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帖】原子力显微镜(AFM)使用总结

浏览0 回复18 电梯直达
l2002207188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该帖子已被JayZHONG设置为精华; 奖励积分记录: JayZHONG(5分)
原子力显微镜(AFM)是购买浙江大学光电研究所研制的,已经使用一年多,中间出现些问题,也都解决了,现在做个总结:

1、  设备信号来源:激光信号接收:PSD(Position Sensitive Detector)全称为位置传感检测器,输出的是模拟信号,线性度好、响应快。探针:在镀金的小矩形上,每头有一大一小的等腰三角形,探针三角形顶端,垂直于三角形平面,肉眼只能看到三角形,看不到探针,一个矩形上有四个探针可以使用。压电陶瓷:样品在测试过程中,三维方向的运动是通过三根压电陶瓷的位移产生信号放大、反馈、数据采集、显示2、  过程1、把用探针的小矩形用双面胶贴好,矩形伸出的长度一般为小于或接近长边的一半,用四个控制螺钉调节激光器,使激光照在三角形的边上,直到产生衍射条纹,并且衍射条纹在PSD左侧,不能在PSD光敏面上,倾斜方向 \ ,光斑中心居中,激光照在三角形边上达到衍射条件时将产生强的反射光;

2、用双面胶把待测样品粘在样品台上,双面胶要贴平,样品要测得地方不能太靠样品台中心,因为在测试时探针接触的位置不是在样品台的中心,然后把样品台固定在三根压电陶瓷构成的支杆上,适当转动样品台,使待测样品的中心与探针的位置相对;3、用粗调使试样向探针运动,此时为了观察可把激光关了,当接近至1~2mm时打开激光,使用细调,观察控制面板上PSD反馈信号、Z轴反馈信号的变化、衍射光斑的变化,但衍射光斑移动时说明已进入原子力的作用范围,应缓慢调节旋钮,在光斑移动迅速的时候应适当方向调节旋钮,防止调过,在PSD信号为1.6,Z轴反馈信号-200~-300时即可进行测试。

3、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3.1  Z轴反馈信号不稳定当在调节的时候Z轴反馈信号不稳定,而且跳动很大时,就不能进行测试,产生这样的情况主要可能有两点:1、表面状态特殊,适当旋转样品台,从新选择测试位置;2、探针松动,因为探针是用双面胶粘的,在测试过程中,来回运动将是探针松动,这时由于探针的不稳定跳动将使反馈信号不稳定;

3.2  光斑不对对光斑的主要要求有:
1)衍射条纹要清楚,这要通过调节四个旋钮达到良好的衍射;
2)光斑要在PSD的左边,如果不对可能是由于针粘的不平,重新调整针的位置,将针贴平;
3)光斑的中心位置不对,这可能针固定的位置不对,适当旋转粘贴探针的铁圈,针的位置中间和伸出的长度为长边的一半或小于一半;
4)如果在调节距离的时候光斑不仅出现左右运动还有明显的上下运动,可能是由于支撑探针的三角形边断裂,在达到原子力范围时探针受力不均,此时可更换探针。

3.3  反馈信号弱首先保证打开高压电源,如果反馈信号弱将导致图像不清甚至不能测试
1)电池电量不足,激光灯强度变弱;
2)确认反馈旋钮1~2圈,PSD旋钮2~4圈,在此前提下如果反馈信号弱可适当调大反馈旋钮;
3)光斑应在PSD的左侧接近光敏面而不应该在光敏面上;
4)激光器出现问题,更换激光器;

3.4  像问题首先要有一块标准样品,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测试标准样品,确认设备的问题:
1)探针上被粘上东西,通过快速扫描,把探针上的东西甩掉;
2)探针长期使用,磨损了,更换探针;
3)测试过程中Z方向超出范围,可能是样品贴的不平或样品本身起伏大,这时重贴样品或者把样品台旋转位置;
为您推荐
rapido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不错,使用可定制的系统,更适合研究需要,很多研究组都是自己搭建系统。
leaflet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qixinghaitang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liphking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一简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学习中ing,看了以后觉得有用,好帖不能沉,严重支持~~~
sunshining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zhangyu50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现在刚学,开始调节SUM值以及水平,垂直值老是调不好,等这些数值调节好以后,又找不到激光点了。真是郁闷。

新手还要努力啊
amsler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原子力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一种可用来研究包括绝缘体在内的固体材料表面结构的分析仪器。它通过检测待测样品表面和一个微型力敏感元件之间的极微弱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力来研究物质的表面结构及性质。将一对微弱力极端敏感的微悬臂一端固定,另一端的微小针尖接近样品,这时它将与其相互作用,作用力将使得微悬臂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扫描样品时,利用传感器检测这些变化,就可获得作用力分布信息,从而以纳米级分辨率获得表面结构信息。它主要由带针尖的微悬臂
  、微悬臂运动检测装置、监控其运动的反馈回路、使样品进行扫描的压电陶瓷扫描器件、计算机控制的图像采集、显示及处理系统组成。微悬臂运动可用如隧道电流检测等电学方法或光束偏转法、干涉法等光学方法检测,当针尖与样品充分接近相互之间存在短程相互斥力时,检测该斥力可获得表面原子级分辨图像,一般情况下分辨率也在纳米级水平。AFM测量对样品无特殊要求,可测量固体表面、吸附体系等。
  原子力显微镜:是一种利用原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观察物体表面微观形貌的新型实验技术.它有一根纳米级的探针,被固定在可灵敏操控的微米级弹性悬臂上.当探针很靠近样品时,其顶端的原子与样品表面原子间的作用力会使悬臂弯曲,偏离原来的位置.根据扫描样品时探针的偏离量或振动频率重建三维图像.就能间接获得样品表面的形貌或原子成分.
  优点与缺点
  相对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具有许多优点。不同于电子显微镜只能提供二维图像,AFM提供真正的三维表面图。同时,AFM不需要对样品的任何特殊处理,如镀铜或碳,这种处理对样品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第三,电子显微镜需要运行在高真空条件下,原子力显微镜在常压下甚至在液体环境下都可以良好工作。这样可以用来研究生物宏观分子,甚至活的生物组织。
  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相比,AFM的缺点在于成像范围太小,速度慢,受探头的影响太大。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是继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之后发明的一种具有原子级高分辨的新型仪器,可以在大气和液体环境下对各种材料和样品进行纳米区域的物理性质包括形貌进行探测,或者直接进行纳米操纵;现已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纳米功能材料、生物、化工、食品、医药研究和科研院所各种纳米相关学科的研究实验等领域中,成为纳米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原子力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相比,由于能观测非导电样品,因此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当前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界广泛使用的扫描力显微镜(Scanning Force Microscope),其基础就是原子力显微镜。
原子力显微镜( AFM )的原理是利用针尖与样品表面原子间的微弱作用力来作为反馈信号,维持针尖——样品间作用力恒定,同时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从而得知样品表面的高低起伏。

AFM 的基本结构与 STM 相似,原子间作用力的检测主要由光杠杆技术来实现。如果探针和样品间有力的作用,悬臂将会弯曲。为检测悬臂的微小弯曲量(位移),采用激光照射悬臂的尖端,四象限探测器就可检测出悬臂的偏转。

通过电子学反馈系统使弯曲量保持一定,即控制扫描管Z 轴使作用于针尖——样品间的力保持一定。在扫描的同时,通过记录反馈信号就可以得到样品表面的形貌。
一种可用来研究包括绝缘体在内的固体材料表面结构的分析仪器。它通过检测待测样品表面和一个微型力敏感元件之间的极微弱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力来研究物质的表面结构及性质。将一对微弱力极端敏感的微悬臂一端固定,另一端的微小针尖接近样品,这时它将与其相互作用,作用力将使得微悬臂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扫描样品时,利用传感器检测这些变化,就可获得作用力分布信息,从而以纳米级分辨率获得表面结构信息。它主要由带针尖的微悬臂


、微悬臂运动检测装置、监控其运动的反馈回路、使样品进行扫描的压电陶瓷扫描器件、计算机控制的图像采集、显示及处理系统组成。微悬臂运动可用如隧道电流检测等电学方法或光束偏转法、干涉法等光学方法检测,当针尖与样品充分接近相互之间存在短程相互斥力时,检测该斥力可获得表面原子级分辨图像,一般情况下分辨率也在纳米级水平。AFM测量对样品无特殊要求,可测量固体表面、吸附体系等。
原子力电子显微镜是在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利用移动探针与原子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将其在三维空间的分布状态转换成图像信息,从而得到物质表面原子及它们的排列状态。

扫描隧道显微镜

主题词或关键词: 信息科学 扫描 显微镜

内容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英文缩写是STM。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的一种新型表面分析工具。其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和三维扫描。它是用一个极细的尖针,针尖头部为单个原子去接近样品表面,当针尖和样品表面靠得很近,即小于1纳米时,针尖头部的原子和样品表面原子的电子云发生重叠。此时若在针尖和样品之间加上一个偏压,电子便会穿过针尖和样品之间的势垒而形成纳安级10A的隧道电流。通过控制针尖与样品表面间距的恒定,并使针尖沿表面进行精确的三维移动,就可将表面形貌和表面电子态等有关表面信息记录下来。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纳米,纵向可优于0.01纳米。它主要用来描绘表面三维的原子结构图,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还可以实现对表面的纳米加工,如直接操纵原子或分子,完成对表面的刻蚀、修饰以及直接书写等。目前扫描隧道显微镜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出现了原子力显微镜AFM、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BEEM、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PSTM,以及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SNOM等。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STM)由德国人 宾宁 (G.Binnig,1947-)和瑞士人 罗勒 (H.Roher,1933-)1981年发明,根据量子力学原理中的隧道效应而设计。当原子尺度的针尖在不到一个纳米的高度上扫描样品时,此处电子云重叠,外加一电压(2mV~2V),针尖与样品之间产生隧道效应而有电子逸出,形成隧道电流。电流强度和针尖与样品间的距离有函数关系,当探针沿物质表面按给定高度扫描时,因样品表面原子凹凸不平,使探针与物质表面间的距离不断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电流不断发生改变。将电流的这种改变图像化即可显示出原子水平的凹凸形态。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分辨率很高,横向为0.1~0.2nm,纵向可达0.001nm。它的优点是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均可进行观察,而普通电镜只能观察制作好的固体标本。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直接观察生物大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的原子布阵,和某些生物结构,如生物膜、细胞壁等的原子排列。

宾宁和罗勒因此获得1986年 诺贝尔奖




原子力显微镜
captainma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sjmsxmhl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