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资料】中药炮制学分享(节选自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

浏览0 回复11 电梯直达
皎然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

    中药的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有了中药就有中药的炮制,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活、生存必须劳动生产,必须猎取食物。由于人类的增值,鸟兽鱼之类不敷食用,则尝试草木之类充饥,人们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动物,以致发生呕吐、泄泻、昏迷,甚至于死亡,有时吃了之后使自己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这种感性知识积累多了便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为了服用方便,就有洗净、将整枝整块的擘成小块、锉为粗末等简单加工,这便是中药炮制的萌芽。
    《韩非子?五蠹篇》载:“上古之世……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礼纬·含文嘉》明确指出:“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这种利用火来炮生为熟的知识,逐渐应用于处理药物方面,从而形成了中药炮制的雏形。
    中药炮制古称“炮炙”系指用火加工处理的方法。据《说文》载:“炮,毛炙肉也。”段注:“毛炙肉,谓不去毛炙之也。”《礼记·内则》:“涂之以谨(墐)涂,炮之。”郑玄注:“炮者,以涂烧之为名也。”孙希旦集解:“裹物而烧之谓之炮。”《说文》:“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诗经·小雅·**叶传》:“炕火曰炙。”“炮”、“炙”均源于食物加工,可见早期的炮制主要是用火加工处理药物。
    酒的发明与应用,在我国非常久远。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有所进展,而广泛应用于奴隶制社会时期。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则发现有专用酒器,殷商文化中发现更多的专用酒器,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鬯”字,鬯就是芳香性的药酒,供祭祖用。酒的发明与应用,丰富了用药经验并被引用于炮制药物,就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炙的内容。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皎然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现代(1912年以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在此时期的炮制特点和主要文献如下。

(一) 春秋战国至宋代

    在古文献中炮制的出现,最早只是个别和简单的炮制原则。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较早的医方书,在收录现存的二百八十多个医方中,包括了净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制内容。如取庆(蜣)良(螂)一斗,去其甲足;服零(茯苓)……;取商劳渍醯中;止出血者燔发;燔其艾;陈藿,蒸而取其汁等。不仅有炮、煅、细切、熬、酒醋渍等术语,并有操作过程的记载。
    《黄帝内经》约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著作,在《灵枢经? 邪客》篇中有用“秫米半夏汤”治疗“邪气客人”的记载。“秫米汤”中的“治半夏”即为修治过的半夏。生半夏毒性大,以“治”来减低毒性,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素问? 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呚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到了汉代,中药炮制技术已有较大的发展。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纪元前问世。书中指出:“药有……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这里所指阴干暴干是指产地加工,而生熟则说的是药物炮制了。如“露蜂房……熬”,“桑螵蛸……蒸”,“贝子……烧”等。
    汉代有关药物炮制的方法更多的是散见于处方药物的脚注,与药物配伍、剂型、煎法、服用相联系。如《伤寒论》抵当汤:水蛭十三个,熬;虻虫十三个,去翘足,熬;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浸。对毒剧药应用很谨慎,用法也很有分寸。如附子要求“炮”,“炮去皮,破八片”。其中有些炮制方法已趋成熟。对制药火候上提出“烧、炼、熬”三者不同。归纳起来,在张仲景时代,中药炮制方法有去污、去芦、去节、去毛、去皮、去皮尖、去心、去核、去翘足、去咸、擘、破、呚咀、斩折、锉、捣、水浸、汤洗、煮沸、酒洗、酒煮、苦酒煮、蒸、烧、熬、炮、煅、炼、炒、炙等。同时,炮制理论上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如《神农本草经》序录中就有:“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若有毒宜制,可用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这些就是当时对有毒药物炮制方法与机理的解释。张仲景还提出药物“有须烧炼炮制,生熟有定”,开创了药物生熟异用学说的先导。
    矿物药的炮制,当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周礼? 天关冢宰》《疡医论》曾载:“凡疗疡,以五毒攻之。”汉末郑康成(公元127年~200年)注云:“止病曰疗,攻治也。五毒,五药之有毒者。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着,鸡羽扫取以注疮,恶肉碎骨尽出也。”文中其烟上着的烟,实为升华结晶氧化汞。《神农本草经》提到了丹砂能化汞,硝石炼之如膏,曾青(蓝色铜矿物)能化金铜,朴硝炼饵食之,这些就是通过炮制改变其药性。汉代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原则已初步确立,并出现了大量的炮制方法和炮制品,但方法比较简单。
    中药炮制经历先秦两汉的不断发展,直至宋代主要有两方面的成就:一是将零星的炮制方法进行了初步归纳,形成了较系统的炮制通则;二是逐渐增加了一些新的炮制方法。现代使用的方法宋代大都已出现,这些方法和原则至今仍沿用。
    在炮制原则系统化方面:梁代《本草经集注》中第一次将零星的炮制技术作了系统归纳,说明了部分炮制作用。如:“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诸虫先微炙”等。唐代《备急千金药方》中又进一步补充,在“合和”章中说:“凡用甘草、厚朴、枳实、石楠、茵芋、藜芦、皂荚之类皆炙之”,“凡用麦、曲米、大豆黄卷、泽兰、芜荑皆微炒,干漆炒令烟断。”这些原则在宋代《证类本草》中亦有引用。
    在新炮制方法方面:晋《肘后备急方》已有用大豆汁、甘草、生姜等解乌头、芫花、半夏毒的记载。梁代《本草经集注》已将“咀”改为“切制”。唐代《千金翼方》已有反复蒸曝制熟地黄,《食疗本草》开始用童便处理药材,《外台秘要》开始用麸炒法。宋代《太平圣惠方》开始有乳制法,《博济方》开始有巴豆霜,《小儿药证直诀》开始制胆南星等。
    刘宋时代,雷斅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撰成《雷公炮制论》三卷,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大致有:拣、去甲土、去粗皮、去节并沫、揩、拭、刷、刮、削、剥等净制操作;切、锉、擘、捶、捣、研、杵、磨、水飞等切制操作;拭干、阴干、风干、晒干、焙干、炙干、蒸干等干燥方法;浸、煮、煎、拣、炒、熬、炙、焙、炮、煅等水火共制法;苦酒浸、蜜涂炙、同糯米炒、酥炒、麻油煮、糯泔浸、药汁制等法,广泛地应用辅料炮制药物。该书对炮制的作用也作了较多的介绍,如“……用此沸了水飞过白垩,免结涩人肠也。”“……半夏上有延,若洗不净,令人气逆,肝气怒满。”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学道理。如大黄用蒸来缓和其泻下作用。莨菪、吴茱萸等含有生物碱,用醋制可以使生物碱成盐,而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对挥发性药物茵陈,指出“勿令犯火”,即防止高温处理。对某些含鞣质药物,如白芍等须用竹刀刮去皮,知母、没食子勿令犯铁器,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对药物提出“细切”的要求,并指出炮制能影响疗效,如:“……旧方皆云呚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今皆细切之,较略今如呚咀者,差得无末而粒片调于药力同出,无生熟也。”“凡汤就膏中,用诸石皆洗捣之,如粟米……”等。该书记述的净选、切制、干燥、炮炙等方法众多,且均举例说明,如黄连去须毛,石韦刮去毛,羚羊角镑刮作屑用,阿胶炙使通体沸起内容很丰富。
    唐代《新修本草》在炮制方面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除有煨、煅、燔、炒、煮、蒸等外,还有作檗、作曲、作豉、作大豆黄卷、芒硝提净等。如芒硝提净云:“以朴硝作芒硝者,但以暧汤淋朴硝取汁,清澄煮之减半,出着木盆中,经宿即成,状如白石英。”该书对玉石、玉屑、丹砂、云母、石钟乳、矾石、硝石等矿物药的炮制方法均有记载。辅料用酒明确指出“唯米酒入药”,炮制内容比前一时期丰富。
    宋代炮制方法有很大改进,炮制目的也多样化了,开始从减少副作用而进入增加和改变疗效,从汤剂饮片的炮制而同时重视制备成药饮片炮制的崭新阶段。《证类本草》,为唐慎微所编撰,该书广泛辑录了宋以前的有关药学方面的文献,部分保存了现今已失传的医药书籍的内容,如《雷公炮制论》等。在《本草纲目》刊行前,一直作为研究本草学的范本。每种药物之后附有炮制方法,为后世制药业提供了药物炮制资料,后世某些炮制专书,便是辑录本书的炮制部分而写成的。宋代大观年间,陈师文等编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并特设“论炮炙三品药石类例”,专章讨论炮制技术,收录了185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和要求,逐渐注意到药物经炮制后性味功效的改变,如蒲黄“破血消肿即生使,补血、止血即炒用”,成为国家法定制药技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药品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该书筛选了当时通用的方剂及炮制方法,实践性强,现代应用的许多方法,特别是配制成药的方法,很多都与该书所列的方法相似。
    总之,在宋以前,炮制的原则、方法,适用品种已初具规模,是炮制技术的形成时期。
皎然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有关中药炮制的方法

    198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是目前药品生产、使用、检验的基本法律。其中的六条明确规定:“中药饮片的炮制,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者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制订的《炮制规范》的规定。”这便是中药炮制所必须遵守的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版一部开始收载中药及中药炮制品,正文中规定了饮片生产的工艺流程,成品性状,用法、用量等;附录设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规定了各种炮制方法的涵义,具有共性的操做方法及质量要求,是属国家级的质量标准。
    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了关于“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的通知,规定了饮片的净度、片型及粉碎粒度、水分标准,以及饮片色泽要求等,是属于部级的质量标准。
    《全国中药炮制规范》由卫生部药政局委托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研究所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及人员编写而成,于1988年出版,作为部级中药饮片炮制标准(暂行)。该书主要精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现行实用的炮制品及其最合适的炮制工艺以及相适应的质量要求,尽力做到理论上有根据,实践上行得通,每一炮制品力求统一工艺。附录中收录了“中药炮制通则”及“全国中药炮制法概况表”等。
    由于中药炮制具有较多的传统经验和地方特色,有些炮制工艺还不能全国统一,为了保留地方特色,各省(市)先后都制订了适合本地的质量标准,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药材质量标准等,但应与《药典》和《全国炮制规范》相一致,如有不同之处,应执行《药典》和《全国炮制规范》等国家级及部级的有关规定。地方标准只有国家与部级标准中没有收载的品种或项目的情况下,制定出适合本地的标准才有意义,一般应力求全国统一。
皎然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白  矾


[处方用名] 白矾、明矾、枯矾。
[来源] 本品为三方晶系矿物矾石Alumen或其他铝矿石,经加工提炼制成。主含硫酸铝钾[KA(SO4)2·12H2O]。
[历史沿革] 汉以前载有“烧”(《病方》)、“炼”(《本经》)的制法。历经汉、晋发展为“烧令汁尽,熬”(《肘后》)。“于瓦上若铁物中熬令沸汁尽”(《集注》)等法。南北朝时曾有用紫背天葵、巴豆、陈皮、皂角子、五倍子等辅料制法(《雷公》)。唐代以后提出了煅法、飞法,如“煅过”(《颅囟经》)。“飞过”(《理伤》)。“细研,入瓦罐中,火煅半日,色白如轻粉者,名枯矾”(《入门》)。现行,多以生用或煅枯入药。
[炮制方法]
1.白矾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捣碎或研细。
2.枯矾 取净白矾,敲成小块,置煅锅内,用武火加热至熔化,继续煅至膨胀松炮呈白色蜂窝状固体,完全干燥,停火,放凉后取出,研成细粉。
煅制白矾时应一次性煅透,中途不得停火,不要搅拌。经搅拌后表面温度下降,结晶水不易除去,内热不断积蓄,传热性能降低,局部温度过高,而使白矾呈焦黄色。制枯矾时常出现煅制不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用圆底锅,放矾过多,受热后锅底层白矾先溶化,结晶水先行蒸发形成海绵状质地疏松的枯矾,具有较强的隔热能力,一旦形成这种状态,上部液态白矾很难获得较高温度,结晶水不能及时蒸发,以致形成凉后“僵块”。
[成品性状] 白矾呈半透明结晶块状物,无色、乳白色或带微黄色。质坚而脆(硬度2~2.5)密度1.757g/cm3,气微,味微甜而涩。枯矾呈不透明、白色、蜂窝状或海绵状固体块状物或细粉,无结晶样物质。体轻质松,手捻易碎,味酸涩。
[炮制作用] 生白矾擅长解毒杀虫,清热消痰,燥湿止痒。用于湿疹,疥癣,癫痫,中风,喉痹。外用可解毒止痒,常制成散剂、洗剂、含嗽剂、注射剂使用,高浓度具有腐蚀性,用于胬肉,痔疮,脱肛。如消痔液等。内服有清热消痰作用,如治风痰壅盛所致癫痫的白金丸(《普本》);治中风的稀涎散(《集解》)。
枯矾酸寒之性降低,涌吐作用减弱,增强了收涩敛疮、生肌、止血化腐作用,用于湿疹湿疮,耳亭耳流浓,阴痒带下,久泻,便血,崩漏,鼻衄齿衄,鼻息肉。枯矾做成散剂,治疗糜性性皮肤病,诸疮发痒。如治疮口不合的生肌散(《准绳》)。
[炮制研究] 白矾的炮制研究主要以煅烧失重率、抑菌作用,对粘膜刺激作用等指标,对其煅制工艺条件进行探讨。
1.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白矾煅制时50℃开始失重,120℃开始出现大量吸热过程,大约260℃左右脱水基本完成,300℃开始分解,但300℃至600℃之间分解缓慢,至750℃无水硫酸钾脱硫过程大量发生,产生硫酸钾、三氧化二铝及三氧化硫,810℃以后持续熔融,成品水溶性差,出现混浊并有沉淀,故煅制温度应控制在180~260℃之间。
白矾经煅制后不仅失去结晶水,晶型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用X射线分析法得知生白矾为立方晶型,枯矾为六方晶型。
铁锅在高温煅制情况下,白矾是强酸弱碱的盐类,显微酸性,加热时能产生红色的三氧化二铁,所以紧贴锅底的白矾是红褐色,这是白矾与铁反应的结果,并使含量增高,因此,认为以耐火材料的容器煅制为好。
2.抑菌及药理作用 在180~260℃煅制的枯矾对变形杜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与生品之间没有差异,300煅制品与生品之间有差异,500~900℃煅制品与生品之间均有显著差异,比生品抑菌作用显著降低。180~260℃煅制的枯矾对家兔眼结膜的刺激作用小。
按常规煅制的枯矾药液,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大肠杆菌、霉菌等均呈现高度的敏感性。
白矾内服过量能刺激胃粘膜而引起反射性呕吐。至肠不吸收,适量制止肠粘膜分泌而起止泻作用。外用稀溶液能起消炎收敛防腐作用,溶液浸蚀肌肉引起溃烂。煅枯后形成难溶性铝盐,内服后可与粘膜蛋白络合,形成保护膜,覆盖于溃疡面上,保护粘膜不再受腐蚀,并有利于粘膜再生,还可抑制粘膜分泌和吸附肠异物,因此,枯矾消除了引吐作用,增强止血止泻作用。外用能和蛋白质化合而成难溶于水的蛋白质而沉淀,减少疮面渗出物而起生肌保护作用。
3.工艺研究 白矾含水量按分子式中所含结晶水计算为45.53%,由白矾制成枯矾,传统炮制法干燥失重约45%,烤箱180℃(±1℃),4小时烤烤品干燥失重为45.5%,两种炮制品的干燥失重无差异。烘箱240℃、4小时,认为产品优于传统煅法。试用远红外,温度220℃(±20℃),2小时炮制品的质量均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传统规定指标。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潮、防尘。

皎然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白    芍


[处方用名] 白芍、炒白芍、酒白芍、醋白芍、土炒白芍。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的干燥根。
[历史沿革] 汉代有切(《伤寒》)。南北朝时代有蜜水拌蒸(《雷公》)。唐代有熬令黄(《千金》)。宋代有微炒、炒焦(《妇人》)、焙制(《普本》)、煮制(《总微》)、酒炒(《扁鹊》)等方法。元代有酒浸(《汤液》)、酒制、炒炭(《丹溪》)、米水浸炒(《世医》)等法。明、清增加了酒蒸(《大法》)、酒焙(《必读》)、酒润(《崇原》)、酒洗(《暑疫》)、酒拌(《金鉴》)、醋炒(《纲目》)、童便制(《普济方》)、米炒(《宋氏》)、土炒(《时病》)、煨制(《奇效》)、煅炭(《医学》)等炮制方法。并有“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者以酒炒用,入女人血药以醋炒耳”的记载。现行,有酒炒、醋炒、炒黄、炒焦、麸炒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白芍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条分开,洗净,浸炮至六、七成透、取出闷润至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
2.酒白芍 取白芍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白芍片每100kg,用黄酒10kg。
3.炒白芍 取白芍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4.醋白芍 取白芍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白芍片每100kg,用米醋15kg。
5.土炒白芍 取定量灶心土(伏龙肝)细粉,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土呈灵活状态,加入白芍片,炒至表面挂土色,微显焦黄色时,取出,筛去土粉,摊凉。
白芍片每100kg,用灶心土20kg。
[成品性状] 白芍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的薄片,表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片面平滑,角质样,中间类白色,有明显的环纹和放射状纹理。周边淡棕红色或粉红色,有皱纹。质坚脆。气微,味微苦酸。酒白芍呈微黄色,微具酒气。炒白芍表面微黄色,偶见有焦斑。醋白芍呈微黄色,微有醋气。土炒白芍呈黄色,微有焦土气。
[炮制作用] 白芍生品擅于养血敛阴,平抑肝阳。多用于血虚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头痛,眩晕,耳鸣,烦躁易怒,以及自汗,盗汗等证。如用于血虚的四物汤(《局方》);治中风半身不遂的芍药汤(《总录》);治肝脾不和,腹部挛急作痛的芍药甘草汤(《伤寒论》);治虚劳自汗不止的芍药黄耆汤(《赤水玄珠》);治崩漏带下,经水不止,及金疮出血的白芍药散(《对惠方》)。
经酒炙后,能降低酸寒之性,善于和中缓急。多用于胁肋疼痛,腹痛,产后腹痛尤须酒炙。如用于脘腹挛痛,喜温喜按的小建中汤(《妇科发挥》);治胸腹疼痛,四肢挛急的当归芍药散(《金匮》);治经行腹痛的养血平肝散(《沈氏尊生书》)。
炒白芍药性稍缓,以养血敛阴为主。如用于肝旺脾虚之肠鸣腹痛,泄泻的痛泻要方(《景岳》);治泻痢日久,腹痛喜按喜温的养脏汤(《局方》)。
醋炙后,入肝收敛,可敛血、止血,疏肝解郁。如治尿血,血色鲜红的加减黑逍遥散(《医略六书》)。
土炒可借土气入脾,增强柔肝和脾、止泻作用。
[炮制研究]


1.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实验证明,白芍切片时,水洗后闷润至软切片,芍药甙含量最高,与生品无显著差异,水浸炮软化或水蒸气软化及水煮处理后的白芍,其芍药甙、苯甲酸含量低,丹皮酚含量几乎为零。故白芍加工以水闷润切片或直接刮去外皮,而不用煮烫刮皮为佳。
白芍经炮制后,芍药甙含量明显降低,尤以清炒品低量最多。丹皮酚的含量也显著降低,尤以清炒品降低最多,麸炒品降低最少。炮制对白芍中苯甲酸含量影响不大。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白芍五种炮制品的水煎液均能使离体兔肠自发性收缩活动的振幅加大,剂量增加,作用加强。且以醋制品作用最强。对氯化钡引起的兔肠收缩加强,生品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剂量增大,作用加强。其他炮制品对氯化钡的拮抗作用不明显。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肠管活动抑制,除生品和麸炒品作用不明显外,清炒品、酒炒品、醋炒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并随剂量增加而作用加强。尤以醋制品拮抗作用最为明显。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酒白芍、醋白芍,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蛀。
[备注] 尚有白芍炭,炒炭后,能增强止血作用。动物实验表明,白芍炒炭后,凝血时间比用药前缩短50%。临床上用白芍炭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食管静脉破裂出血有相当疗效。

皎然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柴    胡


[处方用名] 柴胡、炙柴胡、醋柴胡、鳖血柴胡。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 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
[历史沿革] 唐代有熬(《千金》)法。宋代有焙制(《博济》)法。元代有酒拌制(《丹溪》)、酒炒制(《原机》)。明、清以后除沿用元代以前的炮制方法外,增加有醋炒制(《医学》)、炒制(《一草亭》)、炙制(《条辨》)、蜜制(《本草汇》)、鳖血制(《长沙方歌括劝读》),并有“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欲上升则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生用梢”(《发挥》);“酒炒则升,蜜炒则和”(《害利》)的记载。现行,有醋炒、酒炒、酒炒、蜜炒、鳖血炒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柴胡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醋柴胡 取柴胡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柴胡片每100kg,用米醋20kg。
3.鳖血柴胡
(1)取柴胡片,加入定量洁净的新鲜鳖血及适量冷开水拌匀,稍闷润,待鳖血液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2)取柴胡片,加入定量洁净新鲜鳖血、定量黄洒拌匀,稍闷润,待鳖血、酒液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
柴胡片每100kg,用鳖血13kg,黄酒25kg。
[成品性状] 柴胡片为不规则的厚片,外皮黑褐色或浅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片面粗糙,显纤维性,黄白色。质坚硬。气微香,味微苦。醋柴胡色泽加深,具醋气,鳖血柴胡色泽加深,具血腥气。
[炮制作用] 柴胡生品升散作用较强,多用于解表退热。如用于寒热往来的小柴胡汤(《伤寒论》);治外感风寒发热,头痛肢楚的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治气虚下陷,脱肛,子宫脱垂的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醋炙能缓和升散之性,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的胁肋胀痛,腹痛及月经不调等证。如用于肝气郁结的柴胡疏肝散(《景岳》);治肝郁血虚,月经不调的逍遥散(《处方集》)。
鳖血炙能抑制升浮之性,增强清肝退热,截疟的功效。如用于治骨蒸劳热,午后潮热,常配地骨皮,青蒿等同用;治妇人温病发热,经水适新,热入血室,昼日明了,夜则谵语的柴胡羚角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炮制研究]
1.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柴胡炮制前后及不同炮制品种之间的化学成分无明显变化,但炮制前后及不同炮制品种之间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为酒柴胡>醋柴胡>柴胡;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为醋柴胡>酒柴胡>柴胡;粗皂甙含量为酒柴胡>醋柴胡>柴胡;挥发油含量为柴胡>酒柴胡>醋柴胡。生柴胡中挥发油含量相对较高,皂甙含量相对较低。挥发油清轻上浮,能解表退热,与中医临床用药理论相吻合,柴胡经醋炙后,柴胡皂甙含量,水溶性浸出物含量,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均较生品高,而挥发油含量相对偏低,说明中医临床用柴胡炮制品疏肝解郁止痛是具有科学道理的。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以促进泌胆功能为指标,观察了生柴胡、炒柴胡、醋炙柴胡、醋拌柴胡的水煎剂对麻醉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醋炙柴胡有很强的促进泌胆作用,证明了柴胡经醋炙后能增强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醋柴胡、鳖血柴胡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皎然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川    乌



[处方用名] 川乌、生川乌、制川乌。

[来源]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

[历史沿革] 现行,有蒸、煮、黑豆甘草煮、生姜豆腐煮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生川乌 取原药材拣净杂质,洗净灰屑,晒干。
    2.制川乌 取净川乌,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成品性状] 生川乌呈倒圆锥形,或稍弯曲,散生有小瘤状侧根。表面灰褐色,有细纵皱纹。质坚实,断面粉白色。无臭,口尝有强烈麻舌感。制川乌为不规则厚片,表面黑褐色或暗黄色,有光泽,可见灰棕色多角形环纹,中间有空洞。质轻脆。无臭,微有麻舌感。

[炮制作用] 生川乌有毒,多外用。用于风冷牙痛,疥癣,痈肿。
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痛,跌扑剧痛。如治寒疝的乌头煎(《金匮》)。


[炮制研究] 川乌的有毒成分为乌头生物碱类,其中双酯型乌头碱毒性最强,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毒性较小,乌头原碱类毒性很弱,或几乎无毒性。酯碱型乌头碱毒性比双酯型乌头碱小,但还有相当的毒性。
川乌的炮制原理是通过加水,加热处理,使极毒的双酯型乌头碱C8位上的乙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醋酸,得到相应的苯甲酰单酯型,其毒性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50~1/100;再进一步将C14位上的苯甲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苯甲酸,得到亲水性氨基醇类乌头原碱,其毒性仅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0~1/4000。其变化如图12-2所示。炮制减毒的另一原因可能是由于在炮制过程中脂肪酰基取代了C8-OH上的乙酰基,生成脂碱,从而降低了毒性。
乌头的炮制辅料研究方面,全国各地炮制乌头时加入的辅料有干草、生姜、白矾、金银花、黑豆等多种,其目的都是为了"解毒",但认识不一致,而且没有乌头炮制只加辅料,而不用蒸煮等加热处理方法就能达到"去毒"目的的报道。
乌头的炮制工艺研究方面,其炮制方法大致可分为水处理、干热处理和湿热处理三种类型。其目的都是通过水和(或)加热的方法来促进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和分解,从而降低其毒性。若从减毒的效果看,三类方法中以蒸、煮等湿热处理方法炮制川乌的"去毒"效果最好。这类方法也是全国各地普遍采用的。
根据水解去毒的原理,可将川乌的炮制工艺改革如下:将原药材置高压罐内,以100~115℃的温度,98kPa的气压炮制40分钟即可。其炮制品没有乌头碱特有的苦味,也无麻辣干感,毒性降为原生药的1/200。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生品防蛀,制品防霉。按毒剧药管理。
wangshirf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梧桐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netsking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一本书的内容总结. 不知道哪儿可以搞到电子版的书
netsking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皎然(jiaoran) 发表:

川    乌



[处方用名] 川乌、生川乌、制川乌。

[来源]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

[历史沿革] 现行,有蒸、煮、黑豆甘草煮、生姜豆腐煮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1.生川乌 取原药材拣净杂质,洗净灰屑,晒干。
    2.制川乌 取净川乌,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成品性状] 生川乌呈倒圆锥形,或稍弯曲,散生有小瘤状侧根。表面灰褐色,有细纵皱纹。质坚实,断面粉白色。无臭,口尝有强烈麻舌感。制川乌为不规则厚片,表面黑褐色或暗黄色,有光泽,可见灰棕色多角形环纹,中间有空洞。质轻脆。无臭,微有麻舌感。

[炮制作用] 生川乌有毒,多外用。用于风冷牙痛,疥癣,痈肿。
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痛,跌扑剧痛。如治寒疝的乌头煎(《金匮》)。


[炮制研究] 川乌的有毒成分为乌头生物碱类,其中双酯型乌头碱毒性最强,苯甲酰单酯型乌头碱毒性较小,乌头原碱类毒性很弱,或几乎无毒性。酯碱型乌头碱毒性比双酯型乌头碱小,但还有相当的毒性。
川乌的炮制原理是通过加水,加热处理,使极毒的双酯型乌头碱C8位上的乙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醋酸,得到相应的苯甲酰单酯型,其毒性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50~1/100;再进一步将C14位上的苯甲酰基水解(或分解),失去一分子苯甲酸,得到亲水性氨基醇类乌头原碱,其毒性仅为双酯型乌头碱的1/2000~1/4000。其变化如图12-2所示。炮制减毒的另一原因可能是由于在炮制过程中脂肪酰基取代了C8-OH上的乙酰基,生成脂碱,从而降低了毒性。
乌头的炮制辅料研究方面,全国各地炮制乌头时加入的辅料有干草、生姜、白矾、金银花、黑豆等多种,其目的都是为了"解毒",但认识不一致,而且没有乌头炮制只加辅料,而不用蒸煮等加热处理方法就能达到"去毒"目的的报道。
乌头的炮制工艺研究方面,其炮制方法大致可分为水处理、干热处理和湿热处理三种类型。其目的都是通过水和(或)加热的方法来促进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和分解,从而降低其毒性。若从减毒的效果看,三类方法中以蒸、煮等湿热处理方法炮制川乌的"去毒"效果最好。这类方法也是全国各地普遍采用的。
根据水解去毒的原理,可将川乌的炮制工艺改革如下:将原药材置高压罐内,以100~115℃的温度,98kPa的气压炮制40分钟即可。其炮制品没有乌头碱特有的苦味,也无麻辣干感,毒性降为原生药的1/200。


[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生品防蛀,制品防霉。按毒剧药管理。


这样处理后的药理功能会不会受影响?会不会毒性降低后药效也会降低呢?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