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一本好书之——何以成为投资良机:美元的衰落

浏览0 回复36 电梯直达
可能感兴趣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1节:失约的“复苏”(1)


  第一章

  失约的“复苏”

  在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还从来没有哪位经济学家为下一顿饭操心过。

  ——彼得·德鲁克

  美国美元——世界的“储备”货币,正在不断疲软、萎缩、衰落。毫无疑问,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不解之谜。而这条道路的起点,居然是联邦储备委员会的诞生,一个恰恰以稳定美元币值为己任的机构。但现实却事与愿违,美元价值却从此走上了贬值的不归路;更令人费解的是,整个形势还在以令人震惊的速度不断恶化。

  第一章失约的“复苏”

  多年以来,“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汇率降至新低”这样的标题已经在各大财经报刊上泛滥成灾。从2000年到2004年,我们一直在巴黎的办公室撰写财经评论。在始于2002年底的18个月内,我们这些客居他乡、挣美元、花欧元的美国人发现:生活成本几乎上涨了近一半。但是到了2007年,在西欧生活和旅游的美国人还要再多花50%左右的美元。就在2007年感恩节的前一天,美元对欧元的汇率下跌至1?485 6美元/欧元——这也是美元自欧元登堂入室以来最低的汇率,但对那些在伦敦旅游的The Daily Reckoning的同事们来说,形势显然更糟糕。比尔·邦纳只是紧紧巴巴地到外面消费了一下,就花掉了425美元。在他的全部消费中,也不过是请几个人到西区(相当于美国的外百老汇)看了一场演出,搭了一辆出租车,还有一顿中餐。

  但是,对大多数从未离开过本土的美国人来说,为什么要去关心美元是否贬值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你身边的一切——无论是牛奶、鸡蛋、汽油还是建筑材料,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东西,现在都需要花费更多的美元,而且多得多。美联储在谈论通货膨胀的时候,总喜欢区分总体通货膨胀(overall inflation)与核心通货膨胀(core inflation),其中,后者不包括能源和食品价格(而这正是最令消费者心惊胆战的日常成本)。

  据美国劳动统计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统计,从2006年1月到7月,1加仑普通无铅汽油的平均价格翻了一番,上涨幅度超过130?5%。到了2007年,每加仑价格再度上涨3美元。

  食品价格的通货膨胀更严重。根据食品营销协会(Food Marketing Institute—FMI)的调查,美国家庭在食品上的周平均支出为92?50美元,如果有孩子的话,这个数字还会有所提高。2007年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7?5%,超过2006年全年上涨幅度(2?1%)的3倍。按照美国劳工部的统计,这也是1980年以来最大的年增长率。到2007年底,食品成本已经上涨了5?6%,超过2006年涨幅的2倍。到2007年10月,即使是受到严格管制的牛奶,价格也从2001年的3美元提高到现在的3?55美元,在某些地区,甚至已经逼近4美元。整个趋势在2008年丝毫没有放慢脚步的迹象。美国农业部预测,本年度,食品价格将继续上涨3%到4%。

  3美元/加仑的汽油,再加上急剧下滑的房价,对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一次双重打击。他们又作何反应呢?据食品营销协会调查,自2005年以来,肉类产品是商店中被盗次数最多的品种,进入2007年,几乎所有商店的食品储藏柜均告紧张。

  今天这个时代经常会让我们感到光怪陆离。在谈到这个现象的时候,经济学家总会这样解释:“并不是这些东西值更多的钱,只是价格更高了。”这就是我们的经济,一切都在变化,而且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让人不可思议。美国经济学家似乎并没有理解到这一点(抑或是不愿意承认),但我们身边的麻烦却是不争的事实。有些经济学家最终或许会理解消费者的苦衷,也许不会,其实,他们自己也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过,这却是我们连续第二年听到“R”(复苏)这个词了。

  2007年10月和11月,美国商业经济学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Economics)曾经进行过一次调查,半数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认为,复苏指日可待。但是,就像美联储一样,他们也总是习惯于过度乐观。按照他们的预测,目前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将达到2?6%。尽管这个数字尚显虚弱,但是和2007年尽显疲态的2?4%相比,终究还是好看点。

  但是到了11月,美联储便把2008年的预测下调至1?6%到2?5%,与此前的2?5%到3%相比大打折扣。而对目前到2009年的“低经济增长”和“下滑趋势”预测,却清晰无误地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我们正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我们已经习惯于把美国视为领导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但是,如果我们从购买力和消费能力角度来理解这个词,美国显然已经不再是领导者,而这又终将影响到美元的价值乃至整个经济的健康。

  今天以及在不久之后的未来,我们将会看到,世界经济的主宰者将不再是美国,取而代之的将是中国,他将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发动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进口大国,而且支出水平正在突飞猛进。

  2006年,中国的国外商品采购量飞涨20%,让昔日的进口大国日本(13%)、美国(11%)和德国(7?32%)望尘莫及。百分比也许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因此,还是看看最有说服力的数字:根据美国海关总署统计,到2007年中旬,也就是5月,中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盈余总额已经逼近225亿美元,仅仅与4月相比,这个数字就增加了近60亿美元。从2006年5月开始,中国的出口同比增长73%。

  想到美国财长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近期与中国进行贸易谈判花掉的时间,这些数字似乎让我们略显尴尬,更不乏嘲讽之意。就在保尔森随心所欲地对美国经济夸夸其谈时,中国人似乎更喜欢躲在一边做点什么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东西卖出去。纵观全球金融,亚洲市场正在经历史上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此为本书英文版于2008年初出版时作者所引用的数据。——编者注

  ●在孟买,BSE Sensex指数历史上首次突破15 000点。

  ●在东京,日经指数225迎来7年来的最高纪录。

  ●香港股市连续5天以新高收盘。

  ●首尔股市连续4天创历史新高。

  ●在悉尼,Aussie股指在本年度第34次创造历史新高。

  在所有这一切的后面,我们似乎听到一种沉重压抑的声音:咔嚓,咔嚓……,在债务和超量进口的重压下,我们的经济发动机已经不堪重负,越落越远。

  GDP的弥天大谎

  经济学家们喜欢从就业、消费支出和国际贸易的角度谈论经济复苏问题。但更多的却只是停留在谈论上,如果看一看花钱的方式和对象,我们就会感到震惊。测量经济提问的最佳方式,就是衡量我们在生产什么,钱花在什么地方,投资于何处,买的是什么,以及卖了些什么。总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然而,GDP只是衡量不同事物综合体的温度计,而这些事物之间却很有可能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从总体上看待GDP并没有实际意义,它根本就不可能帮助我们认识经济生活的真实面貌。要真正认识当前形势的严峻性,还需要深刻剖析GDP中每个组成部分的发展趋势。

  看一下常见的GDP公式,你就会发现,任何收获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

  GDP=居民消费+商业性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如果有人说“近期GDP有所增长”,这到底算不算好消息呢?未必,具体还要看我们如何解释GDP各组成部分的变化。

  比如说,2003年的GDP变化就会让人们产生误解,这也是The Demise of the Dollar于2005年首次出版时最近一次的经济衰退。尽管经济学家称GDP在2003年的表现为经济复苏的信号,但事实上,它却和我们以往看到的复苏相去甚远。现在,面对2006年不可否认的低迷,以及2008年后似乎已板上钉钉的衰退预期,经济学家们依然送给我们一个值得期待的神话,他们甚至还煞有介事地罗列出一个又一个增长动因。所有这一切,无不让我们联想起2001年的最后一场经济溃败,如此的相似,仿佛有着异曲同工之感。

  2007年第三季度,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向我们保证:GDP将重复二季度3?8%的强势增长态势,实现3?9%的增长率。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还有报告的大号黑色标题:“三季度GDP增长3?9%”(见2007年10月31日报告),还要看看第二行小号字符的副标题:“进一步”估计。自2002年以来,统计局几乎每年必下调GDP指标。2007年第三季度GDP的主要增长来自居民个人消费,比二季度的1?4%翻了一番,达到3%。与此同时出现的情况却是房价下跌,进口增长。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2节:失约的“复苏”(2)


  到本年度目前为止,通货膨胀率已攀升至3?6%,与2006年全年的2?5%相比,整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如果指望从政府嘴里得到我们需要的信息,最好是只听他们提供的客观性信息,而不只是政府自以为我们需要的答案。因此,最近这次所谓的复苏根本就算不上复苏——虽然执政者一直在苦口婆心地对我们这样说。

  经济学家对经济指标的高涨——强势复苏的标志,似乎更情有独钟。比如,我们常听到经济学家高谈阔论经济强势复苏的证据——2003年第三季度的GDP激增8?2%。但是,这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经济高涨,只是在税收优惠和不动产再融资泡沫作用下带来的暂时性消费支出增长。

  经济学家们喜欢经济增长的动因和经济的高涨,但却憎恨泡沫。因为后者意味着不真实的趋势、虚假的经济高涨和没有任何真正动因的错觉。因此,当我们认识到GDP增长的唯一诱因不过是彻头彻尾的泡沫时,经济复苏的观点便不攻自破了。事实上,GDP也许根本没有增长,如果我们考虑到实际情况,甚至有可能是在进一步恶化。

  我们有足够理由可以认为,2003年美国经历了一场历史上最缓慢的经济复苏,而且直到2007年,也没有出现任何改观迹象。我们走过了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时期,很多现实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史无前例的低利率,居高不下的预算赤字,创纪录的居民债务,以及导致次贷危机并最终招致房价下跌的信贷市场。所有这一切,都将影响到美元的价值,因为从总体上看,进口总额远远超过出口总额,即贸易赤字,这一事实本身就是最大的危机,它终然削弱美元的价值及其支付能力。

  而政府预算赤字更是让原本已经不堪重负的问题雪上加霜,美元价值在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的双重压力下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真正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巨额的贸易赤字和预算赤字(在经济学界也被称之为“经常性账户赤字”),而不是GDP净值。

  2007年4月,美国的贸易逆差已经超过中国贸易顺差(585亿美元)的2倍。对于美国经济来说,这其中蕴涵着很多东西。我们甚至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纪录:从2001年到2006年,美国的贸易赤字翻了一番多,从3 650亿美元变成现在的7 630亿美元。

  更火上浇油的是,到了9月,为刺激经济增长,议会居然把外债上限从8 500亿美元提高到9?815万亿美元。我没写错,你也没看错,确实是万亿。2007年,我们险些跨越9万亿美元这个似乎不可逾越的数字(8?993万亿),这正是议会不得不提高债务上限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议会自2003年财政年度以来第三次故技重施。但是,除了我和前GAO主管、新成立的彼得·皮特森基金会首席执行官(Peter G?Peterson Foundation)大卫·沃克尔(David Walker)之外,似乎没有任何人为此而感到烦恼。自1997年以来,沃克尔一直负责联邦债务的审计工作,在最新一期审计报告的序言里,他注意到很多令人震惊的事实:

  我们对1997财政年度以来的“联邦债务情况”进行了审计。在此期间,联邦债务总额增长73%。在最近的4个财政年度里,联邦债务总额从2003年9月30日的6?793万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9月30日的8?993万亿美元,绝对增加额及增长率分别为2?21万亿美元和33%。这表明,如何控制债务膨胀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1]

  诚然,在过去的3年里,预算赤字确实每年都在下降,从2006年的2 480亿美元减少到2007年的1 630亿美元。但这仍然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问题,沃克尔认为:

  ……美国面对的真正挑战并不是短期赤字,而是美国政府的长期结构性赤字,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债务负担。实际上,我们所说的长期性财政危机并不遥远,它已经迫在眉睫。2008年1月1日,婴儿潮这一代人将开始按社会保险享受提前退休金……3年之后,开始享受医疗补贴……GAO的长期财政刺激政策表明,目前的财政状况只是一个前奏,一场更严重的长期性财政危机还在蓄势待发。[2]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想听听这家伙还说了些什么。如果您想多了解一点,不妨登录www?gao?gov/special?pubs/longterm,阅读下述文章,“美国的财政状况:联邦政府的长期性预算失衡”。[3]

  尽管盲目乐观主义者大有人在,但我们还是要以现实的观点去评价经济生活的每个层面。因此,要判断它到底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就必须作出科学合理的衡量。而美国统计学家们衡量经济的方法,却常常会让我们对美元的问题熟视无睹。

  一般情况下,当经济周期进入低迷阶段时,人们开始大量储备个人财富,偿付部分债务,紧缩开支,精打细算。而2001年和2006年却不是这样,假如历史不会犯错误的话,2008年将一如既往。即使是在衰退期,美国人在刷卡时也毫不吝啬,他们从来就是我行我素地消费,以至于根本就看不到经济衰退期间应该发生的任何迹象。没有人想到还债,银行也不会注销坏账。衰退似乎根本就没有发生——每个人对此都坚信不疑。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3节:失约的“复苏”(3)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已经习惯于黑暗的人来说,经济的复苏却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他们”就是这样说的。然而,一个冷酷的现实是:我们依然生活在“黑暗”中。虽然GDP只下降了0?6%,大大低于战前经济衰退期间2%的平均下跌率,但最重要的问题却在于:是哪些因素导致这场衰退变得如此温和?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认为:“经济衰落的温和性和短暂性,体现了美国经济在适应性和灵活性方面的提高。”[4]

  于是,美国具有适应性或是灵活性的观点开始被美国经济学家广泛颂扬。但这样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它的前提就是错误的。尽管2001年的经济衰退出人意料的温和,但丝毫不足以弥补美国经济此后两年内异乎寻常的颓势——或许,他们只是不愿提及这段伤心事吧。

  至于这个令人迷惑甚至是误导性(但却备受欢迎)的经济指标——GDP,在战后各次衰退期的平均下降率为2%。只是这个平均损失大多被随后而至的经济增长所弥补。从平均水平上看,在此次衰退和复苏所经历的3年时间里,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相比之下,在2001~2003年的3年间,也就是这场衰退和复苏的整个周期,GDP实际只增长了5?7%。

  因此,任何有关此次衰退如何之温和的自诩,抑或是美国经济如何之灵活而富有弹性之类的高谈阔论,不过是一相情愿的夸大其词而已。

  之所以说美国经济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论调名不符实,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原因。在衰退期内,债务的增长和偿付通常会显著下降,这是消费者削减支出带来的必然结果。而2001年的衰退却恰恰相反——债务规模加速增长,而这正是格林斯潘的美联储所希望的结局。2003年3月4日,格林斯潘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一次讲话中毫不隐讳地声称,通过抵押贷款,消费者利用自用住房的净资产获得了大量的可支配资金。但是对于整个经济来说,这种财富汲取过程是通过负债融资实现的。

  从2001年开始,问题开始日渐恶化。消费贷款每年都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着。截至2004年底,消费者负债已经累计高达2?1万亿美元,与4年之前相比增长了23%。[5]当消费者的负债达到这一金额时,他们所承担的偿债压力就会达到10年前(1994)的2倍,这似乎也是一个新纪录。但是在2007年的第三季度,消费者的负债却膨胀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增加25%(见图1?1)。

  图1?1消费信贷余额,1995~2007年

  资料来源: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消费者的支出和借款仍在以每年4 803亿美元的速度疯狂增长。尽管消费支出增长是一个健康的信号,但不争的事实却是,这种趋势的真正诱因是不断上涨的股票价格和住房价格。负债还在扶摇直上,这才是真正的问题。假如说,支出的对象是储蓄或是退休账户,或是用于购置工厂使用的机器设备,问题就大不一样了。遗憾的是,事实远非如此。推动GDP增长所花掉的钱是借来的,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收益,这就是问题所在,也是美元必将走向衰落的根源。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国家信用注定会丧失殆尽,我们也将耗尽自己的货币信用卡。

  一发不可收拾的债务必将削弱美元的购买力。居民负债和政府负债越高,美元就会变得越疲软。这意味着,你的储蓄账户、养老账户和社会保险账户会不断缩水,变得越来越不值钱。而另一方面,中国正在接过世界经济领导者的接力棒,让这场货币危机显得更岌岌可危:中国在进口、加工制造和生产方面,正在成为世界的主导者。

  勒紧腰带

  要避免美元走向衰落的厄运变成事实,就必须从无法控制的债务和国家政策入手。当然,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唯一所能做到的事情,不过是认识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投资的具体状况,这也是让你走向成功的唯一法宝。切记:以往的结构性缺陷何以让我们落到今日的地步。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泛滥的信贷,缺乏储蓄和投资意识的美国消费者也难辞其咎。

  经济的衰退不仅意味着倒退,同时还有GDP、就业率和贸易的下滑。至于大多数人把这些经济力量片面地理解为失业,这一点并不足为奇,但它不过是整个问题中的一个方面而已。事实上,随着经济衰退的含义正在变得越来越广泛,经济复苏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

  过去,紧缩银根和信贷规模是造成美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具体体现为消费者将难以获得贷款(尤其是针对不动产所有者和小企业)。而在经济衰退期间,人们最经常说的话恐怕就是:“手头太紧了。”

  而现在,我们却很少听到这样的话。原因何在?因为今天的资金不再紧缺,只是货币的内在价值越来越低。以往的经济衰退及其相伴而来的资金紧缺,迫使消费者和企业不得不削减多余的债务和支出,勒紧腰带。这种体现在行为上的调整,最终必定会促使经济和金融体系恢复平衡。在经济出现衰退时削减信贷行为,如同一种“经济节食”。手头吃紧的时候,只有节食才能过日子;只有让自己苗条下来,才能穿上去年夏天那套衣服,熬过今年的难关。大多数人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4节:失约的“复苏”(4)


  但是在美国,很多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经济已经染上肥胖症,我们早已放弃了减肥的念头。我们的欲望日益膨胀,购买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此恶性循环,愈演愈烈。我们的欲望毫无节制地继续膨胀,美国人已经不可救药地陷入到泡沫当中。

  而在阿兰·格林斯潘就职美联储期间,接受甚至是鼓励借款和高消费,已经成为公开的经济政策。更荒唐的是,人们竟然冠冕堂皇地称之为“财富驱动”下的支出。尽管伯南克似乎还没有染上让前任倍感煎熬的慢性“利息综合”症,但他还是在这一年极力促成减息,并最终在8月、9月、10月和12月连续4次减息。

  每当我们在会议上发言或是和人们谈论美国的时候,总会惊奇地发现,人们对钱包里的金钱竟然如此无知。自从1913年通过《联邦储备法》(the Federal Reserve Act)以来,联邦政府已经明确表示,把美国宪法赋予它的货币控制权转交给非国有经济组织。美国宪法的第一章规定,议会享有铸造货币并对其价值加以管制的权力。但这一权力却被授予美联储,而美联储在本质上不过是一个银行业联合会,并非议会组成部分。这绝不仅仅是政治或是枯燥乏味的经济学。当美联储掌握这项大权之后,货币政策也就不会再反映民众的呼声了,也无法让货币政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丧失了坚挺的货币(一种以有形资产为依托而不是依赖于政府意志的货币),是让美元走向颓势的真正根源。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衰退和复苏趋势是如何变化的,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历史上的数字——这是真实的数字,而不是政治家或是经济学家灌输给我们的。2007年初,乔治 W?布什总统为我们憧憬了一个美妙无比的预算:到2012年,账户余额的颜色会从红色(代表赤字)变成黑色(代表盈余),实现610亿美元的盈余。这个数字的确令人神往,也非常可观,但它的前提是:政府支出的真实年增长率只有0?4%。自2001年上任以来,布什政府的真实开销一直以4?6%的速度增长。相比之下,罗纳德·里根时期则是2?7%,比尔·克林顿时期更是只有0?8%。2007年4月,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曾指出,“华盛顿的财政状况依然令人担忧……尽管近期公布的预测显示,预算赤字将在6年内消失,但是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恐怕还需要立法者克服诸多艰难险阻。”[6]

  遗憾的是,每个人都知道,依靠现有政府的力量,这绝对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以往经济衰退期内谷底到高峰的变动情况告诉我们:美国经济已经无法再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地增减体重,过去的健康早已经成为昔日的回忆;很多事情早已物是人非,就如同佛罗里达州的污水池一样,我们正在越陷越深,直至无法自拔。

  这就是美元危机无影无踪、似乎根本不存在的原因所在。事实上,我们根本就不愿意想这个问题,因为美联储已经告诉我们:一切都安然无恙,这让我们对危机置若罔闻。只要信用卡公司还在发行信用卡,还在增加我们的信用额度,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简而言之,在他们看来,经济问题远非衰落所形容的那么严重。

  经济学家也许可以含糊其辞地把这些变化说成是周期现象,或是轻描淡写地当作近期消费偏差带来的后果。但这种自欺欺人的解释又有什么意义呢?实际上,在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如果我们不愿接受紧缩银根这一无法回避的现实,怎么能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呢?人们对金钱的欲望是永远也无法满足的。当永无止境的信贷和负债最终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时,将会发生什么呢?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5节:虚假的泡沫经济(1)


  第二章

  虚假的泡沫经济

  人们似乎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可以凭空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价值。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价值同样也可以在瞬息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他们还是会固执己见地说:这不可能。

  ——罗伯特·普莱切特(Robert Prechter),

  《征服经济衰退》(Conquer the Crash)的作者

  经济学家之所以喜欢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因为它是个大杂烩。但GDP终究还是最具有欺骗性的。要揭穿它的真面目,我们只需要逐个剖析一下GDP的每个组成部分。而新闻报道却只能让我们对经济形势产生错觉。作为美国经济基石的制造业,长久以来,一直是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但是,它在近几十年里经历的种种变迁却在不断削弱美元的价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制造业工厂和就业机会逐渐迁移海外;在过去几年里,这种情况正在变得日渐严重,无疑,这是一个不祥征兆。

  第二章虚假的泡沫经济

  在以往的经济复苏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常常是工业生产;在衡量经济复苏的质量方面,工业产值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标志。在典型的复苏阶段中,前两年的工业增长速度往往可以达到18%左右。但是从2001年11月以来,在所谓的经济扩张到来时,以商品生产为主、被视为传统经济驱动力的工业生产却悄然无声,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在最近一次始于2001年3月的经济复苏中,人员裁减总数达到了280万个。(自1998年以来,美国已经削减了340万个工作岗位。)这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的80年里,也是就业岗位的单次最大降幅。对于美国制造业所面临的境遇,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萧条。不过,如果我们单纯从GDP来看,根本就无从发现这一重要趋势。

  工业基础的衰退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体现为长期趋势中出现的大幅下跌——如果不能扭转乾坤,势必经济急转直下,进而带动美元购买力的下跌。那么,制造业就业机会的减少,到底会对真实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呢?在美元危机中,它又将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呢?从另一个角度说,媒体又将如何杜撰自己的新闻呢?

  2003年,就在2001年的经济复苏还意犹未尽的时候,出现了一篇名为“就业:经济的转折点”的报道。[1]不过,更有趣的还是这篇报道中的一个表格:“还有能带来失业的复苏吗?一切都有可能。”显然,作者想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总能找到其他好消息,来弥补让我们心痛不已的失业。但是,报道中的统计数字却只能投射出一个身陷重重危机的美国经济。今天,这样的故事依旧热门,2007年5月25日,CNN发表了一则报道,大标题:“比老爹还抠门”。高收入的制造业岗位正在离我们而去,而以低收入的消费业却蒸蒸日上。显然,数字可以说明一切。

  如图2?1所示,自2001年底开始,就业岗位的减少主要出现于如下行业(单位:千):

  制造业2 264

  电信服务业329

  航空运输业128

  计算机系统设计及相关服务行业20

  制造业就业岗位几乎减少一半,而计算机系统设计及相关服务业甚至接近80%。

  就业增加则主要出现于如下行业(单位:千):

  医疗卫生和社会救助1 786

  住宿及餐饮服务1 005

  政府公务员872

  建筑业863

  派遣劳务293

  房地产业163

  批发业125

  商业银行61

  图2?12001~2006年期间的就业减少和增加情况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部。

  建筑业、商业银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增长与住宅及住房抵押再融资泡沫休戚相关。目前,随着抵押贷款泡沫的破裂,越来越多的抵押房产失去了抵押品赎回权,因此,这两个行业的增长直接源于再融资,而不是生产活动。

  我们可以看看显著增长的饮食服务业——仅仅在10年内就翻了10倍,还有增长超过2倍的派遣劳务。这些数字对真实生产率又意味着什么呢?它们只能说明,在我们的经济中,支出结构的扭曲和增长趋势的变化是多么的可怕:一方面是生产的日趋下滑,而另一方面却是支出的不断扩张。

  我们的经济正在以越来越奇特、越来越剧烈的方式变化着:一天天地远离商品生产,日趋倾向于行业。美国的决策者和经济学家们也在兴高采烈地歌功颂德,在他们看来,这是发达国家经济进程中自然而言的转换。而在这个沾沾自喜的观点背后,却忽视了两个关键点:首先,制造业支付的工资水平最高,任何人都不用动脑就能理解到这点,至于那些丧失制造业工作而不得不委身服务业的人,对此的认识应该更刻骨铭心;其次,制造业是任何一个国家偿还国外债务的收入来源。在美国,出口额占进口额的比例在2005年出现轻微下跌,降至53%,目前,这一比例也只有56%(如果算上输出黄金的话,该比例勉强达到57%)。我们都知道,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生产效率越来越高,雇用的人数越来越少。而美国制造业的情况却完全不同;商品生产远远落后于劳动力的收入增长速度。原因何在?贸易平衡对普通美国人有什么影响?它又是如何伤及美元价值的呢?

  媒体常常会告诉我们,生产率不可思议地高速增长,已经成为美国GDP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这到底是事实,抑或只是一个天大的经济骗局呢?我们也许可以找到无数种解释。比如说,商业能从普通工人身上榨取到更多价值。如果这种说法真能带来利润,经营性投资支出的增加也就理所当然了。而生产率的提高则能抵消全球市场份额的损失。

  劳动生产率是一个衡量工作效率的经济指标。在普遍认为复苏期已经结束的2004年,涵盖70%经济领域的经营业生产率已经下降至2?9%。2005年、2006年的下降更令人胆战心惊,居然只有2%和1%。这无疑解释了政府支出在2007年第三季度的大幅震荡。请注意前面提到的震荡,它似乎意味着整个经济正在改善。不过,如果平均工资的确是在增长,或者至少是与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同步,这种说法或许才可以站得住脚。但细细看来,数字和结论之间却自相矛盾。事实上,美国的就业渠道正在经历一个从高收入的制造业向低收入行业(如健康护理和零售行业)迁移的过程。

  如果你想体验一下毛骨悚然的感觉,不妨看看预算和政策优先中心(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最近的一次调查,他们对美国商务部1929年以来公布的数据进行了研究。2006年,形成工资薪金的国民收入降至最低。自2001年经济衰退以来,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9%,相比而言,企业的年均利润增长率却达到了12?8%。在前一次经济复苏中,工资薪金的增长率为3?8%,几乎达到本次复苏期的2倍,而企业盈利增长率则是8?3%,为本次的2/3。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6节:虚假的泡沫经济(2)


  用一概而论的观点看待生产率增长,这本身就具有欺骗性,但是从经济原理角度说,它对美国经济学家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相比之下,欧洲经济学家却很少提及这个概念。尽管他们深知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性,但他们只相信,生产增长必然从属于一个更重要的趋势——资本性投资。而美国经济学家却不喜欢把生产增长水平与资本性投资联系在一起,因为这必然会给就业与美元价值之间的关系带来真正问题。通常,较高的资本性投资常常对应着较高的生产增长。顺便需要提到的是,资本性投资还可以促进需求和支出的增长,而需求和支出的增长则是把生产增长转化为高就业和高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这又是一个不需要动脑就能理解的问题,每个学过历史的人都应该了解这个概念。创造就业机会是构建社会基础的一个部分。19世纪,美国曾大张旗鼓地兴建铁路和运河,为美国创造了空前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在消极的经济中,就业机会不可能凭空而来。

  而今天的情况更令人费解,一方面是高生产增长率,而另一方面却是一落千丈的就业率。原因何在?当然,与往常一样,美国经济学家总会给我们作出一个完美的答复:高生产增长和没有工作的经济增长总是相伴而行。

  当然,高生产增长率和失业经济并非不可能。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情况还从来没有在现实中发生过。这无异于说,在削减工人工资的同时,希望他们能更勤奋地工作。生产率的提高往往伴随就业机会的产生,但这种关联只能来自资本性投资。在以往的生产增长中,通常还包含通过创办工厂和安装机器设备带来的真实财富增长。但可悲的是,美国近期的生产增长却和资本性投资毫不相关;相反,投资净额甚至出现下跌。

  对于这个自相矛盾的指标,唯一合乎逻辑的解释就是:统计数字太多了,经济上的动因太少了,故弄玄虚的统计数据取代了真实的因果关系。那样,我们到底是应该相信统计数字还是经济学呢?如果选择经济学的话,就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对于媒体宣扬的所谓经济趋势,在经济学领域内根本找不到任何符合逻辑的依据。而媒体所杜撰的生产增长,其前提不过是人为夸大的真实GDP增长。真实GDP增长的根源,无非是人为下调的通货膨胀率——凭借虚假的前提得到的结论自然是不真实的。GDP只能体现国内经济的增长。实际上,这些数字不仅是不准确的,甚至是误导性的。

  全世界的通货膨胀都是在衡量价格变动的基础上得到的,唯独美国别出心裁。我们的经济学家更喜欢去衡量消费者满意度或是消费者信心之类捕风捉影的东西。于是,质量改进和所谓的替代效应便在降低通货膨胀率方面大显身手。“替代”是指消费者根据价格变化调整其采购模式的行为。比如说,如果牛肉价格上升,消费者就会选择购买鸡肉;如果飞机票价太高,旅行者就会选择搭乘火车或是汽车。

  我们的经济报告体系就像一个巨大的全国性旧车交易市场,而市场里充斥着不乏挑战时尚的销售员。在这样的市场上,我们只能买到毫无价值的垃圾。比如说,只需要在统计数据上做点手脚,我们就可以看到,在与其他国家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却能得到低两个百分点的通货膨胀率。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高估GDP。

  因此,通货膨胀必然要高于我们的想象,GDP的增长也摆脱了传统说教的束缚。剔除通货膨胀和税收之后的美元价值,美国人的购买力正在丧失。因此,按照政府发布的这些冒牌统计数字,连保本都做不到了。这个问题不仅局限于正在萎缩的储蓄投资价值,当然,受影响的更不只是牛奶或是马铃薯的价钱。

  如果看看企业投资的情况,我们会发现什么呢?

  据大多数媒体的想法,企业投资性支出,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反弹已成事实。不过,这个所谓的帖子复苏却只能体现在我们的计算机价格上。经济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BEA)对国内竞争带来的计算机行业价格下跌似乎颇有见地,不过,要理解他们的解释,恐怕你得先拿到“统计经济学”的博士学位。

  经济分析局已经宣布:“由于担心计算机价格在短期内大幅下跌可能会导致数字产生误导作用,因此,美国商业部将不再公布按通货膨胀率调整后的计算机行业投资数据。”

  这样的说法并不奇怪,因为统计数字本身就是不真实的。已经公布的生产增长率仅来自计算机的生产,而不是计算机的运用。但事实上,当我们谈到计算机行业的高生产率时,总是合乎逻辑地与计算机运用联系在一起的,而我们对此却一无所知。为什么?因为我们根本不可能衡量计算机运用带来的成果。但是通过操纵计算机的价格,却可以造成一种荒谬的错觉:一定要在计算机上多花点钱,而且肯定能得到回报——只要我们动动产品价格,GDP就增加了。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7节:虚假的泡沫经济(3)


  按照这样的定价方式,计算机制造商创造出这样的业绩:从2002年第一季度到2003年第三季度,销售收入从2 621亿美元增长到3 903亿美元,增长幅度为1 282亿美元,或者说,增长率为49%。听起来的确不错。但是按美元的真实价值计算,收入则是从719亿美元增长到883亿美元,增长幅度只有164亿美元。通货膨胀带来的繁荣不过是涓涓细流。从经济学角度看,两者的差距是巨大的。但令人费解的是,大多数人据以得出结论的恰恰是这些虚假数字。

  官方数字与真实情况之间的巨大反差说明,高科技行业在美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一直在被人为夸大。从销售额、就业和已实现利润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显然是微不足道的。高科技行业的利润一直令人沮丧。在这个方面,工业革命及其给后人带来的教训值得反思。新技术的运用,必然带来整个经济的巨变,创造出拥有高就业容量的新兴行业,这不仅是技术革命的必然结果,也是技术革命的前提。它会显著改变社会经济生活,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我们所说的科技革命到底能不能算是一场新工业革命呢?两者几乎毫不相干。相比之下,这个被安迪·凯斯勒(Andy Kessler,著名分析师、投资银行家、风险资本家和对冲基金经理)称为iPod经济的高科技新行业,不过是徘徊在社会边缘的一次革新,根本就不可能代表社会的主流。因此,以这种行业为基础来衡量社会生产,显然是具有欺骗性的。

  到底是利润复苏,还是盈利骗局?

  按官方统计方法——也就是源自政府和官方的“美国收入和产品账户(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NIPA)”[2]提供的数据,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利润绝对是相当可观的。但众多利润研究的结果却让我们看到另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面,让我们大跌眼镜。大多数经济学家更喜欢那些高度综合性的数字——比如说,按存货估价和资本支出调整后的企业利润。这样的数字无疑是含混不清的,因为这个数字包含了金融业数据,而后者已超过1?6万亿美元,这就混淆了经济增长趋势的真实面目。与经济衰退期的低谷相比,总量数字已上升60%左右。但归根到底,问题就在于:这个数字包括金融业利润。

  在所谓的“真实经济”(即不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经济)中,这个指标却大相径庭。与1997年高峰期的5 734亿美元相比,非金融业真实经济的税前利润在2001年再创新低——3 572亿美元。尽管已公布利润在整个2006年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状态(截至2006年第三季度,已达8 143亿美元),但企业利润却依旧停滞不前。以制造业为例,事实便一目了然。我们会发现,制造业的企业利润和十年前几乎毫无二致。非金融业的收益主要来自零售。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对就业和利润到底意味着什么。比较一下典型的制造业利润,我们就会看到,10年以来,制造业的利润状况停滞不前,因此,我们根本找不到任何能证实经济确有改善的依据。

  因此,这种反映在GDP数字上的失常现象——也就是被我们的领导者称为普遍性的“增长”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因为在住房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拥有住宅的消费者实际上是在用借款来补偿其收入的下降。一方面,是收入驱动型的支出大幅下跌;另一方面,则是负债驱动型的支出急剧上涨。最终的结果,当然是泡沫推动下的利润增长。换一个角度看,源于工资和薪水的收入驱动型支出实际上也属于经营性支出。而信贷融资,则会形成企业的收入。

  现在,我们还可以用同样的逻辑从整体上对经济进行分析。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可能无限提高,同样,消费者也需要服从经济规律的束缚。把前几年削减的成本变成企业利润,实际上就是一种负债驱动型经济。消费者在承受巨额损失的情况下增加支出,然后再通过巨额借款创造支出源泉,这一点在美国的贸易赤字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8节:病态的消费观(1)


  第三章

  病态的消费观

  我在吃喝、宠物和赛车上花费了无数的钱——至于剩下,干脆不知道花到什么地方了。

  ——乔治·贝斯特(George Best,英国著名

  足球运动员,挥霍无度而终生困苦潦倒)

  大多数人都会把思考就业和利润的转换方式与原因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制造业提供的高收入就业岗位不断减少,并逐渐被低收入的零售业就业所取代,这是大多数劳动者都能理解的客观事实,他们已经接受了这一现实。与摇摇欲坠的美元一样,我们同样有必要反问自己:作为个人,这对你会有什么影响呢?

  第三章病态的消费观

  贸易赤字——进口超过出口的余额,不仅会直接影响到美元价值,而且影响是相当巨大的。居高不下的贸易赤字意味着,我们在国外花的钱正在超过了我们挣到的钱。事实上,美国的制造业利润远远低于我们的消费水平。如果你的家庭预算出现“贸易赤字”,麻烦就离你不远了。比如说,你拿回家2 000美元,但你妻子却花掉了4 000美元,长此以往,总有一天会捉襟见肘。贸易赤字就是这个道理。

  实际上,贸易赤字是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也是最有可能影响美元价值的因素之一。

  如果再考虑到巨额的政府预算赤字,贸易赤字必然会加速美元价值的下跌。

  从美元的支付能力方面考虑,可以说,贸易赤字是经济的第三条轨道。事实上,以前的美国是在生产商品,然后在国内乃至全世界出售这些商品。以前我们曾经是领导者,但现在,这早已经成为过眼烟云。在很多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领域,我们已经不再是主宰者,而是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把领先位置拱手让给其他国家(最有可能的是印度和中国,而紧紧跟在身后的还有哥伦比亚、俄罗斯、巴西和墨西哥),今天的美国人是纯粹的“消费者”,而不再是“销售员”。而这个国际版的炫耀性消费[1],依赖的并不是企业的经营利润,而是外债。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完全用国内利润进行消费,贸易赤字也许还不会如此猖獗。因为这表明我们是在用国内生产赚到的钱去潇洒。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正在越来越多地用负债去购买其他国家商品。一方面,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海外;另一方面,我们在债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这不仅是所有美国人不得不面对的困境,也是整个美国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消费者债务(信用卡、抵押贷款和信贷额度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已经达到了空前水平,而联邦政府账户上高达几万亿美元的国债赤字,同样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对普通的美国人来说,最担心的莫过于放在储蓄账户、投资、养老金计划以及社会保险里的那一点退休收入。但更危险的是,即使是按目前标准可以让自己高枕无忧的退休金,到退休时也许会变得分文不值,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该怎么办呢?

  眼下最大的问题在于,这种债务驱动型经济到底能持续多久呢?如果放弃现在的工作,用住房作为抵押进行再融资,凭借这笔钱,你也许能过上一段好日子。房产价值越高,你的好日子就越长远,你可以用这笔钱不断地消费、消费、消费,但是在用完这笔钱之后,该怎么办呢?

  这恰恰是美国经济未来的前途,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不得不面对这个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现实,强迫自己去改变生活方式。贸易赤字是我们了解现实的最佳途径。不妨重新审视前面谈到的例子:放弃工作,然后以房产作为生活来源,这样,你就可以整天坐在家里,毫无顾忌地购买家用电器、家具、玩具、计算机……换句话说,把消费当成工作。但是,有一点是必须牢记的:除此以外,你永远也弄不到其他任何收入,因为你是在用借来的钱为自己的新计划融资。借款人早晚有一天会让你还钱。这就是个人的贸易赤字(收入低于支出的差额),而从国家层次上看,这就是美国正在发生的事情。

  这也是一个直接影响美元价值的问题;但令人担忧的是,整个形势还在恶化。我们都知道,美元已经遇到麻烦,因为与其他国家的货币相比较而言,美元的贬值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

  美国的确不缺少财富,但美国人消耗财富的速度太快了。历史告诉我们,不管你多富有,如果不去创造,迟早有一天,你会完全耗尽这些财富。与此同时,美元的价值也在不断下跌——尽管美联储认为这是好事,但它却的的确确意味着,我们的储蓄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值钱。随着美元的贬值,你的购买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糟糕,当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的话,等待你的就只能是眼泪了。

  对包括银行货币专家在内的很多人来说,美元的衰落的确让他们大跌眼镜。很多人对此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率先在商业新闻信息网(CNBC)上发出质疑:像欧盟这么疲软的经济,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坚挺的货币呢?但是,对于美国的决策者和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来说,巨额贸易赤字算不上问题。在他们眼里,这是很自然的,因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往往处于进口货币的地位,而经济低速增长的国家则是货币出口国。至少,现在的美国就是这样。

  因此,很多出国旅行的美国人也许总会抱怨:“在欧洲旅行太费钱了。”似乎错误的根源在欧洲人。但事实上,应该责备的绝不仅仅只有法国人、意大利人或是所谓的“巧克力生产”国(意指发展中国家)居民,不断滑落的美元支付能力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但这绝对不是用什么投机或是含混不清的经济诱因就可以解释的,虽然汇率概念本身一直让人感到深奥莫测。从历史上看,巨额贸易赤字始终是美元贬值的中心话题。有些人确实需要撇弃这样的思维:因为我们是美国,所以我们的经济就一定要比其他国家更强大。和其他一些国家不同的是,美国贸易赤字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投资率,而是让人难以容忍的低储蓄率。我们只是在消费,而不是在生产。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19节:病态的消费观(2)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资本的本质是寻求更快地增值,因此,它就要从高储蓄国家流向低储蓄国家”。按照这一逻辑,赤字国家为了实现消费和投资,就需要让消耗的产品超过自己生产的产品。但是,这最终是否有利于一个国家的经济还取决于国外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情况。要看这些资金到底是用于超过其生产能力的消费(比如美国),还是超过其储蓄能力的投资。对于美国的巨额资本输入来说,这才是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位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著名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曾经指出:

  如果资本流只能带来超过生产的消费,那么,这个经济就已经走上了毁灭之路。如果它能带来超过个人储蓄的投资,结果就取决于投资的性质了。[2]

  目前,美国的巨额资本流入(指流入一个国家的货币)已经超过美国国内生产总值6%,但它们并没有形成生产性投资,相反,而是形成越来越多的债务。根据经济分析署一份名为“美国国际投资头寸”的报告,资本增长率从2005年的5%增加到2006年的超过6%。从全球水平看,美国的净投资额几乎是最低的,这意味着,我们更喜欢在超过自身实际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去借钱和花钱。因此,巨额的资本流入并没有被用来提高投资率;相反,为了消费,美国人还要继续变卖自己的工厂和金融性资产。

  在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时,真实是最重要的。国外流入的资金几乎全部形成个人消费。而个人储蓄的急转直下,不过是美国人消费狂的表现症状而已。按照这种习惯,低资本性投资和不断膨胀的联邦预算赤字自然也就不算什么新鲜事了。2005年第一季度,储蓄率历史上首次出现负值:-1%。

  多年以来,美国经济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经济领导者。The Daily Reckoning的新闻报道经常诱使读者愤愤不平:“你怎么敢诽谤美国经济的至高无上呢?简直是胆大妄为!”我们的脸皮太厚了,以至于任何侮辱和攻击都无济于事。但是,“事实才是最有说服力的”。[3]在过去几年里,美国经济一直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一事实似乎无需解释。我们的信贷机器一直在片刻不停地超载运行。它要为消费和金融投机提供无穷无尽的信贷。下面,我们将从更深层次对两者进行剖析。

  尽管金融载体的运行原理常常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但信贷本身永远都不可能等同于生产。一方面,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经济生活;而另一方面,用于生产性投资的资金却屈指可数,两者之间严重失衡。尽管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也曾针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制约,但总的看来,他们更倾向于维持甚至是鼓励这些行为。我更愿意相信,在伯南克领导下,美联储会有所改善。不过,迄今为止,单纯依靠对比最近的真实GDP增长率衡量经济实力,似乎依然是不可动摇的惯例。这就像是一场不正常的足球比赛,GDP就是这场比赛的比分,一旦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超过欧洲,美国的经济学家们就会心安理得,手舞足蹈。

  同样,金融投机也不具有生产性。为了实现可持续性的长期增长,投资者需要进行资本积累。例如,购买和持有股票就是一种投资,它表明了投资者对被投资公司管理的信心。

  但投机者却从不关心长期增长。他们只想尽快地买入卖出,并从中获利,然后,再继续买入卖出。因此,投机利润,尤其是用借款获得的投机利润,总是在无休无止的投机和消费中川流不息。这些钱从不与任何长期性投资为伍。除短期利润之外,投机者对其他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即便如此,投机者依然是今天的牛仔,这些敢于冒险、永远站在悬崖边缘的市场英雄,从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人们把投机者视为真正的勇者,因为在很多人的眼里,他人的损失也许就是自己飞黄腾达的机遇。

  借到手的钱就是自己挣到的钱

  美国经济的信仰基础在于:借钱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但问题是,它根本就不能创造财富。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都应该反映消费者消费其财富的方式。这里,我们就需要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在我们的全部财富中,到底有多少被用于消费,又有多少用于资本性投资?在确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健康、是否强大的时候,世世代代的经济学家都把目光集中于以下两个经济指标:储蓄和投资。无论是哪个学派的经济学家,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有形资本的增长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高收入就业岗位的决定性因素。还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对工厂、生产设备以及商业和民用住宅进行的资本性投资,是创造真正财富的形式,而且是唯一名副其实的财富创造过程。


roots
结帖率:
100%
关注:0 |粉丝:0
新手级: 新兵
第20节:病态的消费观(3)


  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这些真理的正确性显而易见,而且不容置疑,但美国人却对此不以为然。尽管华盛顿的书呆子们并不否认这些规律,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已经告诉人们:他们对此嗤之以鼻。

  美国人的金钱文化

  如果你告诉美国人,美元正在贬值,他们也许会认为这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是不爱国的表现。你不仅会发现,美国人对财富本质以及用于创造和维持财富的投资几乎一无所知;而在美国的金钱文化中,对通过真实经济中的储蓄和投资创造出来的财富,与市场上依赖信贷政策鼓吹起来的资产泡沫造就的“财富”,美国的决策者和经济学家居然从不加以区分。尽管已经有人指出这种想法的缺陷,但消费主义的狂热已经让人们患上了“注意力赤字紊乱”。每次吃午饭时,我们总会不厌其烦地说服别人去减肥,可这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不仅是在进行高水平的消费,还喜欢沿着同样的捷径去积累财富。传统经济学家认为,任何财富都不是在瞬息之间创造出来的。一个人或是一个国家可以循序渐进地创造财富,可今天:

  新的衡量方法要求国家不断增加其生产性资产的市场价值。但是按照这一战略,一个旨在通过创造财富实现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却不需要致力于商品或服务生产的增加,最多也只是作为一个次要目标。[4]

  无论是对企业、金融市场还是美国的决策者,这段话都是对当今美国经济规则最完美的概括——创造财富的过程,便是创造泡沫的过程,这绝对是无与伦比的至理名言。近年来,股票、债券和住房等方面的资产泡沫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流。然而,如果考虑到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之间的严重失衡,我们还能否认为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政策吗?是否值得提倡呢?从需求方面看,它在短期内又是否有效呢?以后又会怎么样呢?在18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因为不堪重负而怦然倒地,如果我们不能吸取历史教训,空中楼阁般的21世纪现代经济很可能会重蹈覆辙。

  无坚不摧的美国信贷机器,也许是这个国家和其他国家在经济增长和财富创造方面有所不同的唯一原因。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如果按照更客观的经济指标,中国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美国。时至今日,中国也许是全球最成功的市场经济模式,这也许是21世纪最令人难以置信的神话。(本人最近参加了一次由雀巢公司主办的中国行活动,有一件事情让我感到非常幽默。在参观北京故宫的时候,我发现,在介绍皇妃就寝处的铭牌右下角,竟然有一个美国运通公司的标志。)

  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是笑料,它完全是由资本驱动的。2006年,中国的资本性投资率已经接近GDP的43%,当年的GDP增长率达到10?7%,进入2007年第一季度,又增加至11?1%。但中国值得炫耀的还不仅仅只有投资率,按美国财政部提供的统计数字,居民储蓄率也达到52%。按照美国的标准看,这已经非常非常高了。

  乐此不疲的吹泡人

  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经济正在脱离贫血性的增长模式。经济学家们沾沾自喜地引用着那些证明经济加速增长的数据,以此来支持他们的预测:譬如,2007年第三季度的“真实GDP增长率”飙升至3?9%,科技性投资支出的2006年增长率到达9%;飞速提升的利润,迅速上涨的早期指标等,尤其是供应管理学会(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ISM)针对制造业得到的调查结果,更是锦上添花。[5]

  很多指标达到近20年的最高值。但是,我们能否因为这些观点备受吹捧,就不加选择地接受吗?当然不能,因为很多官方指标都不具有重复性,也就是说,它们并不能体现出可持续性的增长模式,最多也只能认为,这些结果是不确定的。比如说,在最令人振奋的2003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的直接诱因是联邦税收减免以及低利率的刺激,导致住房抵押再贷款在短期内大幅增加而带来的暂时性作用。2007年第三季度,我们再次体验了同样的兴奋,GDP增长率达到3?9%。但这里面却隐藏着问题:GDP的增长来自高达3%的个人消费增长和商品出口增长——这也是1996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大涨幅。另一方面,住房价格狂跌不已,越来越多的抵押品丧失赎回权,进口加速增长,这就是美国人2007年的颂歌。

  投资性支出的情况又如何呢?次级贷款恶化带来的抵押品赎回权丧失和信贷危机,已经让所谓的房地产投资严重扭曲。但真正值得关注的,还是非房地产投资——比如经营性工厂和设备投资,多年以来,这类投资始终停滞不前。这表明,商业性投资没有任何实质性增长。2006年,投资性支出的增长率只有2?7%,只有2005年的一半(5?6%),与2004年的9?7%相比,更是大打折扣。所占GDP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只有2?1%。



猜你喜欢最新推荐热门推荐更多推荐
品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