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有奖】气相色谱基础问答活动【第一期,鼓励新手来看,已总结】

浏览0 回复168 电梯直达
kittly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分别说明硅藻土载体Chromosorb W AW DMCS中“W”、“AW”、“DMCS”的含义?
答:W—白色;AW—酸洗;DMCS—二甲基二氯硅烷处理。
该帖子作者被版主 chengjingbao1积分, 2经验,加分理由:欢迎参与
quliuli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aqc039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9、举出气相色谱常用检测器名称及其英文缩写。
我的回答是:
气相色谱检测器类型
火焰电离检测器(FID)
热导检测器(TCD)
电子俘获检测器(ECD)
火焰光度检测器(FPD)
质量选择检测器(MSD)
氮磷检测器(NPD)
窗式光电离检测器(PID)
原子发射检测器(AED)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对吗?
aqc039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气相色谱常用的定量方法有哪些?
答:1. 归一化法
2. 校正归一化法
3. 外标法
4. 内标法
5. 标准加入法
等等......
aqc0396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30、分流比定义,及其对分析的影响。
分流比 split ratio:是指进入毛细管的样品和载气的混合气体体积与放空的混合气体体积之比。
我们通常选择的分流比为范围为20:1…200:1.样品浓度大或进样量大时,分流比可相应增大;反之,则减少。分流比小时,分流歧视效应可能小一些;分流比大时,分流歧视效应可能大一些。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样品情况和分析要求,选择一个合适的分流比。

31、进样的歧视效应,以及如何避免。
由于样品中各组分的极性不同、沸点各异,因而汽化速度各不相同,从而造成在相同的加热温度下进入色谱柱的样品组成不同于原来的样品组成,这种样品不均匀汽化的现象,我们就叫样品的歧视效应。
解决方法:
1、        提高汽化温度,使样品的组分在汽化室迅速汽化,形成均相气体状态。
2、        调小分流比,在样品浓度和柱容量允许的条件下,调小分流比,以避免因分流过大而造成的样品不均匀汽化;
3、        柱箱的初始温度尽可能高一些,降低汽化室与柱箱温度梯度,避免样品的冷凝;
4、        柱入口端要超过分流点且处于汽化室衬管中央。
5、        完全消除歧视不可能的,但一些岐视是可以重现的,我们可以通过标样校准,来消除歧视效应对定量精度的影响;

32、毛细管柱的柱长、柱内经和液膜厚度对分析的影响。
通常毛细管柱内径越小,其分离效率就越高,完成分离任务所需的柱长就越短。但细的色谱柱的柱容量小,容易超载。同样内径的色谱柱也因固定液的液膜厚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柱容量。口径大的毛细管色谱柱,其液膜厚度一般也大,故柱容量也大,但柱效不及小口径柱子。柱子长了,可提高分离效率,但其也面临着分析时间延长、压力降大和需要较高温度等问题。
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样品,在满足柱分离效率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毛细管柱。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根据被分离样品组分的性质,按“相似相溶原则”来选用固定相,性质相似时,溶质与固定液间的作用力大,在柱内保留时间长,反之就先出柱。
1.被分离样品为非极性物质,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因主要是色散力在起作用,故而按沸点规律出峰:沸点低的先出峰。如用角鲨烷柱分离时,出峰顺序依次为:甲烷(BP-161.5℃,下同)、乙炔(-83.6℃)、乙烯(-103.9℃)、乙烷(-88.6℃)、丙烯(-47.7℃)、丙烷(-42.2℃)。除乙炔外均按沸点由低到高顺序出峰。
2.被分离的样品为极性物质,则一般先用极性固定液。这时,被测组分与固定液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是定向力,极性越大,定向力越强,因而各组分按极性从小到大顺序出峰。用极性固定液聚乙二醇(PEG)-600,分析乙醛、丙烯醛气体混合物的情形就是这样,乙醛的极性比丙烯醛小,故先出峰,完全符合极性大小规律,如果是强极性的被测物质,选用非极性固定液,则分离效果很差。
3.被分离样品为极性物质(或易被极化物质)和非极性物质的混合物,一般也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时,非极性物质先出峰,极性物质(或易被极化的物质)后出峰,如苯和环己烷的分离,当选用非极性固定液时,很难将其分离;但若选用聚乙二醇-400作固定液,苯的保留时间是环己烷的3.9倍,选用极性更强的β,β’-氧二丙腈作固定液,苯的保留时间是环己烷的6.3倍,就很容易将其分离了,这是由于苯具有p电子云结构,容易被极化,而环乙烷不易被极化之故。
4.被分离的样品若为形成氢键的物质,一般选择极性或氢键型固定液。如分析低分子量的伯、仲、叔胺时,一般采用三乙醇胺作固定液,因为胺类能与三乙醇胺形成氢键,三乙醇胺对伯、仲、叔胺有选择性,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和氨在20%三乙醇胺和酸洗红色载体(C-22保温砖)柱[长2米,内径3毫米,柱温60℃,氮气(载气)50毫升/分]上的出峰顺序为:三甲胺(沸点3.5℃)、氨(沸点-33.4℃)、二甲胺(沸点7.4℃)和一甲胺(沸点-6.5℃),除氨外完全是按照形成氢键的难易程度排列的,三甲胺因其分子中三个甲基的位阻效应,最不容易形成氢键,故最先出峰,而一甲胺则因最易形成氢键,被三乙醇胺保留到最后出峰。
5.被分离样品为具有酸性和碱性(吡啶类)的极性物质,会产生严重拖尾,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并加酸性或碱性减尾剂,如H3PO4或KOH,以便得到对称峰。
6.被分离样品为异构体,一般选用强极性或有特殊作用力的固定液,以分离带有极性的异构体,选用高色散力的固定液,分离非极性异构体(烃类)。
7.被分离样品为不同族的混合物,视具体情况而定,或用单一固定液,或用混合物固定液。例如烯烃和烷烃的分离可以采用硝酸银一乙二醇饱和溶液作用固定液,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固定液,银离子与不饱和碳氢化合物的双键形成松弛的化学键,因而所有烯烃类化合物比烷烃类化合物更滞留,从而将其分离 ,也可以选用碳分子筛或石墨化炭黑作固定相,炔烃在烯烃前流出。
此外,从检测器的角度考虑,应选用对检测器不灵敏的固定液以减小检测本底,并应考虑与被分离组分不同类的固定液以免干扰。
应该注意:在首先考虑极性的“相似性原则”外,还须考虑固定液在载体表面的分布情况,载体的吸附作用,以及界面传质阻力等影响柱效因素。
34、什么叫担体,对担体有哪些要求
答:担体是一种多孔性化学惰性固体,在气相色谱中用来支撑固定液。对担体有如下几点要求:
1、表面积较大,一般应在0、5-2米 /克之间;
2、具有化学惰性和热稳定性;
3、有较好的机械强度,使涂渍和填充过程不引起粉碎;
4、孔径分布均匀;
5、能制成均匀的球状颗粒,利于气相渗透和填充均匀性好;
6、有很好的浸润性,便于固定液的分布均匀。

35、担体为何要进行处理,一般有哪些处理方法。
答:常用的担体表面并非惰性,它具有不同程度的催化作用和吸附性(特别是固定液含量低时和分离极性物质时)造成峰拖尾和柱效下降,保留值改变等影响,因而需要预处理。
处理方法如下:
1、酸洗法:用浓盐酸加热处理担体20-30分钟,然后用自来水冲洗至中性,再用甲醇漂洗,烘干备用。此法主要除去担体表面的铁等无机物杂质。
2、碱洗法:用10%的氢氧化钠或5%的氢氧化钾-甲醇溶液浸泡或回流担体,然后用水冲洗至中性,再用甲醇漂洗,烘干备用。碱洗的目的是除去表面的三氧化二铝等酸性作用点,但往往在表面上残留微量的游离碱,它能分解或吸附一些非碱性物质,使用时要注意。
3、硅烷化:用硅烷化试剂和担体表面的硅醇、硅醚基团起反应,除去表面的氢键结合能力,可以改进担体的性能。常用的硅烷化试剂有二甲基二氯硅烷和六甲基二硅胺。
4、釉化:把欲处理的担体在2、3%的碳酸钠-碳酸钾(1:1)水溶液中浸泡一天,烘干后先在870度下煅烧3、5小时,然后升温到980度煅烧约40分钟。经过这样处理,担体表面形成一层玻璃化的釉质,故称“釉化担体”。这种担体的吸附性能小,强度大,当固定液中加入少量的去尾剂后,能分析如醇、酸等极性较强的物质。但对非极性物质柱效能则稍有下降。此外甲醇和甲酸等物质在釉化担体上有一定的不可逆化学吸附,在定量分析时应予以注意。
5、其他纯化方法:凡是用化学反应来除去活性作用点或用物理覆盖以达到纯化担体表面性质的方法都可以使用。

比较支持以上观点...
test0574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1.检量线法  2.定量校正因子法  3.定量校正因子与检测器相对应值的关系  4.内标法  5.外标法  6.归一化法
test0574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11、举出气相色谱质量型检测器名称及其英文缩写
答:FID氢火焰检测器  TCD热导检测器  FPD火焰光度检测器  ECD电子捕获检测器  TCD热导检测器  TSD氮磷检测器
test0574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21、气相色谱柱的分类。
答:填充柱  常规填充柱  微填充柱  填充毛细管柱开管柱  固体涂渍开管柱  壁涂渍开管柱  多孔层开管柱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