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十六届原创】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鸟苷-Ag+ 反应的化学计量比

浏览0 回复0 电梯直达
p3049317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维权声明:本文为p3049317原创作品,本作者与仪器信息网是该作品合法使用者,该作品暂不对外授权转载。其他任何网站、组织、单位或个人等将该作品在本站以外的任何媒体任何形式出现均属侵权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鸟苷-Ag+ 反应的化学计量比


  从1970年以后,核磁共振技术开始成为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重要手段,从不同类型的一维、二维核磁谱图中可以反映化合物结构的主要信息。核磁共振谱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解析性强,这两点是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所不具备的优势。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利用外加磁场的作用使自旋量子数不为零(I≠0)的原子核发生塞曼分裂,对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产生共振吸收的物理过程。不同类型原子核产生的核磁信号不同,在核磁谱图中反映的信息也不同。I=1/2的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以看作球形对称,是核磁共振研究最多的对象,如1H13 C19 F15N29Si31P等。其中,核磁共振氢谱(1H NMR)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谱图。因为氢核的磁旋比是所有天然存在的原子核中最大的(γ=2.68×108rad?T-1 ?S-1),天然丰度高(99.98%),灵敏度也是最高的。1H NMR提供信号峰的化学位移可以初步判断峰的类型、谱峰裂分情况和耦合常数得到信号峰的邻近关系、谱峰积分面积反映原子的相对个数等信息。根据谱图上的信号峰可以初步识别某些特征基团,从而与化合物的结构相比较。迄今,核磁共振技术用于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愈加广泛,在有机化学、药物、食品、高分子、生物等领域均有涉及。

  本实验以一种常见的核苷分子鸟苷(Guanosine, G)为研究对象,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鸟苷-Ag+反应的化学计量比。

实验方法:实验涉及到的核磁共振氢谱均在布鲁克公司Avance-600 MHz 核磁共振谱仪(Bruker CompanySwitzerland)上完成,配备5mm BBO 探头,控温单元是BCU05

1H NMR试验参数:1H的共振频率为600.13 MHz;脉冲时间P1设置为18.7 μs,相应的脉冲能量为21.10 W;以TMSP的化学位移作为内标,谱宽设置为20 ppmD1设置为8 s;采样次数ns16次;时域数据长度为 64 K; 接收增益值RG设为5

进行核磁共振滴定试验时,在核磁共振管中制备1 mL浓度为20 mM的鸟苷样品溶液,使用1 M AgNO3溶液从0 ~ 30 μL进行滴定。每次加入2 μL AgNO3溶液后,记录混合物的1H NMR谱图,并记录其N1H的化学位移变化。

实验结果:1H NMR谱显示(图1),在室温下,Ag+加入到GDMSO溶液中,导致N1H的化学位移明显向低场移动(Δδ = 0.21 ppm)。以Ag+G的摩尔比为横坐标,N1H化学位移变化值为纵坐标作图,所得结合曲线(图2)显示Ag+G配合物的化学计量为1:1。即在本试验条件下1个鸟苷分子可以结合1Ag+


1DMSO-d6GAg+浓度增加的核磁共振谱图



2 Ag+/G比值与N1H化学位移变化的曲线图

附件:
为您推荐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获取验证码
立即提交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