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第三届原创参赛】中药药对对化学成分与临床疗效研究进展

浏览0 回复26 电梯直达
〓猪哥哥〓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该帖子已被土老冒豆豆设置为精华;

维权声明:本文为03yx2原创作品,本作者与仪器信息网是该作品合法使用者,该作品暂不对外授权转载。其他任何网站、组织、单位或个人等将该作品在本站以外的任何媒体任何形式出现的,均属侵权违法行为,我们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届原创参赛】中药药对对化学成分与临床疗效研究进展


所谓中药药对又称对药、对子药、姐妹药,专指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1]。药对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其组成虽然简单,但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前人将两味中药配伍应用后产生的不同效应与反应,归纳于“七情和合”中。认为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的,为临床所经常应用。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配伍应用早已远远超出了“七情”的范围,或从中药性能本身出发,或为适应临床症状需要,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理论,并不断充实和发展。其功用胜于单味药,多使药效增强,或作用全面,或减低、消除毒副作用。
为您推荐
专属顾问快速对接
获取验证码
立即提交
〓猪哥哥〓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1、药对配伍目的

1)同类药物相配伍,提高药物原有功效,为治疗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配伍方法不是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药物的机械拼凑,而是根据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势、病程,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有选择地通过一定的配伍而起到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从而达到适合病情,增强疗效的作用。这类药物组合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以性味相同为基础。依据药物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以及涩、淡等性味加以组合以提高药物功效。②以归经相同为基础。几乎每味药都有归经,从归经的角度认识药物组合规律是了解药组合规律的主要途径之一。③以功能相似为基础。如麻黄、桂枝均是解表之品,二者相伍、相须为用,麻黄重在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桂枝重在强壮心阳,温通经脉,解肌发汗。麻黄得桂枝之佐,发汗之力倍增,若单用麻黄则发汗力弱,单用桂枝则无发汗之功。

2)异类药物相配伍,治疗阴阳、气血、升降、开合失调和寒热、虚实相兼证。

虽然疾病的发生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就其病理过程来讲,不外乎阴阳失调、邪正消长、升降失常三个方面,阴阳失调是体内阴阳、气血、营卫等失调的总称,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邪正消长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与转归;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就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①表里、上下药物相配伍,治疗表里同病、上下同病。疾病在发生过程中,经常出现两个不同部位同时发生病变。常见的是表病及里、表里同病、里病及表和上下同病,此时常需应用两个部位同治的法则。②寒热、补泻药物相配伍,治疗寒热夹杂,虚实相兼证。③升降、开合药物相配伍,治疗升降失常,开合失宜所致的病变。④气分药和血分药相配伍,治疗气血亏损、气血逆乱[2]

3)主药与辅、佐、使药相伍,提高主要治疗效果。

4)改变药物的用量,治疗不同性质的疾病。

5)有些药功效由于煎法和炮制方法不同,其功能亦发生相应变化。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0/11/23 22:25:01 Last edit by 03yx2
〓猪哥哥〓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2、药对组成方式[2]

1)七情和合为主组成的药对

①相须相对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对使用,取其相互协同,以提高疗效的配伍方法。

②相使配对将两种功用不同的药物,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组成的药对,二者相互配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③相畏配对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配对。

④相反配对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剧烈副作用的配对,主要是“十八反”之内药物的配伍。


2)以性味为主组成的药对

①寒凉配对以增强清热之功,如金银花-连翘合用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②温热配对以增强祛寒之力。

③寒热配对两种药性截然相反药物的配对,通常适用于寒热错杂之证。

④辛甘配对配对使用起着辛甘扶阳或辛甘发散作用

⑤辛苦配对这类药起着辛开苦降,舒畅气机,调和肝脾及健胃功能的作用。

⑥辛酸配对辛能散,解散邪气,酸能收,收敛正气,适宜于正虚邪恋的复杂病情。

⑦酸甘配对配对具有益阴敛阳,补虚生津的作用。

⑧芳香配对具有芳香气味的两种药物组成的药对,宣畅通达之力增强。

⑨甘淡配对,具有增强利水渗湿作用,

3)以功效为主组成的药对[3]

①宣散配对二者合用加强发汗解表,祛寒止痛的功效。

②升降配对利用两种药物间的升降作用,来调畅气机。

③消散配对具有消散功效的两种药物配对,以祛除病理产物之停积。

④补益配对可以增强补益作用

⑤补泻配对一种以祛邪为主的药物与另一种扶正药物配对,起扶正祛邪,攻补兼施的作用,适用于虚实夹杂的一类症候。

⑥理气配对两种调理气机药物的配对,以增强理气功能。

⑦理血配对种能治疗血分病变药物的配对。

⑧气血配对由于气血密切相关,易致气血同病,且病症错综复杂,此配对应用较为广泛。

⑨除湿配对由两种祛湿利水功效的药物组成的药对。

⑩润燥配对一种香燥药物与一种阴润药物配对。


4)其他形式的组成的药对

①阴阳配对具有发表、通阳、行气、活血等功效的属阳性药物与具有收敛、止呕、纯补无散等功效的属阴性药物配对。这种药对配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制约,起着调畅气血营卫的作用。

②刚柔配对一种秉性刚烈的药物与另一种秉性柔润的药物配对,具有刚柔相济,相互调节的作用。

③引经配对一种具有引起他药如某一经的药物配对,这种配对,引经药可以引导这种药物直达病所,从而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0/11/23 22:27:43 Last edit by 03yx2
〓猪哥哥〓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3、影响药对作用的因素

1)药物用量

当相对剂量为等份剂量的药对时,可因用药总量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效果;当总量变化的时候,每味药的相对剂量也可以变,从而两药用量的具体比值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味药的剂量往往因另一味药的剂量而变化,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功效也因此受到影响。因此在临床运用药对时,常常遵循一种特定的药物用量比值。

2)药物炮制

中药大都是生药,有的因具有毒性或烈性而不能直接服用,还有的须经过特定方法的处理才能符合临床治疗的需要,因此必须对药物进行必要的加工炮制。炮制的方法不同,往往对药物的性味、归经、毒性、趋向及功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相应药对的功效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
〓猪哥哥〓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4、药材配对使用对成分的影响

4.1 一味药影响另一味药成分的溶出

两味药配伍使用后,一个成分将会提高或抑制另一个成分的溶出,而且有时并不出现线性相关,不同的药效部位影响程度不一。潘浪胜等[4]将黄连水煎液和吴茱萸水煎液以10个不同比例配伍,100℃下加热1 h后进行分析,发现吴茱萸中主要成分的相对峰面积未见明显变化,而黄连生物碱的相对峰面积随吴茱萸水煎液配比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表明有吴茱萸组分存在时,可使黄连生物碱的溶解度下降。邢学锋[5]研究金银花-连翘药对对总多糖有促进溶出的作用,对总黄酮的影响不明显,但仍可以看出配伍有促进溶出的趋势,对所提挥发油的成分和含量都有较大的影响,金银花-连翘药对可显著增加连翘苷和绿原酸的溶出量,但减少了咖啡酸的溶出。邓雅婷等[6]考察黄连-吴茱萸药对中主要成分随黄连—吴茱萸配比变化的溶出规律,考察了药对中17个组分与黄连—吴茱萸配伍之间的关系。结果,来自吴茱萸药材的8个成分随着配伍黄连比例的增大而溶出增加,但与黄连的比例不成线性关系;来自黄连药材的峰7910随着配伍吴茱萸比例的增大而溶出增加,但与吴茱萸的比例不成线性关系;来自黄连药材的小檗碱型化合物随着配伍吴茱萸比例的增大而溶出减少,且与吴茱萸的比例有线性趋势。说明黄连—吴茱萸药对的不同比例配伍对各主要组分溶出的影响不同。余成浩等[7]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乌头类总生物碱的含量,与制川乌单煎液相比较,制川乌-白芍1121配伍组含量降低,2312配伍组含量升高。在各配伍组中,总生物碱含量大小为制川乌-白芍23>12>21>11。结果表明,在制川乌配伍白芍各药对组中,总生物碱含量呈现升高趋势。

4.2 两味药配对后成分增多

两味药配伍使用后使得成分增多,为两味药混合后产生的新物质。谭黎明,李晓如[8]采用LC-MS对金银花、金银藤和药对金银花-金银藤的挥发油进行了检测,分别定性了44, 3950个成分,药对金银花-金银藤与单味药金银花的共有挥发油组分为32个,与单味药金银藤共有的挥发油组分为33个,三者共有的挥发油组分为25个,药对挥发油出现了10个新的化学成分。房敏峰,王锐[9] 采用GS-MS法对药对远志-石菖蒲挥发油检测结果中还出现了21个单味药中没有的新化学成分,如桉油精、α-松油醇、罗勒烯、长叶蒎烯、金合欢烯、别香树烯和榄香烯等。房敏峰,张文娟[9]采用GS-MS对远志—石菖蒲药对和各单味药进行分析,表明在药对远志-石菖蒲脂肪油中鉴定出75个脂溶性成分,39个来自石菖蒲,5个为二者的叠加,新产生34个成分,药对脂溶性成分与单味药存在明显差异。顾蕾蕾等[10]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GC面积归一化法测定桃仁—红花药对挥发油中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桃仁—红花药对挥发油中主要成分基本是桃仁和红花各自单味药成分的叠加,但有21种成分不存在于单提挥发油中。

4.3 两味药配对后成分减小

关怀等[11]在实验中证实大黄—黄连药对在复方共煎时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其致泻成分蒽醌的降低与汤剂的泻下作用缓和相对应。

4.4 两味药配对后成分基本无变化,含量发生改变

李晓如等[12]采用GC-MS法分离测定药对川芎—羌活、单味药川芎和羌活的挥发油成分,利用化学计量学解析(CRM)法对重叠的色谱峰进行解析,得到药对和各单味药的纯色谱图和MS图,通过MS谱库对解析的纯组分进行定性。结果表明,药对挥发油组分主要来自于单味药羌活,化学组分种类基本上为2种单味药的加和,而单味药挥发油组分的含量在药对中发生了变化。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0/11/23 22:31:17 Last edit by 03yx2
〓猪哥哥〓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5、药对中不同剂量配比对疗效的影响

药对中不同剂量对临床药效强度和侧重点有显著性影响。如黄连和吴茱萸药对,北宋《太平圣惠方·治水泻诸方》载有茱萸圆方,由黄连和吴茱萸2味按11比例组成,用于下痢水泻;《圣济总录》载甘露散,由黄连和吴茱萸按21比例组成,主治暑气为病;《丹溪心法》专用黄连与吴茱萸61比例组成左金丸,用于清肝泄火;而相反比例的黄连—吴茱萸(16)临床常用于肝寒犯胃,偏于胃寒甚者。可见药对配伍量比不同,其功效各异。柳润辉等[13]在确定药对丹参、黄芪有效组分丹参总酚酸和黄芪总皂苷前提下探索两者最佳组方配比。以麻醉犬心肌氧摄取率及其变化率作为考察指标,根据权重配比法初步实验设不同配比组方6组,由结果分析得出最佳理论配比。结果为两者比例在52时,可非常显著地降低麻醉犬心肌氧摄取率。关怀等[11]实验结果提示大黄—黄连药对在临床使用时应充分考虑其配伍剂量因素的影响。如果用于泻热通便,则大黄剂量应大于黄连1倍以上;如果用于清热泻火而不取其泻下作用时,黄连剂量应大于或等于大黄。王静,曹碧茵[14]发现熟地泽泻在不同配比下对毛细胞损失率的影响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量效关系,原方配比(83)及其他配比(880308)属最佳配比。王欢,唐于平[15]通过建立当归川芎方剂配比数据库,寻找到1242个首方。结果表明,当归量<川芎量时主治以内科疾病为主,当归量=川芎量时主治内科和妇科,两者频率相差不远,当归量>川芎量所治疾病以妇科为主,比例为48.94%。石贤枝,曹树稳[16]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提取物总黄酮的量,HPLC法分析提取物组成,采用还原能力、螯合能力、清除DPPH·OH自由基能力及保护DNA免受·OH损伤能力等5种化学及生物学模型,研究并比较药对3种配比提取物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活性的差异,表明药对浸膏提取率、总黄酮的量、组成及抗氧化活性均受配比的影响,其中12配比药对的活性较强。褚襄萍[17]研究表明,麻黄—地龙药对具有对抗卡巴胆碱(carbachol,CCh)和组胺(histamine, His)引起离体气管平滑肌收缩的作用,并有对抗CCh引起气管上皮离子分泌的作用。13的配比组合是麻黄—地龙药对的较优组成。刘琼等[18]应用吴茱萸、黄连药对治疗肝胃不和之胃脘疼痛、嗳气吞酸时发现,吴茱萸、黄连用量常根据病之寒热调节,病属热,黄连用量大于吴茱萸;病属寒,吴茱萸用量大于黄连,甘洪全等[19]研究发现,大鼠灌胃丹参单煎液与灌胃丹参配伍它药合煎液相比,丹参素的血药浓度有很大差异。由此可见,不同剂量比例各有自己的作用优势。通过中医临床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分析药对在处方中的作用,使其量效关系得到进一步验证。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0/11/23 22:29:42 Last edit by 03yx2
〓猪哥哥〓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6、药对临床疗效

中药药对配伍使用,其疗效是否优于各药单独使用,药对发挥疗效的部位怎样,药对在整个中药复方中的地位如何,亦有文献报道。王宪龄等[20]对黄芩、柴胡的不同提取部位的胶囊对肝损伤的患者进行临床实验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疾病的优势,即整体调节,肝胃同治。叶建红[21]在对黄连,吴茱萸这一常用的药对的配伍计量比例和辨证论治的临床适应证作了比较,得出两者以61之比的剂量效果最佳,且对肝火过旺、肝胃不和之证最为合适。

赞贴
0
收藏
0
拍砖
0
2010/11/23 22:30:18 Last edit by 03yx2
〓猪哥哥〓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7、讨论

7.1 药对研究古代张仲景最有独特之处,但是目前采用现代药理学进行研究的相对缺少,临床应用还主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同时药对研究还相对落后,药对作用机制和药效下的化学成分研究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实验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比较脱节。

7.2 中药成分复杂,药效基础物质尚不够清晰,单味中药中含有特定的化学成分,配伍使用后不同中药多种活性成分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体系。通过药对研究,在相对较小范围内对化学物质成分变化,含量差异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药理药效实验研究确证配比,为药理机制和为大复方的研发打下基础。以后的研究方向应积极开展药对在疾病治疗时发挥作用的理论机制的研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药效物质基础、代谢过程、作用机制、临床配伍应用等方面对药对的配伍展开系统而更为深入的研究。
〓猪哥哥〓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参考文献

[1] 杨柏灿. 常用中药的药对配伍及临床应用. 上海; 2002. p 1-2.

[2] 蒋永光, 曹莉, 陈颖,et al.中药药对的组配形式及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 2005(11): 1119-1120.

[3] 杨敏, 田岩.仲景药对配伍特点浅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5(06): 560-561.

[4] 潘浪胜, 徐晓梅, 吕秀阳,et al.黄连与吴茱萸分煎后配伍时主要组分含量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5(04): 21-24.

[5] 邢学锋, 陈飞龙, 罗佳波.金银花、连翘药对配伍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9(04): 358-360.

[6] 邓雅婷, 廖琼峰, 毕开顺,et al.黄连-吴茱萸药对组分溶出规律的研究[J].中成药, 2008(06): 900-903.

[7] 余成浩, 彭成, 余葱葱,et al.制川乌与白芍不同配伍比例对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 2008(01): 1-2.

[8] 谭黎明, 李晓如.药对金银花-金银藤与其单味药挥发油组分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10(06): 416-419.

[9] 房敏峰, 王锐, 张文娟,et al.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药对远志-石菖蒲的挥发油[J].中成药, 2010, v.32(02): 311-314.

[10]  顾蕾蕾, 武露凌, 李祥,et al.桃仁、红花及其药对挥发油的气相-质谱分析[J].中成药, 2008(05): 719-722.

[11]  关怀, 穆阳, 高燕,et al.不同配伍剂量对大黄-黄连药对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研究[J].北京中医, 2000(02): 53-55.

[12]  李晓如, 赵君, 兰正刚,et al.药对川芎-羌活挥发油的气-质联用分析与化学计量学解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681-685.

[13]  柳润辉, 苏娟, 徐希科,et al.药对“丹参-黄芪”有效组分的最佳配伍配比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6(11): 815-817.

[14]  王静, 曹碧茵, 董杨,et al.熟地泽泻药对配比改变对庆大霉素耳毒性离体细胞模型的作用比较[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03): 578-582.

[15]  王欢, 唐于平, 丁安伟,et al.当归-川芎药对不同配比的中医应用数据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9(11): 44-47.

[16]  石贤枝, 曹树稳, 余燕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药对提取物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活性研究[J].中草药, 2009(09): 1434-1438.

[17]  褚襄萍. 药对麻黄-地龙抗哮喘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18]  刘琼, 吴朝华.临床药对应用举隅[J].河北中医, 2008(03): 266-268.

[19]  甘洪全, 屈扬, 梅其炳,et al.冠心Ⅱ号不同配伍对丹参素血药浓度的影响[J].中国药房, 2009(06): 404-406.

[20]  王宪龄, 宋宁.柴胡黄芩配伍不同提取部位对大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 2006(19): 94-96.

[21]  叶建红.黄连与吴茱萸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12): 55.
小卢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非常完整的一篇原创,很多都是职业药师要考的内容啊!
投稿吧?
wangshirf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