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大家都不知道的大豆

浏览0 回复41 电梯直达
雾非雾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该帖子已被mengzhaocheng设置为精华; 奖励积分记录: mengzhaocheng(20分)
摘录自网上比较有意思的,可能都没有注意到的相关内容。
作为粮食,大豆的蛋白质和油料含量异乎寻常的高,但亩产不足;作为油料作物,大豆的产量还可以,但油比较难榨。这是大豆的基本特征。



再看看大豆消耗劳动力的数据,可以发现大豆是一种比较节约劳动力的低产粮食。

低产,就意味着作为口粮养人不多。我们有个常用说法是广种薄收,产量低了,就要用面积来补充,再加上大豆比较节约劳动力,可以看出,大豆比较适合人口少,土地过剩地区提高总产量。不适合在人口密集区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种植。
大豆几乎可以100%的确定源于中国,因为在近代之前,所有大规模种植的记录都在东亚;而全部野生大豆也都分布在东亚。从分布区看,只有韩国和俄罗斯一部分地区也有大豆野生种。
最早的大豆不叫大豆,叫“菽”,“豆”是一种青铜器皿。后来因为经常用“豆”来装煮熟的“菽”,慢慢才有今天这个含义。

这才是“豆” 所谓一豆羹,就是上面这东西装满汤。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雾非雾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从诗经的描述看,青铜时代大豆资源还是野生和种植并存。因为野生大豆有些特性非常不适合种植,比如说豆荚容易爆开。作为一种野生植物,大豆的种子一旦成熟,就应该让豆荚用力炸开,才能在尽量大的范围内培育下一代,但这显然给收割制造了麻烦。所以,这一阶段中国北方主要的农作物还是小米,也就是粟和黍,南方的农作物是稻米。菽,也就是大豆还是一种介于零食和口粮之间的作物。
按史书记载,东北和华北之间的燕山山区,也就是承德市一带有一个山戎部族,他们就经常把高质量的豆子卖给中原文明。公元前663年,孔子出生前112年,山戎南下攻击燕国,齐桓公出兵帮助燕国反击,一直打到燕山深处,在我家乡附近找到了非常良好的豆种带回中原,大豆从因此半野生的零食上升为主要的庄稼。当然,物种改造不可能是一次的事情,相信这个时期,中原地区和周边有很多次类似的物种交换,最终打造了今天的大豆。齐桓公北伐只是物种交流的一个代表。
大豆成为主粮以后,中国北方是粟菽并称,南方继续吃稻米。到了战国后期,一度40%的北方土地都种大豆。豆子适合地广人稀的种植区。春秋战国是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代,过去只有各个城邦国家周围的土地有意义,现在整个国家都可以开发了。同时边缘的一些国家,比如楚国秦国赵国拿着先进的武器,把文明的边界往外推进了几百公里甚至上千,人均土地一下子大大上升,很适合豆子这种适合广种薄收的物种。
豆子作为主粮也有它自己的问题。首先豆子吃起来会胀气,往往是还没吃饱,肚子里的气体就让你觉得吃不下了,让胃肠很不舒服。至于当众排气,这对于古人来说倒是小问题。其次,大豆有豆腥味,气味聚集在一起是臭味,也让人不想多吃。最后,生大豆是有轻微毒性的,里面的皂苷、凝血素会刺激内脏,让人呕吐甚至昏迷,必须完全煮熟才能吃。大家煮黄豆或者煮毛豆的时候,一定记住要彻底煮熟,不能有侥幸心理。古代未经选育的大豆想必毒性更大。这几个原因放在一起,导致大豆不能成为绝对的主粮。不用磨碎的粟(和黍),也就是小米始终保持了第一主粮的位置。
作为油脂和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粮食,大豆有很多吃法。磨成粉就很容易彻底炒熟或者煮熟,不会中毒。如果做成豆浆或者豆腐,就不会胀气,也没有豆腥味。为什么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不做豆腐或者豆浆呢?因为加工费用太贵了。古代要把粮食磨碎,最高效的办法是用磨。磨说起来简单,就是上下两个圆柱体,刻上磨齿,在中间的缝隙把粮食挤成粉末。

为了保证压力和耐磨,这个圆柱体只能用石头来做,尺寸精确度要控制在几毫米的水平上。如果有金属工具的话,石磨做起来不难,一个石匠带上两三个助手,两天时间就能打出一盘石磨,再加上一天时间运输,给中间安上一道铁轴,普通人家可以用上好多年。战国后期,铁器逐渐普及,拿着铁凿子的石匠越来越多,解决了制造石磨的技术问题。目前考古发掘出来的最早石磨是秦朝的。汉朝初期,石磨还是有钱人家的厨房奢侈品,到了汉末才大众化了。现在豆腐行业说自己的祖师爷是刘邦的孙子、汉朝淮南王刘安,从石磨的传播来说,这个传说是符合历史背景。因为在刘安生活的西汉时代,平民的确要向贵族家庭学习用石磨。但是,石磨的普及并没有增强豆子的地位,因为另一种庄稼在石磨普及的过程中受益更大。这就是源于中亚的小麦。
雾非雾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小麦传入中国,甚至可能在传说中的夏朝就进入中国了。但是,因为没有石磨,当时的吃法不是蒸馒头烤面饼下面条,而是煮麦饭,也就是把去皮的小麦粒像大米一样煮熟。现在也有这种吃法,叫麦仁饭,大家尝一下就知道为什么当时的人宁可煮豆子也不吃小麦了。毕竟豆子只要煮透,口感也能松软细腻,麦仁就算煮一晚上,还是难消化。麦仁,看着就不像稻米那么好吃。一旦有了石磨,麦子可以变成面粉,这种口感好,吃了不胀,也不容易中毒的食品就立刻打败了大豆。汉朝早期,豆子还是绝对的主粮,到了唐朝,小麦已经上升到第二甚至第一主粮的地位。同时中原人口越来越多,也不愿再种产量较低的大豆,大豆就逐渐边缘化了。从食品的角度说,从主粮变成了配菜,中原农民种大豆主要是为了做酱做豆豉,或者是和其他作物轮作,调整一下土地的肥力。从地理的角度说,中原人口稠密的地方集中种麦子,种小米,大豆重新回到了地广人稀的边疆地区。反过来说,如果人口稠密的地区坚持种大豆,就可能导致主粮不足,社会动荡。(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农业国,本来也不适合种大豆)。
作为粮食,大豆的历史到此就结束了。但我们知道大豆含油率高,今天说起大豆,我们的第一反应也是豆油。为什么豆油没有挽救大豆的地位呢?因为豆油太难榨了。前面提到,大豆作为粮食,含油率是最高的,但是作为油料作物,含油率反而是偏低的。花生含油率40%,菜籽含油率30%算非常低,大豆含油率18%就接近满分。大豆油不是均匀分布在大豆里的,而是分散成很多微米级的小油滴。这些油滴表面覆盖着一层非常坚固的卵磷脂,就算把大豆磨碎也不会破坏。所以,我们用石磨就能从芝麻里获取香油,磨豆浆却看不到豆浆里有油。

大豆中的豆油微滴红色为液滴外壳。
真正榨豆油,需要非常强大的榨油机,用几十倍于石磨的力量去打碎这些液滴,而且依然要残存很多油滴在油料里。汉朝人就会磨豆腐,宋朝人才学会如何榨豆油。到了明末,《天工开物》记载,黄豆每石得油九斤,出油率低于5%。所以,大豆一直不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古法榨油木槽里包裹着油料饼,用横向的木楔挤紧,五六条壮汉一起撞击木楔,力气堪比攻城。木楔打进去,油被挤出来。而且,豆油和生豆子一样,有严重的腥臭问题。古代人不会脱腥技术,如果不是穷的没办法,不会吃豆油。豆油主要用来点灯,润滑,或是和桐油混合起来造船用。
大豆作为粮食产量不高,作为油料出油率低,豆油味道还有问题,这三个问题在古代无解。所以大豆在汉朝以后的古代社会越来越一直边缘化,直到明清的海运兴起。(和当代一样,有海运才有商业化大豆种植)。豆油没有拯救大豆的地位,但由于蛋白质含量高,榨过油的大豆反而有了新用途——豆饼可以当饲料和肥料。这对于人口密集的中国农业核心区来说是很大的贡献——核心区已经没有太多粮食用来养猪,土地的肥力也逐渐耗尽了。作为肥料,豆饼最早见于元朝史料。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农业开发和人口增长,肥料需求急剧上升。作为优质的氮肥,豆饼和草木灰钾肥、骨头磷肥混合后,可以制成中国传统的复合肥料:粪丹。豆饼腐烂放热需要大量水分,另外残余的油脂也可以在水热充足的条件下分解,所以不但适合于南方稻田区,两广地区也有一定需求。再加上江南大量豆饼养鱼养鸡鸭,北方豆饼南下成了中国重要的海运贸易内容,比直接运粮食更能缓解人口密集区的粮食问题。但大豆真正对中国经济地图产生影响还是在东北耕地开发以后。东北地广人稀,还有内河航运发达的辽河提供运输,到1800年,东北农产外运规模已经超过400万石。当时清朝每年通过漕运,从江南运到北京的粮食也不过是400万石。这400万石里面,大豆占250万石,主要是运到上海集散。长江口以北的沙船和广东的鸟船,在今天的上海县交易。大豆贸易发达到改变了江南的货币体系。当时上海通用的银两就叫“九八豆规元”简称豆元。
1860年之后清朝彻底开放了东北开垦,而且允许外国商船运大豆,东北大豆开始以指数曲线增长。

到了1900年,东北大豆贸易规模已经达到4000万银元/年,而大豆种植区域也从辽河出海口附近扩张到整个辽河流域。虽然在1900年前后英国轮船已经大规模加入中国沿海的大豆运输,但豆饼第一次出口日本是1906年,大豆第一次通过俄罗斯转运欧洲是1910年。可以说,在1910年之前,中国的大豆贸易都是国内问题。江南的豆饼需求支撑了东北的大豆生产。
雾非雾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随着帝国主义全球扩张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普及,西方国家发现,豆油可以做工业原料,俄国发现远东地区可以拿大豆补充蛋白质,于是俄国从北,日本从南面开始从东北往外运大豆。东北的过剩大豆可以换外汇,谁掌握了大豆,谁就掌握了东北的财源,谁对东北的开发就有可持续性。起初东北大豆最大的供应对象为日本和东南亚。日本开国以后人口增长非常快,但土壤缺乏氮元素,急需豆饼做做肥料。1886年东北大豆的出口价值为117海关两,1889年上升到十万两,1890年更是增长到十八万两。其中70%-80%从营口出海,去了日本。一直到1930年大萧条后,德国开始用更为廉价的鲸油作为人造黄油的原料,东北大豆对欧洲的出口逐渐下降。同时,日本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业氮肥体系,不再需要豆饼,所以1930年之后东北大豆出口大幅下降——到1945年基本完全停止。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就是大豆主导东北经济的时间,也是中国东北主导世界大豆经济的时间。由于铁路和出口的刺激,东北大豆产量从1910年的两百万吨增长到1930年的接近七百万吨。占全国产量的90%,出口份额占99%。从分布来看,大豆生产和铁路港口直接相关。大连出口一半大豆,还有35%走俄罗斯控制的海参崴。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20年代的中国国际贸易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白银外流严重。北洋政府基本依靠帝国主义借款与出卖更多的权益过日子,一般地方军阀则拼命收地租和厘金吃饭。这期间东北因为大豆出口成为中国唯一大规模顺差的地区,控制东北的势力拥有中国最大的一笔机动资金。

大豆从开始出口,到达到高峰,是1910年到1930年。这20年谁控制东北呢?就是张作霖家父子。所以,尽管奉系军阀战斗力在各路军阀中最差,但他们的控制区每年有一两千万银元的顺差,所以他们屡败屡战,一直是中国的头等军阀。张家根本就是日本控制大豆的代理人。等到这个代理人不听话的时候,日本人就果断自己出手控制大豆了。1920年代前后,中国大豆出口主要被日本与英国控制,而张作霖早在日俄战争的时候就给日本人当间谍,所以取得日本人的信任,逐步扩张势力,让日本拿走出口的利润,自己分享产地的一部分收入,最终控制了整个东北。在东北军内部,稍微受过一点教育,有一点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军官就不会安心给日本人收大豆,比如说郭松龄就在Ldz劝说下造反了。到了后期,连张学良这种只受过一点点现代思想熏陶的人,都不服张作霖了。张作霖不得不做出一点变化,哪怕是样子上的变化,体现一点自主性。张作霖首先尝试着修一条自己控制的铁路支线,就是奉海铁路,从沈阳到现在的梅河口。同时对日本人修铁路的要求开始推脱。结果呢,张作霖就被日本人炸死了。皇姑屯事件的策划者叫河本大作,当时是关东军的高级参谋。日本战败后给阎锡山打工对抗解放军,1949年被解放军俘虏。他在战犯管理所里回忆皇姑屯事件,说:“张作霖修建海龙铁路被日本军人认为是对帝国的重要背叛!”。张作霖死之前的身份是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可以说中国因为大豆死了一个国家元首(哪怕是名义上的)。到了张学良执政时期,他知道英国人对付不了美国人,就引入美国资本,在英国顾问建议的情况下首先增加了一条与南满铁路并行的南北干线,并且公开宣称葫芦岛港是东北主要港口,以后在这里卖大豆。这更加激怒了本来就已经心怀不满的日本人。到了1931年,美国资本支持的三条干线已经完成过半,而葫芦岛港也开始初步装卸货物。日本人决定趁张学良入关支持蒋介石打中原大战,发动918事变,控制东北全部的大豆。中国抗日战争就这样从日本人抢大豆产地开始。
雾非雾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齐桓公打到燕山,发现了优质豆种,可见大豆的“传统势力范围”是东北亚一带。大豆跨出国界,也首先从东北亚开始。一般认为,中国大豆在公元就已经传到了日本和朝鲜,秦汉时期又二次传入优质的豆种。接下来1000多年,就是这三个国家种大豆。宋朝的海洋贸易发达,之后一二百年,中亚和印尼开始种大豆。到了大航海时代前夕,东南亚国家和尼泊尔印度也开始种大豆,大豆不再是东亚特产,接下来就是大航海时代的发现了,1665年,西班牙传教士看到中国人做豆腐很奇怪:“他们从哪些小豆子中提取白汁,不断搅拌,制成像乳酪一样的大蛋糕,一大块一大块的像雪一样白,单独吃的时候也没什么特别之处,可经黄油一煎,我敢说它是又好看又好吃。”1740年,法国巴黎的Jardin植物园种植了大豆。1855年,法国一位领事从中国引了大豆种子,经巴黎远方植物学会推荐开始在欧洲大陆作为大田作物试种。到这个阶段,大豆对欧洲也不是珍稀物种。1873年,维也纳举办世博会上,中国大豆以及各种豆制品参展。植物学家哈勃兰特在博览会上获得了19份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大豆种子,精心安排试种后有4种结粒。这场世博会再次掀起大豆种植的小高潮。1857年大豆扩展到埃及,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可以追溯到1877年,1855年在加拿大种植。1879年,伊藤博文送给澳大利亚一颗豆种。大豆的来源不再限于中国。1765年东印度公司的水手沙缪尔·布朗途径伦敦,回到佐治亚州种大豆。到1770年,他已经自己酿造的酱油出口到英国。伊利诺州的大豆种子是一艘在太平洋遇险的日本渔船上获救的船员赠送的,因为适应当地气候,生长很快。1898年,美国科学家开始来华考察和采集野生大豆。1906年,美国农业部再次派出人来华,从我国东北营口寄回一大批优良的大豆品种,在此后的两年多内,从我国采集50个品种。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专门到中国考察土地和察肥料。学到了中国的大豆种植经验。1925年~1927年,美国学者多赛特在中国东北地区采集了1500多份大豆材料。1929年~1931年,多赛特和莫尔斯,又在中国东北地区采集了622份大豆材料。他们在考察报告中详细记录中国大豆生产情况、栽培技术以及加工豆油、豆饼方法和出口情况,还附有100多帧照片。之后,美国人又从日本、朝鲜半岛采集了4000多份大豆材料,培育出了适合本土的高出油率、高蛋白,抗旱抗虫的大豆品种。上世纪50年代,大豆包囊线虫病严重打击美国大豆。美国科学家在中国一种叫“北京小黑豆”的野生大豆中,找到了抗病基因,成功度过危机。

多赛特在北京西山八大处附近。
世界上90%以上的野生大豆资源分布在我国。但美国人认认真真干了几十年,现在美国作物基因库中保存的大豆资源已达20000多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大豆资源大国。南美洲的大豆是纯粹的商业化种植的结果。1910年,从与巴西最南部气候条件类似的美国北部地区引进大豆品种,试种获得了成功。50年代开始,大豆在巴西成为大宗商品。当时巴西政府鼓励小麦,夏收之后,种植大豆又能肥田,价值又高是最佳选择。60年代,美国技术进入南美,大豆从巴西扩展到阿根廷。阿根廷应用农业技术非常开放,基本全国都是转基因大豆。到这时,大豆的几个主产地基本稳定了,就是南北美种大豆,中国买大豆的格局。
1902年,军机大臣李鸿藻的儿子李石曾到法国留学,上的是巴斯德农学院。他发现当时的欧洲人对大豆的价值没有充分认识,就在河北省招募了一群豆腐工人,到巴黎开豆制品工厂,生产豆腐和豆浆。1909年巴黎豆腐店开张,本来没什么生意,不料1914年世界大战开打,法国人的牛奶供应紧张,只能从豆腐和豆浆获得蛋白质,所以豆腐店的生意一下子火起来。最高峰的时候,一天赚3000法郎。每年100万。当时居里夫人作为法国顶级科学家,一年的收入是4万法郎。李石曾的净利润等于25个顶级人才的总收入,生意算是做大了,所以要培训自己的骨干员工。李石曾先培训自己招募的这群河北文盲工人,效果不错,于是扩大范围,对外招生搞留法勤工俭学学校。1916年,李石曾在巴黎组建华法教育会,趁着大批华工去法国支援世界大战的机会,培训中国工人和小知识分子。1920年,李石曾和孙中山搭上关系,在里昂成立里昂中法大学。
后来李石曾当了国民党监察委员,号称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但他更重要的成绩是留学勤工俭学运动吸引了一大批中下层知识分子到法国,读书的同时接受了世界大战后期形成的左翼革命思想。周恩来,邓小平、朱德都是他发起的勤工俭学运动的成果。到了1923年穷的吃不上饭。于是他们仿效李石曾又开了一家独立的豆腐店,邓小平周恩来都推过磨盘,邓小平自己还下厨炒豆腐卖。可以说中国革命成功,很大一部分资源都来自向海外推广大豆。
雾非雾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最先解决大豆除臭问题的国家是德国,估计是20-30年代。但是这套方案被公布,是二战胜利的成果。

浸出法提高了50%的产油率,有效地去除卵磷脂和微量金属解决了臭味,从这以后,大豆才成为中国人乃至全世界都能接受的油料来源。
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五十年间,玉米的亩产增加4倍,而大豆的亩产只增加了两倍。东北各省当然优先种玉米,压缩了大豆面积。从绝对种植面积来看,200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只有建国初期的三分之一。只要中国还想靠自己来解决口粮问题,大豆就注定要在中国被边缘化。
1980年代,中国人解决了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开始用工业赚外汇,从国外买油。从统计表看,中国并不是什么油豆喜欢。全世界这么多油料作物,中国人吃豆油的热情是最高的。除了中国之外,这么积极吃豆油的国家只有巴西和美国——但它们都是大豆出口国。只有中国,明明国内大豆供应不足,明明棕榈油比豆油便宜,供应量还大,中国人偏偏要拼命进口大豆榨油。

首先,中国人口很早就占满了东亚季风农耕地区,人口密度远远大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区和牧业地区之间的距离很大,吃肉喝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大多数中国人除了吃粮食外,主要以蔬菜为副食品。为了给粮食和蔬菜提供足够的香味,我们习惯于用“炒”这种烹调方式来同时加热油脂和蔬菜、粮食,让植物性食物吃起来更有诱惑力。中餐对炒菜炒饭炒粉的热衷,是油脂需求持续提高的原因。
第二,前面提到了铁器的普及让中国人拥有了石磨。汉朝以后,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后来居上,在长达1000年的时间里,拥有独家的大规模生铁冶炼技术,铸造铁器的能力全世界最强。所以中国铸铁锅的生产成本最低,宋朝乃至明朝清朝,生铁都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物资。南海一号上就装了很多佛山铁锅。生铁锅的普及,也是炒菜广泛流行的原因。
第三,基因决定了大多数中国成年人消化奶制品的能力不行。下面这张图是乳糖消化能力的全球地图,显然中国人是最差的。所以,印度经济水平比中国差很多,人均牛奶消费却是中国的两倍。中国人吸收蛋白质要么靠大豆,要么靠吃肉。

最后,虽然棕榈油比大豆油便宜,用来炒菜也比较健康,但棕榈油熔点比较高,十几度的气温下就要凝结,在中国大多数地区都会变成固体。用起来不方便,观感也不太好,让人想起猪油,觉得荤油不健康。所以棕榈油一般用在方便面企业,不会直接进入家庭。这几个原因叠加在一起,中国就成了世界上大豆需求最旺盛的国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还要吃更多的肉,炒更多的菜,今后几年的需求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从大豆全球产量的数据来看,美洲三国:美国、巴西、阿根廷几乎占据了全球九成的大豆生产。从国际贸易数据看,中国进口占全球大豆进口总量超过六成,整个欧盟加起来才刚刚超过一成。
美洲三国的大豆收获期时间表:美国:10~11月期间;巴西:3~5月期间;阿根廷:4~5月期间,5~6月期间(小麦收割后轮作的大豆)。销售季节按南北美的气候条件,美国一般是当年10月到次年3月,巴西和阿根廷为4月到9月。因此,国际市场上,南北美洲在供应上大体呈现季节互补。在贸易战中,针对北美的限制政策造成的市场缺口,如果转用南美供应来填补,对整个大豆的全球运输、存储体系都是一次压力不低的挑战。美洲三国是中国大豆进口的主要来源,其中目前最大的进口来源是巴西,占到进口总量的一半左右,其次是美国,两者合计约占据中国超过八成的进口量。

土地成本高是因为我们人口密集;人工和机械成本高是因为我们搞小农经济,在土地上浪费了太多的工作;肥料成本高是因为我们不搞转基因——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吃美洲转基因大豆油。
结论:a中国人要想吃的好,就必须进口。国产土地现在不可能满足我们用油和吃肉的愿望,这是资源禀赋决定的。只要农业还依赖于土地,我们用全球7%的耕地满足20%的人口的粮食供应就可以了,不太可能满足20%的人口吃肉喝酒炒菜还要吃水果。
b 大规模吃豆油不是中国人的传统。虽然大豆的确是中国最本土化的农作物,但中国农业社会传统上不吃豆油,在有其他选择的时候也不会在核心地区种大豆,只在空旷地带种大豆当肥料。现在我们靠外国供应大豆,反而是顺应了历史规律。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什么都强调本土化,必然是顾此失彼。相对而言,自己种粮食,让外国种大豆还是比较安全的选择。
c 这个世界能供得起这么多大豆给中国,能榨出这么多油给中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未来要吃大豆,也得靠进一步的技术进步。转基因并不比有机溶剂泡出来的豆油更可怕。
雾非雾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世界三大大豆出口国依次为巴西、美国、阿根廷。目前巴西大豆年产量在1亿吨左右,18年预计年产量将达创纪录的1.174亿吨,出口量可达6000万吨,居世界首位。阿根廷大豆年产量6000万吨,出口1000万吨(阿根廷把大量大豆加工成豆油和豆粕出口)。也就是说,目前世界上事实上已经没有任何一国可以单独满足中国的大豆进口需求。不买美国大豆导致美国的3000万多吨缺口,很难在现有的供应国得到满足。从农业贸易促进中心的数据来看,俄罗斯的大豆和玉米潜在产量合计(这两种可以相互切换),也就是1000万吨。不足以满足我们的大豆需求。还是巴西和阿根廷潜力较大。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需求的话,在南美继续扩大供给是可能的。但前提是砍伐大量森林,修建更多的基础设施,同时还得对抗美国资本为主的四大国际粮商。更何况南北美的粮食收获周期差半年,豆油的保质期18个月,大豆很容易吸水变质。指望南美解决中国的大多数大豆需求,就得承受非常大的存储压力和资金压力。
粮食生产上,美国以玉米和小麦为主,收获面积分别为5.02亿亩和2.28亿亩,总产量分别为3.97亿吨和0.47亿吨;
中国以玉米、小麦和稻谷为主,播种面积分别为5.32亿亩、4.53亿亩和3.60亿亩,总产量分别为2.16亿吨、2.09亿吨和1.30亿吨。
生产效率上,除了小麦单产中国略胜一筹,其它主要粮食作物的指标均低于美国。
换言之,美国用中国1.9%的农业劳动力完成了中国117%耕地的生产劳动。主粮生产上,美国用中国36.1%的耕地生产了中国71.8%的粮食,
小麦种植总成本为每亩965.13元,是美国的3.03倍;
玉米种植总成本为每亩1063.89元,比美国高53%;
大豆种植总成本为667.34元,比美国高39%。
上述三者平均总成本比美国高80%。我国粮食种植总成本明显高于美国,主要体现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大幅高于美国。经计算,2014年我国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33-44%,而美国粮食种植人工成本极少。而中国则是用66.5%的耕地生产了89.8%的粮食。如果我们舍弃掉1/3低产小块坡地,对总产量不会有太大影响,还可以为机械化规模经营创造前提条件。
mengzhaocheng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感谢老师的科普,大豆确实是我们国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风云变幻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雾非雾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mengzhaocheng(mengzhaocheng) 发表:
感谢老师的科普,大豆确实是我们国人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以前小时候吃过豆饼包的包子(那时是熟豆子榨油剩下的豆饼,后来就改成生榨了),味道很好的。
mengzhaocheng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文由 雾非雾(mcds) 发表:
以前小时候吃过豆饼包的包子(那时是熟豆子榨油剩下的豆饼,后来就改成生榨了),味道很好的。
豆饼不好吃,花生饼好吃。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