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由 闲鹤野云(ruojun) 发表:
最近使用新买的便携式近红外设备,对酶力肽进行了蛋白质的湿化学方法检测,然后对样品光谱进行采集,通过定量分析模型的建立、优化,尝试对样品进行回归测定。
蛋白质采用凯氏定氮法,按同一标准,粉碎蛋白有一定差异的样品(同一粉碎机、粉碎时间),测定出样品蛋白质含量的真值:70-90%(主要是含水量不同造成的差异)。
光谱采集分粉碎样品和原始样品两种类型,分别建模。
结果:总体不错。但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注意。
1. 粒度对模型和检测结果影响非常大,一定要粉碎一致。不同粒度下建立的模型检测结果误差很大,尤其是未粉碎的,误差更大。粉碎的样品结果一致性很好
2.由于采用漫发射光谱,光源直接贴近样品照射,同一位点进行定量检测时如果不移动,每次的检测结果都会变化,但按绝对值增大约1%的幅度增加。我感觉可能与长期一直照射的情况下,样品内部温度发生变化导致水分发生移动,或漫反射的能量加强导致检测结果不稳定。但哪个是主要原因呢???
可能的问题,个人看法
1、粒度均匀肯定更好,而且达到细化更理想,因为有间隙。
还有你的便携式仪器的光斑应该不是很大,采集的样本代表性一致性可能不是很怜惜。
传统近红外仪器,几个厂家都是旋转样品盘,能够均匀化采集光谱。
2、本身近红外统一地点检测,是会存在一定的波动,这个符合光谱预测的数学理论,关键是你的模型预测偏差是否大了。
温度是会有影响,但是检测快的化,基本没大问题。液体物品,温度有些时间检测时做成恒温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