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资料】中国化学十大牛人

浏览0 回复20 电梯直达
夜市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该帖子已被wangxy2999设置为精华;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个人感觉以下10人在化学领域年富力强,所作工作都属国际水平,国内领先。由于个人学识有限,观点难免有失偏颇,还请见谅。加之不同研究领域不好作出比较,本人主要参考依据是其所发文章,及其引用次数,排在后面的几位尽管还不是院士,所发IF>5.0的paper基本也都有30篇左右,
国内同一水平的学者应该还可以找出一些,但要明显高出这10人的恐怕没有几位。纯属一家之言,还望各位大仙指正!
No.1 侯建国院士——中国科技大学(选键化学)
    他的工作国外同行比较关注,作了副校长依旧发science,鱼和熊掌他兼得了!
No.2 李灿院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化学)
    天才出于勤奋,科学乐在其中!
No.3 麻生明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所(金属有机化学)
    他是在两家权威杂志上《Chemical Review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都撰写过文章的的唯一大陆学者,最年轻的院士。
No.4.吴奇院士——香港中文大学(高分子化学)
    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他2003年评上院士时,有130篇文章的IF>3.0
No.5 吴云东院士——香港科技大学(理论有机化学)
    50多篇jacs,05年上的院士应该没有人不服吧!
No.6 高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无机材料化学)
    他是大陆仅有2位论文被高频引用的学者之一。不晓得为什么就是上不了院士。
No.7 李亚栋——清华大学(无机化学)
  他是正宗本土培养的青年才俊,土鳖可以做的比海龟更为出色
No.8 赵东元——复旦大学(分子筛材料)
  已经是全国劳模,明师出高徒。与当年哈佛同门杨,冯等人相比,只有他选择了回国。
No.9 江雷——中科院化学所(界面材料化学)
    很年轻就坐上863首席,不仅仅是血气方刚。化学所第一牛人。
No.10 杨丹——香港大学(生命有机化学)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夜市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NO1侯建国院士

侯建国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男,汉族,1959年生,福建人。1978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89年获理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前苏联科学院晶体学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奥俄岗州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理工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一九九五年起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基础物理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结构分析重点实验室主任、理化科学中心主任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
薄膜与表面物理,团簇与低维结构、量子特性及扫描隧道显微镜应用研究等从事纳米结构、表面物理化学与单分子物理化学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半导体分形晶化、新型C60超导体,纳米结构等领域取得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新的分形晶化机制,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年);在国际上首次生长出高质量的K3C60单晶超导体,对其正常态和超导态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在《Nature》、《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并被广泛引用;利用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确定了C60单分子在Si表面的吸附取向,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直接观察单分子内部结构,
获得化学键分辩的C60单分子图像,被评为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7年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999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0年香港"Croucher" 基金会访问学人。2001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奖特等奖,2002年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

侯建国教授还兼任国际杂志《国际纳米科学》的责任编辑(Managing Editor)等多个国际与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中国物理学会表面物理分会副主任、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实验室、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委员等职。


近期代表性论文目录:



1. L.F. Yuan, J.L. Yang, H.Q. Wang, C.G. Zeng, Q.X. Li, B. Wang, J.G. Hou, Q.S. Zhu, D.M. Chen

Low-temperature orientationally ordered structures of two-dimensional C60

J. Am. Chem. Soc.,(2002)

2. Z.J. Zhao, H.Q. Wang, B.Wang, J.G. Hou

Size-dependent magnetic properties of Ni/C60 granular films

Phys. Rev. B 65 (2002) 235413

3. J.G. Hou, Yang Jinlong, Wang Haiqian, Li Qunxiang, Zeng Changgan, Yuan Lanfeng, Wang Bing,

D,M. Chen, Zhu Qingshi

Topology of two-dimensional C60 domains

Nature  409 (2001) 304

4. J.G. Hou, Bing Wang, Jinlong Yang, X.R. Wang, H.Q. Wang, Qingshi Zhu, Xudong Xiao

Nonclassical behavior in the capacitance of a nanojunction

Phys. Rev. Lett. 86 (2001) 5321

5. C.G. Zeng, B. Wang, B. Li, H. Q. Wang, J.G. Hou

Self-assembly of one-dimensional molecular and atomic chains using striped alka ethiol

Structures as templates

Appl. Phys. Lett. 79 (2001) 1685

6. J.G. Hou,Yang Jinlong, Wang Haiqian, Li Qunxiang, C.G. Zeng, Lin Hai, Wang Bing, D.M. Chen, Qingshi Zhu

Hou et al. Reply

Phys. Rev. Lett. 85  (2000) 2654.

7. Li Xiang,Y.J.Tang, H.W.Zhao, W.S.Zhan, Wang Haiqian,J.G. Hou

Characteristic of interface effect in Cu-C60 granular films

Appl. Phys. Lett.,  Vol.77 (2000) 984

8. Chang Zeng, Haiqian Wang, Bing Wang, Jinlong Yang, J.G. Hou

Negative differential-resistance device involving two C60 molecules

Appl. Phys. Lett.,  Vol.77 (2000) 3595

9. Bing Wang,Xia Xudong,Huang Xianxiang,Shen Ping,J.G. Hou

Single-electron tunneling study of two-diensional gold clusters

Appl. Phys. Lett.,  Vol.77 (2000) 1179

10. J.G. Hou, Yang Jinlong, Wang Haiqian, Li Qunxiang, Zeng Changgan, Lin Hai, Bing Wang,  D.M. Chen, Zhu Qingshi

Identifying Molecular Orientation of Individual C60 on a Si(111)-(7×7) Surface

Phys. Rev. Letts. 83 (1999) 3001

11.. Jian Guo Hou, Xiang Li, Yongqing Li, Haiqian Wang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etal-C60 Nanostructured Films

Adv. Mater., Vol.11 (1999) 1124


夜市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NO2 李灿院士

李灿院士1960年1月生,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和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催化材料、催化反应和催化的光谱表征方面的研究工作。利用红外光谱和同位素技术表征了稀土氧化铈等催化剂表面的超氧和过氧等分子离子氧物种以及这些物种之间的转化和催化反应活性,观测到甲烷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态及其结构畸变现象。研制了用于催化研究的紫外拉曼光谱仪,解决了喇曼光谱用于催化研究所面临的荧光干扰和灵敏度低的难题,建立了鉴定分子筛骨架过渡金属杂原子的紫外共振拉曼方法。合成了含高度隔离过渡金属离子的催化材料。将Sharpless和Mn(Salen)等均相催化剂通过有机-无机杂化合成引入纳米孔材料,获得具有与均相不对称催化相媲美的多相手性催化剂。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正式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140余篇, 论文被他人引用超过1100次。在国际Elsevier Science系列中主编文集1卷。作为第一作者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明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二等奖。曾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994)、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1997)、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998)、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0)和全国优秀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等。

任国际催化理事会(IACS)理事、国际刊物"Applied Catalysis A"、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和"Catalysis Surveys from Asia"的编委和多个国际系列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第三届亚太催化大会。任国内"中国科学"、"化学进展"和"催化学报"等9种刊物编委、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8所大学兼职教授。培养(包括与他人合作培养)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出站博士后30余名。
夜市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NO3麻生明院士

麻生明,男,1965年5月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中国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参加工作,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工作简历:

1.      1990年12月-1992年6月: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      1992年6 月被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3. 1992 年9 月-1993 年10 月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4. 1993年10 月-1997年3 月赴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5.  1995 年获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1997年3月回国从事科研工作,1997年建组开展工作。

6.  1997年9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获奖情况

1.  1991年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2.  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题目:过渡金属催化有机合成的方法学

3.  1994 年 获 Research Accomplishments Award

4.  1996年在美期间的工作被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杂志作为封面:在此反应中一步形成7根化学键,被Angew. Chem.认为是非常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5.  1997年获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

题目:以炔烃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方法学研究

6.  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

7.  1999年获求是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

8.  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排名第二)

题目:以烯烃或炔烃衍生物为原料的合成方法学研究

9.  1999年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

10. 1999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11. 2000年 Young Scholar Travel Grant Award for the 2000 International Chemical Congress of Pacific Basin Societies, American Chemistry Society

12. 2001年部分工作在美国C & EN News 杂志(2001年10月1日期)被评价。


承担项目

(1)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现代合成化学

  (编号:29525202,1995年批准, 1997年执行, 1997-1999年,80万,已结题)

(2) 中科院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高选择性反应方法学及其应用的研究(编号:KJ-951-501,1997.1-2000.5年,主持人:林国强, 麻生明,180万,承担1/6课题,30万,已结题)

(3) 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用金属有机化学研究绿色化学中的基本

问题  (编号:29932020,2000.1-2003.12年,主持人:麻生明,100万,承担1/4,已到20万)

(4) 优秀实验室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金属催化的对映选择性合成

    (编号:200023002,2000.1-2002.12年,主持人:麻生明,100万,承担1/6,已到15万)

(5) 973项目:创造新物质的分子工程学

(编号:G2000077500,2000.4-2005.3年,首席科学家:裘式纶,

麻生明,920+1230=2150万元,承担1/7课题,已到45.48万)

(6) 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一项:1-芳基-1-炔烃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锂化反应研究(编号:29872044,1999.1-2001.12, 12万,已结题)

(7) 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一项:多中心反应研究(编号:20172060,2002.1-2004.12, 19万,已到7.6万)

(8) 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一项:金属参与的烯丙基/联烯基偶联反应研究(编号:20272074,2003.1-2005.12, 23万)

(8) 国家攻关项目一项:组合化学方法在创制新农药中的应用

    (编号:97-563-02-07-03,1998.1-2000.12,15万)

(9) 中科院杰出青年基金匹配项目:现代金属有机合成化学

    (1999.1-2001.12,60万)

(10)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手性分子识别中的若干基础问题研

究,子课题负责人,子课题:化学催化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学

(2000.12-2002.12,43.92万,已到43.92万,已结题)

(11)上海市启明星项目一项:高选择性绿色合成反应方法学研究

    (编号:98QA14001,1998.1-2000.12,9万,已结题)

(12)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一项:基于杂原子联烯的反应方法

学研究(编号:00XD14028,2000.9-2002.9,10万,已到10万,已结题)

(13) 史克(Smithkline)合作项目一项(15.9万美金)

(14) 礼来(Eli Lilly)公司合作项目一项(1.92万美金)

(15) 中科院金属有机化学开放实验室基金三项:过渡金属催化的碳-碳键形成研究(1997-2002,28万)

(16) 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导向有机合成的金属有机化学研究(2002-2004)
夜市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NO4吴奇院士

吴奇,男  出生年月:1955.03.17
籍贯:安徽省芜湖市

主要学历和工作简历:
1973-1978:芜湖市二十中,教师。
1978-198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学士。
1982-1987:纽约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
1987-1989:纽约州立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1989-1992:德国BASF公司激光光散射实验室,主管。
1992-现在: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化学讲座教授。
1995-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    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
获奖情况:
198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届郭沫若奖学金。
1989: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研究奖学金。
1996: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997:香港求实基金会《求是》青年学者奖。
1999:获选美国物理学会院士。
2000: 香港裘搓基金会《高级研究奖》。
学术任职:
1)1995年起:“国际高分子表征年会”技术委员会委员;
2)1997~2002:“International Polymer Networks Group”选举委员会委员。
3)为以下刊物编辑:Polymer Networks and Blends  (Canada);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n English);高分子学报
4)为以下学校客座教授:南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物理系;深圳大学化学与生物系;
研究兴趣:运用多种散射和光学技术(如激光光散射、时间分辨小角X-光散射和强迫瑞利散射)研究高分子凝胶的形成和结构、纳米粒子和其它胶乳的形成与稳定、高分子溶液性质和相互作用、特殊高分子性质(如耐高温聚合物和生物高分子)以及物理方法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
正在研究的科研项目:
1) 高分子纳米粒子的形成和稳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1997 ~2001年,项目负责人。
2) 凝聚态物理的基本问题之子课题:中国科学院“攀登计划项目”;
  1998年~ 2001年,项目负责人。
3) 无皂窄分布高分子纳米粒子的形成与稳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00年~2002年,项目负责人。
4) 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之“聚 
  烯烃的高温激光光散射研究”,2000年~2002年,项目负责人。
5) 稀土/高分子包埋杂化纳米粒子的制备和研究:中国科学院“稀土功能材料的基
  础研究”重点项目;1998年~2002年,项目负责人。
主要科研成果:从实验上实现高分子链从“线团”到“卷缩球”的构象转变,说明了在一转变及其逆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发现这一转变过程中存在一个新的“融化球”的物理状态。系统研究了高分子纳米粒子的形成和稳定机理,开创微波乳液聚合制备聚合物粒子新方法,探讨了纳米粒子在生物降解和可控释放中的新用途,并将这些结果纳入杂聚物介观这一新的物理范畴。提出嵌段共聚物化学反应诱导自组装的概念,揭示了共聚物自胶束化的一些新行为。将物理学方法与高分子化学相结合,提出了新高分子合成手段——polypolymerization。

夜市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NO5吴云东院士

吴云东,(1957年5月~ ),江苏溧阳人,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有机化学家。

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师从Kendall N. Houk 教授。

吴云东  理论有机化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1957年生于江苏溧阳。198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的研究。提出Sharpless环氧化反应的机理,用理论方法解决过渡金属不对称催化机理及其立体化学;对钼-烷烯基催化物催化烯烃开环复分解聚合反应和炔烃复分解聚合反应的机理及立体化学进行了理论研究;在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特别是脯氨酰胺衍生物催化的不对称直接Aldol反应方面,与他人合作提出Gong-Wu模型;提出了oxa-多肽概念,并设计合成出多种结构的oxa-多肽;指出在溶液中存在与老年痴呆症相关的淀粉样β-多肽单体的结构的可能性,并将其稳定性与淀粉样β-多肽聚集的速度相关起来;通过取代基对碳、硅和氧自由基中心的电荷和自旋的影响,导出诱导效应和自旋离域与自由基稳定性的定量关系。

夜市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NO6高濂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5年10月24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 结构陶瓷用各种纳米超细粉体的合成、团聚控制和性能研究
· 纳米粉体的湿化学成型研究
· 单相、复相纳米陶瓷的制备、力学性能研究
· 纳米氧化钛粉体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有序介孔材料的制备、表面组装及性能研究
· 不同介质中纳米粉体的分散技术
· 生物材料、功能材料等的纳米粉体的合成、性能研究

代表性论文有:1. Superfast Densification of Oxide/Oxide Ceramic Composites Lian G., Shen Z. J., Miyamoto H. & Nygren M. J.Amer. Ceram. Soc., vol. 82, No. 4 (1999) 1061-1063

2. Fabric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ano-SiC Oxide Composites L. Gao, H.Z. Wang, J. S. Hong,, H. Miyamoto, K. Miyamoto, D. De la Torre, Y. Nishikawa
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Science of Engineering Ceramics, September 6-9, 1998, Osaka, Japan---(Invited).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vols. 161-163, also CSJ Series-Publications of the Ceramic Society of Japan vol.2 (1999) 401-406

3. SiC-ZrO2(3Y)-Al2O3 Nanocomposites Superfast Densified by Spark Plasma Sintering L. Gao, H.Z. Wang, J. S. Hong,, H. Miyamoto, K. Miyamoto, Y. Nishikawa & D. De la Torre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vol. 11, No. 1 (1999) 43-49

4. Adsorption of Polyethylenimine on Nanosized Zirconia Particles in Aqueous Suspensions Jun Wang & Lian Gao J. Colloid Interf. Sci., vol. 216, (1999) 436-439

5. Effect of Calcination on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Nanosized TiO2 Powder s prepared by TiCl4 Hydrolysis Qinghong Zhang , Lian Gao and Jingkun Guo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vol. 26, No. 3 (2000) 207-215

6.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Titania-Modified Mesoporous Silicate MCM-41 Shan Zheng, Lian. Gao, Qinghong Zhang & J. K. Guo J. Mater. Chem., vol. 10, No. 3 (2000) 723-727


夜市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NO7李亚栋

李亚栋,安徽宿松(1964年11月) 1977年~1982年在宿松中学学习 1982年~198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6年~1988年宿松县许岭中学教师 1988年~1991年中国科技 ... QUOTE: 您的等级为游客,目前仅能浏览此...


现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教育部"原子分子与纳米科学开放实验室"副主任。1998年11月首批入选清华大学"百人计划"。曾先后获得98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99年柳大刚优秀青年科学奖、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论文奖励、200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l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3年获北京市茅以升青年科技奖。并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目前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专项项目"新型无机单晶纳米管、线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无机功能纳米结构的化学控制合成"与"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等课题。近几年来,在Science,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Ed., Chem-Eur. J, Chem. Commun., Adv. Mater., J. Phys. Chem. B, Chem. Mater., Inorg. Chem. 等国际一流的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

主要学术论著
· Artificial Lamellar Mesostructures to WS2 Nanotubes
· Bismuth Nanotubes: A Rational Low-Temperature Synthetic Route
· Colloidal Carbon Spheres and Their Core/Shell Structures with Noble-Metal Nanoparticles
· From Surfactant ± Inorganic Mesostructures to Tungsten Nanowires
· Fullerene-Like Rare-Earth Nanoparticles
·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anthanide Hydroxide Single-Crystal Nanowires
· Novel Inorganic-Organic-Layered Structures: Crystallographic Understanding of Both Phase and    Morphology Formations of One-Dimensional CdE (E) S, Se, Te) Nanorods in Ethylenediamine
· Selected-control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alpha- and beta-MnO2 single crystal nanowires
· Thermally Stable Silicate Nanotubes
· ZnSe Semiconductor Hollow Microspheres
夜市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NO8赵东元

赵东元教授,博士生导师,男,1963年6月3日生。

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吉林大学化学系理学硕士位。1990年获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吉林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1990—1993年沈阳化工学院精化系讲师、副授。1992 – 1993年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化学系访问教授,1993 – 1994年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化学物理系博士后,1995 – 1996年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6 – 1998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材料系和化学系博士后,1998.12至今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

曾获得以色列魏兹曼科学院Feiberg博士后奖,美国化学会1998年度最佳博士后奖,上海市“优秀青年科技学者”人才基金,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称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称号,教育部“长江计划” 国家特聘教授称号。首创了多种大孔径分子筛新材料,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包括Science、Nature三篇,J.Am.Chem.Soc.四篇,获得美国专利 5 项。其论文被同行引用高达500余次。目前在读硕士生4名,博士生3名,博士后1名。

  研究领域:

  新型有序多孔性材料的微观组装和宏观控制,中孔分子筛材料的合成组装,生长及物化性质研究,新型微孔分子筛的结构和合成设计,新型有序排列的纳米材料的合成。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代表性著作有:(近5年内)

  1. Triblock Copolymer Syntheses of Mesoporous Silica with Periodic 50 to 300 Angstrom Pores Science, 297(1998), 548~552.
  2. Nonionic triblock and star diblock copolymer and oligomeric surfactant syntheses of highly ordered, hydrothermally stable, mesoporous silica structures J. Am. Chem. Soc., 120(1998), 6024-6036.
  3. Hierarchically ordered oxides, Science, 282(1998), 2244.
  4. Generalized syntheses of large-pore mesoporous metal oxides with semicrystalline Frameworks Nature, 396(1998),152-155.
  5. Fabrication of Ordered Porous Structures by Self-Assembly of Zeolite Nanocrystals J. Am. Chem. Soc., 122(2000),3265-3266.

夜市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NO9江雷

江雷,男,1965年3月生, 籍贯:江苏省镇江市。
   
    198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1990年在该校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2年-1994年作为中日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在日本东京大学留学,回国获博士学位。1994年-1996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1996年-1999年在日本神奈川科学院任“光机能变换材料计划”、“光电控制界面结构相变研究组” 组长。留日期间曾获得日本文部省青年特别奖励基金。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9年4月回国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吉林大学客座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分子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纳米科技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江雷研究员曾获得日本文部省青年特别奖励基金。获200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获2000年度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2年中科院百人计划终评优秀奖,2003年中科院优秀博士生导师奖,2003年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2003年获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4年第二届“海淀十大杰出青年”。
   
    通过总结有关光电控制界面材料的制备与理化性质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二元协同纳米界面材料”的新概念。最近,又在超双疏及超双亲纳米界面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主持或参加国家“973”,“863”及“十五攻关”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Nature 1篇,化学及材料领域的权威杂志Angew. Chem. 有10篇,美国化学学会志(JACS)5篇,Adv. Mater. 5篇,J. Phys. Chem. B.10篇,应用物理快报(APL)3篇,Sur. Sci.3篇,Langmuir 5篇。已申请国家专利70余项。超双疏技术已应用到高档领带、丝巾(艾利特服装公司)、羊绒制品(鄂尔多斯集团)、西服(杉杉集团),产品已进入市场,另外,超双亲自清洁涂料已被国家大剧院工程采用。
夜市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NO10杨丹(10人中唯一的女性)

杨丹,女,1965年l0月生,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复旦讲座特聘教授。

198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经中美化学研究生项目(CGP)考试,1986年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师从Ronald Breslow教授从事模拟酶的研究。1988年转入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在Daniel Kahne教授指导下研究多糖合成方法及抗癌天然产物heamicin的合成。199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获美国纽约癌症研究所博士后奖学金,在哈佛大学化学系Stuart L. Schreiber教授组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1993年起任香港大学化学系助教授、副教授、教授。

曾获得布里斯托--梅耶施贵宝基金会有机合成化学无限制研究基金奖(Bristol-Myers Squibb Foundation´s Unrestricted Grants in Synthetic Organic Chemistry);纪念Mr. & Mrs. Sun Chan奖(Mr. And Mrs. Sun Chan Memorial Award in Organic Chemistry);裘搓基金会裘搓资深研究员奖(Croucher Senior Research Fellowship Award)等国际性学术奖励。

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在JACS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美国专利2项,论文单篇最高引用率达100多次。2001年起受聘为复旦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2003年被评为复旦大学讲座特聘教授。负责香港大学--复旦大学分子设计及合成联合实验室( HKU -Fudan Joint Laboratory on Molecular Design and Synthesis)工作,在复旦大学招收研究生及博士后人员,现有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1名。 研究领域:不对称催化反应、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与生物作用机理、生命有机化学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