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已应助】气质联用未知物分析

浏览0 回复10 电梯直达
热爱生活的桃子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要开发新方法,未知物分析,单就气质联用而言:
1 前处理方式有哪些?

2 怎么设置色谱条件?

3 如果不知道沸点,怎么保证全出峰啊?
推荐答案:mingxiaoyan回复于2021/12/23
1 前处理方式有哪些?
目前来讲用于气质的测定的前处理方法有索氏提取、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固相萃取、液液萃取、顶空进样、直接进样等或上述前处理方法其中一两种结合进行前处理,如超声波提取+SPE,微波提取+液液提取等,只要进样以后可以获得比较干净的本底,没有很高很大的基线包和没有很多的杂峰都算比较合适的前处理方法。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质联用(GC-MS)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mingxiaoya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1 前处理方式有哪些?
目前来讲用于气质的测定的前处理方法有索氏提取、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固相萃取、液液萃取、顶空进样、直接进样等或上述前处理方法其中一两种结合进行前处理,如超声波提取+SPE,微波提取+液液提取等,只要进样以后可以获得比较干净的本底,没有很高很大的基线包和没有很多的杂峰都算比较合适的前处理方法。
mingxiaoya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2.色谱条件的选择可以参考下面的文献:
气质联用分析未知混合物成分及最佳分离条件的选择

  1.引言
  gc/MS技术是化学工作者分离有机混合物常用的手段。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既发挥了色谱法的高分离能力,又发挥了质谱法的高鉴别能力。这种技术适用于做多组分混合物中未知组分的定性鉴别,可以判断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可以准确的测定未知组分的分子量,可以修正色谱分析的判断错误,可以鉴定出部分分离甚至未分开的色谱峰。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gc/MS仪使用更为方便,简单,快捷。
  本文是利用gc/MS对未知样品(生物碱)进行分离,从而得到它的最佳分离条件,运用质谱库进行检索筛选得到混合物的主要成分,并且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的升温程序,柱前压与流速,进样口温度,接口温度,分流比等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分离条件的探索对混合物的分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分离其它样品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2.实验部分
  2.1样品的性质和仪器参数
  样品来源于从植物的茎叶中提取的生物碱。柱温选择在50-260℃。
  仪器:gc/MS-QP2010 ,He气源(99.999%),毛细管色谱柱DB-5MS(30m×0.25mm×0.25um)。
  2.2最佳分离条件的探索与讨论
  2.2.1升温程序
  仪器参数:
  ①gc:注射模式:分流; 分流比:20/1; 柱前压:100.1Kpa;
  流速:1.69ml/min;进样口温度:200℃
  ②MS:离子源温度:200℃; 检测范围:35—550; 去溶剂峰:2min
  接口温度:250℃;检测器电压:1000kv
  升温程序对分离效果有显著的影响。所以选择适宜的升温程序最为重要。拟采用如下升温程序:
  升温程序一:初温50℃,以10℃/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00℃,保留30min;结果发现,在保留时间为20min时,峰较多,可能出峰不完全, 所以应该提高柱温。在20min以前出峰较少,间距太宽,所以应该增加升温速率。
  升温程序二:初温50℃,以12℃/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00℃,以2℃/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20℃保留10min;结果发现,在保留时间为17min时,出峰较多,没有分开。要使分离效果更好,在210℃时采用降温程序。
  升温程序三:初温50℃,以10℃/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10℃,以-5℃/min 的降温速率降至190℃,以20℃/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40℃;结果发现,降温使分离效果明显变好,但是出峰不完全,为此,需增加保持时间。在10min以前出峰太少,间距较大,可以增加升温速率缩短间距。
  升温程序四:初温50℃,以15℃/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10℃,以-5℃/min 的降温速率降至170℃,以20℃/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40℃,保留5min;结果发现,16min之前峰间距得到改善,趋于合理,在15min以后出峰较少,应增加升温速率。
  升温程序五:初温50℃,以15℃/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10℃,保留2min,以-6℃/min 的降温速率降至180℃,以40℃/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60℃,保留3min;结果发现,各组分得到很好的分离,峰较窄,峰之间分布合理,此程序最佳。
  2.2.2初温对分离的影响
  选择柱的初温为35、50、80℃,其他参数相同。
  结果表明,初温低时分离效果明显不好,初温高时很多组分无法检测,峰少,分离效果不好。所以选择50℃分离效果最好。
  2.2.3重现性
  按保留时间计算离子流图的重现性(选择四组峰计算),由计算可知总离子流图的重现性都小于1%所以认为重现性合乎要求。
  2.2.4柱前压和载气流速
  选择柱前压为80、100、110℃,其他参数同程序升温五。
  结果表明,柱前压和载气流速对分离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比较不同的柱压80Kpa,100Kpa,110Kpa所分离的离子流图,表明当柱压为100Kpa时分离效果最好。
  2.2.5进样口温度
  选择进样口温度为180、200、230℃,其他参数同程序升温五。结果表明,进样口温度对分离效果影响较小。
  2.2.6接口温度
  结果表明接口温度对分离效果影响较小,对不同接口温度200℃,230℃,250℃的总离子流图比较可知,当接口温度为250℃时分离效果最好。
  2.2.7分流比
  常见分流比在 30∶1~200∶1。在如此宽的范围内,对性质不同的样品必然存在一个最佳分流比。在气相色谱分析中,样品沸点是重要参数之一,在进样分流过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高沸点样品,大多分子量及分子体积较大,其在气相中扩散速度相对较慢,而样品中较低沸点组分扩散速度相对较快。若采用大分流比,将使样品中低沸点组分较多优先分流出去,结果使得含量少的组分分析结果偏低 ,有的甚至不出峰,对于低沸点样品,其分子量、分子体积较小,在气相中扩散速度较快,若采用小分流比,将造成主体成分超载出现平顶峰而产生误差。主峰附近的小峰被“兼并”或不能基线分离,每次被“兼并”或分离不佳的程度不同,致使精密度下降。若采用稍大分流比可减少此现象产生 。
  经过不同分流比10/1,20/1,30/1的分离总离子流图比较,当分离比为20/1时分离效果最好。
  3.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到样品的最佳分离条件是:
  升温程序:初温50℃,以15℃/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10℃,保留2min,以-6℃/min 的降温速率降至180℃,以40℃/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60℃,保留3min。柱压100KPa,进样口温度为200℃,接口温度为250℃,分流比为20/1,分析柱为DB-5MS(30m×0.25mm×0.25um)
  在最佳分离条件下上得到总离子流图见图1。
  对分离出的20多个化合物分析筛选,得到未知混合物的成分

安平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如果完全不知道 ,是难以设置方法的。

应该尽量了解目标样品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和组成。

此外需要知道分析的目的,即希望测定样品中的那些物质。


聚合物,如果测定其单体,应该考虑使用热裂解进样器,可以检索相关文献或者书籍。


如果测定聚合物中的某些助剂,可能需要考虑溶解或者萃取,热裂解等方法。建议检索相关文献。

其他可能有粉碎,索氏抽提等其他仪器的辅助
歌名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你这个问的也太广泛了,真不好针对性应答,
看样子你们应该是想做全组分分析,用scan就好了,不分流,柱温起始温度稍微低一点,4o/50这样子,升温缓慢点,8℃/min,最高温度要看你是用的柱子,-5 的柱子话尝试升到290维持20min,先试试看再来调整。MS50-1500扫描看看或者根据自己想关注的物质大致分子量去扫,
塑料制品前处理的话要么就溶剂萃取,要么就用SPME ,都可解决。
深蓝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分为挥发性的和半挥发性的,需要用不同的前处理提取出来后测试,一句两句也说不清。
热爱生活的桃子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mingxiaoyan(mingxiaoyan) 发表:
2.色谱条件的选择可以参考下面的文献:
气质联用分析未知混合物成分及最佳分离条件的选择

  1.引言
  gc/MS技术是化学工作者分离有机混合物常用的手段。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既发挥了色谱法的高分离能力,又发挥了质谱法的高鉴别能力。这种技术适用于做多组分混合物中未知组分的定性鉴别,可以判断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可以准确的测定未知组分的分子量,可以修正色谱分析的判断错误,可以鉴定出部分分离甚至未分开的色谱峰。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gc/MS仪使用更为方便,简单,快捷。
  本文是利用gc/MS对未知样品(生物碱)进行分离,从而得到它的最佳分离条件,运用质谱库进行检索筛选得到混合物的主要成分,并且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的升温程序,柱前压与流速,进样口温度,接口温度,分流比等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分离条件的探索对混合物的分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分离其它样品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2.实验部分
  2.1样品的性质和仪器参数
  样品来源于从植物的茎叶中提取的生物碱。柱温选择在50-260℃。
  仪器:gc/MS-QP2010 ,He气源(99.999%),毛细管色谱柱DB-5MS(30m×0.25mm×0.25um)。
  2.2最佳分离条件的探索与讨论
  2.2.1升温程序
  仪器参数:
  ①gc:注射模式:分流; 分流比:20/1; 柱前压:100.1Kpa;
  流速:1.69ml/min;进样口温度:200℃
  ②MS:离子源温度:200℃; 检测范围:35—550; 去溶剂峰:2min
  接口温度:250℃;检测器电压:1000kv
  升温程序对分离效果有显著的影响。所以选择适宜的升温程序最为重要。拟采用如下升温程序:
  升温程序一:初温50℃,以10℃/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00℃,保留30min;结果发现,在保留时间为20min时,峰较多,可能出峰不完全, 所以应该提高柱温。在20min以前出峰较少,间距太宽,所以应该增加升温速率。
  升温程序二:初温50℃,以12℃/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00℃,以2℃/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20℃保留10min;结果发现,在保留时间为17min时,出峰较多,没有分开。要使分离效果更好,在210℃时采用降温程序。
  升温程序三:初温50℃,以10℃/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10℃,以-5℃/min 的降温速率降至190℃,以20℃/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40℃;结果发现,降温使分离效果明显变好,但是出峰不完全,为此,需增加保持时间。在10min以前出峰太少,间距较大,可以增加升温速率缩短间距。
  升温程序四:初温50℃,以15℃/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10℃,以-5℃/min 的降温速率降至170℃,以20℃/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40℃,保留5min;结果发现,16min之前峰间距得到改善,趋于合理,在15min以后出峰较少,应增加升温速率。
  升温程序五:初温50℃,以15℃/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10℃,保留2min,以-6℃/min 的降温速率降至180℃,以40℃/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60℃,保留3min;结果发现,各组分得到很好的分离,峰较窄,峰之间分布合理,此程序最佳。
  2.2.2初温对分离的影响
  选择柱的初温为35、50、80℃,其他参数相同。
  结果表明,初温低时分离效果明显不好,初温高时很多组分无法检测,峰少,分离效果不好。所以选择50℃分离效果最好。
  2.2.3重现性
  按保留时间计算离子流图的重现性(选择四组峰计算),由计算可知总离子流图的重现性都小于1%所以认为重现性合乎要求。
  2.2.4柱前压和载气流速
  选择柱前压为80、100、110℃,其他参数同程序升温五。
  结果表明,柱前压和载气流速对分离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比较不同的柱压80Kpa,100Kpa,110Kpa所分离的离子流图,表明当柱压为100Kpa时分离效果最好。
  2.2.5进样口温度
  选择进样口温度为180、200、230℃,其他参数同程序升温五。结果表明,进样口温度对分离效果影响较小。
  2.2.6接口温度
  结果表明接口温度对分离效果影响较小,对不同接口温度200℃,230℃,250℃的总离子流图比较可知,当接口温度为250℃时分离效果最好。
  2.2.7分流比
  常见分流比在 30∶1~200∶1。在如此宽的范围内,对性质不同的样品必然存在一个最佳分流比。在气相色谱分析中,样品沸点是重要参数之一,在进样分流过程中也是不可忽视的。高沸点样品,大多分子量及分子体积较大,其在气相中扩散速度相对较慢,而样品中较低沸点组分扩散速度相对较快。若采用大分流比,将使样品中低沸点组分较多优先分流出去,结果使得含量少的组分分析结果偏低 ,有的甚至不出峰,对于低沸点样品,其分子量、分子体积较小,在气相中扩散速度较快,若采用小分流比,将造成主体成分超载出现平顶峰而产生误差。主峰附近的小峰被“兼并”或不能基线分离,每次被“兼并”或分离不佳的程度不同,致使精密度下降。若采用稍大分流比可减少此现象产生 。
  经过不同分流比10/1,20/1,30/1的分离总离子流图比较,当分离比为20/1时分离效果最好。
  3.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到样品的最佳分离条件是:
  升温程序:初温50℃,以15℃/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10℃,保留2min,以-6℃/min 的降温速率降至180℃,以40℃/min 的升温速率升至260℃,保留3min。柱压100KPa,进样口温度为200℃,接口温度为250℃,分流比为20/1,分析柱为DB-5MS(30m×0.25mm×0.25um)
  在最佳分离条件下上得到总离子流图见图1。
  对分离出的20多个化合物分析筛选,得到未知混合物的成分

非常感谢您的解答,今天获取到的信息是,尼龙66也就是PA类,PET类工程塑料中添加剂的定性,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前处理,塑料粒子如果有机溶剂无法完全溶解或确保被分析目标物能够被很好的分离出来那也就失败了,不了解也不知道热裂解的前处理方式会不会破坏掉目标物

热爱生活的桃子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安平(byron1111) 发表:
如果完全不知道 ,是难以设置方法的。

应该尽量了解目标样品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和组成。

此外需要知道分析的目的,即希望测定样品中的那些物质。

聚合物,如果测定其单体,应该考虑使用热裂解进样器,可以检索相关文献或者书籍。

如果测定聚合物中的某些助剂,可能需要考虑溶解或者萃取,热裂解等方法。建议检索相关文献。

其他可能有粉碎,索氏抽提等其他仪器的辅助
非常感谢您的解答,今天获取到的信息是,尼龙66也就是PA类,PET类工程塑料中添加剂的定性,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前处理,塑料粒子如果有机溶剂无法完全溶解或确保被分析目标物能够被很好的分离出来那也就失败了,不了解也不知道热裂解的前处理方式会不会破坏掉目标物。还是要配合其他设备先大致分析一下再查查相关文献。完全没头绪
symmacro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热裂解GCMS可以测定是什么材料,用裂解碎片来判断。
安平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热爱生活的桃子(Insp_d2f00b5e) 发表: 非常感谢您的解答,今天获取到的信息是,尼龙66也就是PA类,PET类工程塑料中添加剂的定性,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前处理,塑料粒子如果有机溶剂无法完全溶解或确保被分析目标物能够被很好的分离出来那也就失败了,不了解也不知道热裂解的前处理方式会不会破坏掉目标物。还是要配合其他设备先大致分析一下再查查相关文献。完全没头绪
具体需要分析那些添加剂呢?详细说说具体要求为好。


溶解之后进样或者热裂解都有可能考虑使用。
猜你喜欢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