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已应助】关于HJ549-2016氯化氢测定的疑问(结合编制说明)

浏览0 回复6 电梯直达
隐露辞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1、首先标准文本是从生态部下载的“发布稿”,不知正稿在发布稿的基础上是否有进行修订。
2、对于质量控制章节中的吸收瓶吸附效率的要求,即第一支吸收瓶中氯离子浓度/第二只吸收瓶的氯离子浓度≥4倍。氯污染无所不在,如果样品浓度极低的情况下,其实A/B段浓度相差无几,这种情况如何解决。或者在记录中应如何备注情况。另外,编制说明穿透实验数据(表5-1、5-2),空白浓度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3、编制说明中说试剂样品测试中,应扣除全程序空白值。实际计算中应按照编制说明来算还是按照标准扣除实验室空白值

4、编制说明中检出限计算与HJ168-2010中规定是否不符合。符合的情况下,我这个检出限应该是一根吸收管的检出限还是两根吸收管加起来的检出限。以及这种空白加标方式做出来的检出限与离子色谱校准规程检出限试验方法一致,相当于是仪器的检出限。
推荐答案:歌名回复于2024/05/28
1、首先标准文本是从生态部下载的“发布稿”,不知正稿在发布稿的基础上是否有进行修订。---------------------------------------------------------------基本是没啥差别不
2、对于质量控制章节中的吸收瓶吸附效率的要求,即第一支吸收瓶中氯离子浓度/第二只吸收瓶的氯离子浓度≥4倍。氯污染无所不在,如果样品浓度极低的情况下,其实A/B段浓度相差无几,这种情况如何解决。-----------------------------------这种情况下L2基本是ND
或者在记录中应如何备注情况。另外,编制说明穿透实验数据(表5-1、5-2),空白浓度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你说的这个“空白”是指哪一个???5-2中L0、F0就是两个全程序空白


3、编制说明中说试剂样品测试中,应扣除全程序空白值。实际计算中应按照编制说明来算还是按照标准扣除实验室空白值-------------------------------------------------------在实验结果可靠的前提下分两部分,1.对实验人员来说,样品结果扣减的是实验空白;2.对于报告编制人员来说,样品结果还需要扣减全程序空白。

4、编制说明中检出限计算与HJ168-2010中规定是否不符合。符合的情况下,我这个检出限应该是一根吸收管的检出限还是两根吸收管加起来的检出限。以及这种空白加标方式做出来的检出限与离子色谱校准规程检出限试验方法一致,相当于是仪器的检出限。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离子色谱(I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yy_0324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歌名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1、首先标准文本是从生态部下载的“发布稿”,不知正稿在发布稿的基础上是否有进行修订。---------------------------------------------------------------基本是没啥差别不
2、对于质量控制章节中的吸收瓶吸附效率的要求,即第一支吸收瓶中氯离子浓度/第二只吸收瓶的氯离子浓度≥4倍。氯污染无所不在,如果样品浓度极低的情况下,其实A/B段浓度相差无几,这种情况如何解决。-----------------------------------这种情况下L2基本是ND
或者在记录中应如何备注情况。另外,编制说明穿透实验数据(表5-1、5-2),空白浓度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你说的这个“空白”是指哪一个???5-2中L0、F0就是两个全程序空白


3、编制说明中说试剂样品测试中,应扣除全程序空白值。实际计算中应按照编制说明来算还是按照标准扣除实验室空白值-------------------------------------------------------在实验结果可靠的前提下分两部分,1.对实验人员来说,样品结果扣减的是实验空白;2.对于报告编制人员来说,样品结果还需要扣减全程序空白。

4、编制说明中检出限计算与HJ168-2010中规定是否不符合。符合的情况下,我这个检出限应该是一根吸收管的检出限还是两根吸收管加起来的检出限。以及这种空白加标方式做出来的检出限与离子色谱校准规程检出限试验方法一致,相当于是仪器的检出限。
隐露辞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歌名(Ins_eedcdc41) 发表:
1、首先标准文本是从生态部下载的“发布稿”,不知正稿在发布稿的基础上是否有进行修订。---------------------------------------------------------------基本是没啥差别不
2、对于质量控制章节中的吸收瓶吸附效率的要求,即第一支吸收瓶中氯离子浓度/第二只吸收瓶的氯离子浓度≥4倍。氯污染无所不在,如果样品浓度极低的情况下,其实A/B段浓度相差无几,这种情况如何解决。-----------------------------------这种情况下L2基本是ND
或者在记录中应如何备注情况。另外,编制说明穿透实验数据(表5-1、5-2),空白浓度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你说的这个“空白”是指哪一个???5-2中L0、F0就是两个全程序空白


3、编制说明中说试剂样品测试中,应扣除全程序空白值。实际计算中应按照编制说明来算还是按照标准扣除实验室空白值-------------------------------------------------------在实验结果可靠的前提下分两部分,1.对实验人员来说,样品结果扣减的是实验空白;2.对于报告编制人员来说,样品结果还需要扣减全程序空白。

4、编制说明中检出限计算与HJ168-2010中规定是否不符合。符合的情况下,我这个检出限应该是一根吸收管的检出限还是两根吸收管加起来的检出限。以及这种空白加标方式做出来的检出限与离子色谱校准规程检出限试验方法一致,相当于是仪器的检出限。
2、穿透实验数据中,空白计算浓度已经大于检出限。其实已经不符合标准中“实验室空白应小于方法检出限”的要求。你看他们的全程序空白A/B段其实都是检出的。但是A/B段结果都差不多。看实验室空白浓度,用那条低浓度曲线计算,空白的响应度就得是负值。
ztyzb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1、首先标准文本是从生态部下载的“发布稿”,不知正稿在发布稿的基础上是否有进行修订。
楼主,不会有太大变化,提倡正稿是鼓励大家购买正版
2、对于质量控制章节中的吸收瓶吸附效率的要求,即第一支吸收瓶中氯离子浓度/第二只吸收瓶的氯离子浓度≥4倍。氯污染无所不在,如果样品浓度极低的情况下,其实A/B段浓度相差无几,这种情况如何解决。或者在记录中应如何备注情况。
楼主,未检出以0计参与计算
另外,编制说明穿透实验数据(表5-1、5-2),空白浓度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楼主,应该是根据定容体积10ml,采集60L计算的,单位应该是mg/m3
3、编制说明中说试剂样品测试中,应扣除全程序空白值。实际计算中应按照编制说明来算还是按照标准扣除实验室空白值;
楼主,以标准为准
4、编制说明中检出限计算与HJ168-2010中规定是否不符合。符合的情况下,我这个检出限应该是一根吸收管的检出限还是两根吸收管加起来的检出限。以及这种空白加标方式做出来的检出限与离子色谱校准规程检出限试验方法一致,相当于是仪器的检出限。
楼主,您多看几份部里的编制说明,基本都没进行合理性判断;检出限以一根为准;楼主,方法检出限和仪器检出限还是不同的,方法检出限单位是mg/m3
隐露辞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ztyzb(zxz19900120) 发表:
1、首先标准文本是从生态部下载的“发布稿”,不知正稿在发布稿的基础上是否有进行修订。
楼主,不会有太大变化,提倡正稿是鼓励大家购买正版
2、对于质量控制章节中的吸收瓶吸附效率的要求,即第一支吸收瓶中氯离子浓度/第二只吸收瓶的氯离子浓度≥4倍。氯污染无所不在,如果样品浓度极低的情况下,其实A/B段浓度相差无几,这种情况如何解决。或者在记录中应如何备注情况。
楼主,未检出以0计参与计算
另外,编制说明穿透实验数据(表5-1、5-2),空白浓度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楼主,应该是根据定容体积10ml,采集60L计算的,单位应该是mg/m3
3、编制说明中说试剂样品测试中,应扣除全程序空白值。实际计算中应按照编制说明来算还是按照标准扣除实验室空白值;
楼主,以标准为准
4、编制说明中检出限计算与HJ168-2010中规定是否不符合。符合的情况下,我这个检出限应该是一根吸收管的检出限还是两根吸收管加起来的检出限。以及这种空白加标方式做出来的检出限与离子色谱校准规程检出限试验方法一致,相当于是仪器的检出限。
楼主,您多看几份部里的编制说明,基本都没进行合理性判断;检出限以一根为准;楼主,方法检出限和仪器检出限还是不同的,方法检出限单位是mg/m3谢谢ztyzb的释疑,第四点中,编制说明中的检出限的做法为在水中加标,如硫酸雾那样的,固定源他就得在滤筒中加标来做,无组织得再滤膜上加标,如此做出来的检出限才比较符合要求。用纯水加标做出来的只是仪器检出限mg/L,再代入定容体积与采样体积得出mg/m3,这只能代表仪器检出限。
ztyzb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隐露辞(v3202744) 发表:
楼主,和JJG 823-2014中仪器检出限步骤还是有差别的,不过确实没经过前处理,毕竟快十年了可能和当时的局限性有关,近几年的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都已经调整了(附件附了一个)。建议您现在按照HJ 168-2020的思路结合编制说明进行调整完善
猜你喜欢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