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帖】用欧洲显微镜看美国

浏览0 回复1 电梯直达
大笨狗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用欧洲显微镜看美国
--读索尔孟的《美国制造》

茉莉


对于美国,欧洲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几百年前的欧裔移民跨过大西洋,把一片荒野变成任意驰骋的新乐园。最初那些移民还曾在美国复制欧洲文化,例如在密西根湖畔修­建一座座歌德式宫殿,以示怀旧。但不久,高耸的摩天大楼就黯淡了欧式建筑的光彩,这意味着,美国从文化上脱离了欧洲。


得天独厚而又万事顺利的美国佬,对欧洲旧大陆有点旁若无人的轻视态度。早在十八世纪末,就有一位法国公爵就发现美国人的想法:"除美国人之外,别人都无所谓才能­;认为欧洲人的智慧、创造力和天才早已枯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兵前来拯救欧洲,他们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优越感,令欧洲东道主多少感觉有点不是滋味­。


由于老欧洲反对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前几年欧美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当时我的一个女友从纽约前来欧洲旅行,伤心地对我说,她遇到的欧洲人,没有一个不指责美国­。有人说"美国人来自火星,欧洲人来自水星",这句话当然是有意贬低欧洲,但却指出了一个真实,这两种本是同根生的西方文化,已经有点水火不相容的势头。


但欧洲毕竟是人文荟萃之地,有着悠久的哲学思辨和理性启蒙传统。一味反美憎美,抑或亲美,都不是真正优秀的学者所为。我手头的这本由台湾"允晨文化"出版的《美­国制造--凝视美国文明》,就是欧洲学者在长期观察研究美国之后,写出来的一本非常出色的书。


  新大陆令法国青年震惊


        1962年,十八岁的法国青年索尔孟( Guy Sorman
)第一次造访美国。从死板的戴高乐将军统治下的法国飞出来,这位年轻人睁大好奇的眼睛,感受到富饶而辽阔的新大陆对他的强烈冲击。


被玛丽莲-梦露式的迷人女星所吸引,爱看美国电影的法国大男孩惊奇地发现,虽然美国女人善于调情,但她们的调情往往只停留在"腰带以上",而在腰带以下,却是被­社会和宗教所禁止的。当时的美国,还是一个极端保守的清教徒式的社会。


来自首倡平等博爱口号的法国,年轻的索尔孟,对美国南方有轨电车上那条象征种族主义的白线深为震惊,他和他的同伴决定冲击这无所不在的禁忌,于是不止一次地擅越­白线,从电车前面的白人专用区跑到后面的有色人种区去。然而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抗议这些法国青年的,不是白人而是黑人,黑人们甚至愤怒地把索尔孟等推回白人区。


这之后,自称为"用心的游客"的索尔孟,目睹了美国社会翻天复地的变化:女权主义兴起,黑人问题基本终结,......。18岁时游历美国的这次惊奇之旅,极大­地刺激了索尔孟认识美国的兴趣,成为他四十余年来不懈地观察美国的开端。


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索尔孟先后任职于法国及其他各国的大学,并参与创建非政府组织─国际抗饥饿行动组织并任主席,还曾任法国外交部长顾问、法国全国人权咨询委员­等职务,但他对美国的兴趣经久不衰。自十八世纪以来,法国学术界的一项传统是,每一位法国学者都有义务写一本有关美国的书。对索尔孟来说,个人的兴趣就和专业的­研究奇妙地结合
起来了。


在人类价值观上,法国和美国都是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的国家。因此,治学严谨的法国学者索尔孟所做的美国研究,对我们所有的中国人--不论仇美、反美者还是亲美者­,都具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大西洋两岸距离有多远


在该书中,索尔孟想要回答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美国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异为什么会这么大?他从各个方面去阐述和分析这些差异,例如:


--欧洲实行精英式的的强势政府治理,美国却实行平民主义的民主制度;


--宗教在欧洲已经式微,而美国的宗教却如企业一样兴盛。美国的各个宗教互相宽容,而且融合成一种只属于他们的新宗教;


--欧洲的传统企业和公营事业是受保护的,因而发展缓慢,而美国模式却是一种促进经济快速成长的"创造性的破坏";


--欧洲执行福利国家的职能,美国人却以慈善事业来进行自愿再分配;


--在对外政策上,欧洲现实而妥协,外交手段优先,而美国却有一种理想主义使命感,为此不惜使用武力,在世界上推行一种被称为"帝国主义式的民主";


  ............


一则又一则的小故事,一个接一个地提出问题,一章接一章的精彩剖析。索尔孟的文笔生动而流畅,细致而具体,并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对美国文明的各种特点--从肉­体到精神,索尔孟几乎都做过调查。他娓娓而谈,引导读者去比较、去思索,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大西洋两岸的距离到底有多么遥远?索尔孟认为,美国文明已经是另外一种西方文明了,这种文明极其独特,人们不应该将它与欧洲文明混为一谈,很久以来,美国人就不­再是欧洲人了。


人们常说:"文化无高下,制度有优劣。"尽管这位优异的法国学者有一点让人难以察觉的欧洲优越感,但他在十分客观严谨的著述中,并无意证明欧洲文明和美国文明孰­优孰劣,也不鼓励人们热爱美国或者憎恨美国,他只是用显微镜式的精确细致的功夫,帮助人们从内部全面真实地认识美国,认识这个冲击着全球日常生活的奇异大国。


  种族大熔炉永不破碎


由于美国在伊拉克战事中陷入困境,目前一些中国学者热衷于讨论"美国衰落"的问题。那些盼望美国衰落的人似乎忘记了这样一段历史: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陷入越­战的泥沼,却没有如人们所预料的衰落下去,反而在越战之后更为强大。


从索尔孟的书里,我们可以认识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以及他们所具有的自我修复能力。一般人认为,美国之所以富有,是由于它的资本主义制度,但不是所有模仿这个­制度的国家都会成功。索尔孟认为:"如果我们开始对美国繁荣富强追根溯源的话,我们必须承认这是民主精神的功劳。"享有民主的美国人富于冒险精神,这是他们经济­社会成长的动力。


那么,什么是美国人?索尔孟引用两百年前"美国梦"的第一位评论者克雷弗克的定义说:"一个将他的偏见和习惯忘在脑后,接受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服从一个新的政­府、接受了他所达到的社会地位的人,就是美国人"。


这是该书的一个重要观点:美国所以成其为美国,最关键的因素是海纳百川,它博大而宽容地吸收了来自全世界的移民,给他们提供了自由生活和成功的平等机会。移民使­美利坚变成一个彩色的民族,这个彩色民族仍然忠诚于美国的立国精神,并给这个国家创造了耀眼的文明和经济奇迹。这个世界性的种族大熔炉因此永不破碎,而又不断更­新。


美国少校呆在南韩的洞穴里


激烈反美的人们常常指控说,美国到处搞霸权干涉他国事务,说是推行民主人权,其实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索尔孟并不否认美国人的功利性,但他同时看到了美国立场­中的理想主义成分。他认为,道德和功利,对美国人来说并不存在什么矛盾,而是十分一致的整体。


用显微镜的方式,索尔孟让我们细看一块小小的生活切片:帕克斯顿少校在军事学院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分隔南北韩的38度线上的板门店驻守。这位原本对韩国一无所知­的美国少校,他接受的唯一军事任务就是:龟缩在洞穴里接电话。然而,那一部绝缘的合成树脂电话从未响过。帕克斯顿少校百无聊赖,他被韩国的仇美者称为"帝国主义­分子",而他的最大的愿望却是:回家。


就这样,由少校的故事引起,索尔孟将他对美国驻兵他国的观察和思考徐徐展开。如果这位美国少校真的回家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两个韩国会打起来,日本和中国也会­卷入,......。因此,不管那个沉默的电话如何令人生厌,不管南韩人如何反美,帕克斯顿少校还是呆在那个洞穴里比较好。


索尔孟为此下了一个结论:"在亚洲的大棋盘上,帕克斯顿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小卒;把他拿掉,世界次序就会崩溃。"当然,索尔孟也不隐讳美国在南韩发了大财的事实,­并把美国推行和平民主和经济全球化的"宏伟计划",称之为"帝国式的民主"。


该书的思想深度在于,它不仅客观阐述美国是怎样一个国家,还试图解释,为什么美国会成为这样一个国家。仅就美国的帝国欲望而言,索尔孟把它追溯到美国的建国之初­,1801年宣誓就职的美国总统杰弗逊,曾将新的联邦描绘成"自由的帝国"。到1913年威尔逊担任总统时,这种帝国雄心就变成全球性的了。


在索尔孟的分析中,有两点是很值得注意的:第一,美国近百年来以人类道义为由的"民主帝国主义",是得到美国公众支持的,这种全民一致的信心,源自美国人的使命­感。第二,法国人索尔孟了解法国的方式,那种想要用欧洲文明的软实力来吸引敌手--恐怖分子的做法,已经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那么,欧洲人可以继续谴责美国用兵­的强硬手段,但他们却很难找到更务实的替代办法。
...

为您推荐
您可能想找: 生物显微镜 询底价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立即提交
活到九十 学到一百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