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第二届网络大赛参赛作品】···重磅出击,再谈“基质效应”··讨论升级,欢迎参与···

浏览0 回复202 电梯直达
banana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蓝精灵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kkea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sunyfox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liyan-liya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我也看到了很多采用单点浓度进行基质评价的,就是采用基质空白溶液加标,然后比溶剂空白加标,不知道这个是否也是合适的,基质效应的评价方法是否有相关的要求呢?因为我也看到了标准曲线的这种评价?
还有,不知道楼主是否了解一些气相方面的基质效应呢?因为最近我也打算开展一些不同基质的基质效应研究,但一直心里没有太大的把握。不知楼主是否了解一些相关内容?
Longer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dickwang2008(dickwang2008) 发表:
原文由 zpf20031212 发表:
楼主的大作哦!非常感谢楼主的心得体会,写得很全面,有理论、有实践,我也受益匪浅。比如,“当基质的影响控制在LLOQ的20%以下,这个方法才能被接受”,这个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我之前认为只要回收率稳定,低一点也可以接受,即基质效应大一些也行,只要能满足足够的检出限和稳定的回收率。

“还可以通过改变内源性物质与待测物在色谱柱上的保留时间”。之前我也试过,但没试成功。尤其是液液萃取之后的尿液,如果浓缩倍数过高时,基质效应就非常明显。最近我再试下,跟楼主探讨!

有一问题,“这些内源性的物质由于极性较大,会同待测物离子竞相竞争液滴表面,从而导致待测物的离子化效率降低或增强,引起响应降低或增高,这就产生所谓的基质抑制或基质增强效应”。的确,基质效应经常遇到,我做生物样本时基质抑制较多,做农药样品时,增强效应居多。要是从离子化机制上解释,什么时候基质增强?什么时候基质抑制?

还有APCI源的基质效应较ESI源要小些,这是为什么?


感谢版主的肯定,其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对于提出的基质效应什么时候增强,什么时候抑制,这个没有具体的理论来支撑,目前来说我们也只是通过具体的试验来论证。

但对于为什么APCI的基质效应要小于ESI的,这个是可以解释的。因为APCi是气相离子化,也就是溶液先汽化成气体分子,然后经过电晕放电针,使分子带电;而ESI是液相离子化,是在经过毛细管时,带电,然后汽化,就在汽化的过程中,电荷从内部往液滴表面移动,从而使离子带电。在这个过程中,内源性物质会跟离子竞争液滴表面,从而产生基质效应。。

欢迎继续讨论。。


其他问题楼主都回答过,我就回答zpf20031212 版友的最后一个问题:
基质增强其实就是基质有助于样品离子化,使检测信号比起标样得到增强,基质抑制则反之。所以楼主说的‘内源性物质会跟离子竞争液滴表面,从而产生基质效应。。’这句话有待商榷,如果竞争的话似乎只会产生离子抑制,但实际上基质增强的情况也很多。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更好的理解。
zydandan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如果使用高中低三个浓度的QC来评价基质效应,一般认为在85%--115%之间合格,这是业界承认的。当然针对每个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SOP来定。

如果高中低相差很大,说明样品处理不当或者分析方法不是适合,可以参考文中的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基质效应大于100%或者小于100%,这个没有问题,只要在规定的范围内就可以。。

Goodluck!有问题可以继续交流。。。。

请问楼主,使用高中低三个浓度的QC来评价基质效应,一般认为在85%--115%之间合格,这是业界承认的,这个有出处吗?我最近在做基质效应考察,就是用高中低三个浓度QC来评价的,有个别大于115%,请问您说的那个范围有出处吗?新手上路,请多指教~
hyf020115212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m3174633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dickwang2008(dickwang2008)发表:
原文由 1518xj(1518xj) 发表:
原文由 dickwang2008(dickwang2008) 发表:
原文由 1518xj(1518xj) 发表:
原文由 dickwang2008(dickwang2008) 发表:
原文由 1518xj(1518xj) 发表:
LZ,我们的液质和你的一样的,也是Waters的,对于基质效应,我们的做法是做工作曲线来消除基质效应,请问这样做是否合理?


可以使用标准曲线来评价基质效应,但是用它来消除基质效应还是头次听说。你能说的详细点吗?可以交流一下。


工作曲线的6个浓度是按照样品前处理的过程用空白基质做的,相当于6个浓度的加标回收。
然后标准曲线是直接用标准品配成6个浓度,上机。标准曲线每个点的响应都比工作曲线的点高一倍左右


个人觉得这种做法略有不妥,因为基质效应主要是考察基质对待测物响应的影响,而你在制备工作曲线时,操作过程中的误差或者损失这个也就计算在基质效应里面了,你能理解吗?如果使用标准曲线来评价,那么那就需要平行处理6分空白基质样品,然后在吹干前加入待测物,吹干复溶,然后进样分析并跟标准曲线上的点的响应来比。你的看法呢?


您说的有道理。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液质上影响准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质效应,二是前处理提取率,工作曲线只能近可能的减少基质效应的影响,但是对提取率来说,实际上用标准曲线更好。所以单纯的用这两种曲线都不是很合理,合理的做法是先分析基质效应(平行处理6分空白基质样品,然后在吹干前加入待测物,吹干复溶,然后进样分析并跟标准曲线上的点的响应来比),然后做标准曲线来对整个前处理过程进行评定,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你理解的大部分是正确的,但是有一点就是使用工作曲线来定量,并不能减少基质效应的影响。基质效应的影响,其具体的减小方法或者消除方法在前面的帖子中已有详细的介绍,你可以再看看,如果问题,继续讨论。
不是可以抵消了基质效应的影响吗?为什么你认为不能
彼岸7777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请问大神质谱分析中的交叉干扰(Cross-talk)是怎么产生的啊?有解决办法吗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