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ELSD的雾化效率与检测灵敏度问题?

浏览0 回复8 电梯直达
有水有渝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徐雪萍老师主讲的新版《中国药典》HPLC-ELSD应用分析中,时间约要3:25处提到“一般载气流量越大,所形成的液滴颗粒也越大,越大的颗粒在到达检测器时散射的光越多,检测灵敏度越高”。这里有两个疑问想请大家探讨一下:
1、一般载气流量越大不是雾化效率越好,液滴越细吗?
2、在相同质量的样品前提下,到底是样品的颗粒越细、数量越多灵敏度越高还是样品的颗粒越大、数量越少灵敏度越高,这里相当于是总样品颗粒的表面积是大好还是小好?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夏天的雪2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话题
为您推荐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获取验证码
立即提交
心不能静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自己的主观感受
ELSD流量一般分2部分 雾化针和漂移管
雾化针的流量一般比较固定,主要由雾化针的口径因素决定,其他因素如溶剂类型和流量,一般设置范围变化不大
漂移管的流量设定往往参考溶剂类型,漂移管温度。这个对灵敏度影响比较大
当一束光通过一个颗粒时,当颗粒远远大于光的波长时,几乎没有散射现象,单颗粒直径接近或者小于波长时,散射现象才会出现。
当经过雾化脱溶剂后实际存在的颗粒应该是概率分布的,所以雾化效果(雾化针))和脱溶剂效果(漂移管温度和流量共同作用)影响灵敏度。
至于同质量的都有散射效果颗粒的 到底是大颗粒还是多颗粒灵敏度高,不得而知。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bingwang2282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经验分享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