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9月22日的傍晚时分,新疆西部中苏边境发生日全食,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高潮时期,科研工作处在半停顿状态,但这毕竟是建国后发生在国内的第一次日全食,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仍成功组织了大规模、多学科的日全食综合观测。
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由于张钰哲等老天文学家们正在靠边站,中科院组织了新中国年轻的天文学家们开赴中苏边境进行观测。当时的交通条件还不发达,观测者们先是坐了3天3夜的火车到达乌鲁木齐,然后乘汽车走了7天才到达目的地:新疆喀什和伊犁市昭苏镇。昭苏主要是进行光学观测,喀什主要进行射电观测。另外还有地球物、气象部分,包括在山洞中进行日全食期间的重力异常测量。
你可能会注意到光学和射电观测的地点总是不在一个地方,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它们的需求不同。光学观测手段比较成熟,设备(望远镜)比较轻,因此总是选择尽量靠近日食中心线,选择理想地点。而射电波段的观测设备(射电望远镜)比较笨重,对后勤条件要求高,而对天气条件要求不高,阴天照样可以观测,因此选择的地点要尽量交通方便。
当时正值中苏冲突不断的时期,中国年轻的天文学家们在边境附近驻扎了一个多月,虽然他们大都是第一次观测日全食,但经过充分的提前演练,仍然取得丰硕的观测成果,包括首次进行单色光观测(钠黄双线及红外观测,当时红外研究还属于保密阶段),射电太阳的高分辨观测。尤其对于二战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射电天文学来说,日全食可以提供难得的高分辨率分析。
这次日全食观测中国天文学家们还首次乘坐飞机进行了观测,而国外首次乘飞机观测日全食也不过是在1963年。
有意思的,这次观测活动很荣幸地获得了一个代号"532",这是毛泽东视察紫金山天文台的时间。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边境冲突不断,这次观测活动可以说是在苏军的威胁之下坚持进行的。