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分享】南京大学李剑、夏兴华教授团队:用于催化研究的纳米红外技术

浏览0 回复0 电梯直达
Insm_68f50e17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红外光谱是研究催化过程的有力工具,能够识别与催化剂性能和催化环境相关的化学物质,有助于深入理解催化机理。然而,传统红外光学显微镜受制于衍射极限,仅能提供微米级的空间分辨率。对于具有纳米级空间异质性的催化剂,传统红外技术无法有效地解析其构效关系。基于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纳米红外技术(nano-IR)能够克服光学衍射极限,利用金属AFM针尖聚焦红外光,实现纳米尺度的电磁场增强,在针尖水平上测量光-质相互作用,进而研究微观水平的催化过程。这些技术包括测量光学信号的散射型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SNOM)和测量光生力信号的光热诱导共振显微镜(PTIR)、光诱导力显微镜(PiFM)以及峰值力红外显微镜(PFIR)。



尽管已经有一些开创性的工作,AFM-IR技术仍未充分应用于催化过程的研究中。催化过程是动态的变化过程,涉及复杂的传质、物质转化、电子转移和能量交换。亚单层水平的活性物质在不同形状、尺寸、晶面和多相组分的催化剂上通常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些行为又进一步受到如温度、气体/液体环境(包括pH、溶剂和溶剂化物浓度、载体等)、电场和磁场、光和机械力等因素的调控。AFM-IR提供的纳米红外成像和纳米红外光谱对分析催化剂异质性和特定位点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催化过程的复杂性对AFM-IR技术的灵敏度、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又提出了挑战。

近期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的“Atomic Force Microscopy-Based Nanoscale Infrared Techniques for Catalysis” 回顾了近年来应用纳米红外开展的催化过程研究,并总结了将纳米红外技术用于研究催化过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方向。该论文第一作者为李剑博士,通讯作者为夏兴华教授。

[来源:仪器信息网]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猜你喜欢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