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帖】师昌绪:人生第一要义是为祖国作贡献

浏览0 回复0 电梯直达
醋老西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师昌绪:人生第一要义是为祖国作贡献

作者:余玮 来源:广州日报
  
师昌绪档案:

  2004年6月4日上午,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在人民大会堂揭晓。一位老者缓步走上主席台,当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国务委员陈至立、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把获奖证书和标有奖金100万元的奖牌授予这位老人时,全场1200多名院士的热烈掌声经久不息。在全场目光和镜头的聚焦下,这位84岁的老人笑得平静而坦然。

  这位老人就是“两院”资深院士、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

  师昌绪是我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一代宗师,更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家。回顾自己的大半生,他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他的勤奋出了名

  1955年6月。骄阳似火的美国旧金山码头。克里夫兰号客轮从这里启航开往香港。船缓缓离岸,站在甲板上的35岁的师昌绪万分激动:“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在滚滚波涛中,他的思绪又飞回到了生己养己的祖国及为争取回国的日日夜夜。

  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书香门第。师昌绪有一个近40口人的大家庭,父亲师克是清末秀才,以教书为业,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师昌绪在自己80岁生日时写过一篇自述,其中谈到自己“智慧平平,绝非一个聪明人”。那是北伐成功后不久,师昌绪还在上小学二年级,老师要求大家背诵文章,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背出来了,而他却因为背不出来而被罚站。虽非聪明,师昌绪却深知勤奋是关键,1929年自荆塘铺小学转入徐水县城模范小学读书,学习十分刻苦,最后四年级毕业时在全县统考中名列第一。师昌绪的弟弟师昌纶回忆说,当时自己去县立第一高小上学,一些老师听说是师昌绪的弟弟都另眼相看,原来师昌绪在学校里功课十分出色,在师生中有口皆碑。

  1933年,师昌绪入县立第一高小,毕业后考入著名的保定师范(即河北保定第二师范)。当时,校方倡导“三杆主义”,即除笔杆子外,还要掌握锄杆和枪杆。该校除专业教学以外,强调生产劳动,培养了他的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品德。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师昌绪随家人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后来该校迁到豫西,改名国立第一中学。1940年他中学毕业,步行到陕南,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因学习成绩优异,成为全校五名“林森奖学金”获得者之一。

  问及为什么当时选择矿冶系,师昌绪回答:“原来总觉得矿冶救国,当时有一个说法,因为一个国家贫穷,主要是地下东西没开采出来,因此当时学采矿的、学冶金的非常热,所以我就选了矿冶系。”1945年大学毕业后,作为全班第一名,师昌绪被推荐到资源委员会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从事炼铜工作。1947年调到鞍山钢铁公司任科技秘书。

  为了回国向美国总统叫板

  师昌绪是1948年9月来到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开始留学生涯的,主要从事真空冶金的研究。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利用真空中蒸汽压的原理,将炼铅过程中所得的锌熔渣分离银,其纯度达90%以上。这个具有开拓性的独特方法改进了在100年前发明的用锌提取液铅中金银的方法。年轻的师昌绪到美国不久便显示了他的科研才华。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是有关铟—锑—砷三元合金相图,为今天化合物半导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师昌绪又在属于美国空军课题的“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中以4300系统为基础,变化钢中硅及碳的含量,系统地研究硅对回火、残留奥氏体及二次硬化影响等问题。在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飞机起落架经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值不够而发生严重事故的问题。

  在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北洋大学欢迎他回国任教,师昌绪欣然同意。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到了1951年9月,美国司法部就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中国,师昌绪是明令禁止回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禁令说,如有违犯或企图离美者处以5年徒刑或5000元罚款,或二者兼施。因此,有人被突击搜查,有人被长期审讯,有人甚至被关押起来。

  “当时美国和中国在朝鲜打仗,美国看到了中国实在很厉害,因此就说中国的所有学理工的学生都不得回国。”抱有坚定回国信念的师昌绪便与志同道合者开始了同美国当局的坚决斗争。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美国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情况向祖国汇报,为祖国提供确切的证据。

  师昌绪曾和印度大使馆有过联系,他通过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印度青年外交官把信件转交给了中国政府。1954年5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押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依据,周恩来总理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抗议。

  美国新闻媒体将此事炒得沸沸扬扬,《波士顿环球报》还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并刊登了师昌绪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

  当时《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位记者采访了他,师昌绪说自己想回家,而且必须回去奉养父母。他的哥哥在电信单位工作,薪金只够勉强养活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他总是被哥哥责怪说不想回家尽孝。师昌绪还说自己还没结婚,特别想回家说服父母让自己挑一个媳妇。“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政治见地,只要能尽到奉养父母的责任,别的我都不计较。”师昌绪和记者的谈话真真假假,朋友们看见无不忍俊不禁,但无论怎样,都掩盖不了他骨子里“要回国”的坚毅。

  为了造声势,赢得美国人民的同情,师昌绪等人又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申诉美国不应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并将这封信向美国人民散发。1954年夏天,师昌绪等人白天在实验室工作,晚上就用花50美元买来的滚筒式油印机油印这些信件。师昌绪将装得满满的两大皮箱信从波士顿运到纽约去散发。

  1955年春,美国在各方面的压力下被迫公布同意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名单,其中就有师昌绪。他的导师柯恩教授问他:“如果因为职务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

  师昌绪谢绝了导师的热情挽留,说:“都不是。在美国我无关紧要,但我的祖国需要我!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这年6月,他乘船离开美国,投入祖国的怀抱。

  晚年,师昌绪回忆起这些,感慨道:“回国的历程简直就像一场战争!”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气相色谱仪(GC)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可能感兴趣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