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2011年中国工程院当选院士名单(生命科学)

浏览0 回复5 电梯直达
果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摘要:

中国工程院8日上午在北京公布2011年院士增选结果,从485名有效候选人中经过两轮评审和最终选举,共产生54名新院士。至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783人,学科覆盖更趋全面,地区分布更加广泛。

中国工程院同步还完成外籍院士增选工作,经过全体院士大会选举,共从19名外籍院士候选人中产生6名新外籍院士,美国籍4名(其中1人具美国、德国双重国籍),澳大利亚籍、日本籍各1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其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

中国工程院2011年当选院士名单(生物类)
农业学部(6人)


姓名年龄工作单位
陈剑平48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康绍忠49中国农业大学
李  坚68东北林业大学
吴孔明47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喻树迅58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朱有勇55云南农业大学


陈剑平


男,1963年4月出生,浙江宁波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院长。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现任农业部病毒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1985年7月浙江农业大学植保专业毕业后分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室工作,1989年7月特例晋升助理研究员,1991年7月特例晋升副研究员,1993年3月特批晋升研究员。1989年至1990年11月在英国洛桑试验站进行合作研究,1992年11月至1995年12月赴苏格兰作物研究所开展合作与攻读博士,并于1995年10月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

20年来,一直从事植物病毒和病毒病防治研究,曾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863”和欧共体等30个科研项目,首次揭示禾谷多黏菌与其传播病毒内在关系,系统研究了植物病毒缺失突变及其生物学特性,并在水稻和小麦等重要粮食作物病毒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介体真菌及传毒特性、抗源筛选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鉴定了54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病毒,发现12个新种,开展病毒基因组全序列和系统进化研究,和有关单位合作,开展重要粮食作物病毒病综合防治工作,挽回巨大经济损失。出版专著3部(合计421.7万字)、论文集1册、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218篇(SCI收录97篇),专利5项,获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

康绍忠


男,1962年11月生,湖南桃源人,中共党员,1982年7月由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在西北农业大学分别获农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9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康绍忠教授是我国农业水土工程专业领域杰出的青年教师,也是我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康绍忠教授是我校节水与水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旱区农业水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863计划”生物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现代农业技术主题专家。曾先后获陕西省首届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陕西省首届科技新星、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水利部优秀教师等荣誉和奖励,首批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规划”第一层次人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工程计划。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还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首批入选的14名青年专家之一。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1年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国家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总局联合授予的“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7月批准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省部重点实验室10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谢谢 交流( ⊙ o ⊙ )啊!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果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李坚


男,汉族,1943年2月生,辽宁省阜新市人,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参加工作,东北林学院木材利用系林产化工专业毕业,博士,博导,教授,工程院院士。

1961年至1966年东北林学院木材利用系林产化工专业学习。1967年至1978年泰康、安达造纸厂技术员。1981年至1983年东北林学院林产工业系教师。1981年获工学硕士。1983年至1991年东北林业大学林产工业系讲师、副教授,1987年获工学博士(1989年至1990年英国北威尔士大学合作研究教师)。1991年至1996年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学科负责人、教授,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兼任木材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1996年任东北林业大学校长。 201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担任国际木材学会联合会(IAWPS)执行理事,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理事长,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林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黑龙江省科协委员,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主编及《林业科学》、《家具》、《中国木材》、《家具与环境》等杂志编委。曾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我国知名木材科学家,率先打破传统木材学范畴,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紧密结合生产解决重大技术问题。在长年从事的木材保护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性成果:主持木材阻燃与防护技术研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国际领先的新型木材阻燃剂系列技术,先后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持开发的大兴安岭火烧原木保存技术,在国际上首次突破过火林原木大规模保存技术难关,主持多学科参加的森林资源培育及生态环境恢复工作,效益显著,获省重大科技效益奖。在我国生物木材学、木质环境学领域率先开拓研究,主持完成10余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现主持“863”项目等6项课题。总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重大科技效益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专利6项。出版学术著作19部,发表论文221篇,其中151篇(部)分别被SCI、EI、CAB、CSCD等检索机构收录或引用。培养数十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顺应国际前沿,推动学科发展,率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
果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吴孔明


男,1964年生,河南省固始县人。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兼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并任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植保学会副理事长和《植物保护》主编等职。

长期从事棉花害虫生物学与控制技术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主持完成的"棉铃虫区域性迁飞规律与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于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SCI源刊物论文60篇。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农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06年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棉花害虫生物学与综合治理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科技部攀登计划植保项目"棉铃虫迁飞扩散规律研究"专题(1994-1998);973计划植保项目"植物-害虫-天敌间的协同进化机制"(2000-2004);"九五"863计划"Bt棉花害虫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课题(1998-2000);"十五"863计划"Bt棉花生态安全性"课题(2001-2003);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课题(1999-2000);"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棉花重要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课题(2001-2003),Rockefeller基金会课题(2003-2004)和美国USDA课题(2003-2004)等10余项研究项目。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7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其中SCI国际刊物论文17篇。

2008年9月19日,Science杂志网络版刊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研究员科研团队的研究论文Suppression of Cotton Bollworm in Multiple Crops in China in Areas with Bt Toxin-Containing Cotton。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次以第一单位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

《科学》高度重视本文的发表,9月17日在北京举行了在中国首次的国际新闻发布会。《科学》杂志资深编辑帕梅拉?J?海因斯在对这篇论文的书面评价中写道,“世界各地农业土地的使用模式各不相同,在中国,许多农民的劳动资源都有限,来自中国的新观点将有助于世界其它资源有限的地方的农业生产。论文的作者分析了Bt棉农业对生态影响并提供了激动人心的证据,《科学》杂志很高兴报道这一研究成果。”

喻树迅


中国农科院棉花所 所长、博士、研究员。中棉种业长江公司董事长,1979年12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喻树迅博士是我国著名棉花遗传育种家,短季棉育种和转基因棉育种的开拓者之一,国家级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博士生导师;现为中棉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国家棉花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

他身兼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高新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棉花学会理事长、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由于成绩突出1997年被评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人选、农业部神农人才计划、中国农科院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评选为国家科技部300名科技骨干排名第一,1998年他所领导的课题组获得“五一”劳动奖状,1999年获河南省“十大科技英杰”称号。2011年11月10日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成果

理论研究方面,首次提出短季棉生态区的划分;蕾期蕾脱落率作为早熟性选择指标;培育出生育期100天的短季棉新品种,在我国北方棉区实现麦后直播。并率先开展棉花生理生化育种,解决了早熟品种早熟早衰遗传正相关的理论难点,为选育早熟优质高抗品种提供了新技术,丰富了棉花遗传学内容。二十多年来,他先后育成中棉所10、16、20、27、36、42等8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3亿亩,经济效益11.7亿元。1985~1999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部级奖多项。

朱有勇


男,1955年11月生,汉族,现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首席教授。1982年,获云南农业大学农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硕士学位;1994年7月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研修分子植物病理学,1996年底学成回国,2000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2011年11月10日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有勇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的基础、应用基础和示范推广研究,初步揭示了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在国际上创建了“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和技术”和“生物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论”,经过国内外数千万亩的示范推广,获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标志该成果的学术论文“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2000年在英国的《自然》杂志全文发表,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科学界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专著5部;获国家专利5项、国内外科技奖12项。2000年至今,他任云南农业大学首席教授,英国Wolverhampton大学、荷兰Wageningen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41人、博士研究生8人、留学生5人、本专科学生400余人。

朱有勇于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农业研究杰出科学奖(CGIRA),2004年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稻米年科学研究一等奖,2005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他还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教师等称号。2005年度全国十佳三农人物获奖人之一。
果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医药卫生学部(7人)

姓名年龄工作单位
丛  斌54河北医科大学
郎景和7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
沈祖尧52香港中文大学
王学浩6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徐建国5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于金明53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詹启敏52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丛斌


男,汉族,1957年7月生,山东文登人,九三学社成员,1974年11月参加工作,河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丛斌教授一直从事病理学,法医学及分子生物学教学及科研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专著2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曾获河北省科技十大杰出青年、河北省改革开放20年百名优秀大学毕业生评选贡献奖、十佳民主党派成员等荣誉称号和团中央授予的全国跨世纪建昊奖学金。荣立省政府二等功一次。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郎景和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 博导, 1986—1993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第五、第六届中国妇产科肿瘤学组执行主席,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第一副主任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科普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妇科内镜学组组长,美国纽约科学院会员。《中华妇产科杂志》总编辑、《健康世界》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内妇产科首屈一指的专家。

196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即到北京协和医院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1985年曾到挪威研修妇科肿瘤。1986年到加拿大研修妇科肿癌。主要研究课题是妇科癌瘤诊治及显微外科。

科研成果

《关于卵巢癌淋巴转移的研究》获1989~1990卫生部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关于卵巢癌淋巴转移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1996年吴阶平—杨森医药研究一等奖。《卵巢癌发病和生物学行为的基础研究》获1998年卫生部科技进步奖.

郎景和关于卵巢癌淋巴转移的研究、卵巢癌发病和生物学行为及治疗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四次获卫生部及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并获吴阶平-杨森医药研究一等奖,又于2001年获中国妇科肿瘤特殊贡献奖。发表中文及英文学术论文200余篇.个人专著3部,主编和副主编专著8部。

专业论著有《妇科肿瘤》、《妇产科内窥镜及其应用》、《常见妇科问题》、《妇产科医疗技术护理常规》等及论文170余篇。是《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和《现代妇产科进展》副主编,《健康世界》主编。

70年代初,开始协助林巧稚大夫从事科普活动,后发表个人署名文章,并热心为多种报刊开辟科普园地尽力,组织发展科普作者。1980年任中华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常委。1985年被选为副主任委员。1990年起任第三、四届中国科普作协副理事长。

小品集《妇女健康漫谈》1987年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二等奖,《青年向导》(主要作者之一)1986年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

从1982年起,他和吴葆桢教授一起在国内最早施行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把手术的各关键步骤、手术彻底性评价以及再次减灭术、分期手术等概念和操作推向全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郎景和担当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他提出抗黏附、抗侵袭、抗血管形成以及卵巢抑制或孕激素对抗等的内异症治疗的理论。

沈祖尧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的成就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在2003年非典一疫中,带领其医疗队伍在前线与疫症对抗,展开了一系列SARS冠状病毒临床及流行病学的研究,被《时代周刊》列为当年的“亚洲英雄”。在学术研究上,他著作甚丰,曾获多个研究员奖及论文奖,也获得裘槎基金会优秀医学科研学者奖及长江学者成就奖,他也曾获得香港中文大学的模范教学奖,可说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并重。

在198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并于同年获得香港医学会奖。后于威尔士亲王医院内科学系任职,至1986年,获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衔,并始研肠病学与胃肠内视镜。研究领域包括肠胃出血、幽门螺旋菌、消化性溃疡、肝炎,以及与消化系统相关的癌症。

1989年,沈祖尧获选为裘槎基金研究员及加拿大Izaak Walton Killam纪念学人,于1991年获得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哲学博士衔。1992年就任香港中文大学内科学系讲师,及至1996年升任讲座教授及肠胃及肝科主管。于2007年,成为中大医学院副院长。他于2008年起担任逸夫书院院长。

1993年,沈祖尧获香港内科医学院授予AJS MacFadzean讲师荣衔。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症爆发期间,沈祖尧积极进行抗疫工作,与另外两名香港医学家同被《时代周刊》列为当年的“亚洲英雄”。

王学浩


擅长肝胆、胃肠及门脉高压症等疾病的诊治,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6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普外专业30余年博士生导师擅长肝胆胃肠及门脉高压症等疾病的诊治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6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华医学会肝脏外科学组委员省肿瘤学会省器官移植学会副主委。2011年11月3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果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徐建国


    性别,男,出生年月:52年4月19日,民族:汉
    籍贯(出生地),山西省平陆县,最高学历,研究生, 学位:博士
    现工作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现工作岗位及职务,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

    社会兼职:
    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人兽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
    卫生部腹泻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学历:
    1976.9 山西医学院毕业。
    1982.4 中国医学科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85.1-1986.10 美国马利兰大学医学院学习进修
    1991.6-1993.8 美国马利兰大学医学院学习进修
    1994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微生物室副主任
    1994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微生物室主任
    1995.8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 业务副所长
    1996 卫生部分子医学细菌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8.8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2002.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

    主要奖励:
    1994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1995年被人事部选拔为首批20名重点资助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1996 被卫生部等部门评为第二届中国医学青年科技之星
    1996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1997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9 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2000 北京市优秀医务工作者
    2001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01 获得何梁何利医学药学奖
    1994获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一)
    1995年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排名第一)
    1996 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排名第一)
    1997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一)

    近期承担的主要课题:
    1. 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子致病机理的研究(973课题)
    2. O157:H7大肠杆菌毒力岛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大肠杆菌O157:H7菌库的建立(科技部基础性研究课题)
    4. 基因组水平的食源性病原菌发生机理研究(863国际合作课题)

于金明


男,1958年1月生,工程院院士,博士,研究员,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兼放疗科主任,2000年7月被聘为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2年1月被聘为山东大学内科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3月被聘为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兼职博士生导师,1999年3月华中理工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1995年12月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11年2月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无创伤治疗研究中心主任、中华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山东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山东省医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主任、《中华肿瘤防治杂志》主编。

回国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半野切线照射、头颈部肿瘤的半野照射、肿瘤放疗CT定位技术、胸膜间皮瘤的复合照射技术、恶性肿瘤的全身照射和全身淋巴结照射、颅脑和体部肿瘤的立体定向放疗、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等多项新放疗技术。在开展新技术的过程中经常与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放疗界交流,不断完善。并开展了正规的英语查房和书写英文病历.近年来为首或为主完成科研课题10项。已通过省部级鉴定8项。正式出版的专著12部,在《中华肿瘤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并被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聘为名誉教授,1997年4月在哈佛大学做了题为"质子刀放射治疗理论"的报告,并发表在《哈佛大学学报》上。他带领放疗科在乳腺癌保留乳房治疗和肿瘤立体定向放疗、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等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并与国际接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放疗科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重点学科。近年来亲自治疗了数以万计的肿瘤病人,治愈了大量患者,使他们重返工作岗位,也肩负着省和济南军区主要领导的肿瘤保健和诊治工作,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93年和95年分别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95年6 月被任命为业务副院长,97年被任命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3月被任命为院长,97年10月被东南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2000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办遴选成为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 回国后多次主办全省和全国放疗医师学习班和国际学术会议,传授自己临床经验和国外先进的肿瘤放疗技术,培养了大批的肿瘤放疗医师,特别是在肿瘤立体定向放疗和适形调强放疗方面,先后到包括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上海市肿瘤医院在内的近20个省市的近100家大学和医院讲学和会诊,并为10 余个省市的几十家医院培养了几百名肿瘤放疗的高级医师和技术人员。经过努力,使山东省肿瘤医院的整体放疗水平居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本人被任命为为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无创伤治疗中心主任。工作中极其注重临床与科研的密切结合,他为主参与开发研制的世界首台旋转式全身γ刀目前已在国内外推广应用,近期通过国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果果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詹启敏


男,1959年1月出生于江西乐平市。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院校长和党委常委。

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医学院。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肿瘤专业。1989年赴美国留学深造,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癌症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助理(Senior Staff Fellow),1998年应聘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教授(Tenure-trackAssistant Professor)和终身教职的副教授(Tenured Associate Professor)、博士和博士后导师。2002年1月回国担任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5年5月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院校长和党委常委。

曾担任过的职务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理和分子阻遏”项目首席科学家(并列),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生命科学部)。

担任《Cancer Biology and Therapy》(美国)编委、《科学通报》编委、《中华肿瘤杂志》编委、《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编委、《肿瘤防治杂志》编委、《癌症进展》编委、《中国肿瘤生物治疗》、《癌症》等杂志的编委、《Cancer Research》审稿专家、《Molecular Cancer Research》审稿专家、《EMBO》审稿专家、《Oncogene》审稿专家、《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审稿专家、《J. Mol Pharmacology》审稿专家、《Radiate Res》and 《Mutation Res》等国际杂志的审稿专家。

到目前,已在国际医学生物学和肿瘤研究杂志发表科技论文超过60篇。发表论文被引用的总次数超过7000次(根据SCI数据库),其中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的文章引用次数为2000多次。

目前,担任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理和分子阻遏”项目首席科学家(并列)和该项目第一子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十五攻关”科技项目和北京市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在美国工作期间,作为独立研究(Principal Investigator)获得美国政府和民间的多种重大科学基金资助,其中包括2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学研究基金 (NIH R01 Grant Award)和1项美国国会医学研究新思维科技奖(DOD New Idea Award)。

中国工程院2011年当选外籍院士名单

姓名年龄国籍工作单位
Edward F. Crawley
爱德华·F·克劳利
57美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oizumi Hideaki
小泉英明
65日本日本日立制作所
Advanced Research Laboratory, Hitachi, Ltd
Jeffrey Wadsworth
杰夫里·华兹华斯
61美国美国俄亥俄州巴特尔研究所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Frieder Seible
弗雷德·塞泊
59美国
德国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Barry Marshall
巴里·马歇尔
60澳大
利亚
西澳大利亚大学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Harvey Vernon Fineberg
霍宁博
66美国美国医学科学院
Americ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U.S.A.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