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核磁自旋量子数和医用核磁原理是??

浏览0 回复4 电梯直达
yanhanice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在看核磁原理时,总是搞不明白原子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是怎样决定核自旋量子书的??另外,知道核磁是可以用于检验腰椎键盘突出的,但是检验原子核自旋能级的NMR是如何做到的呢?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核磁共振(NMR)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cela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磁共振成象术(即MRl)(转摘)
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adionfrequency,RF)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这一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relaxationprocess),而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则称之为弛豫时间(relaxationtime)。有两种弛豫时间,一种是自旋-晶格弛豫时间(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又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反映自旋核把吸收的能传给周围晶格所需要的时间,也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纵向磁化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发前状态所需时间,称T1。另一种是自旋-自旋弛豫时间(spin-spin relaxation time),又称横向弛豫时间(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反映横向磁化衰减、丧失的过程,也即是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称T2。T2衰减是由共振质子之间相互磁化作用所引起,与T1不同,它引起相位的变化。
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T2也是如此(表1-5-1a、b)。这种组织间弛豫时间上的差别,是MRI的成像基础。有如CT时,组织间吸收系数(CT值)差别是CT成像基础的道理。但MRI不像CT只有一个参数,即吸收系数,而是有T1、T2和自旋核密度(P)等几个参数,其中T1与T2尤为重要。因此,获得选定层面中各种组织的T1(或T2)值,就可获得该层面中包括各种组织影像的图像。
猜你喜欢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