只是要求检测报告中“报告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且规定了“应报告”的四种情况,言外之意,这四种情况之外可以不报告不确定度。……,言外之意,可以连不确定度值都不给。
      哪些情况属于这四种情况之外的情况?举两个案例出来给大家听听啊。标准条文的意思非常清楚,那就是“能给尽可能给”,而你这个拉屎都不愿意脱裤,忽悠成瘾的“学术流氓”是“能偷懒就偷懒”“能不给就尽量不给”
      实际工作中必须把“可信性”摆在第一位,可信性不足的测量结果,哪怕是测量误差为0,也不能用来评判被测对象的符合性。只有可信性满足要求的测量结果,才能用于判定被测对象的符合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分别用钢卷尺和千分尺测量某个轴的外径,得到测量结果分别为50.2mm和50.183mm,人人皆知钢卷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远大于千分尺的测量结果。假设送上级用光学计检测结果为50.195mm,钢卷尺测量结果的误差0.005mm,千分尺测量结果的误差-0.12mm。尽管钢卷尺的测量结果“准确性高”(误差小),但因其“可信性差”,即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太大,不能满足测量要求,就必须抛弃,不能用于被测轴的符合性判定,必须要求检测机构更换检测方法重新检测。尽管千分尺的测量结果测量误差(绝对值)大,准确性低于钢卷尺的测量结果,但其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小,可信性满足被测对象的测量要求,使用千分尺测量的结果与图纸规定的允许偏差相比较,判定被测对象(轴的外径)是否合格,就是科学的,合规的。
      拿两件准确度等级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量具放在同一个测量场合比,你忽悠谁呀?你测量过程是怎么识别、设计、评审的?测量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是怎么导出的?你几十年一直在玩弄这种拙技,忽悠误导新人和非计量专业版友。“钢卷尺测量结果的误差0.005mm”这样的话也亏你说得出口。钢卷尺的分辨力是多少?十分位(小数点后第1位)就已经是欠准数字了,居然被你整出千分位(小数点后第3位)的误差来。误差值前面的符号“+”,也被你这个偷懒成瘾的“学术无赖”给够吃掉了。将光学计与钢卷尺对同一被测工件轴(不是标准量块)的外径测量结果的差,能作为钢卷尺的示值误差吗?你是跟哪位大粪浇(教)屎的老师学的?
      以下是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第4.2条“计量”术语定义,是“准确+可靠”还是“准确+可信”啊?第4.14条“计量溯源性”术语定义的注释5这句话啥意思?有能耐解释给大家听听,有没有定量表征你所谓的“可信性”的功能啊?你一个不学无术的“学术流氓”,你有什么脸和资格,在这里骗一顶“专家”的头衔忽悠版友啊?


      但这里的“可靠”就是“可信”,不可靠就是不可信。只有“准确”+“可靠”,才能谓之“可信”的说法,是又一种严重概念不清、概念混淆的表现。正确说法应该是只有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足够小,该测量结果才能被“采信”,用于被测参数符合性判定。只有“可信性”判定为满足要求的测量结果,才能与被测参数测量要求相比较,得到测量误差,测量误差足够小(小到满足被测参数允差的范围内),被测参数的合格判定才是正确的,其误判风险才能被接受。
      自己狗屁不懂在这里瞎嚷嚷。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小,说明该测量结果可靠、靠谱,与准确度无关。不准确可以通过修正的手段予以有限的补偿,修正后的测量结果才能谓之既准确又可靠,才叫“可信”。不确定度大,即便是修正了(抵偿了系统误差的影响)也不一定可靠。“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大小,是确定是否可用于对下一级测量结果的符合性判定的依据(即“判定规则”)之一,而不是用来确定是否可用于对本级测量结果的符合性判定。对本级测量结果进行符合性判定的“判定规则”是“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即“校准和测量能力CMC”)。只要“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或“校准和测量能力CMC”)小,经修正后的本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再大,它也是可信的。不可信的,是该测量结果用于下一级测量所获得的测量结果。可见14楼这位“学术流氓”的计量知识,是多么的贫乏无知。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22/4/20 22:54:14 Last edit by luyunnc
en_liujingy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zhengyihao(zhengyihao) 发表:
由负责该项目的技术人员负责编写,技术主管负责审核
  是的,完全赞同你的观点。
en_liujingyu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路云原话:我8楼针对楼主的回复,哪一句不是围绕楼主的问题的回答?你狗眼瞎了看不见吗?
  答:这就是一个“专家”所发的技术讨论帖子!骂人越低级下流,就越显示出你的道德品质“高尚”吗?就越证明你的道理“正确”吗?“一线检测/校准人员”的职责主要是执行标准、规范,实施测量和校准过程,给出测量结果,你的“狗眼瞎了看不见吗?”,“理应由最熟悉该检测/校准项目的一线检测/校准人员进行评估”对吗?
  路云原话:“特定方法”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在实验室认可审核时,“已确定并验证”了?你举个例子给我听听。
  答:用得着举例子吗?除你之外,没一个人不知道检测实验室认可审核时,审核组必须针对其申请的检测项目的“特定方法”进行审核,除了对管理体系的审核内容外,最重要的就是对该实验室的“特定方法”的检测能力(即使用该特定方法检测所得检测结果的能力进行“确定并验证”)。
  路云的问题:“计量”术语定义,是“准确 可靠”还是“准确 可信”?
  答:我已经回答N次了,“可信”就是定义中的“可靠”,“可靠”也就是常说的“可信”。说一个人不可信,他办的事就一定不可靠,说一个人办事不可靠,此人办事就一定不可靠。因此,“准确 可靠”与“准确 可信”是等价的。
  路云原话:自己狗屁不懂在这里瞎嚷嚷。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小,说明该测量结果可靠、靠谱,与准确度无关。不准确可以通过修正的手段予以有限的补偿,修正后的测量结果才能谓之既准确又可靠,才叫“可信”。
  答:路云是否懂“狗屁”,不是本论坛讨论的题目,本人不予理睬,但路云在这里一贯概念不清而“瞎嚷嚷”,的的确确是事实。“不确定度小,说明该测量结果可靠、靠谱,与准确度无关”,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可信性(用不确定度量化评判)的大小也的确与准确性无关。“可靠、靠谱”的测量结果就值得我们相信,“可信”的测量结果,就可以用于评判被测对象的符合性。但是,“不准确可以通过修正的手段予以有限的补偿”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修正后的测量结果”只能使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更加接近,只能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而不能提高测量结果的“可信性”。每一个测量过程都有自己的不确定度或可信性,反之,因为修正值来源于另一个测量过程,对本测量过程的测量结果进行修正,是增加了原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降低了原测量结果的“可信性”。路云所谓“经修正后的本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再大,它也是可信的”的观点,彻底违背科学,纯属胡言乱语的“瞎嚷嚷”。
路云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一线检测/校准人员”的职责主要是执行标准、规范,实施测量和校准过程,给出测量结果,你的“狗眼瞎了看不见吗?”,“理应由最熟悉该检测/校准项目的一线检测/校准人员进行评估”对吗?
      一线检测/校准人员不能编写不确定度分析报告吗?不会评不确定度吗?你那上岗证是怎么忽悠来的?“理应由最熟悉该检测/校准项目的一线检测/校准人员进行评估”这句话错在哪里?哪家机构的不确定度分析报告不是由一线检测/校准人员起草编写的?你是不是长了一副不识数的猪脑啊?
      用得着举例子吗?除你之外,没一个人不知道检测实验室认可审核时,审核组必须针对其申请的检测项目的“特定方法”进行审核,除了对管理体系的审核内容外,最重要的就是对该实验室的“特定方法”的检测能力(即使用该特定方法检测所得检测结果的能力进行“确定并验证”)。
      你是参与过CMA资质认定,还是参与过CNAS能力认可?举不出案例就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无能。不懂装懂滥竽充数还说“没一个人不知道”,谁知道啊?依据哪一部准则的哪一条哪一款,对该实验室的“特定方法”的检测能力(即使用该特定方法检测所得检测结果的能力进行“确定并验证”)?我问你:检测过程中,由被测对象(料)自身因素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你能控制得了吗?你拿出受控证明出来给大家看看。你听不听得懂啊“学术流氓”?
      我已经回答N次了,“可信”就是定义中的“可靠”,“可靠”也就是常说的“可信”。说一个人不可信,他办的事就一定不可靠,说一个人办事不可靠,此人办事就一定不可靠。因此,“准确 可靠”与“准确 可信”是等价的。
      这种逻辑也就只有你这种愚钝不可教之辈能说得出来。对三位学生的成绩统计如下:
      1、某学生甲的考试成绩每次都在50分~60分之间(不确定度小),说“学生甲的成绩不优秀但很可靠(即很稳定),称其为‘学霸不可信(不优秀+可靠)”,此话有问题吗?
      2、学生乙的考试成绩波动非常大,每次都在50分~100分之间(不确定度大),说“学生乙的成绩中等但不可靠(即很不稳定),称其为‘学霸不可信(不优秀+不可靠)”,此话有问题吗?
      3、学生丙的考试成绩既优秀又稳定,每次都在90分~100分之间(不确定度小),说“学生丙的成绩优秀且很可靠(即很稳定),称其为‘学霸可信(优秀+可靠)”,此话有问题吗?
      可信性(用不确定度量化评判)的大小也的确与准确性无关。“可靠、靠谱”的测量结果就值得我们相信,“可信”的测量结果,就可以用于评判被测对象的符合性。
      100g的黄金多次称量结果的平均值为105.000g,不确定度U=0.005g,可靠吧,靠谱吧,卖给你你吗?信就付钱,不信,凭什么?
      但是,“不准确可以通过修正的手段予以有限的补偿”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修正后的测量结果”只能使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更加接近,只能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而不能提高测量结果的“可信性”。
      使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更加接近,只能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这不是提高“可信性”是什么?我又没说修正的手段是提高“可靠性”。“不准确可以通过修正的手段予以有限的补偿”这句话说到哪里都是千真万确。只能说你这个不学无术的“学术无赖”狗屁不懂。
      每一个测量过程都有自己的不确定度或可信性,反之,因为修正值来源于另一个测量过程,对本测量过程的测量结果进行修正,是增加了原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降低了原测量结果的“可信性”。路云所谓“经修正后的本级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再大,它也是可信的”的观点,彻底违背科学,纯属胡言乱语的“瞎嚷嚷”。
      请问,哪一个修正值不是来源于另一个测量过程(检定/校准过程)?修正后的测量结果降低了原测量结果的“可信性”吗?越修正越不可信,那要求高的测量场合为什么还要求做修正测量啊?你纯粹就是狗屁不懂,没有任何根据的胡说八道。两件同型号同规格,但重复性相差甚远的被校对象,由同一机构的同一校准人员,在相同的测量条件下实施校准,结果两个“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相差甚远。请问,“校准结果不确定度”大的那个“校准结果”不可信吗?是不是“合格”的校准结果就可信,“不合格”的校准结果就不可信呀?医生给患者看病,是不是非要出具“此人没病”的诊断结论才可信,出具“此人有病”的诊断结论就不可信呀?无知!!!
赞贴
0
收藏
1
拍砖
0
2022/4/21 20:18:09 Last edit by luyunnc
石头雨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记得那个准则上说检测员必须懂得不确定度分析知识来。
猜你喜欢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